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桥梁桥墩防撞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06442发布日期:2020-11-20 11:5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跨海桥梁桥墩防撞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桥梁安全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海桥梁桥墩防撞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期修建的跨越通航江河、港区和海峡的大型桥梁数量逐步增多,而航道上的船舶数量也不断增加且船型趋于于大型化,使得桥梁和通行船舶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船舶撞击桥墩的事故亦不断增加。船桥碰撞事故会导致生命和财产的灭失,给人类活动、社会稳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危及水运、公路和铁路等运输方式的安全性,轻者将造成船、桥损伤,影响其使用寿命,重者将船毁桥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和文献记载,船撞桥事故在世界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由此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环境破坏是惊人的,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造成数千万甚至数十亿美元财产损失,同时,船舶对桥梁的撞击所造成的结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桥梁在设计寿命内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大量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计算,为了保护桥墩免于船舶的直接撞击,需要在桥墩上安装防撞装置,但是现有防护装置大部分难以根据水位上涨自动调节防护位置,不利于对桥墩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海桥梁桥墩防撞缓冲装置,可随水位调整防护位置且水中桥墩同时进行防护,在发生碰撞时可改变船舶运动方向并实现分级碰撞,减轻船舶碰撞受损,降低巧渡受到的径向冲击力。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跨海桥梁桥墩防撞缓冲装置,包括:

第一防撞组件,第一防撞组件套接在桥墩上且第一防撞组件可相对桥墩上下位移;

第二防撞组件,第二防撞组件套接在桥墩上,第二防撞组件设于第一防撞组件下方,第二防撞组件可相对桥墩上下位移,第二防撞组件与第一防撞组件之间通过钢绳连接;

其中,第一防撞组件包括套接在桥墩外侧的防护垫圈,防护垫圈内壁面与桥墩外壁面具有间隙,防护垫圈外侧设有主环套,主环套内壁面开设有同轴的环槽,且主环套内壁面至少开设两个水平高度不同的环槽,环槽内安装可旋转的滑移钢圈,滑移钢圈通过支撑件与防护垫圈外壁面连接,支撑件呈环绕布设,上下支撑件间设有第一浮力气囊,第一浮力气囊环绕防护垫圈布设。

