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670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承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支承臂,更特定地说,涉及用于支承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连接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支承臂。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用于与作用于臂的重力之间实现平衡的自重补偿功能的支承臂。关于这样的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 - 181789号公报中公开了着眼于通过简单的构造相对于空间内的正交的三个轴实现与工作臂的重力平衡的机械式自重补偿装置(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中,作为现有的机构示出由上下两根臂构成平行连杆的装置(图6)。并且,在日本特开平9 一 296856号公报中公开了着眼于实现驱动源的轻型化以及高输出化的机械手(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机械手具有经由第一关节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框架的第一臂、经由第二关节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于第一臂的前端部的第二臂、以及装配于第二臂的前端部的用于把持工件的夹持器。被配置在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之间的第一臂由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的一对连杆部件形成。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18178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9 - 296856号公报如上述的专利文献I以及2所公开的那样,在支承臂中利用以平行配置的一对转轴保持平行的状态进行变形的平行连杆机构。然而,在专利文献I以及2所公开的支承臂中,当支承臂折叠时,一对转轴会彼此干涉,担心支承臂的活动范围受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实现大的活动范围的支承臂。基于本发明的支承臂具备第一关节部,该第一关节部被支承于基台;第二关节部,该第二关节部与第一关节部分离配置;第一平行连杆,该第一平行连杆被配置在第一关节部与第二关节部之间,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一关节部以及第二关节部连结;以及自重补偿装置,该自重补偿装置产生抵消作用在第一平行连杆的重力的力。第一平行连杆具有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上述第一转轴以及上述第二转轴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随第一平行连杆的转动运动而使该间隔变化。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在第一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通过设置自重补偿装置,能够以更小的力使第一平行连杆动作。此时,由于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在第一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因此,当使第一平行连杆相对于第一关节部以及第二关节部转动时,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不会干涉。由此,能够扩大第一平行连杆的转动区域,能够将支承臂的活动范围设定得较大。并且,优选形成为,当第一平行连杆以从第一关节部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时,形成支承臂的收纳状态。在该收纳状态,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以当从第一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能够使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紧凑。并且,优选形成为,在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从第一关节部朝第二关节部沿铅垂方向延伸。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能够使支承臂的收纳状态更加紧凑。并且,优选形成为,第一平行连杆具有多个在第一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上与第二转轴错开配置的第一转轴。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通过使作用于第一平行连杆的力分散至多个第一转轴,能够提高支承臂的耐久性。并且,优选形成为,多个第一转轴在第一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上的第二转轴的两侧对称配置。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通过使作用于第一平行连杆的力均等地分散至多个第一转轴,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承臂的耐久性。并且,优选形成为,当第一平行连杆以从第一关节部朝侧方延伸的方式被定位时,第一转轴配置在相比第二转轴靠上方的位置。第二转轴比第一转轴粗。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由于在第二转轴上除了作用有第二转轴自身的重量外还作用有第一转轴的重量,因此使第二转轴的比第一转轴粗。由此,能够提高第二转轴的刚性,进而提高支承臂的耐久性。并且,优选形成为,从第一关节部朝第二关节部延伸的配线被固定于第二转轴。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能够利用高刚性的第二转轴来支承配线。并且,优选形成为,支承臂还具备第三关节部,该第三关节部与第二关节部分离配置;以及第二平行连杆,该第二平行连杆配置在第二关节部与第三关节部之间,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二关节部以及第三关节部连结。第二平行连杆具有第三转轴以及第四转轴,第三转轴以及第四转轴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随第二平行连杆的转动运动而使该间隔变化。