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44475发布日期:2023-11-23 00:28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预应力张拉,特别是涉及一种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回字箱体梁在预应力钢绞线张拉过程中,由于预应力钢绞线位于腹板的两侧,张拉时须在回字箱体梁箱体内完成安装设备、换顶等操作,而箱体内空间狭小密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施工及验收可视度底不利于质量控制。

2、如何提高预应力安装、验收过程中可视度,及体外后张拉较狭小密闭空间张拉兼备质量控制,是进一步推广中国现代化大跨预应力承重回字箱体梁应用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以解决回字箱体梁箱体内张拉存在狭小密闭空间作业安全隐患、隐蔽验收可视度低的质量隐患。

2、一种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包括现浇回字箱体梁,所述现浇回字箱体梁两侧腹板的上方设置有凸出梁面的张拉段;所述腹板内设置有若干组波纹管,各组波纹管在腹板内横向铺设,波纹管的一端位于腹板的底部,其另一端位于张拉段内;所述波纹管内穿设有预应力钢绞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一端锚固,其另一端位于张拉段内且张拉后封锚。

3、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的一种优选,所述张拉段包括徒陡端和斜坡端,所述波纹管和钢绞线位于徒陡端内,所述斜坡端设置于徒陡端远离波纹管和钢绞线侧。

4、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的一种优选,所述张拉段及现浇回字箱体梁靠近张拉段处设置有第一附加钢筋。

5、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的一种优选,所述张拉段远离斜坡端的一侧设置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内设置有第二附加钢筋,所述第二附加钢筋为后植筋,现浇回字箱体梁梁面及张拉段与过渡段的接触面凿毛处理。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的一种优选,所述张拉段和过渡段的高度相同且距轨顶之间的距离须大于75cm。

7、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的一种优选,所述张拉段和过渡段所用混凝土规格与现浇回字箱体梁所用混凝土规格相同。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9、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工作安全可靠,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位置由箱体内提升至梁面,便于预应力安装施工,提升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质量以及隐蔽验收的可视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包括现浇回字箱体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回字箱体梁(1)两侧腹板的上方设置有凸出梁面的张拉段(2);所述腹板内设置有若干组波纹管(3),各组波纹管(3)在腹板内横向铺设,波纹管(3)的一端位于腹板的底部,其另一端位于张拉段(2)内;所述波纹管(3)内穿设有预应力钢绞线(4),所述预应力钢绞线(4)的一端锚固,其另一端位于张拉段(2)内且张拉后封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段(2)包括徒陡端和斜坡端,所述波纹管(3)和预应力钢绞线(4)位于徒陡端内,所述斜坡端设置于徒陡端远离波纹管(3)和预应力钢绞线(4)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段(2)及现浇回字箱体梁(1)靠近张拉段(2)处设置有第一附加钢筋(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段(2)远离斜坡端的一侧设置有过渡段(5),所述过渡段(5)内设置有第二附加钢筋(7),所述第二附加钢筋(7)为后植筋,现浇回字箱体梁(1)梁面及张拉段(2)与过渡段(5)的接触面凿毛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段(2)和过渡段(5)的高度相同且距轨顶之间的距离须大于75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段(2)和过渡段(5)所用混凝土规格与现浇回字箱体梁(1)所用混凝土规格相同。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承轨层有粘结预应力的回字箱体梁梁面后锚固结构,包括现浇回字箱体梁,所述现浇回字箱体梁两侧腹板的上方设置有凸出梁面的张拉段;所述腹板内设置有若干组波纹管,各组波纹管在腹板内横向铺设,波纹管的一端位于腹板的底部,其另一端位于张拉段内;所述波纹管内穿设有预应力钢绞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的一端锚固,其另一端位于张拉段内且张拉后封锚。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工作安全可靠,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位置由箱体内提升至梁面,便于预应力安装施工,提升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质量以及隐蔽验收的可视度。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存,范余华,车志强,王虎,刘杨,周科华,李杏,莫彬彬,李守奎,赵应强,安毅,张涛,汪天一,张世昌,王辉,任印开,曾磊丁,尤阳,汪杰,孙世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