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1、人行横道线又俗称斑马线,是由一条一条的白色线组成,主要是供行人穿越马路使用,人行横道线不仅给人们提供一条安全的通道,而且也是给行驶的驾驶员“减速缓行”、“礼让行人”的示意,通过设置人行横道线,以此来保证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道路上通常会设有多个人行横道线,而有些人行横道线并不显眼,不易引起驾驶员的注意,当有行人在此通过时,可能会由于驾驶员的不注意而发生车祸,危害行人的生命安全。
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结构。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包括车道以及位于车道两旁的人行道,所述车道上设置有人行横道线,所述人行横道线包括若干等间距分布的指示带,每个所述指示带上均设置有若干警示灯,所述人行道上位于所述人行横道线的两侧设置有感应板,所述感应板内设置有压敏传感器,所述车道内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带动减速带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减速带通过升降机构升降,所述升降机构、警示灯与感应板之间通过电性连接。
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车道上设置有用于存放减速带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存放升降机构的嵌槽,所述减速带与凹槽滑动配合,所述减速带的高度等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液压升降柱,所述液压升降柱的输出端与减速带的下底面固定连接。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嵌槽内设置有防水板,所述液压升降柱与防水板密封滑动。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关于人行横道线的中点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凹槽到人行横道线的距离为20米。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速带的截面为等腰梯形且由橡胶制成,所述减速带上设置有反光警示纹。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指示带上涂有反光材料,所述指示带上设置有防滑纹。
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当没有行人通过时,此时减速带处于凹槽内,使地面趋于平整,车辆正常通行,当有行人需要过人行横道线时,行人站在感应板上使电路导通,警示灯亮起对驾驶员起到警示作用,且减速带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升起至道路表面,当驾驶员开车经过减速带时,减速带的震感能进一步对驾驶员起到警示作用,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从而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1.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道(1)以及位于车道(1)两旁的人行道(2),所述车道(1)上设置有人行横道线,所述人行横道线包括若干等间距分布的指示带(3),每个所述指示带(3)上均设置有若干警示灯(4),所述人行道(2)上位于所述人行横道线的两侧设置有感应板(5),所述感应板(5)内设置有压敏传感器,所述人行横道线的两侧均设置有减速带(6),所述车道(1)内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带动减速带(6)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警示灯(4)与感应板(5)之间通过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1)上设置有用于存放减速带(6)的凹槽(7),所述凹槽(7)内设置有用于存放升降机构的嵌槽(8),所述减速带(6)与凹槽(7)滑动配合,所述减速带(6)的高度等于所述凹槽(7)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液压升降柱(9),所述液压升降柱(9)的输出端与减速带(6)的下底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嵌槽(8)内设置有防水板(11),所述液压升降柱(9)与防水板(11)密封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7)关于人行横道线的中点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凹槽(7)到人行横道线的距离为20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带(6)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减速带(6)上设置有反光警示纹(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带(3)上涂有反光材料,所述指示带(3)上设置有防滑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