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在第二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由于在第二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上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相互错开配置,因此,当使第二平行连杆相对于第二关节部以及第三关节部转动时,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不会干涉。由此,除了第一平行连杆的转动区域之外,还扩展了第二平行连杆的转动区域,因此能够将支承臂的活动范围设定得更大。并且,优选形成为,当第一平行连杆以从第一关节部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且第二平行连杆以第二关节部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平行连杆被折叠时,形成支承臂的收纳状态。在该收纳状态,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以当从第一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以当从第二平行连杆转动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能够使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紧凑。并且,优选形成为,该支承臂还具备充电用连接器,该充电用连接器以能够与车辆连接的方式设置,并伴随第一平行连杆的转动运动而移动。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支承臂,能够将用于支承车辆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支承臂的活动范围设定得较大。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实现较大的活动范围的支承臂。


图1是从一方的侧面观察混合动力汽车时的立体图。
图2是另一方的侧面观察图1的混合动力汽车时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中的充电用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图2中的电力供给部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图5中的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图5中的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时的上侧臂以及下侧臂的形态的侧视图。图12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时的上侧臂以及下侧臂的变形例的形态的侧视图。图13是示出沿着图10中的XII1- XIII线上的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沿着图8中的XIV - XIV线上的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图13中所示的支承臂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应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图1是从一方的侧面观察混合动力汽车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方的侧面观察图1的混合动力汽车时的立体图。参照图1以及图2,混合动力汽车200是以被供给燃料的内燃机210、和从能够充放电的蓄电装置240供给电力的作为电动机的电动发电机MG UMG 2为动力源的车辆。混合动力汽车200具有形成车辆的外观的车体200A、内燃机210、驱动桥220、燃料箱230、蓄电装置240、燃料供给部250、以及电力供给部260。内燃机210被收纳于发动机舱ER内。内燃机210代表性地为汽油机或柴油机,通过被供给汽油而产生驱动车轮的动力。驱动桥220与内燃机210 —起被收纳在发动机舱ER内。驱动桥220具有电动发电机MG UMG 2、以及动力分配机构221。动力分配机构221与内燃机210以及电动发电机MG UMG 2结合,在它们之间分配动力。例如,作为动力分配机构221,使用具有太阳轮、行星轮架以及齿圈的具有三个旋转轴的行星齿轮机构。该三个旋转轴与内燃机210、电动发电机MG UMG 2的各旋转轴连接。例如,使电动发电机MG I的转子中空,并使内燃机210的曲轴穿过该转子的中心,由此能够将内燃机210以及电动发电机MG UMG 2与动力分配机构221机械连接。电动发电机MG 2的旋转轴通过未图示的减速齿轮、差速齿轮与车轮结合。在动力分配机构221的内部还可进一步组装有针对电动发电机MG 2的旋转轴的减速器。电动发电机MG I作为能够作为由内燃机210驱动的发电机动作、且能够作为能够进行内燃机210的启动的电动机动作的装置被组装于混合动力汽车200。电动发电机MG 2作为驱动混合动力汽车200的车轮的电动机被组装于混合动力汽车200。电动发电机MG UMG 2例如是三相交流同步电动机。电动发电机MG UMG 2作为定子绕组具有由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构成的三相绕组。电动发电机MG I使用内燃机210的输出而产生三相交流电压,并将该产生的三相交流电压向未图示的逆变器输出。电动发电机MG I利用从逆变器接收到的三相交流电压产生驱动力,进行内燃机210的启动。电动发电机MG 2利用从逆变器接收到的三相交流电压产生车辆的驱动扭矩。在车辆的再生制动时,电动发电机MG 2产生三相交流电压并向逆变器输出。未图示的逆变器将蓄积于蓄电装置240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而向电动发电机MG UMG 2供给。逆变器将从电动发电机MG UMG 2供给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而向蓄电装置240供给。燃料箱230被设置在相对于车辆室内的后部座席位于下方的部分。在燃料箱230中收纳有作为液体燃料的汽油。根据内燃机210的种类,在燃料箱230收纳有乙醇、作为气体燃料的丙烷气体等。蓄电装置240被设置在相对于车辆室内的后部座席位于下方的部分。蓄电装置240例如能够使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等二次电池。并且,作为蓄电装置240,可使用大容量的双电荷层电容器。在车体200A的一方的侧面设置燃料供给部250。燃料供给部250以能够连接燃料供给连接器200B的方式设置。通过将燃料供给连接器200B连接于燃料供给部250而从外部朝燃料箱230供给燃料。在车体200A的另一方的侧面设置有电力供给部260。电力供给部260以能够连接充电用连接器200C的方式设置。通过将充电用连接器200C连接于电力供给部260而从外部向蓄电装置240供给电力。图3是示出图2中的充电用连接器的侧视图。