通过套接的方式将第一防撞组件和第二防撞组件分别安装至桥墩上,在长期的水体冲刷下,有效避免第一防撞组件和第二防撞组件相对桥墩在平面上的过大位移,也保证了与桥墩连接稳定性,所设计的第一防撞组件内设有的第一浮力气囊为第一防撞组件提供浮力使第一防撞组件随着水面高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保持其处于水面,使得第一防撞组件保持与船舶接触的最佳位置,对水面行驶的船舶与桥墩发生碰撞位置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且这样对于行驶在水面的船舶而言,提供了一定的警醒效果提示桥墩所处位置,船舶远离或与桥墩保持距离,船舶水下部分也可能与桥墩发生碰撞,本申请设计第二防撞组件对水下桥墩起到防护并通过钢绳的连接方式使其随第一防撞组件上小调节位于桥墩上的高度位置,对水面、水下桥墩均起到较好的防护,这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依靠水面浮动防护装置对桥墩防护无法对水中桥墩防护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在主环套内开设环槽以及在环槽内安设滑移钢圈,使滑移钢圈可相对环槽旋转并使滑移钢圈与防护垫圈实现连接,这样在面对船舶的意外碰撞时,船舶首先撞击主环套,主环套缓冲掉部分冲击力,其次冲击力向内传递至支撑件和第一浮力气囊形成第二次缓冲获得分级碰撞的效果,同时在撞击下主环套相对滑移钢圈可形成旋转使船舶撞击点位移促使船舶转向,实现船舶改变船舶撞击点位置来降低撞击力以减小撞击对桥墩的撞击损伤以及疲劳损伤,主环套的设计在桥墩相对海面波浪冲击的情况下也可形成相对旋转运动来降低波浪对桥墩的冲击力保护桥墩,而波浪冲击造成的冲击力由支撑件和第一浮力气囊减弱或阻隔以预防桥墩受损或产生轻微振动,提高桥梁在设计寿命内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主环套上下端分别连接有辅助环套,辅助环套与主环套等径,辅助环套外侧面环绕连接竖直的橡胶柱体。第一防撞组件的主环套底部通过钢绳与第二防撞组件连接,或第一防撞组件下方的辅助环套与第一防撞组件底部固接,且第一防撞组件下方的辅助环套通过钢绳与下方的第二防撞组件连接。辅助环套的设计用于提高主环套的缓冲能力,辅助环套侧方的橡胶柱体可随撞击产生形变起到吸收冲击力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主环套外壁连接竖直设置的第一缓冲板,第一缓冲板沿主环套轴线对称布设与主环套两侧,第一缓冲板与主环套外壁之间呈倾斜设置且倾斜端的第一缓冲板的板面开设有弧形凹面,第一缓冲板截面呈钩状,第一缓冲板内设有加强内板,加强内板与第一缓冲板等高。在主环套外壁设置的第一缓冲板体使主环套外壁具有缓冲结构,物体在撞击主环套过程中先与第一缓冲板接触,第一缓冲板由于具有的弧形凹面使其在受到物体撞击后第一缓冲板进一步折弯形变,具体的弧形凹面的孔隙大小随撞击逐渐减小直至第一缓冲板因撞击形变使弧形凹面消失,这个过程通过第一缓冲板在碰撞发生时改变结构形式来吸收撞击能量,在第一缓冲板内部设有的加强板用于提高第一缓冲板抗冲击形变能力延长撞击时间,也有利于在发生轻微撞击后形变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对第一缓冲板相对主环套的布设方式进行设计,第一缓冲板沿主环套轴线对称布设与主环套两侧,这样主环套面对海面水流冲击下产生旋转直至第一缓冲板的外侧面与水流流向相对,即调整主环套旋转至迎流面,利用第一缓冲板的结构设计来扩大迎流面宽度并对水流起到分流效果,这样使经过桥墩的水流相对桥墩间距扩大且减小下潜流和马蹄形涡流的流速实现阻挡水流自由流动对桥墩的冲刷,同时经过桥墩的水流相对桥墩间距扩大降低水流中可能存在的水草相对桥墩或第一缓冲板的缠绕几率。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支撑件包括柱桩结构的支撑柱体,支撑柱体内部开设同轴的柱形内腔,柱形内腔内连接有同轴心柱状的芯轴,支撑柱体两端部设有连接支板,连接支板分别与滑移钢圈、防护垫圈连接,支撑柱体表面开设有螺旋状的螺旋槽,螺旋槽与柱形内腔连通。