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887437发布日期:2023-10-28 18:21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


背景技术:

1、大跨度梁式桥(尤其是钢波纹腹板、钢筋混凝土腹板t型刚构桥梁)的边跨直线段及合拢段浇筑施工时,传统的方式是分段浇筑,工作量相对繁复,工期较长。

2、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施工方法实现边跨直线段及合拢段一体浇筑,从而节约工期,例如公开号为“cn105088961 b”的专利文献中,通过安装合拢段支架、并在盖梁上搭设安装边墩盖梁支架,之后将挂篮底篮前移至合拢段支架上,两者进行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螺栓连接,以使挂篮底篮同合拢段支架以及边墩盖梁支架连接构成为一整体支架平台,从而实现直线段及合拢段一体浇筑;又如公开号为“cn115976959a”的专利文献中,通过增设挂篮底纵梁,新增设底纵梁一端置于挂篮前下横梁,另外一端则搭接于已浇盖梁上,增设的底纵梁类似于简支梁结构,从而实现直线段及合拢段一体浇筑。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前者需要搭设搭设大量支架,效率仍然较为低下,节约工期效益不高,而且在高墩施工中搭设支架是重大的风险源头;后者虽然避免了前者的缺陷,但在施工过程中,直线段及合拢段浇筑梁体以及挂篮底纵梁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纵向(即桥梁长度方向)变形,而浇筑梁体与盖梁梁顶部、挂篮底纵梁与盖梁顶部之间摩擦较大,难以适应直线段及合拢段浇筑梁体以及挂篮底纵梁的变形,进而导致浇筑梁体以及挂篮底纵梁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2、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在边墩顶部施工盖梁,盖梁顶部设置模盒,模盒与盖梁顶部围成顶部敞口的容置腔;

5、s2、挂篮前移,安装挂篮底模,挂篮底模的底纵梁伸入容置腔内,且底纵梁与盖梁顶部预留间隙;

6、s3、向容置腔内填充若干滚动体,直至滚动体与模盒顶沿齐平;

7、s4、安装直线段与合拢段的模板;

8、s5、浇筑直线段与合拢段。

9、可选地,所述底纵梁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配梁,分配梁交错伸入所述容置空腔内。

10、可选地,所述滚动体为细石子。

11、可选地,所述模盒为木模。

12、可选地,所述模板的内模主体采用钢模,相邻面接合处预留间隙,间隙处设置木模。

13、可选地,所述模板的侧模与底模结合处采用侧包底形式,并用胶条进行接缝的密封。

14、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中,一方面,无需搭设各种支架即可完成边跨直线段和合拢段的一体浇筑,降低施工风险的同时大大节约了工期;另一方面,由于模盒与盖梁顶部围成的容置空腔内填充有滚动体,直线段和合拢段的模板由模盒顶沿及滚动体共同支撑,大大降低了摩擦,便于适应浇筑过程中直线段和合拢段整体的纵向变形,而且由于的底纵梁伸入容置腔内并与盖梁顶部留有间隙,则底纵梁与盖梁顶部之同样被滚动体充满,同样大大降低了摩擦,便于适应浇筑过程中底纵梁的纵向变形,即本发明能够适应浇筑过程中直线段和合拢段以及底纵梁的纵向变形,避免因变形而受到损伤。



技术特征:

1.一种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纵梁(1013)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分配梁,分配梁交错伸入所述容置空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体(4)为细石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盒(3)为木模。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的内模主体采用钢模,相邻面接合处预留间隙,间隙处设置木模。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的侧模与底模结合处采用侧包底形式,并用胶条进行接缝的密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边跨直线段与合拢段一体挂篮悬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边墩顶部施工盖梁,盖梁顶部设置模盒,模盒与盖梁顶部围成顶部敞口的容置腔;S2、挂篮前移,安装挂篮底模,挂篮底模的底纵梁伸入容置腔内,且底纵梁与盖梁顶部预留间隙;S3、向容置腔内填充若干滚动体,直至滚动体与模盒顶沿齐平;S4、安装直线段与合拢段的模板;S5、浇筑直线段与合拢段。本发明降低施工风险的同时大大节约了工期,而且能够适应浇筑过程中直线段和合拢段以及底纵梁的纵向变形,避免因变形而受到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王先军,刘杰,苏永一,苏方远,韩宇,吴勇,彭梓涧,罗文,黄华,曹丰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华川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