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复位功能的钳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可适度复位的功能并于钳子张开角度过大时有空转设 计的钳子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先前技术请参阅中国台湾公告第168952号『钳子之改良结构』专利案,且如
图19所示,为 上述第168952号案的
图1,其是具有一扭力弹簧61,扭力弹簧61两端分别具有一沿径向弯 折而出的卡制端611,而扭力弹簧61是设于凹槽62内,其中扭力弹簧61的两卡制端611分 别穿设卡制于凹槽62的两凹缘621内,而使扭力弹簧61与钳子之间存在有完全连动的拘 束关系,供握压钳子施力后,通过扭力弹簧61的弹力而使钳子张开。然而,上述第一类现有技术是有下列的问题存在其一、即因扭力弹簧61其两端的卡制端611是穿设卡制于凹槽62的两凹缘621 内并受其限制而固定住,故于扭力弹簧61与钳子之间会有完全连动的拘束关系存在,如此 的设计,虽可供钳子作弹性张开,但若扭力弹簧61其可张开的角度不及钳子两压合端63的 张开角度,而强制将钳子左右压合端63张开之后,容易造成扭力弹簧的损坏,纵或一时尚 无问题,但仍会加速扭力弹簧的弹性疲乏,进而减少扭力弹簧的使用寿命。其二、若为避免上述问题产生,而将扭力弹簧61其可张开角度设计成与钳子本体 的张开角度相等,或是较钳子张开角度为大的型态,以使钳子张开之时,钳子两压合端63 间的角度可张开到最大,以避免前述的问题;但如此,即意味着使用者使用时,易因钳子张 开角度过大,例如超过90度,因而无法迅速便捷地以单手握持钳子来使用,故会造成使用 上的不便与困扰。其三、承上段所述,即当钳子受到扭力弹簧61的弹力作用而张到最大角度时,更 也意谓着,使用者握合此钳子压合端63时,其手部需要施加更大的力量,方能让钳子两压 合端63靠拢并供钳子夹合端64夹持工件(例如螺丝等类似构件)来施作,但如此,使用者于 持续操作此钳子工作一段时间后,易产生手部无力、酸麻等问题,从而降低整体的工作效率。请参阅中国台湾公第386481号『钳子』专利案,且如图20所示,是为上述第 386481号案的
图1,其是具有弹性元件(扭力弹簧)65,其具有沿平行轴向弯折而出的两脚 部651,所述两脚部651分别插入于所述本体66与固定件67的定位孔661、671,借此,令弹 性元件65受到限制而固定住,供可将钳子张开。然而,第386481号案亦如第168952号专利案般,同样存在有前文所提及的问题, 主因在于第386481号案的弹性元件65的两脚部651是受到定位孔661、671定位的缘故, 因而使得弹性元件65与钳子之间存在有完全连动的拘束关系,故相比于前文提及的三点 问题而言,第386481号专利案的设计,同样易使扭力弹簧产生弹性疲乏、损坏以及降低扭 力弹簧使用寿命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可增加扭力弹簧的使用寿命,且可产生较佳的握持效果以及使 用的便利性,有效减少使用者于长时间使用后手部的酸麻、无力等问题,从而提升整体的工 作效率。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两侧分 别设有一抵顶端;两钳体,是具有两夹头、两握把以及供所述两钳体交叉枢接的两枢接部, 所述两枢接部分设有彼此相向的一抵接面,所述两抵接面分别内凹设有一周围封闭且彼此 相向的容室,并于所述两枢接部上分别贯穿设有一邻近各所述容室的枢接孔,所述两枢接 孔受一枢接件穿设连接,且所述弹性元件是容设于所述两钳体的两容室内并围绕于所述枢 接件外周处,其中所述弹性元件的两抵顶端分别位于所述两容室的相反侧并可抵顶容室侧 壁令钳子张开,且所述两容室对应所述两抵顶端所在处分别具有一缓冲区,且所述钳子本 身的张开角度大于所述弹性元件可顶撑钳子张开的最大张开角度,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 的至少一端是解除对容室侧壁的抵顶,供钳子空转,其中解除抵顶容室侧壁的抵顶端是相 对位移至所述缓冲区。前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中各缓冲区是位于所述各容室中邻近所述握把处, 且所述弹性元件是一扭力弹簧,而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的张开方向是朝向所述两握把之 间。前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中弹性元件最大张开角度是为钳子最大张开角度的 1/2 1/3。前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中两容室中分设有一呈彼此对接的凸柱,各凸柱中 央贯穿有所述各枢接孔。