支撑件的设计使防护垫圈和滑移钢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在这个间距范围内提供了第一浮力气囊的充填空间,上下布设的滑移钢圈所连接的支撑件对第一浮力气囊形成限位,有效预防第一浮力气囊丢失且实现第一浮力气囊提供浮力向上推动支撑件向上位移进而带动滑移钢圈向上位移使主环套同步向上,更为重要的是环绕布设的支撑件对滑移钢圈提供有效支撑使其保持圆环形,在主环套因碰撞产生形变影响到滑移钢圈的过程中支撑件可起到有效支撑以及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柱形内腔一端连接有芯轴,芯轴一端部与柱形内腔的腔面具有间隙,优选的,柱形内腔两端连接有芯轴,两芯轴相对面具有间隙。在撞击力传递至支撑件时,支撑件的支撑柱体长度渐缩,体现为螺旋状的螺旋槽的槽间隙不断缩小,达到缓冲的效果,芯轴与柱形内腔端面间隙为整体支撑柱体的渐缩长度,这样控制支撑柱体的整体形变率在达到一定形变范围后通过芯轴提供刚性支撑,从弹性支撑到刚性支撑有利于消能,重复使用不易损坏,无需频繁更换支撑件以及降低养护修成本。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二防撞组件包括套接在桥墩上的第二浮力气囊和套接在桥墩上的防撞基件,防撞基件设于第二浮力气囊下方,防撞基件底部具有柱套结构,上部具有锥套结构,防撞基件上部的锥套侧壁通过连接杆件与第二浮力气囊连接。第二防撞组件用于对处于水中的桥墩起到防护作用且促使第二防撞组件附近的水体流态平稳性提高以减弱水流的冲刷流态,具体的,第二浮力气囊提供适当的浮力配合第一浮力气囊实现对第二防撞组件可相对桥墩上下浮动,设计的防撞基件具有适当的重量配合第一、二气囊的浮力是第二防撞组件悬浮于水中,通过控制钢绳的长度使第一防撞组件和第二防撞组件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出现意外碰撞过程中利用第二防撞组件来对船舶水中部分的撞击力缓冲,当然第二防撞组件也可相对桥墩产生旋转运动这样对于船舶水中部分的碰撞也可实现促使其转向,而且水中出现碰撞会造成碰撞点附近水流波动,波动水流对具有锥套结构的防撞基件具有上下推动效果,利用此特点来驱动防撞基件的上下位移,这样将碰撞点位置的上下变化来避免碰撞力集中在桥墩某一处达到分散撞击力的效果,在平时水面下的水流对桥墩冲击过程中,流态较不平稳或紊流经过第二防撞组件各部件表面水流流动轨迹可得到适当的调节,原因在于第二防撞组件大部分部件外部结构为柱状、环状结构可降低水流冲击以及调节水流流动轨迹,且第二防撞组件可通过相对的旋转运动来减弱水流的冲刷流态。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连接杆件与第二浮力气囊、防撞基件上部锥套连接方案为铰接,防撞基件上部的锥套上表面连接有隔档板体且隔档板体上开设有滑移槽,连接杆件在滑移槽内位移。采用铰接方案便于连接杆件的状态变换具体使第二浮力气囊和防撞基件之间的间距扩大或缩小,在防撞基件上设计的阻挡隔板用于避免海水中的水草或生物等进入防撞基件内,但开设有的滑移槽便于水体进入防撞基件内以便于在船舶水中部件与防撞基件发生碰撞时获得较好的缓冲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防撞基件上部锥套内设第一环形腔,防撞基件下部柱套结构内设第二环形腔,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容置腔内填充液体或细沙。容置腔的设计用于在其内部填充物料来增大防撞基件的配重以及在发生碰撞过程中利用容置腔内部的填充的物料来吸收碰撞力。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通过套接的方式将第一防撞组件和第二防撞组件分别安装至桥墩上,所设计的第一防撞组件内设有的第一浮力气囊为第一防撞组件提供浮力使第一防撞组件随着水面高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保持其处于水面,使得第一防撞组件保持与船舶接触的最佳位置,设计第二防撞组件对水下桥墩起到防护并通过钢绳的连接方式使其随第一防撞组件上小调节位于桥墩上的高度位置,对水面、水下桥墩均起到较好的防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依靠水面浮动防护装置对桥墩防护无法对水中桥墩防护的问题。在面对船舶的意外碰撞时,主环套相对滑移钢圈可形成旋转使船舶撞击点位移促使船舶转向,实现船舶改变船舶撞击点位置来降低撞击力以减小撞击对桥墩的撞击损伤以及疲劳损伤,主环套的设计在桥墩相对海面波浪冲击的情况下也可形成相对旋转运动来降低波浪对桥墩的冲击力保护桥墩,并减弱或阻隔以预防桥墩受损或产生轻微振动,提高桥梁在设计寿命内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跨海桥梁桥墩防撞缓冲装置示意图;

