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层路堤结构

文档序号:38308990发布日期:2024-06-14 10:44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层路堤结构

本技术属于路堤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红层路堤结构。


背景技术:

1、在穿越红层出露地区的筑路工程,动辄需换填数百万方红层,换填处治不仅大幅增加工程造价,而且新征料场和弃土堆占用更多的生态空间,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红层的工程性质较为独特,与一般的黏性土不同,宏观上具有高强度、较低压缩性的良好力学性能,却对应着高孔隙比、高塑性、高天然含水率等不良的物理性能。红层的特点主要是高孔隙比、低压缩性、抗剪强度较高、沉降变形时间较长、在干燥状态下强度较高,一旦遇水则迅速软化,强度急剧降低,水稳定性差,易失水开裂,吸水膨胀,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难以压实等。红层作为路基填料在干旱季节失水收缩开裂,在雨季吸水饱和膨胀,反复的干湿作用导致路基填筑层结构发生变化,强度降低,最终引起路基破坏。因此传统的路堤通常采用黄土层的单一路堤,由于黄土层不透水或弱透水,能有效阻隔路面水下渗,但是黄土层的强度刚性要比红层底,采用单一的黄土层路堤中应力按非线性扩散,施工后沉降大,因此上述的红层与黄土层单独作为路堤填筑材料时,存在相对应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红层与黄土层互填的方式将两者缺陷与优势互补的路堤结构。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红层路堤结构,路堤整体呈t形结构,其包括在路基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下路堤、上路堤、下路床与上路床,所述下路堤包括多层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且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下路堤两侧设置黄土包边。

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上路堤为黄土层,且上路堤覆盖下路堤以及黄土包边的顶部。

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下路床为黄土层。

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上路床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保温层、隔水层与砂砾层一。

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隔水层两布一膜防水土工布。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保温层为保温板,保温板通过u型钉固定在上路堤的顶部。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路基与下路堤之间设置砂砾层二。

10、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路基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下路堤、上路堤、下路床与上路床,其中下路堤包括多层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且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相互间隔设置,下路堤两侧设置黄土包边,通过将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互填多层的方式,可以利用红层高强度、较低压缩性保证满足路堤的稳定性,同时利用每层黄土层都有扩散应力的作用,红层黄土互填层路堤底部的附加应力小于传统单一黄土层的附加应力,互层结构工后沉降小,而且黄土层作为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能有效阻隔路面水下渗侵蚀红层,有效避免红层吸水膨胀解崩使结构层破坏,从而保证了红层高强度、较低压缩性,本方案相比传统单一黄土层填筑的路堤有结构优势。



技术特征:

1.一种红层路堤结构,路堤整体呈t形结构,其包括在路基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下路堤(1)、上路堤(2)、下路床(3)与上路床(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路堤(1)包括多层黄土层(5)与红层泥岩层(6),且黄土层(5)与红层泥岩层(6)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下路堤(1)两侧设置黄土包边(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层路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路堤(2)为黄土层(5),且上路堤(2)覆盖下路堤(1)以及黄土包边(7)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红层路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路床(3)为黄土层(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红层路堤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路床(4)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保温层(8)、隔水层(9)与砂砾层一(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红层路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层(9)两布一膜防水土工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红层路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8)为保温板,保温板通过u型钉固定在上路堤(2)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层路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与下路堤(1)之间设置砂砾层二(11)。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层路堤结构,其中下路堤包括多层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且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相互间隔设置,下路堤两侧设置黄土包边,通过将黄土层与红层泥岩层互填多层的方式,可以利用红层高强度、较低压缩性保证满足路堤的稳定性,黄土层起应力分散作用,同时利用每层黄土层都有扩散应力的作用,红层黄土互填层路堤底部的附加应力小于传统单一黄土层的附加应力,互层结构工后沉降小,而且黄土层作为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能有效阻隔路面水下渗侵蚀红层,有效避免红层吸水膨胀解崩使结构层破坏,从而保证了红层高强度、较低压缩性,本方案相比传统单一黄土层填筑的路堤有结构优势。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玉,毛云程,范善智,陈敦,李春清,张青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1120
技术公布日:2024/6/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