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力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317阅读:9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力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增力扳手,尤其指一种应用行星轮系工作原理设计的 增力扳手。背秉技术更换汽车轮胎是一项十分费力的工作,拆卸固定轮胎的螺栓更是其中焦困 难的部分。汽车中一般都配有扳手,然而这种扳手需要在端部加连很长的扳杆, 以增加扭矩,然而,对于小型汽车来说,后备箱空间有限,很难放置扳杆。现 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增力扳手,然而,其中一些扳手虽然输出扭矩大,但尺寸也 较大,因此不便携带,有些增力扳手结构虽然小巧,但输出扭矩不够,用来拆 卸紧固汽车轮胎的螺栓时,还是显得不方便。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增力扳手,其具有较紧凑的结构,同时具有很高的输出扭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增力扳手包括筒体,在筒体两侧形成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筒体内侧具有间隔设置 的第一内齿部,第二内齿部和第三内齿部; 第一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一内齿部; 第二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二内齿部和第一行星轮组;
第三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三内齿部和第二行星轮组; 输入轴,耦接于第一行星轮组; 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 第一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一开口端; 和第二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二开口端。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和第 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端盖紧密配合,所述第二弯折部与第二端盖 紧密配合。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具有套筒配合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三级行星轮组后,使得输出扭矩得到显 著增加,同时还由于筒体内齿部的齿数可以适当减少,因此的可以釆用直径较 小的筒体设计。如果在筒体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设置弯折部,以固连第一端盖和第二 端盖,这样,可以省去因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所增加的成本。此外,在支撑部的一段设置套筒配合部,可以用来配合套筒,这样,在拆 卸轮胎时,可以将支撑部的套筒套于待拆卸螺栓外的其他螺栓上,用以在操作 时更加稳固。


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的结构侧视图。 图2为依照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第一、第二、第三行星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筒体变形前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紧凑且输出扭矩大的增距扳手,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作详细说明-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的结构侧视图,图 2为其剖视图。参照图l、图2,依照本具体实施方式
的增力扳手包括筒体10, 第一行星轮组20,第二行星轮组30,第三行星轮组40,输入轴50,支撑部60, 第一端盖70和第二端盖80。其中,参照图3,筒体10为圆筒形,具有第一开口端101和第二开口端102。 内侧设有内齿部103,内齿部103与第一行星轮组20、第二行星轮组结构相对 应30,和第三行星轮组40结构相对应。参照图4,第一行星轮组20包括第一行星轮组托架201、第一行星轮组输 出轴202和托盘203,第一行星轮组托架201包括一个与筒体内圆同心的用以配 合输入轴50的前级配合部,还包括三个筒体同轴的用以分别容纳三个第一行星 轮204的行星轮安装部,第一行星轮204通过第一销轴枢接于行星轮安装部, 并与第一行星轮组输出轴202相啮合。托盘203固连于托架201的一侧,中间有孔供输入轴50通过。同样参照图4,第二行星轮组30包括第二行星轮组托架301、第二行星轮 组输出轴302和托盘303,第二行星轮组托架301包括一个与筒体内圆同心的用 以配合第一行星轮组输出轴202的前级配合部,还包括三个筒体同轴的用以分 别容纳三个第二行星轮304的行星轮安装部,第二行星轮304通过第二销轴枢 接于行星轮安装部,并与第二行星轮组输出轴202相啮合。托盘303固连于托 架301的一侧,中间有孔供第一行星轮组输出轴202通过。第三行星轮组40包括第三行星轮组托架401、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和 托盘403,第三行星轮组托架401包括一个与筒体内圆同心的用以配合第二行星 轮组输出轴302的前级配合部,还包括三个筒体同轴的用以分别容纳三个第三 行星轮404的行星轮安装部,第三行星轮404通过第三销轴枢接于行星轮安装 部,并与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相啮合。托盘403固连于托架401的一侧, 中间有孔供第二行星轮组输出轴302通过。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的一端具 有多角形连接部,作为整个增力扳手的输出轴,用以与相应套筒相配合。参照图6,输入轴50—端与第一行星轮相啮合,另一端具有多角形连接部, 用以与一个手柄相固接。支撑部60—端与筒体相固接,另一端具有多边形连接结构,用以固连一个 外部套筒。支撑部优选具有"L"形结构,这样,可以保证其端部设置的套筒与 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端部的套筒平行设置。参照图3,筒体10的第一开口端101固连第一端盖70,第二开口端102固 连第二端盖80。优选的,在筒体10上第一开口端101的部分具有第一弯折部, 在第二开口端102的部分设置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一端盖紧密配合,第二弯折部与第二端盖紧密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如图5所示,首先在筒体10内侧靠近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位置加工出锥槽,此 后,顺序将输入轴50的一部分、第一行星轮组20、第二行星轮组30、第三行 星轮组40配合入筒体内,并在两侧配合第一端盖70和第二端盖80,此后,向 筒体10两侧施加压力,令筒体锥槽外侧的部分内折变形,从而形成与第一端盖 紧密配合的第一弯折部和以第二端盖紧密配合的第二弯折部。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1. 一种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在筒体两侧形成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筒体内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齿部,第二内齿部和第三内齿部;第一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一内齿部;第二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二内齿部和第一行星轮组;第三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三内齿部和第二行星轮组;输入轴,耦接于第一行星轮组;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第一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二开口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第一开口端和 第二开口端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端盖紧密配合,所述第二弯折部与第二端盖紧密配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 具有套筒配合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力扳手,包括筒体,在筒体两侧形成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筒体内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齿部,第二内齿部和第三内齿部;第一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一内齿部;第二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二内齿部和第一行星轮组;第三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三内齿部和第二行星轮组;输入轴,耦接于第一行星轮组;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第一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二开口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三级行星轮组后,使得输出扭矩得到显著增加,同时还由于筒体内齿部的齿数可以适当减少,因此的可以采用直径较小的筒体设计。
文档编号B25B17/00GK201079938SQ200720151469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9日
发明者张国根, 沈逸峰 申请人:沈逸峰;张国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