图2为第一防撞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防撞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辅助环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支撑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防撞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防撞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辅助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支撑件的内部结构另一方案示意图;

图10为第一防撞组件应力分析图;

图11为施例1-2、试验例1-2的防撞装置进行碰撞模拟试验结果。

附图标号:10-桥墩;20-第一防撞组件;21-主环套;22-第一缓冲板;23-加强内板;24-弧形凹面;25-防护垫圈;26-滑移钢圈;30-第二防撞组件;31-第二浮力气囊;32-隔档板体;33-滑移槽;34-连接杆件;35-防撞基件36-容置腔;;40-钢绳;50-辅助环套;51-橡胶柱体;60-支撑件;61-连接支板;62-支撑柱体;63-芯轴;64-螺旋槽;65-柱形内腔;70-第一浮力气囊;80-辅助支撑件;81-第三矩形框架;82-网片;83-导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7所示,跨海桥梁桥墩防撞缓冲装置,包括:

第一防撞组件20,第一防撞组件20套接在桥墩10上且第一防撞组件20可相对桥墩10上下位移;

第二防撞组件30,第二防撞组件30套接在桥墩10上,第二防撞组件30设于第一防撞组件20下方,第二防撞组件20可相对桥墩10上下位移,第二防撞组件30与第一防撞组件20之间通过钢绳40连接;

其中,第一防撞组件20包括套接在桥墩10外侧的防护垫圈25,防护垫圈25内壁面与桥墩10外壁面具有间隙,防护垫圈25外侧设有主环套21,主环套21内壁面开设有同轴的环槽,且主环套21内壁面至少开设两个水平高度不同的环槽,环槽内安装可旋转的滑移钢圈26,滑移钢圈26通过支撑件60与防护垫圈25外壁面连接,支撑件60呈环绕布设,上下支撑件60间设有第一浮力气囊70,第一浮力气囊70环绕防护垫圈25布设。

通过套接的方式将第一防撞组件20和第二防撞组件30分别安装至桥墩10上,在长期的水体冲刷下,有效避免第一防撞组件20和第二防撞组件30相对桥墩10在平面上的过大位移,也保证了与桥墩10连接稳定性,所设计的第一防撞组件20内设有的第一浮力气囊70为第一防撞组件70提供浮力使第一防撞组件20随着水面高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保持其处于水面,使得第一防撞组件20保持与船舶接触的最佳位置,对水面行驶的船舶与桥墩发生碰撞位置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且这样对于行驶在水面的船舶而言,提供了一定的警醒效果提示桥墩所处位置,船舶远离或与桥墩保持距离,船舶水下部分也可能与桥墩发生碰撞,本申请设计第二防撞组件30对水下桥墩起到防护并通过钢绳40的连接方式使其随第一防撞组件20上小调节位于桥墩10上的高度位置,对水面、水下桥墩均起到较好的防护,这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依靠水面浮动防护装置对桥墩防护无法对水中桥墩防护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在主环套21内开设环槽以及在环槽内安设滑移钢圈26,使滑移钢圈26可相对环槽旋转并使滑移钢圈26与防护垫圈25实现连接,这样在面对船舶的意外碰撞时,船舶首先撞击主环套21,主环套21缓冲掉部分冲击力,其次冲击力向内传递至支撑件60和第一浮力气囊70形成第二次缓冲获得分级碰撞的效果,同时在撞击下主环套21相对滑移钢圈26可形成旋转使船舶撞击点位移促使船舶转向,实现船舶改变船舶撞击点位置来降低撞击力以减小撞击对桥墩10的撞击损伤以及疲劳损伤,主环套21的设计在桥墩10相对海面波浪冲击的情况下也可形成相对旋转运动来降低波浪对桥墩10的冲击力保护桥墩,而波浪冲击造成的冲击力由支撑件60和第一浮力气囊70减弱或阻隔以预防桥墩受损或产生轻微振动,提高桥梁在设计寿命内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主环套21上下端分别连接有辅助环套50,辅助环套50与主环套21等径,辅助环套50外侧面环绕连接竖直的橡胶柱体51。第一防撞组件20的主环套21底部通过钢绳40与第二防撞组件30连接,或第一防撞组件20下方的辅助环套50与第一防撞组件20底部固接,且第一防撞组件20下方的辅助环套50通过钢绳40与下方的第二防撞组件30连接。辅助环套50的设计用于提高主环套21的缓冲能力,辅助环套50侧方的橡胶柱体51可随撞击产生形变起到吸收冲击力的效果。