参照图3,充电用连接器200C具有主体201C和连接部202C。在主体201C连接有电力配线203C。在朝蓄电装置240充电时,使充电用连接器200C的连接部202C与电力供给部260嵌合。连接部202C被形成为筒状。连接部202C从主体201C的前端朝插入电力供给部260的插入方向P突出。图4是示出图2中的电力供给部的主视图。参照图4,电力供给部260具有外盖261、头部262、以及内盖263。外盖261对形成在车体200A的后翼子板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头部262被设置在车体200A。内盖263以覆盖头部262的端面的方式设置。头部262形成为圆柱状。在头部262的端面形成有多个收纳设置在充电用连接器200C的端子以及筒部的孔部。如上所述,充电用连接器200C的连接部202C被形成为中空的筒状。由此,连接部202C能够收纳头部262。通过使头部262进入到连接部202C内,充电用连接器200C的各端子进入到形成于头部262的孔部内。由此,能够实现经由充电用连接器200C进行的充电。充电用连接器200C被支承于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支承臂在非使用时(非充电时)被折叠,而在使用时(充电时)成为伸展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将非使用时的折叠状态称作“收纳状态”,而将使用时的伸展的状态称作“使用状态”。这样,通过构成在非使用时能够折叠的支承臂,能够高效地利用空间来设置支承臂。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图5中的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图5中的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参照图5 图7,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具有支架26、平行连杆30、支架27、平行连杆40、以及支架28。支架26被固定在设置于充电座的支柱21。支架27与支架26分离设置。平行连杆30设置在支架27与支架26之间。平行连杆30使用未图示的轴承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支架27以及支架26连结。支架28与支架27分离设置。平行连杆40设置在支架27与支架28之间。平行连杆40使用未图示的轴承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支架27以及支架28连结。安装有图2中的充电用连接器200C的充电用连接器安装部71被连接于支架28。平行连杆30具有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在图6中所示的支承臂10的使用状态下,上侧转轴31被定位在相比下侧转轴36靠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侧转轴31,设置有上侧转轴31m以及上侧转轴3In。上侧转轴31的一端按照以中心轴IOlp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6。上侧转轴31的另一端按照以中心轴IOlq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7。上侧转轴31从中心轴IOlp朝中心轴IOlq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下侧转轴36的一端按照以中心轴IOlr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6。下侧转轴36的另一端按照以中心轴IOls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7。下侧转轴36从中心轴IOlr朝中心轴IOls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中心轴101p、中心轴101q、中心轴101r、中心轴IOls相互平行延伸。中心轴IOlp与中心轴IOlr被配置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中心轴IOlq与中心轴IOls被配置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中心轴IOlp以及中心轴IOlq之间的距离等于中心轴IOlr以及中心轴IOls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中,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在平行连杆30转动的轴向、即中心轴IOlp IOlr的轴向(图7中的箭头111所示的方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更具体地说,上侧转轴31m以及上侧转轴31n在中心轴IOlp IOlr的轴向上被配置在下侧转轴36的两侧。上侧转轴31m以及上侧转轴3In被均等地配置在下侧转轴36的两侧。S卩,中心轴IOlp IOlr的轴向上的下侧转轴36与上侧转轴31m之间的距离等于中心轴IOlp IOlr的轴向上的下侧转轴36与上侧转轴3In之间的距离。平行连杆40具有上侧转轴41以及下侧转轴46。上侧转轴41以及下侧转轴46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在图6中所示的支承臂10的使用状态下,上侧转轴41被定位在相比下侧转轴46靠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侧转轴41,设置有上侧转轴41m以及上侧转轴41n。上侧转轴41的一端按照以中心轴106p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7。上侧转轴41的另一端按照以中心轴106q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8。上侧转轴41从中心轴106p朝中心轴106q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下侧转轴46的一端按照以中心轴106r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7。下侧转轴46的另一端按照以中心轴106s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架28。下侧转轴46从中心轴106r朝中心轴106s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中心轴106p、中心轴106q、中心轴106r、中心轴106s相互平行延伸。中心轴106p与中心轴106r被配置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中心轴106q与中心轴106s被配置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中心轴106p以及中心轴106q之间的距离等于中心轴106r以及中心轴106s之间的距离。