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墩与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6416发布日期:2020-11-13 12:4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墩与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桥墩与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设备。



背景技术:

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结构部件,设计中除考虑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自由的转动或移动性能外,还应注意便于维修和更换,施工中应重视座板下混凝土垫层的平整,并应根据气温确定其安放位置,在地震区应考虑抗震措施;

目前在现有技术领域内,授权公告号为cn207392044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梁减震支座,包括下支座,所述下支座顶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远离下支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远离固定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远离支撑板的一端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远离支撑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上支座。该桥梁减震支座,通过固定座、第一减震弹簧、支撑板、支撑柱以及固定板之间的配合,第一减震弹簧会通过自身的弹性将震动力降到最低,这样可以将汽车行驶时产生的震动降到最低,保护桥梁的梁体不受损坏,减少桥梁的梁体与桥墩之间的磨损,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但是该实用新型无法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力及反馈至桥面上方的冲击力,进而影响减震效果,并且当装置内部某一减震弹簧在长时间使用失效后会导致桥梁发生轻微偏移,容易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墩与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设备,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法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力及反馈至桥面上方的冲击力,进而影响减震效果,并且当装置内部某一减震弹簧在长时间使用失效后会导致桥梁发生轻微偏移,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墩与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设备,包括:

下支座;

上支座,设置在所述下支座的上方;

桥梁缓冲垫,所述桥梁缓冲垫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桥梁缓冲垫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支座的下表面和上支座的上表面;

固定安装座,所述固定安装座的数量为两组,一组所述固定安装座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固定安装座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支座和上支座的外侧四角;

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数量为两组,四个所述固定安装座分别沿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上支座的底端四角;

固定板,安装在所述固定柱的底端;

螺纹杆,沿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下支座的顶端中心位置,所述螺纹杆的顶端由固定板的底端中心开口处延伸出固定板的上表面,且固定板可在螺纹杆的外壁上下移动所述螺纹杆的顶端延伸出固定板的上表面中心位置;

第一减震弹簧,套接在所述螺纹杆的外壁底端,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板的底端和下支座的顶端固定连接;

螺母,螺接在所述螺纹杆的外壁顶端,所述螺母的下表面与固定板的上表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还包括:检测机构和抑制机构;检测机构安装在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所述抑制机构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抑制机构以螺纹杆的轴心为圆心顺时针每隔90度间隙设置在所述下支座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红外信号反射器、红外测距传感器和无线信号发送器;所述红外信号反射器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红外信号反射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四角;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支座的顶端四角与红外信号反射器的对应位置处,无线信号发送器安装在所述下支座的前侧中心位置,所述无线信号发送器与红外信号反射器和红外测距传感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抑制机构包括:减震器、顶板和第三减震弹簧;减震器沿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下支座的顶端外侧,所述减震器的顶端延伸出固定板的上表面;顶板安装在所述减震器的顶端;第三减震弹簧套接在所述减震器的外壁顶端,所述第三减震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的底端和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套筒、限位柱和第二减震弹簧;所述套筒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套筒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顶端外侧四角,且四个套筒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抑制机构的间隙处,所述套筒的底端延伸出固定板的下表面;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限位柱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支座的顶端与套筒的对应位置处,四个所述限位柱的外壁顶端分别插接在四个套筒的内腔并延伸出对应位置处套筒的顶端;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一端与限位柱的顶端固定连接,且第二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与上支座的底端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桥墩与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设备,通过固定板收到震动力的同时带动自身顶端的四个第三减震弹簧向下移动,并在第三减震弹簧的配合下拉动顶板向下移动,促使顶板带动减震器内的活塞向下移动,当桥梁主体上方压力减弱时,第一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以及第三减震弹簧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回弹并分别带动上支座和固定板产生向上的推力,促使第三减震弹簧带动减震器内的活塞向上移动,进而使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交换将震动势能转化为油液热能并散发到大气中,促使上支座和固定板回弹相对运动速度减弱,通过位于下支座顶端四角的四个红外测距传感器向上发射红外信号,对应位置红外信号反射器将红外测距传感器发射红外信号进行反射再由红外测距传感器进行接收,并进行计算后可得到固定板底端四角距下支座顶端的距离数据,无线信号发送器将测量到的数据发送至远端服务器内,使工作人员可有效监测桥梁偏移的情况,从而可抑制装置内部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力及反馈至桥面上方的冲击力,进而提高减震效果,并且可对桥梁主体与桥墩间的偏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防止当某一减震弹簧失效后导致桥梁发生轻微偏移,进而导致桥梁发生倾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面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右侧剖视图。