前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中两夹头分别侧向伸设有一挡止部,供钳子张开至 最大角度时所述枢接部受挡止部抵顶限位。前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中各缓冲区是横向成形设于所述各容室中,且所述 弹性元件是一扭力弹簧,而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的张开方向是朝向钳子的侧面。前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中两容室中分设有一呈彼此对接的凸柱,各凸柱中 央贯穿有所述各枢接孔。前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中弹性元件是一压缩弹簧,且所述各容室为一弧形 沟槽,而所述两容室间共同形成一彼此相向的交集区域,所述弹性元件容置于所述交集区 域,且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分别顶撑所述两容室的相异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于钳子张开角度大于弹性组件例如扭力弹簧的最大张 开角度时,钳子相对扭力弹簧产生空转效应,进而解决了扭力弹簧随钳子连动而被撑开时, 所产生的弹性疲乏、甚至是损坏等问题,故可增加扭力弹簧之使用寿命,通过上述的设计, 可令钳子不会被撑开到最大的张开角度,且在无其它外力之下,钳子仅受扭力弹簧的作用, 而使钳子张开角度不至于太大,可符合一般使用者其单手操作时的角度需求以及作业角度 范围之需求,故可产生较佳之握持效果以及使用之便利性,亦即通过上述更便利握持钳子 与操作的设计,可有效减少使用者于长时间使用后手部的酸麻、无力等问题,从而提升整体 的工作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钳子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钳子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钳子于组配状态下,扭力弹簧已张开至最大张开角度的临界 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自握把的间朝枢接部观察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钳子于已握合到底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钳子的张开角度已大于扭力弹簧的最大张开角度时,钳子呈 现空转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钳子呈现空转时的完整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钳子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钳子握合到底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扭力弹簧已张开至最大张开角度的临界状态的 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钳子的张开角度已大于扭力弹簧的最大张开角 度时,钳子呈现空转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钳子于夹紧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钳子放松后弹性元件顶开钳子时的临界状态剖 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钳子放松后弹性元件顶开钳子时的临界状态的 另一角度剖面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钳子张开角度超过弹性元件提供予钳子的张开 角度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钳子处于空转状态。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钳子张开角度超过弹性元件提供予钳子的张开 角度时的另一角度剖面示意图,其中钳子处于空转状态。
图19是第一种现有钳子的分解示意图[0041]图20是第二种现有钳子的分解示意图[0042]图中标号说明[0043]1、IA弹性元件65弹性元件[0044]IlUlA套置孔651脚部[0045]12、12A抵顶端66本体[0046]2、2A钳体661定位孔[0047]21、21A夹头67固定件[0048]211挡止部671定位孔[0049]22,22k握把7弹性元件[0050]23、23A枢接部71抵顶端
