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铺路砖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市政铺路砖,属于市政建设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市政铺路砖容易积水的问题。本市政铺路砖包括呈长块状的本体,本体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若干沿本体的宽度方向均布的防滑部和嵌入部,防滑部和嵌入部均呈长条状且均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嵌入部截面呈三角形,防滑部数量与嵌入部相同且两者位置一一对齐,本体顶部向下贯穿有排水孔,相邻两防滑部之间均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上孔和下孔,上孔孔径大于下孔,下孔内插有排水管,排水管外侧壁与下孔内侧壁贴靠,排水管上端伸出下孔且该端部端面位于上孔内,排水管上端外侧壁上具有环形限位座,环形限位座下端面与上孔内壁相抵。本市政铺路砖具有不会积水的优点。
【专利说明】
一种市政铺路砖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建设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市政铺路砖。
【背景技术】
[0002]对人行道铺设铺路砖是市政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铺路砖能够方便行人出行或散步,也有助于市容的建设。
[0003]现有的市政铺路砖如中国专利库公开的一种市政铺路砖[申请号:201520265853.8;授权公告号:CN 204690541 U],包括砖体,所述砖体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条形槽,所述条形槽横向设置或纵向设置,所述条形槽两侧的凸棱上设置有锥形凸起;砖体的上端面设置有防滑条。
[0004]上述的铺路砖通过设置锥形凸起使铺路砖与基层结合的更牢固,以防止铺路砖出现松动;同时在铺路砖的上端面上设置防滑条,可以防止行人滑倒。但该铺路砖还是存在一个问题:由于铺路砖是沿一条直线依次铺设的,这样就会导致积水容易积聚在相邻两条防滑条之间,如果行人不小心踩在积水里面的话,便会打湿行人。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市政铺路砖,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积水。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市政铺路砖,包括呈长块状的本体,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若干沿本体的宽度方向均布的防滑部和嵌入部,防滑部和嵌入部均呈长条状且均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个所述的嵌入部的截面均呈三角形,其特征在于,防滑部的数量与嵌入部相同且两者位置一一对齐,所述的本体的顶部向下贯穿有呈长条状的排水孔,且相邻两防滑部之间均设置有上述的排水孔,所述的排水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上孔和下孔,且上孔的孔径大于下孔的孔径,所述的下孔内插有呈直管状的排水管,排水管的外侧壁与下孔的内侧壁相匹配且两者相贴靠,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伸出下孔且该端部的端面位于上孔内,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外侧壁上具有与排水管同轴的环形限位座,且环形限位座的下端面与上孔的内壁相抵。
[0007]排水管能沿本体的高度方向滑动;通过在相邻两防滑部之间设置排水管,以将聚集在相邻两防滑部之间的水引入地下,从而有效避免水聚积在本体上,来防止行人误踩将鞋打湿。排水管的上端面位于排水孔内,来防止行人勿碰,既可以避免将行人姅倒,又可以避免上述的碰撞力对本铺路砖造成影响,来提高本铺路砖的结构稳定性。排水管通过其外侧壁与通孔内侧壁相贴靠以及与其相连的环形限位座与上孔的内侧壁相抵进行限位,在确保排水管被稳定限位的同时,又实现排水管能够相对于本体上下移动,当排水管出现封堵时,即可将排水管单独取出进行清洗,且在清洗过程中,本铺路砖仍然能够起到防止积水的效果。通过设置防滑部与嵌入部的位置一一对齐且排水管位于相邻两防滑部之间,可以避免通过排水管排出的水直接和与嵌入部接触的基层接触,来降低这一片基层变松软的速度,使嵌入部与基层始终保持牢靠连接,以确保本铺路砖连接的牢靠性。
[0008]在上述的市政铺路砖中,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伸出下孔。
[0009]采用上述的结构,使进入到排水管内的水完全通过排水管排出,这样可以避免水中的杂质将下孔堵住(如果下孔堵塞就要进行清洗),使本铺路砖在使用时只需清洗排水管即可,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0010]在上述的市政铺路砖中,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口内插设并固定有过滤网。
[0011 ]通过设置过滤网,可以避免基层内的虫子通过排水管下端口进入并将排水管堵塞,以减少清洗排水管的次数,从而进一步提高本铺路砖的使用方便性。
[0012]在上述的市政铺路砖中,所述的排水管由导磁材料制成。
[0013]取出排水管时,可以通过磁铁将排水管取出,具有拆装排水管方便的优点。
[0014]在上述的市政铺路砖中,所述的环形限位座的下端面和上孔上与其接触的内壁均为平面。
[0015]采用上述的结构,以增加排水管与本体的接触面积,使排水管被更加稳定地限位住,来提高本铺路砖的工作稳定性。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市政铺路砖具有以下优点:
[0017]1、通过在相邻两防滑部之间设置排水管,以将聚集在相邻两防滑部之间的水引入地下,从而有效避免水聚积在本体上,来防止行人误踩将鞋打湿。