中心轴IOlp IOls以及中心轴106p 106s相互平行地延伸。在图6中所示的使用状态下,中心轴10Ip、中心轴101q、中心轴106p、中心轴106q被配置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同一线上。在图6中所示的使用状态下,中心轴101r、中心轴101s、中心轴106r、中心轴106s被配置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同一线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中,上侧转轴41与下侧转轴46在平行连杆40转动的轴向、即中心轴106p 106r的轴向(图7中的箭头111所示的方向)上相互错开配置。上侧转轴41以及下侧转轴46的具体配置与上述的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的配置相同。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还具有自重补偿装置50以及自重补偿装置60。自重补偿装置50产生抵消作用于平行连杆30以及平行连杆40的重力的力,自重补偿装置60产生抵消作用于平行连杆40的重力的力。自重补偿装置50具有弹簧部51、带轮52、销53以及线56。弹簧部51被支承于支架27,带轮52被支承于下侧转轴36。当从中心轴IOlp IOls的轴向观察时,弹簧部51被配置于与支架27相邻的位置。弹簧部51由并联连结的多个弹簧构成。带轮52在与支架26相邻的位置被支承为旋转自如。销53固定于支架26。销53相对于中心轴IOlp被配置在中心轴IOlr的相反侧。销53被配置在连结中心轴IOlp与中心轴IOlr的线上。线56被搭设在弹簧部51与销53之间。从弹簧部51拉出的线56朝接近支架26的方向延伸。此外,线56被卷挂于带轮52而转换方向,并朝销53延伸。自重补偿装置60具有弹簧部61、带轮62、销63以及线66。弹簧部61被支承于支架28,带轮62被支承于下侧转轴46。当从平行连杆40转动的轴向观察时,弹簧部61被设置在与支架28相邻的位置。弹簧部61由并联连结的多个弹簧构成。由于自重补偿装置50除了产生抵消作用于平行连杆30的重力的力之外、还产生抵消作用于平行连杆40的重力的力,因此弹簧部51由数目比弹簧部61的弹簧数目多的弹簧构成。带轮62在与支架27相邻的位置被支承为旋转自如。销63被固定于支架27。销63相对于中心轴106p被配置在中心轴106r的相反侧。销63被配置在连结中心轴106p与中心轴106r的线上。线66被搭设于弹簧部61与销63之间。从弹簧部61拉出的线66朝接近支架27的方向延伸。此夕卜,线66被卷挂于带轮62而转换方向,并朝销63延伸。当从图6中所示的使用状态朝图5中所示的收纳状态转变的情况下,需要克服作用于平行连杆30以及平行连杆40的重力使平行连杆30以及平行连杆40的重心朝上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中,通过设置利用弹簧力来抵消上述重力的自重补偿装置50、60,能够以更小的力使支承臂10从使用状态转变成收纳状态。图8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时的上侧臂以及下侧臂的形态的侧视图。参照图8 图11,在图8中所示的收纳状态下,平行连杆30以从支架26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形成平行连杆40以支架27为支点相对平行连杆40被折叠的形态。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中,平行连杆30以从支架26朝相对于铅垂上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定位,平行连杆40以从支架26朝铅垂下方延伸的方式被定位。另一方面,在图10中所示的使用状态下,平行连杆30以从支架26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定位,此外,平行连杆40以从支架27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定位。伴随着支承臂10在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之间动作,平行连杆30以及平行连杆40的倾斜度变化。此时,在平行连杆30中,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保持平行配置,而从中心轴IOlp IOls的轴向观察时的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在使用状态下,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之间的距离变大,在收纳状态下,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之间的距离变小。并且,在平行连杆40中,上侧转轴41以及下侧转轴46保持平行配置,而从中心轴106p 106s的轴向观察时的上侧转轴41与下侧转轴46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在使用状态下,上侧转轴41与下侧转轴46之间的距离变大,在收纳状态下,上侧转轴41与下侧转轴46之间的距离变小。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中,如上所述,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在中心轴IOlp IOls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上侧转轴41与下侧转轴46在中心轴106p 106s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特别是如图11中所示那样,在支承臂10的收纳状态下,形成为如下状态在从中心轴IOlp IOls的轴向观察时,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相互重叠,在从中心轴106p 106s的轴向观察时,上侧转轴41与下侧转轴46相互重叠。由此,折叠后的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的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变小,能够形成紧凑的收纳状态。图12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纳时的上侧臂以及下侧臂的变形例的形态的侧视图。参照图12,在本变形例中,在支承臂10的收纳状态下,平行连杆30以从支架26朝铅垂上方延伸的方式被定位,平行连杆40以从支架26朝铅垂下方延伸的方式被定位。平行连杆30以及平行连杆40以相互平行地配置的方式被定位。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形成更紧凑的收纳状态。另外,上侧转轴31 (41)以及下侧转轴36 (46)的根数、配置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方式,例如也可以设置一根上侧转轴31 (41)、两根下侧转轴36 (46)。