5[0051]231、231A 抵接面232、232A 容室2321、232IA 侧壁233、233A 凸柱2331、233IA 枢接孔2332、2332A 枢接件234、234A 缓冲区61扭力弹簧611卡制端62 凹槽621 凹缘
8钳体 81夹头 82握把
83枢接部 831枢接孔 832枢接件 84抵接面 85容室
85A交集区域
851侧壁 852缓冲区63压合端64夹合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
图1至
图18,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实施例结构,此仅供说明之 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请先参阅
图1 图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具复位功能的钳子』的第一实施例说明, 此钳子是类似虎钳的构造,其包含一弹性元件1,于本例中是为一扭力弹簧,其中央具有一套置孔11,且所述弹性元 件ι两侧分别伸设有一抵顶端12。两钳体2,是具有两夹头21、两握把22以及供所述两钳体2交叉枢接的两枢接部 23,所述两枢接部23分设有彼此相向的一抵接面231,所述两抵接面231分别内凹设有一 周围封闭且彼此相向的容室232,并于所述两枢接部23上分别贯穿设有一邻近各所述容室 232的枢接孔2331,所述两枢接孔2331受一枢接件2332穿设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两 容室232上更分设有一呈彼此对接的凸柱233,各所述凸柱233中央贯穿有前述的供两钳体 2枢接的枢接孔2331,并且,所述弹性元件1是容设于所述两钳体2的两相向的容室232内 并围绕于所述枢接件2332外周处,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的套置孔11是受所述枢接件2332 穿过并进一步套设于所述两凸柱233上,且所述弹性元件1的两抵顶端12分别位于所述两 容室232的相反侧并可抵顶容室232侧壁2321令钳子张开,且于所述两容室232对应所述 两抵顶端12所在处分别有一缓冲区234,于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缓冲区234位于各所述容室 232中并邻近各所述握把22之处,且所述弹性元件1两抵顶端的张开方向是朝向所述两握 把22之间,并且于所述钳子本身的张开角度大于弹性元件1可顶撑钳子张开的最大张开角 度时,所述弹性元件1两抵顶端12的至少一端是解除对容室232侧壁的抵顶,供钳子产生 空转效应,其中解除抵顶容室232侧壁的抵顶端2321是相对位移至所述缓冲区234,于本实 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当钳子张开较大角度而空转时,所述弹性元件1两抵顶端12是与 其原本抵顶的容室232侧壁2321处呈相对分离的状态。并且,所述弹性元件最大张开角度 是为钳子最大张开角度的1/2 1/3。此外,于所述两夹头21分别侧向伸设有一挡止部211,供钳子张开至最大角度时,所述枢接部23受挡止部211抵顶限位。于使用上,钳子的按压是照通常的使用模式即可,如图5所示,即为钳子按压后弹 性元件1受挤压的状态,并且,如图3所示,即为钳子释放张开后,钳子的张开角度与弹性元 件1的最大张开角度约不相同时的临界状态,并且,如图6、图7所示,即为钳子更进一步张 开后,钳子张开角度大于弹性元件1最大张开角度时的状态,此时,钳子不再受到弹性元件 1的作用而呈现空转的状态,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两抵顶端12并不再抵顶容室232的侧壁 2321而呈现于所述缓冲区234有相对动作的现象。换言之,因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元件1两抵顶端12是为主动抵顶于容室232侧壁 2321的设计,而非如现有技术的扭力弹簧的两端受到完全的拘束,故而,本实用新型的钳子 处于张开角度较大时,弹性元件1的抵顶端12即与容室23的侧壁2321处于分离的状态, 亦即弹性元件1已无法令钳子更张开,此时钳子欲更张开,仅能靠手拉开或是重力的效果。 并且,对一般使用而言,于此设计上,当使用者以手掌握持钳子而张开时,不会产生因弹性 元件1弹力过大,而使得钳子外张过开,造成手掌被过度撑开的问题,因而可确保使用上的 顺畅性。