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18284发布日期:2023-10-02 07:20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道路工程,具体的为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


背景技术:

1、道路工程主要是对道路构造、路基、路面、排水管道及人行道等进行施工,而在道路工程中的排水一般是利用下水道或者排水渠对路面上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将下水道或者排水渠收集到的雨水统一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回收处理,最后将回收处理后的水再用于对绿植进行灌溉。而现有的这种排水方式,因为有水泥道路的覆盖,所以会导致水泥道路下面的土地基本吸不到雨水,而道路两侧的土地长时间吸收雨水,从而使道路底部与道路两侧的土地湿度不一样,长时间会导致土地疏松程度不一致,车辆行驶会产生震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两边的土地沉降不一样,从而导致道路形成裂缝或者下陷,致使道路被破坏。

2、鉴于此,专利文献为cn218812982u的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包括道路结构层和土壤支撑层,所述道路结构层的内部设置有回渗组件,所述道路结构层的内部设置有灌溉组件,所述回渗组件包括开设于道路结构层内部的两个安装槽,两个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集水箱。该道路雨水回渗结构,通过设置有回渗组件可以将收集到的雨水向路面下方的土地内进行回渗,使路面下方的土地与道路两侧的土地在下雨时保持同样的状态,避免了因为水分不同而造成的道路下方路面塌陷及产生裂缝的情况,通过设置灌溉组件可以在雨水收集较多时对路面绿植进行灌溉,保证了道路雨水回渗结构的正常运行,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3、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在存在不足:1、采用潜水泵向道路两侧的花坛供水的结构,导致成本投入大;2、采用水泵向花坛供水的水量无法控制,容易造成雨水流失浪费;3、将集水箱设置在道路结构层内,增大道路建设的难度,延长了施工的周期,同时还降低了道路结构层的强度。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花坛补水更加便利,补水量精度高,成本投入低的优点,还具有降低道路结构层施工难度的优点。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包括道路结构层、位于道路结构层下方的土壤支撑层和位于土壤支撑层内的渗水管,所述渗水管的外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水孔,所述渗水管的两端连接有位于道路结构层两侧下方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顶部设置滤水件,该集水箱内设置有立式分隔板,该立式分隔板将集水箱分隔成蓄水腔和连通渗水管的渗水腔,所述集水箱的一侧设置有连通蓄水腔的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的一端延伸至地面之上,该引导管内设置有渗水绳。

3、进一步的,所述滤水件包括圆锥管和滤水组件,所述集水箱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对接管,该对接管与蓄水腔和渗水腔均连通,所述圆锥管5的大端朝上且小端和对接管固定连接,所述滤水组件填充在圆锥管内。

4、进一步的,所述滤水组件为碎石。

5、进一步的,所述碎石的粒径范围为5-8mm,所述圆锥管的底部设置有防漏支撑网。

6、进一步的,所述碎石和地表齐平。

7、进一步的,所述渗水管和渗水腔的底部连接。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9、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引导管和渗水绳,能将集水箱内储存的雨水向花坛内输送,具有实时补水的优点,而且补水的精度高。

10、2、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渗水绳向花坛自动供水方式,相对现有技术中采用水泵、水位传感器等用电设备的供水结构而言具有降低成本投入的优点。

11、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集水箱设置在道路结构层两侧下方的土壤中,减少了道路结构层施工的工序,缩短了道路结构层施工的周期。



技术特征:

1.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包括道路结构层(1)、位于道路结构层(1)下方的土壤支撑层(2)和位于土壤支撑层(2)内的渗水管(3),所述渗水管(3)的外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水孔(31),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管(3)的两端连接有位于道路结构层(1)两侧下方的集水箱(4),所述集水箱(4)的顶部设置滤水件(5),该集水箱(4)内设置有立式分隔板(6),该立式分隔板(6)将集水箱(4)分隔成蓄水腔(7)和连通渗水管(3)的渗水腔(9),所述集水箱(4)的一侧设置有连通蓄水腔(7)的引导管(101),所述引导管(101)的一端延伸至地面之上,该引导管(101)内设置有渗水绳(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件(5)包括圆锥管(51)和滤水组件(52),所述集水箱(4)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对接管(41),该对接管(41)与蓄水腔(7)和渗水腔(9)均连通,所述圆锥管(51)的大端朝上且小端和对接管(41)固定连接,所述滤水组件(52)填充在圆锥管(5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组件(52)为碎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的粒径范围为5-8mm,所述圆锥管(51)的底部设置有防漏支撑网(10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和地表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管(3)和渗水腔(9)的底部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回渗结构,包括道路结构层、位于道路结构层下方的土壤支撑层和位于土壤支撑层内的渗水管,所述渗水管的外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排水孔,所述渗水管的两端连接有位于道路结构层两侧下方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顶部设置滤水件,该集水箱内设置有立式分隔板,该立式分隔板将集水箱分隔成蓄水腔和连通渗水管的渗水腔,所述集水箱的一侧设置有连通蓄水腔的引导管。本技术具有花坛补水更加便利,补水量精度高,成本投入低的优点,还具有降低道路结构层施工难度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彭琴,邹祖鸣,钟慧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宜昌诚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2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