图中:1、下支座,2、上支座,3、桥梁缓冲垫,4、固定安装座,5、固定柱,6、固定板,7、检测机构,71、红外信号反射器,72、红外测距传感器,73、无线信号发送器,8、抑制机构,81、减震器,82、顶板,83、第三减震弹簧,9、螺纹杆,10、第一减震弹簧,11、螺母,12、套筒,13、限位柱,14、第二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桥墩与桥梁之间的桥梁减震设备,包括:下支座1、上支座2、桥梁缓冲垫3、固定安装座4、固定柱5、固定板6、螺纹杆9、第一减震弹簧10和螺母11;上支座2设置在下支座1的上方;桥梁缓冲垫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桥梁缓冲垫3分别设置在下支座1的下表面和上支座2的上表面,桥梁缓冲垫3为聚氨酯材质制成,具有良好的抗压弹形,可有效地起到减震缓冲及吸震效果;固定安装座4的数量为两组,一组固定安装座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固定安装座4分别设置在下支座1和上支座2的外侧四角,固定安装座4内部设置有螺栓可进行固定;固定柱5的数量为两组,四个固定安装座4分别沿上下方向设置在上支座2的底端四角;固定板6安装在固定柱5的底端;螺纹杆9沿上下方向设置在下支座1的顶端中心位置,螺纹杆9的顶端由固定板6的底端中心开口处延伸出固定板6的上表面,且固定板6可在螺纹杆9的外壁上下移动;第一减震弹簧10套接在螺纹杆9的外壁底端,第一减震弹簧1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板6的底端和下支座1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减震弹簧10弹性系数及型号根据桥梁承载力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震动力,依次穿过桥梁主体、桥梁缓冲垫3并传递固定板6,固定板6在螺纹杆9的外壁向下移动的同时挤压第一减震弹簧10,进而通过第一减震弹簧10自身弹性作用下将震动力降到最低,提高减震效果;螺母11螺接在螺纹杆9的外壁顶端,螺母11的下表面与固定板6的上表面相接触,可通过向上或向下转动螺母11,以改变固定板6与下支座1之间间距,进而改变第一减震弹簧10的弹力,提高适用性。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固定板6还包括:检测机构7和抑制机构8;检测机构7安装在固定板6的下表面,检测机构7内部电气元件电路可与桥梁主体电力电路进行连接,以进行供电;抑制机构8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抑制机构8以螺纹杆9的轴心为圆心顺时针每隔90度间隙设置在下支座1的外侧。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检测机构7包括:红外信号反射器71、红外测距传感器72和无线信号发送器73,红外信号反射器71、红外测距传感器72和无线信号发送器73具体型号均根据具体使用要求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安装并使用的;红外信号反射器7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红外信号反射器71分别设置在固定板6的下表面四角;红外测距传感器7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红外测距传感器72分别设置在下支座1的顶端四角与红外信号反射器71的对应位置处,红外测距传感器72向上发射红外信号,对应位置红外信号反射器71将红外测距传感器72发射红外信号进行反射再由红外测距传感器72进行接收,红外测距传感器72内置程序进行计算,进而可得到固定板6底端四角距下支座1顶端的距离数据传递给无线信号发送器73;无线信号发送器73安装在下支座1的前侧中心位置,无线信号发送器73与红外信号反射器71和红外测距传感器72电性连接,无线信号发送器73将测量到的数据发送至远端服务器内,使工作人员可有效监测桥梁偏移的情况。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抑制机构8包括:减震器81、顶板82和第三减震弹簧83;减震器81沿上下方向设置在下支座1的顶端外侧,减震器81的顶端延伸出固定板6的上表面,减震器81具体使用型号根据具体使用要求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安装并使用的;顶板82安装在减震器81的顶端,顶板82可带动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进而使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交换将震动势能转化为油液热能并散发到大气中;第三减震弹簧83套接在减震器81的外壁顶端,第三减震弹簧8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板82的底端和固定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减震弹簧83弹性系数及型号根据桥梁承载力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第三减震弹簧83可起到支撑缓冲的作用。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固定板6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套筒12、限位柱13和第二减震弹簧14;套筒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套筒12分别设置在固定板6的顶端外侧四角,且四个套筒12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抑制机构8的间隙处,套筒12的底端延伸出固定板6的下表面;限位柱1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限位柱13分别设置在下支座1的顶端与套筒12的对应位置处,四个限位柱13的外壁顶端分别插接在四个套筒12的内腔并延伸出对应位置处套筒12的顶端,套筒12可在限位柱13的外壁上下移动,进而对固定板6起到限位作用,使固定板6上下移动过程中整体移动平稳;第二减震弹簧1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减震弹簧14的一端与限位柱13的顶端固定连接,且第二减震弹簧14的另一端与上支座2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二减震弹簧14弹性系数及型号根据桥梁承载力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第二减震弹簧14可通过自身弹性作用起到辅助减震的效果。