请参阅图8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此钳子是尖嘴钳的构造,其包括 一弹性元件1与两钳体2A,其中所述弹性元件IA于此是为一扭力弹簧,其中央具有一套 置孔11A,且所述弹性元件IA两侧分别伸设有一抵顶端12A,以及所述两钳体2A是具有两 夹头21A、两握把22k以及供所述两钳体2A交叉枢接的两枢接部23A,所述两枢接部23A 分设有彼此相向的一抵接面231A,所述两抵接面231A分别内凹设有一周围封闭且彼此相 向的容室232A,并于所述两枢接部23A上分别贯穿设有一邻近各所述容室232A的枢接孔 2331A,所述两枢接孔233IA受一枢接件2332A穿设连接,于本例中,所述两容室232A上分 设有一呈彼此对接的凸柱233A,各所述凸柱233A中央贯穿有前述的供两钳体2A枢接的枢 接孔2331A,并且,所述弹性元件IA是容设于所述两钳体2A两相向的容室232A内并围绕 于所述枢接件2332A外周处,其中所述弹性元件IA的套置孔IlA是受所述枢接件2332A穿 过并进一步套设于所述两凸柱233A上,且所述弹性元件IA的两抵顶端12A分别位于所述 两容室232A的相反侧并可抵顶容室232A侧壁2321A令钳子张开,且于各所述容室232A对 应各所述抵顶端12A所在处分设有一空间外张的缓冲区234A,于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缓冲 区234A是位于各所述容室232A中并邻近各所述握把22A处,且所述弹性元件1两抵顶端 的张开方向是朝向所述两握把22A之间,并且于所述钳子本身张开角度大于弹性元件IA可 顶撑钳子张开的最大张开角度时,所述弹性元件1的两抵顶端12A的至少一端是解除对容 室232A侧壁的抵顶,供钳子产生空转效应,其中解除抵顶容室232A侧壁2321A的抵顶端是 相对位移至所述缓冲区234A。于本第二实施例中,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处是在于所述各缓冲区234A是 横向成形设于各容室232A中,且所述弹性元件IA两抵顶端的张开方向是朝向钳子的侧面, 如图9、
图10所示。于使用上,其操作方法大抵如同第一实施例处的说明,请径行参阅,并且,如
图10 所示,是表示钳子已握紧且弹性元件受抵压的状态;如
图11所示,是表示钳子已张开至与 弹性元件最大张开角度相同时的临界状态;如
图12所示,是表示钳子的张开角度已大于弹 性元件的最大张开角度,此时弹性元件不再抵顶容室的侧壁,而使得钳子成空转状态。[0074]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实施例皆可达到如下的功效1.因弹性元件与钳子之间并无像现有技术般有着完全拘束的连动关系,因此,于 钳子张开到最大时,弹性元件不会受其连动而被撑开,反倒是钳子相对于弹性元件间产生 了空转现象,故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弹性元件被撑开的易弹性疲乏、易损坏与减少使用 寿命的问题。2.因为弹性元件张开角度的限制,故钳子不会被张开到过大,故可供使用者以单 手握持钳子时,能有较快速且便利的握持与操作效果。3.通过上述更便利握持钳子与操作的设计,可有效减少使用者于长时间使用后手 部的酸麻、无力等问题,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更有一第三实施例,请参阅
图13
图18,包括—弹性元件7,所述弹性元件7两侧分别设有一抵顶端7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弹 性元件是一压缩弹簧。两钳体8,是具有两夹头81、两握把82以及供所述两钳体8交叉枢接的两枢接部 83,所述两枢接部83分设有彼此相向的一抵接面84,所述两抵接面84分别内凹设有一周 围封闭且彼此相向的容室85,并于所述两枢接部83上分别贯穿设有一邻近各所述容室85 的枢接孔831,所述两枢接孔831受一枢接件832穿设连接,且所述弹性元件7是容设于所 述两钳体8的两容室85内,所述弹性元件7并围绕于所述枢接件832外周处,其中所述弹 性元件7的两抵顶端71分别位于所述两容室85的相反侧并可抵顶容室85侧壁851令钳 子张开,且所述两容室85对应所述两抵顶端71所在处分别具有一缓冲区852,如
图17、图 18所示,且所述钳子本身的张开角度大于所述弹性元件7可顶撑钳子张开的最大张开角度 时,所述弹性元件7两抵顶端71的至少一端是解除对容室85侧壁851的抵顶,供钳子空转, 其中解除抵顶容室85侧壁851的抵顶端71是相对位移至所述缓冲区852,于本例中,如图 17、
图18所示,是呈现弹性元件7两抵顶端71同时未抵接容室85侧壁851的状态,当然, 于实际上,弹性元件7与两容室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无一定,须视实际的使用状态而定, 而上述图标中是显示弹性元件7可于其中位移晃动。于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容室85为一弧形沟槽,而所述两容室85间共同形成一彼此 相向的交集区域85A,如