[0018]、排水管的上端面位于排水孔内,来防止行人勿碰,既可以避免将行人姅倒,又可以避免上述的碰撞力对本铺路砖造成影响,来提高本铺路砖的结构稳定性。
[0019]、排水管通过其外侧壁与通孔内侧壁相贴靠以及与其相连的环形限位座与上孔的内侧壁相抵进行限位,在确保排水管被稳定限位的同时,又实现排水管能够相对于本体上下移动,当排水管出现封堵时,即可将排水管单独取出进行清洗,且在清洗过程中,本铺路砖仍然能够起到防止积水的效果。
[0020]、通过设置防滑部与嵌入部的位置一一对齐且排水管位于相邻两防滑部之间,可以避免通过排水管排出的水直接和与嵌入部接触的基层接触,来降低这一片基层变松软的速度,使嵌入部与基层始终保持牢靠连接,以确保本铺路砖连接的牢靠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市政铺路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市政铺路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本体;la、防滑部;lb、嵌入部;lc、排水孔;lcl、上孔;lc2、下孔;2、排水管;2a、环形限位座;3、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市政铺路砖由本体1、排水管2、过滤网3等组成。其中,排水管2由导磁材料制成,如不锈钢、铁等。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排水管2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0027]具体来说,本体I呈长块状,本体I的顶部具有若干沿其宽度方向均布的防滑部la,每个防滑部Ia均呈长条状且均沿本体I的长度方向设置。本体I的底部具有若干沿其宽度方向均布的嵌入部lb,每个嵌入部Ib均呈长条状且均沿本体I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说明,防滑部Ia的数量与嵌入部Ib相同且两者位置一一对齐。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防滑部Ia和嵌入部Ib的数量均有3个,其中,防滑部Ia的截面呈方形,嵌入部Ib的截面呈三角形,且防滑部Ia和嵌入部Ib均与本体I为一体式结构。
[0028]如图1和图3所示,本体I的顶部向下贯穿有呈长条状的排水孔lc,且相邻两防滑部Ia之间均设置有排水孔lc。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防滑部Ia之间设有两个排水孔lc,且这两个排水孔Ic沿本体I的长度方向均布。每个排水孔Ic内均包括相互连通的上孔Icl和下孔lc2,上孔Icl和下孔lc2沿本体I的高度方向分布,且上孔Icl的孔径大于下孔lc2的孔径。
[0029]排水管2呈直管状,每个排水孔Ic内均插有该排水管2,且排水管2能沿排水孔Ic的轴向滑动。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排水管2的上端面位于上孔Icl内,排水管2的下端伸出下孔lc2,排水管2的外侧壁与下孔lc2的内侧壁相匹配且两者相贴靠。排水管2的上端外侧壁上具有与排水管2同轴的环形限位座2a,且环形限位座2a的下端面与上孔Icl的内壁相抵。进一步说明,排水管2的下端口内插设并固定有过滤网3,且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3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排水管2相固定。环形限位座2a的下端面和上孔Icl上与其接触的内壁均为平面,以增加排水管2与本体I的接触面积,使排水管2被更加稳定地限位柱,来提高本铺路砖的工作稳定性。
[0030]本市政铺路砖在使用时,通过在相邻两防滑部Ia之间设置排水管2,以将聚集在相邻两防滑部Ia之间的水引入地下,从而有效避免水聚积在本体I上,来防止行人误踩将鞋打湿。
[003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市政铺路砖,包括呈长块状的本体,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若干沿本体的宽度方向均布的防滑部和嵌入部,防滑部和嵌入部均呈长条状且均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个所述的嵌入部的截面均呈三角形,其特征在于,防滑部的数量与嵌入部相同且两者位置一一对齐,所述的本体的顶部向下贯穿有呈长条状的排水孔,且相邻两防滑部之间均设置有上述的排水孔,所述的排水孔包括相互连通的上孔和下孔,且上孔的孔径大于下孔的孔径,所述的下孔内插有呈直管状的排水管,排水管的外侧壁与下孔的内侧壁相匹配且两者相贴靠,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伸出下孔且该端部的端面位于上孔内,所述的排水管的上端外侧壁上具有与排水管同轴的环形限位座,且环形限位座的下端面与上孔的内壁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铺路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伸出下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铺路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的下端口内插设并固定有过滤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铺路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由导磁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E01C15/00GK205420963SQ201620248895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9日
【发明人】任东辉
【申请人】任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