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轨道梁,尤其涉及一种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
背景技术:
1、通常,磁浮列车采用“轨枕测速法”对磁浮车辆进行测速与相对定位。车辆在通过道岔时,通过电感式接近开关传感器检测f轨安装座板的有无并计数(如图1),来实现轨枕测速目的(a位检测到金属信号,b位不能检测到金属信号)。相关技术中的f轨安装座板高度与道岔梁上盖板垂直尺寸过小,影响测速传感器的正常感应轨枕信号,会产生长时间不变或短时高频脉冲速度采集信号,影响到测速系统的速度处理及输出,进而输出异常信号。
2、针对上述情况,现有技术中设计了如图2、图3的轨道梁结构。图2所示轨道梁结构,用1块底板、4块腹板、3块上盖板拼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凸型组合箱型梁结构,在两侧低台上间隔布置兼顾车辆测速与f轨安装的结构;此结构较为复杂,且由于腹板数量多,梁体自重较大。
3、图3所示轨道梁结构,用4块钢板先拼成箱型梁,再在箱型梁顶部上盖板之上,通过焊接或其他连接间隔布置由多块钢板拼成的具有较大高度的轨枕;此结构由于轨枕位于梁体上方,导致梁体结构整体高度增大。
4、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5、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包括:
3、底板,所述底板水平设置;
4、两块腹板,在所述底板的两端设置有竖直设置且相对的两块腹板;
5、上盖板,两块腹板之间水平设置有所述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和所述腹板的顶端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6、多个内隔板,所述内隔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所述腹板和所述上盖板围合而成的区域内,所述多个内隔板间隔设置;
7、多个外隔板,所述外隔板竖直设置在所述上盖板的上方,所述多个外隔板间隔设置。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大于等于300mm且小于等于1000mm。
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隔板和所述内隔板上下对齐设置。
1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轨道梁结构还包括:
11、多个f轨安装板,所述多个f轨安装板间隔设置在所述腹板的顶端,所述f轨安装板用于安装f轨。
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f轨安装板的两端位于所述腹板的外侧,所述f轨安装板的悬臂处设有筋板。
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筋板呈三角形。
14、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腹板与所述上盖板的连接处上侧的所述腹板上开设排水孔。
1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腹板距离所述底板的端点处具有第二预设距离。
1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为50~100mm。
17、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通过底板、腹板和上盖板构成箱型结构,上盖板上方的腹板高出上盖板一定距离,上盖板和上盖板上方的腹板部分构成槽型结构,构建了一个上面是槽型、下面是箱型的轨道梁,结合内隔板与外隔板,整体结构提高了轨道梁的承载能力;腹板超出上盖板的部分可以使得f轨与上盖板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对f轨处的速度测量造成干扰;本申请的结构使轨道梁结构得到了简化、轨道梁整体高度降低。
1.一种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大于等于300mm且小于等于10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隔板和所述内隔板上下对齐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梁结构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f轨安装板的两端位于所述腹板的外侧,所述f轨安装板的悬臂处设有筋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呈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腹板与所述上盖板的连接处上侧的所述腹板上开设排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距离所述底板的端点处具有第二预设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磁浮交通轨道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为50~1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