主环套21外壁连接竖直设置的第一缓冲板22,第一缓冲板22沿主环套21轴线对称布设与主环套21两侧,第一缓冲板22与主环套21外壁之间呈倾斜设置且倾斜端的第一缓冲板22的板面开设有弧形凹面24,第一缓冲板22截面呈钩状,第一缓冲板22内设有加强内板23,加强内板23与第一缓冲板22等高。在主环套21外壁设置的第一缓冲板体22使主环套21外壁具有缓冲结构,物体在撞击主环套21过程中先与第一缓冲板22接触,第一缓冲板22由于具有的弧形凹面24使其在受到物体撞击后第一缓冲板22进一步折弯形变,具体的弧形凹面24的孔隙大小随撞击逐渐减小直至第一缓冲板22因撞击形变使弧形凹面24消失,这个过程通过第一缓冲板22在碰撞发生时改变结构形式来吸收撞击能量,在第一缓冲板22内部设有的加强板23用于提高第一缓冲板22抗冲击形变能力延长撞击时间,也有利于在发生轻微撞击后形变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对第一缓冲板22相对主环套21的布设方式进行设计,第一缓冲板22沿主环套21轴线对称布设与主环套21两侧,这样主环套21面对海面水流冲击下产生旋转直至第一缓冲板22的外侧面与水流流向相对,即调整主环套21旋转至迎流面,利用第一缓冲板22的结构设计来扩大迎流面宽度并对水流起到分流效果,这样使经过桥墩的水流相对桥墩间距扩大且减小下潜流和马蹄形涡流的流速实现阻挡水流自由流动对桥墩的冲刷,同时经过桥墩的水流相对桥墩间距扩大降低水流中可能存在的水草相对桥墩或第一缓冲板22的缠绕几率。

支撑件60包括柱桩结构的支撑柱体62,支撑柱体62内部开设同轴的柱形内腔65,柱形内腔65内连接有同轴心柱状的芯轴63,支撑柱体62两端部设有连接支板61,连接支板61分别与滑移钢圈26、防护垫圈25连接,支撑柱体62表面开设有螺旋状的螺旋槽64,螺旋槽64与柱形内腔65连通。支撑件60的设计使防护垫圈25和滑移钢圈26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在这个间距范围内提供了第一浮力气囊70的充填空间,上下布设的滑移钢圈26所连接的支撑件60对第一浮力气囊70形成限位,有效预防第一浮力气囊70丢失且实现第一浮力气囊70提供浮力向上推动支撑件60向上位移进而带动滑移钢圈26向上位移使主环套21同步向上,更为重要的是环绕布设的支撑件60对滑移钢圈26提供有效支撑使其保持圆环形,在主环套21因碰撞产生形变影响到滑移钢圈26的过程中支撑件60可起到有效支撑以及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

柱形内腔65一端连接有芯轴63,芯轴63一端部与柱形内腔65的腔面具有间隙,参见附图9所示,优选的,柱形内腔65两端连接有芯轴63,两芯轴63相对面具有间隙。在撞击力传递至支撑件60时,支撑件60的支撑柱体62长度渐缩,体现为螺旋状的螺旋槽64的槽间隙不断缩小,达到缓冲的效果,芯轴63与柱形内腔65端面间隙为整体支撑柱体62的渐缩长度,这样控制支撑柱体62的整体形变率在达到一定形变范围后通过芯轴63提供刚性支撑,从弹性支撑到刚性支撑有利于消能,重复使用不易损坏,无需频繁更换支撑件60以及降低养护修成本。

第二防撞组件30包括套接在桥墩10上的第二浮力气囊31和套接在桥墩10上的防撞基件35,防撞基件35设于第二浮力气囊31下方,防撞基件35底部具有柱套结构,上部具有锥套结构,防撞基件35上部的锥套侧壁通过连接杆件34与第二浮力气囊31连接。第二防撞组件30用于对处于水中的桥墩起到防护作用且促使第二防撞组件30附近的水体流态平稳性提高以减弱水流的冲刷流态,具体的,第二浮力气囊31提供适当的浮力配合第一浮力气囊70实现对第二防撞组件30可相对桥墩10上下浮动,设计的防撞基件35具有适当的重量配合第一、二气囊的浮力是第二防撞组件30悬浮于水中,通过控制钢绳40的长度使第一防撞组件20和第二防撞组件30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出现意外碰撞过程中利用第二防撞组件30来对船舶水中部分的撞击力缓冲,当然第二防撞组件30也可相对桥墩产生旋转运动这样对于船舶水中部分的碰撞也可实现促使其转向,而且水中出现碰撞会造成碰撞点附近水流波动,波动水流对具有锥套结构的防撞基件35具有上下推动效果,利用此特点来驱动防撞基件35的上下位移,这样将碰撞点位置的上下变化来避免碰撞力集中在桥墩10某一处达到分散撞击力的效果,在平时水面下的水流对桥墩冲击过程中,流态较不平稳或紊流经过第二防撞组件30各部件表面水流流动轨迹可得到适当的调节,原因在于第二防撞组件30大部分部件外部结构为柱状、环状结构可降低水流冲击以及调节水流流动轨迹,且第二防撞组件30可通过相对的旋转运动来减弱水流的冲刷流态。

