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1941发布日期:2022-10-22 06:4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


背景技术:

2.我国南方城市雨水资源相对丰富,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暴雨,道路易产生大量积水问题。水流无法排干且水中含有大量垃圾淤泥,水因为有路沿石的阻挡无法排入下沉式绿地,不满足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地的蓄水需求。
3.目前在在海绵城市路沿石领域,为满足道路不积水且水质干净,对雨水的引流和水质的过滤有不同的需求,在海绵城市雨水再利用中,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设计一种满足路沿石美观要求,且又能引流滤水至下沉式绿地的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足之一,设计了一种满足路沿石美观需求、且又能引流滤水至下沉式绿地的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包括路沿石本体,路沿石本体的底部设置向两侧外延的一体式支撑,一体式支撑的底部预留有渗水孔洞以及管线孔洞,渗水孔洞沿一体式支撑的宽度方向设置,管线孔洞沿一体式支撑的长度方向设置。
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所述渗水孔洞和管线孔洞为梯形结构、三角形结构、矩形、半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还包括设置有路沿石本体底部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顶部设置有与渗水孔洞适配的透水结构。
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所述一体式支撑的迎水面底部高度大于背水面高度,迎水面底部与背水面底部形成导流斜坡,导流斜坡和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0.5~2.5
°

1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所述一体式支撑迎水面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的底部向渗水孔洞的进水口汇集。
1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所述一体式支撑和路沿石本体中任何一个内部设置有与渗水孔洞连通的蓄水腔,蓄水腔内部安装有吸水结构。
1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所述吸水结构包括吸水海绵或高分子吸水颗粒或致密孔结构的吸水性树脂。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底部设置有渗水孔洞和管线孔洞,经过管线孔洞利于安装市政需要安装的管线,通过渗水孔洞,利于将路面的水渗至下沉式绿地内部,同时还利于路沿石的定位安装,结构简单且易于实施操作。
15.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底部的透水混凝土以及透水结
构,减缓水流速率的同时也过滤掉大部分的污水杂质,再配合渗水孔洞将其进行下沉式绿地日常养护。
16.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一体式支撑的迎水面底部高度大于背水面高度的设计,利于迎水面一侧向背水面一侧流动,致使其能够有效地将雨水向背水面一侧流动。
17.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一体式支撑迎水面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槽,通过导流槽向渗水孔洞汇集,进而使得其利于雨水的导流以及快速进入到透水结构内部进行过滤处理。
18.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一体式支撑和路沿石本体中任何一个内部设置有与渗水孔洞连通的蓄水腔,通过蓄水腔内部的吸水结构,将部分水分进行暂留在蓄水腔内部,通过蓄水腔内部的吸水结构进行多余吸收、缺水释放的方式进行工作,最大化利用雨水养护下沉式绿地的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种形式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22.图4为图3中结构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23.图5为图3中蓄水腔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实施例1
27.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包括路沿石本体10,路沿石本体10的底部设置向两侧外延的一体式支撑20,一体式支撑20的底部预留有渗水孔洞40以及管线孔洞30,渗水孔洞40用于进行引流和过滤透水作用,渗水孔洞40沿一体式支撑20的宽度方向设置,管线孔洞30沿一体式支撑20的长度方向设置,管线孔洞 30用于预埋安装管线。
28.渗水孔洞40和管线孔洞30为梯形结构、三角形结构、矩形、半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为半圆形结构。
29.一种新型透水路沿石结构,还包括设置有路沿石本体10底部的透水混凝土50,透水混凝土50的顶部设置有与渗水孔洞40适配的透水结构60。
30.通过透水混凝土50与渗水孔洞40相互连接,牢牢将大理石材质路沿石本体10和透水混凝土50两种不同材质固定住,透水结构60 和透水混凝土50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
31.在安装时,先c15混凝土垫层上的路沿石预安装位置处预先制作透水混凝土50和透水结构60,随后将管线安装在管线孔洞30的内部,随后将路沿石安装就位,其通过透水混凝土50与渗水孔洞40相互连接,牢牢将大理石材质路沿石本体10和透水混凝土50两种不同材质固定住,在迎水面一侧制作透水混凝土停车位。
32.实施例2
33.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一体式支撑20的迎水面底部高度大于背水面高度,迎水面底部与背水面底部形成导流斜坡70,导流斜坡70和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0.5~2.5
°
,优选为1.5
°

34.在进行雨水过滤时,雨水会沿迎水面向背水面一侧流动(被引流),进而利于底部出现积水,可以较好地实现引水至下沉式绿地内部进行日常养护。
35.实施例3
36.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所述一体式支撑20迎水面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槽80,导流槽80的底部向渗水孔洞 40的进水口汇集。通过导流槽80可以利于在路沿石本体10表面的雨水沿导流槽80向渗水孔洞的进水口进行汇集,进而提高其雨水的引流效果。
37.实施例4
38.如图3至图5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所述一体式支撑20和路沿石本体10中任何一个内部设置有与渗水孔洞40 连通的蓄水腔90,蓄水腔90内部安装有吸水结构100,吸水结构100 包括吸水海绵或高分子吸水颗粒或致密孔结构的吸水性树脂,优选为吸水结构100为吸水海绵,通过蓄水腔90内部的吸水结构100,将部分水分进行暂留在蓄水腔90内部,通过蓄水腔90内部的吸水结构 100进行多余吸收、缺水释放的方式进行工作,最大化利用雨水养护下沉式绿地的效果。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述替代可以是部分结构、器件、方法步骤的替代,也可以是完整的技术方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