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在安装时,工作人员可通过向上或向下转动螺母11,以改变固定板6与下支座1之间间距,进而改变第一减震弹簧10的弹力,提高适用性,使用下支座1和下支座2外侧的固定安装座4分别将下支座1固定在桥墩顶端,上支座2固定在桥梁主体下方,并使上下两个桥梁缓冲垫3分别与桥梁主体和桥墩顶端紧贴,利用桥梁缓冲垫3内部聚氨酯抗压弹形,有效地起到减震缓冲及吸震效果,在使用时,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震动力,依次穿过桥梁主体、桥梁缓冲垫3并依次传递给上支座2和固定板6,使上支座2向下移动挤压第二减震弹簧14,通过第二减震弹簧14自身弹性作用起到辅助减震的效果,固定板6在螺纹杆9的外壁向下移动的同时挤压第一减震弹簧10,进而通过第一减震弹簧10自身弹性作用下将震动力降到最低,防止桥梁肢体与桥墩间震动幅度过大,减少桥梁的梁体与桥墩之间的磨损,达到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目的,且固定板6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自身顶端的四个套筒12在限位柱13的外壁向下移动,进而对固定板6起到限位作用,使固定板6上下移动过程中整体移动平稳,促使固定板6带动自身顶端的四个第三减震弹簧83向下移动,并在第三减震弹簧83的配合下拉动顶板82向下移动,促使顶板82带动减震器内的活塞向下移动,当桥梁主体上方压力减弱时,第一减震弹簧10、第二减震弹簧14以及第三减震弹簧83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回弹并分别带动上支座2和固定板6产生向上的推力,促使第三减震弹簧83带动减震器内的活塞向上移动,进而使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交换将震动势能转化为油液热能并散发到大气中,促使上支座2和固定板6回弹相对运动速度减弱,防止传递给桥梁主体上方行驶的汽车,在日常检测过程中,位于下支座1顶端四角的四个红外测距传感器72向上发射红外信号,对应位置红外信号反射器71将红外测距传感器72发射红外信号进行反射再由红外测距传感器72进行接收,红外测距传感器72内置程序进行计算,进而可得到固定板6底端四角距下支座1顶端的距离数据传递给无线信号发送器73,无线信号发送器73将测量到的数据发送至远端服务器内,使工作人员可有效监测桥梁偏移的情况,从而可抑制装置内部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力及反馈至桥面上方的冲击力,进而提高减震效果,并且可对桥梁主体与桥墩间的偏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防止当某一减震弹簧失效后导致桥梁发生轻微偏移,进而导致桥梁发生倾倒。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端”、“底端”、“一端”、“前侧”、“后侧”、“另一端”、“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同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螺钉连接”、“插接”、“过盈配合”、“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