连接杆件34与第二浮力气囊31、防撞基件35上部锥套连接方案为铰接,防撞基件35上部的锥套上表面连接有隔档板体32且隔档板体32上开设有滑移槽33,连接杆件34在滑移槽33内位移。采用铰接方案便于连接杆件34的状态变换具体使第二浮力气囊31和防撞基件35之间的间距扩大或缩小,在防撞基件35上设计的阻挡隔板32用于避免海水中的水草或生物等进入防撞基件35内,但开设有的滑移槽33便于水体进入防撞基件35内以便于在船舶水中部件与防撞基件35发生碰撞时获得较好的缓冲效果。

防撞基件35上部锥套内设第一环形腔,防撞基件35下部柱套结构内设第二环形腔,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形成容置腔36,容置腔36容置腔36内填充液体或细沙。容置腔36的设计用于在其内部填充物料来增大防撞基件35的配重以及在发生碰撞过程中利用容置腔36内部的填充的物料来吸收碰撞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方案为:参见附图8所示,桥墩10背水面设有辅助支撑件82,辅助支撑件82呈竖直设置且与桥墩背水面相邻,辅助支撑件82为矩形框架两侧连接与其垂直的第二矩形框架,第二矩形框架连接有第三矩形框架81,第三矩形框架81与第二矩形框架之间具有夹角,辅助支撑件82、第二矩形框架、第三矩形框架81上布设有网片82,两第二矩形框架之间连接有转轴,转轴表面均布导水板83。通过在桥墩背水面设计辅助支撑件82用于在桥墩10发生碰撞后提供辅助支撑作用,辅助支撑件82上设计的网片82便于流体通过且可实现破流降低流体对桥墩附近的冲刷以及桥墩附近形成的涡流。

实施例3:

本例中对第一防撞组件20进行建模并数值模拟,如图10所示,第一防撞组件20在受到碰撞后通过主环套21上的第一缓冲板22形变吸收碰撞力并产生相应的旋转,观察可知桥墩上出现的应力较小,可知第一防撞组件20可在碰撞发生时改变结构形式来吸收撞击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水上航行管理的相关法规中限位的船舶吨位、速度,可计算碰撞产生的最大碰撞能量,然后根据该最大碰撞能量对第一防撞组件、第二防撞组件进行参数优化,使防撞组件吸收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获得轻微刮擦或剧烈碰撞都可通过防撞组件来对桥墩10起到保护。

试验例1:

在实施例1方案基础上,采用浮箱代替第一防撞组件,浮箱为环形其内部充填气囊和沙袋。

试验例2:

在实施例1方案基础上,拆除第二防撞组件,采用环形沙袋代替第二防撞组件。

碰撞试验:

通过桥墩及防撞组件的缩尺比例结构模型的模拟船舶撞击试验,分别对实施例1-2、试验例1-2的防撞装置进行碰撞模拟试验,碰撞采用落锤式冲击加载装置,具体理由具有一定质量的落锤做自由落体运动来冲击防撞组件模拟船舶撞击。在碰撞桥墩上布设电阻应变片、位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来采集碰撞数据并将获得的数据传至计算机内进行软件分析,分别获取各组的桩基能量关系曲线,结果如图11所示,由图可知,实施例2的缓冲装置对桥墩的防护效果最佳,而试验例1的装置防护效果较差可能是因为拆除第一防撞组件所导致的。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如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