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4730发布日期:2020-07-24 17:01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



背景技术:

滨水步道是城市滨水区域的重要线性空间元素,其空间节点的设置与营造是滨水区域中城市设计的关键点。在城市生活中,滨水步道是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休憩与活动场所。作为重要的景观道路,它的建设应恪守公共性、亲水性、连续性、生态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遵从自然规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利益的共赢。

目前的大多数净化滞留带主要为拦截沟渠等,只是将污染物拦截下来,很少对其进行处理及再利用,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缺乏生态性及景观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大大削减了河流两岸的面源污染,有效降低了河流的污染率,提升了河道两岸景观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所述滨水步道设置于边坡底部,以靠近河流的一侧为右、远离河流的一侧为左,滨水步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渗水层、净化层、排水层、防渗层,所述渗水层上表面的左侧沿纵向设有左右相对的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渗水层上表面的右侧沿纵向设有左右相对的第三挡板及溢流板,第二挡板与第三挡板之间形成供人行走的步道;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上均匀开设若干过水孔,所述溢流板上设置有三角溢流堰,所述过水孔及三角溢流堰上均挂设有滤网;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第三挡板与溢流板之间均间隔设置有若干植物栽植孔,所述植物栽植孔内设置有植物盆,所述植物盆包括呈内外双层设置的内盆体及外盆体,内盆体的外壁与外盆体的内壁之间有间距,内盆体的底部设有若干漏水孔。

优选地,排水层的右侧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河流水面上方。

优选地,所述内盆体与外盆体的顶部穿绕有2-4根固定钢丝,所述内盆体与外盆体通过固定钢丝固定,固定钢丝的另一端插入至渗水层中部。

进一步,内盆体的侧壁与外盆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为1-5cm,内盆体的底部与外盆体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为3-5cm。

优选地,所述渗水层由透水砖铺设而成。

优选地,所述净化层从上至下依次铺设细砂、细砾石。

优选地,所述排水层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沸石、鹅卵石。

进一步,所述防渗层由防渗膜铺设而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雨水等地表径流依次经过渗水层、净化层后,通过排水层底部的排水管排入河道;另外,植物栽植孔内设置植物盆,可以方便植物更换,提高养护效率。本实用新型大大削减了河流两岸的面源污染,降低了河流的污染率,且有效提升了河道两岸景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建设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溢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植物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挡板、2植物栽植孔、3第二挡板、4第三挡板、5溢流板、6三角溢流堰、7滤网、8渗水层、9步道、10净化层、11排水层、12排水管、13防渗层、14过水孔、15边坡、16河流、17植物盆、18漏水孔、19固定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所述滨水步道设置于边坡15底部,以靠近河流16的一侧为右、远离河流16的一侧为左,滨水步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渗水层8、净化层10、排水层11、防渗层13,所述渗水层8由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净化层10从上至下依次铺设细砂、细砾石;所述排水层11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沸石、鹅卵石,且排水层11内侧设置有排水管12,排水管12的另一端延伸至河流16水面上方;所述防渗层13由防渗膜铺设而成。所述渗水层8上表面的左侧沿纵向设有左右相对的第一挡板1及第二挡板3,渗水层8上表面的右侧沿纵向设有左右相对的第三挡板4及溢流板5,第二挡板3与第三挡板4之间形成供人行走的步道9;所述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3及第三挡板4上均匀开设若干过水孔14,所述溢流板5上设置有三角溢流堰6,所述过水孔14及三角溢流堰6上挂设有滤网7,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3之间、第三挡板4与溢流板5之间均间隔设置有若干植物栽植孔2。所述植物栽植孔2内设置有植物盆17,所述植物盆17包括呈内外双层设置的内盆体及外盆体,内盆体的外壁与外盆体的内壁之间有间距,内盆体的底部设有若干漏水孔18;所述内盆体与外盆体的顶部穿绕有2-4根固定钢丝19,所述内盆体与外盆体通过固定钢丝19固定,固定钢丝19的另一端插入至渗水层8中部;内盆体的侧壁与外盆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为1-5cm,内盆体的底部与外盆体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为3-5cm。

在河岸边坡15底部建设上述应用于河岸边坡15的滨水步道,首先进行挖方工作,并注意清理基底底面,保证基底承载能力,然后从下至上依次铺设防渗层13、排水管12、排水层11、净化层10及渗水层8,铺设渗水层8时预留植物栽植孔2。所述滨水步道两侧应该回填土并且保持密实状态。回填密实后再建设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3、第三挡板4、溢流板5、滤网7、三角溢流堰6、过水孔14、植物盆17,其中第二挡板3和第三挡板4与第一挡板1结构相同,最后在植物盆17内栽种植物,即完成构建。

地表径流经第一挡板1及第二挡板3的过滤,初步拦截较大杂质等污染物,后到达渗水层8,下雨时则与雨水汇合后到达渗水层8,再依次经过渗水层8、净化层10的多级处理,层层净化,水体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得以去除,最后通过排水层11底部的排水管12进入河流16,作为补充水回用。经过上述处理,进入河流16的水体水质得到较大提升,且大大削减了河流16两岸的面源污染,有效降低了河流16的受污染概率。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所述滨水步道设置于边坡底部,以靠近河流的一侧为右、远离河流的一侧为左,其特征在于:滨水步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渗水层、净化层、排水层、防渗层,所述渗水层上表面的左侧沿纵向设有左右相对的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渗水层上表面的右侧沿纵向设有左右相对的第三挡板及溢流板,第二挡板与第三挡板之间形成供人行走的步道;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上均匀开设若干过水孔,所述溢流板上设置有三角溢流堰,所述过水孔及三角溢流堰上均挂设有滤网;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第三挡板与溢流板之间均间隔设置有若干植物栽植孔,所述植物栽植孔内设置有植物盆,所述植物盆包括呈内外双层设置的内盆体及外盆体,内盆体的外壁与外盆体的内壁之间有间距,内盆体的底部设有若干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其特征在于:排水层的右侧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河流水面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盆体与外盆体的顶部穿绕有2-4根固定钢丝,所述内盆体与外盆体通过固定钢丝固定,固定钢丝的另一端插入至渗水层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其特征在于:内盆体的侧壁与外盆体的侧壁之间的间距为1-5cm,内盆体的底部与外盆体的底部之间的间距为3-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层由透水砖铺设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层从上至下依次铺设细砂、细砾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沸石、鹅卵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由防渗膜铺设而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河岸边坡的滨水步道,所述滨水步道设置于边坡底部,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渗水层、净化层、排水层、防渗层,所述渗水层上表面沿纵向设有左右相对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溢流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上均匀开设若干过水孔,所述溢流板上设置有三角溢流堰,所述过水孔及三角溢流堰上均挂设有滤网;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第三挡板与溢流板之间均间隔设置有若干植物栽植孔,所述植物栽植孔内设置有双层植物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大大削减了河流两岸的面源污染,有效降低了河流的污染率,提升了河道两岸景观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万芳;周秉彦;廉帅;郭书阳;吴艺高;祝永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盛世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8
技术公布日:2020.07.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