图15、
图16所示,所述弹性元件是容置于所述交集区域85A,且弹性 元件7两抵顶端71分别顶撑所述两容室85相异侧。于使用上,如
图14所示,是为钳子夹紧时的示意图,此时弹性元件7处于压缩的状 态;如
图15、
图16所示,是为钳子放松后,弹性元件7顶开钳子时的临界状态,其中是表示 弹性元件7的弹力最大只能将钳子撑开至此;如
图17、
图18所示,为钳子的张开角度已超 过弹性元件7的力道所能提供的钳子张开角度的状态示意图,其中此时的钳子是处于空转 的状态。此外,对于本第三实施例的钳子,其操作方式大抵与前述两实施例相同,并且,本 第三实施例同样具有前述两实施例的功用与效果,请径行参阅前文。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 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9
权利要求一种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两侧分别设有一抵顶端;两钳体,是具有两夹头、两握把以及供所述两钳体交叉枢接的两枢接部,所述两枢接部分设有彼此相向的一抵接面,所述两抵接面分别内凹设有一周围封闭且彼此相向的容室,并于所述两枢接部上分别贯穿设有一邻近各所述容室的枢接孔,所述两枢接孔受一枢接件穿设连接,且所述弹性元件是容设于所述两钳体的两容室内并围绕于所述枢接件外周处,其中所述弹性元件的两抵顶端分别位于所述两容室的相反侧并可抵顶容室侧壁令钳子张开,且所述两容室对应所述两抵顶端所在处分别具有一缓冲区,且所述钳子本身的张开角度大于所述弹性元件可顶撑钳子张开的最大张开角度,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的至少一端是解除对容室侧壁的抵顶,供钳子空转,其中解除抵顶容室侧壁的抵顶端是相对位移至所述缓冲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缓冲区是位于所述 各容室中邻近所述握把处,且所述弹性元件是一扭力弹簧,而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的张 开方向是朝向所述两握把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最大张开角 度是为钳子最大张开角度的1/2 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容室中分设有一呈 彼此对接的凸柱,各凸柱中央贯穿有所述各枢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夹头分别侧向伸设 有一挡止部,供钳子张开至最大角度时所述枢接部受挡止部抵顶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缓冲区是横向成形 设于所述各容室中,且所述弹性元件是一扭力弹簧,而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的张开方向 是朝向钳子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容室中分设有一呈 彼此对接的凸柱,各凸柱中央贯穿有所述各枢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是一压缩弹 簧,且所述各容室为一弧形沟槽,而所述两容室间共同形成一彼此相向的交集区域,所述弹 性元件容置于所述交集区域,且所述弹性元件两抵顶端分别顶撑所述两容室的相异侧。
专利摘要一种具复位功能的钳子,包括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两侧分别有一抵顶端;两钳体有两夹头、两握把以及供两钳体交叉枢接的两枢接部,两枢接部分设有彼此相向的一抵接面,两抵接面分别内凹有一周围封闭彼此相向的容室,于两枢接部上分别贯穿有一邻近各容室的枢接孔,两枢接孔受一枢接件穿设连接,弹性元件容设于两钳体的两容室内围绕于枢接件外周处,弹性元件的两抵顶端分别位于两容室的相反侧可抵顶容室侧壁令钳子张开,钳子本身的张开角度大于弹性元件可顶撑钳子张开的最大张开角度,弹性元件两抵顶端的至少一端是解除对容室侧壁的抵顶,供钳子空转。本实用新型增加扭力弹簧的使用寿命,产生较佳的握持效果及使用的便利性,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B25B7/04GK201760823SQ20102025625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3日
发明者陈进福 申请人:陈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