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改良的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工具领域用于紧固、连接、拆卸、或夹持的工具中的棘轮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棘轮扳手的棘轮与棘动块间紧密配合程度的如何决定着其品质的高低,而现有梅花棘轮扳手的结构,请参阅图5所示,是台湾专利公告第496242号的棘轮扳手结构改良,其结构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在本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内设有转动的一棘轮,而其中该棘轮包括有内外周面,在内周面设有一多角空间掣动部,可供转动工件如螺帽,在外周面设有连续棘齿面,配合该棘齿面则再于扳手头的里面设有第二容置部,可供设置一棘动块,而棘动块则供配合棘齿面啮合卡制,而具有转向卡制的功效;然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结构如图5所示,其所设棘轮(12),是利用一C型扣(13)固定,因此需在棘轮(12)一侧设有一凹形槽(14),其中凹形槽包括有一上、下抵肩(142、141),而下抵肩(141)的上部则供设置有棘齿面(15),如此将造成棘齿面(15)的宽度受限于下抵肩(141),对于棘轮与棘动块咬合面积的使用,已造成一定限制,因而不具有实用性。
另,再如图6所示,是台湾专利公告第484483的棘轮扳手的棘齿轮组装结构改良,其同样是利用一种C型扣的组装,然而因其第一、二容置部为开放状,因此需另外再设有一盖片配合C型扣,如此再组装上则又造成下述两种缺点第一、因其需另外利用一盖片设于第一、二容置部的上方,组装过程较复杂;第二、第一、二容置部,因形成开放状,所以其受力性不佳。
又,如图7所示,是台湾专利公告第494830的棘轮扳手防脱出结构改良,其为一种多角形的C型扣,而这种C型扣缺点,明显在于成形困难,且于组装上需配合其相对位置,因此利用两多角形C型扣的结构,虽达到固定棘轮的功效,但因其使用及结构上高成本,显然无法使低价位的棘轮扳手具有可实施性。
再请参阅图8所示,是台湾专利公告第498818号之扳手之套持结构改良,其仍是利用一种盖片的配合,因此如台湾专利公告第484483一样,同样不具有实用性。
而上述各种结构的棘轮组装方式可知,即如本实用新型图2所示,其中现有结构的扳手,因其利用C型扣,需再设置有一凹形槽(14),而凹形槽(14)的两端必然形成一上、下抵肩(142、141),其中由本实用新型的图2,明显发现,该下抵肩的设置,已将第二容置部(16)的发展空间予以局限,如此连带使棘动块与棘轮的高度设置生成阻碍;再由图9所示,是台湾专利公告第503803的另一现有结构,则同样会产生上述缺点。
针对上述空间限制的问题,请参阅图10所示,在台湾专利公告第506308的棘轮扳手结构改良中已获得局部解决,其是利用一转盘与配合一C型扣,而其中如图3所示,其是将第二容置部,达到最佳的空间设置,然而棘轮齿高度设置受到限制的问题,却依然存在,请参照图11所示,由剖面图中得知,因其凹形槽除了于第二容置部未形成下肩部外,其于扳手头部的其它位置依然设有上、下肩部,因而由于棘轮高度受到限制无法向上提升,进而影响到棘齿面与棘动块的咬合面积,因此仍仅具现有结构的特点,不具有实用性。
最后请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图3至图4,是各种现有结构的组装剖面图,由各图中明显发现其所利用的凹形槽,肩部(A、B),均已造成第二容置部的空间,及棘轮齿的高度受限,而使棘齿卡制转动时力量无法达到最佳化。
为了解决棘轮式扳手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棘轮式扳手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棘轮式扳手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棘轮式扳手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良的棘轮式扳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使棘轮扳手的有效咬合面积增加,使棘轮扳手拥有更佳的扭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其中在扳手本体内设有一棘轮部;该棘轮部包括有一贯穿扳手头部一端的第一容置部,在第一容置部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凸肩及抵部;一拨动开关,设于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其中拨动开关的一端可掣动设有一棘动块,该棘动块的一端形成有一齿部;一棘轮,其转动容置在第一容置部,其包括有一内、外周面,其中内周面形成有一多角形的掣动部,可供卡抵螺帽,于棘轮外周面则形成一齿面,可供与棘动块的齿部相啮合,齿面并包括有第一、二端;其中于第一端外凸有一外径小于棘轮齿面外径的卡环,该卡环可配合第三容置部一端的凸肩,而具有固定棘轮的功效;在棘轮的第一端,设有一由齿面朝内凹设的凹部,该凹部恰介于齿面第二端及棘轮未端所设的外凸抵肩两者间;一C型扣,其一侧是卡设于凹部内,另一侧则卡抵于第一容置部的抵部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第二端设有一切面的齿端。
前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其中所述齿面可分为内凹形、弧形、外凸形、复合式不同的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及其效果。
1、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其是利用凹部设置,免除了现有结构,需设有下肩部的设置,因此可将此部份的面积,用以增加棘轮齿的面积,并配合大面积的棘动块啮合,达到优于现有结构的扭力值。
2、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其所设C型扣可直接将棘轮齿卡固于第一容置部,因此避免了现有结构需另外设置一外盖的结构。
3、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其所设结构可直接使用于一般的C型扣,可免除另外设置特殊形状C型状的困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其在空间结构型态上确属创新,较现有的棘轮扳手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且结构简易,适于实用,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其在技术发展空间有限的领域中,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且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而确实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现有棘轮扳手的棘轮及组装后剖面图;图2是现有棘轮扳手的扳手头部示意图;图3是另一现有棘轮扳的的棘轮及组装后剖面图;图4是再一现有棘轮扳手的棘轮及组装后剖面图;图5是现有棘轮扳手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另一现有棘轮扳手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再一现有棘轮扳手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次一现有棘轮扳手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又一现有棘轮扳手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现有棘轮扳手本体的剖面图;图11是现有棘轮扳手的剖面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的分解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的扳手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的剖面图及局部放大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的另一实施例剖面图及棘轮外观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改良的棘轮扳手的再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标号10------扳手 11------棘动块12------棘轮 13------C型扣14-----凹形槽 141-----下抵肩142----上抵肩 15------棘齿面16---第二容置部 A、B------肩部20----扳手本体21----第一容置部211-----凸肩 212------抵部22---第二容置部 23----第三容置部30------棘轮 31-------卡环331-----齿面 312-----第一端313----第二端32-----内周面 33------外周面34------凹部 35-------抵肩36------切面 40------C型扣50-----棘动块 60-----拨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请参阅图12a、图12b、图13所示,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20),其中在扳手本体(20)上至少一端设有一棘轮部;一棘轮部,包括有一贯穿扳手头部一端的第一容置部(21),在第一容置部(21)上、下端并分别形成有一凸肩(211)及抵部(212)(图中未示出);第三容置部(23)设于扳手头的另一端,其中在第一、三容置部(21、23)之间设有一连通两容置部的第二容置部(22);一拨动开关(60)设于第三容置部(23),其中拨动开关(60)的一端可掣动设有一棘动块(50),该棘动块(50)设置于第二容置部(22),在棘动块(50)的一端形成有一齿部;一棘轮(30),其转动容置于第一容置部(21),其包括有一内、外周面(32、33),其中内周面(32)形成有一多角形的掣动部,可供卡抵螺帽,于棘轮(30)的外周面(33)则形成一齿面331,可供与棘动块(50)的齿部相啮合,齿面331并包括有第一、二端(312、313);其中于第一端(312)外凸设有一外径小于棘轮齿面(331)外径的卡环比(31),该卡环(31)可配合第三容置部(23)一端的凸肩(211),而具有固定棘轮(30)的功效;在棘轮(30) 的第一端,设有一由齿面朝内凹设的凹部(34),该凹部(34)恰介于齿面331的第二端(313)及棘轮(30)末端所设的外凸抵肩(35)两者间,如此而使齿面331的高度在设置上具有较大的空间,同时由于棘动块的配合而达到大面积啮合的功效;一C型扣(40),其一侧卡设于凹部(34)内,另一侧则卡抵于第一容置部(21)的抵部(212)。
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因棘轮(30)两端是分别卡制于第一容置部的凸肩(211)及抵部(212),因此在置入棘轮时,其仅需直接将C形扣(40)卡入于凹部(34),即可达到固定棘轮(30)的功效,因此其组装容易并结构简单,相对的成本也较低,相当符合棘轮扳手这种低单价的性质。
再者,如图14a、14b、14c所示,其中本实用新型因其凹部(34)的形成是介于抵部(212)与齿面(331)的第二端(313)间,因此可将该齿面(331)直接延伸至C型扣(40),如此而有效增加齿面的面积,进而使棘动块(50)与棘轮(30)的有效啮合面增加,达到增加扭力值的功效。
又如14a、14b、14c所示,其中为考虑齿面331的第二端与C型扣接触时的摩擦力,可再将其第二端的齿端,设有一切面(36),如此而达到更顺畅的转动状态。
参照图15a、15b、15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使用于内凹弧形齿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于内凹弧形齿上亦同样设有一切面(36),如此而能同样达到顺畅转动的棘轮;同样由图15c局部放大图所知,其同样仅需利用一C形扣,即可达到卡固棘轮的功效,并可增加棘轮齿面的高度,增加有效的啮合面积。
再如图16所示,则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不同棘轮扳手的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之改良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确实是完全符合产业上发展所需,且所揭露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所以其具有新颖性,又本实用新型可较之现有结构更具功效的增进,因此亦具有创造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其中如该齿面可为内凹形、弧形、外凸形、复合式等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其中在扳手本体内设有一棘轮部;该棘轮部包括有一贯穿扳手头部一端的第一容置部,在第一容置部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凸肩及抵部;一拨动开关,设于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其中拨动开关的一端可掣动设有一棘动块,该棘动块的一端形成有一齿部;一棘轮,其转动容置在第一容置部,其包括有一内、外周面,其中内周面形成有一可供卡抵螺帽的多角形的掣动部,在棘轮外周面则形成一齿面,齿面并包括有第一、二端;其中于第一端外凸设有一外径小于棘轮齿面外径的卡环,该卡环配合第三容置部一端的凸肩;在棘轮的第一端,设有一由齿面朝内凹设的凹部,该凹部恰介于齿面第二端及棘轮未端所设的外凸抵肩两者间;一C型扣,其一侧卡设于凹部内,另一侧则卡抵于第一容置部的抵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二端设有一切面的齿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面可分为内凹形、弧形、外凸形、复合式不同的结构形式。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的棘轮扳手,其改良之处在于扳手本体的棘轮部,其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容置部,并分别供置入棘轮、棘动块及拨动开关;而其中于第一容置部的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凸肩及抵部;如此当棘轮转动容置于第一容置部时,其可利用齿面第一端由齿面朝内凹设的凹部,配合一C型扣,并将C型扣另一侧卡抵于第一容置部抵部,而达到一种结构简单、快速组装的功效。另外,可利用其由齿面直接朝内凹设的凹部,而能有效延长其齿面高度,进而使其有效咬合面积增加,使棘轮扳手拥有更佳的扭力,因而确实是一项具有相当高的产业利用价值的设计。
文档编号B25B13/46GK2633516SQ0323659
公开日2004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4日
发明者谢智庆 申请人:谢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