图13是示出沿着图10中的XII1- XIII线上的支承臂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沿着图8中的XIV - XIV线上的支承臂的收纳状态的剖视图。参照图13以及图14,上侧转轴31 (上侧转轴31m,上侧转轴31n)与构成自重补偿装置50的弹簧部51以及带轮52在中心轴IOlp IOls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更具体地说,弹簧部51以及带轮52在中心轴IOlp IOls的轴向上被配置在上侧转轴31的两侦U。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避免在支承臂10的收纳状态下上侧转轴31与弹簧部51以及带轮52相互干涉。在支承臂10的使用状态下,上侧转轴31m、下侧转轴36、上侧转轴31n以分别位于三角形的顶点的方式配置。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形成为在支架26与支架27之间延伸的中空的管形状。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下侧转轴36比作为上侧转轴31设置的上侧转轴31m以及上侧转轴31n粗。即,当利用与连结支架26和支架27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的情况下,下侧转轴36的剖切面的外周长大于上侧转轴31m的剖切面的外周长,并且大于上侧转轴31n的剖切面的外周长。在下侧转轴36上,除了作用有下侧转轴36的重量之外、还作用有上侧转轴31的重量。因此,通过使下侧转轴36比上侧转轴31m,31n粗,能够提高支承臂10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中,配线76被固定于下侧转轴36。配线76包括供用于进行蓄电装置的充电的电流流过的电源线、接地线、信号线等。配线76被固定于下侧转轴36的顶面36u。在支承臂10的使用状态下,配线76被配置在连结上侧转轴31m、上侧转轴31n以及下侧转轴36而成的三角形的内侧。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粗且高刚性的下侧转轴36更为可靠地支承配线76。并且,由于将配线76固定于较粗的下侧转轴36,因此,伴随通电而从配线76产生的热被高效地从具有大的散热面积的下侧转轴36散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配线76固定于下侧转轴36的顶面36u的构造进行了说明,但相对于下侧转轴36固定 配线76的位置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亦可将配线76穿过下侧转轴36的中空部。图15是示出图13中所示的支承臂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参照图15,在本变形例中,在上侧转轴31m以及上侧转轴3In分别固定有配线76。在这样的构成中,为了支承配线76,需要使上侧转轴31m以及上侧转轴3In变粗。此外,当使上侧转轴31m以及上侧转轴31n变粗,需要进一步使上侧转轴31的重量所作用的下侧转轴36变粗。在该情况下,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比图13中所示的情形粗,导致支承臂10的体积变大。另一方面,如果如图13以及图14中所示那样将配线76固定于下侧转轴36,则支承臂10的体积变小,因此能够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时的操作性。以上只对平行连杆30以及自重补偿装置50的构造进行了说明,但平行连杆40以及自重补偿装置60也具有相同的构造。对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支承臂的构造进行概括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具备:被支承于作为基台的支柱21的作为第一关节部的支架26 ;与支架26分离配置的作为第二关节部的支架27 ;配置于支架26与支架27之间、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支架26以及支架27连结的作为第一平行连杆的平行连杆30 ;以及产生抵消作用于平行连杆30的重力的力的自重补偿装置50。平行连杆30具有作为第一转轴的上侧转轴31以及作为第二转轴的下侧转轴36,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2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随平行连杆30的转动运动使该间隔变化。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在平行连杆30转动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承臂10,通过避免上侧转轴31与下侧转轴36之间的干涉、以及上侧转轴41与下侧转轴46之间的干涉,能够将支承臂10的活动范围设定得较大。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应理解为示例而非限制性的描述。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工业实用性本发明主要被利用于支承混合动力车辆等的充电用连接器的支承臂。标号说明10…支承臂,21...支柱,26、27、28...支架,30、40…平行连杆,31、31m、31n、41、41m、41n…上侧转轴,36、46…下侧转轴,361^“顶面,50、6(>“自重补偿装置,51、61…弹簧部,52、62…带轮,53、63…销,56、66…线,71…充电用连接器安装部,76...配线,IOlp 101s、106p 106s…中心轴,200…混合动力汽车,200A…车体,200C…充电用连接器,200B…燃料供给连接器,201C…主体,202C…连接部,2030..电力配线,210…内燃机,220…驱动桥,221…动力分配机构,230…燃料箱,240…蓄电装置,250…燃料供给部,260…电力供给部,261…外盖,262…头部 ,263…内盖。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承臂,其中, 该支承臂具备: 第一关节部(26),该第一关节部(26)被支承于基台(21); 第二关节部(27),该第二关节部(27)与上述第一关节部(26)分离配置; 第一平行连杆(30),该第一平行连杆(30)被配置在上述第一关节部(26)与上述第二关节部(27)之间,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关节部(26)以及上述第二关节部(27)连结;以及 自重补偿装置(50),该自重补偿装置(50)产生抵消作用在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的重力的力, 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具有第一转轴(31)以及第二转轴(36),上述第一转轴(31)以及上述第二转轴(36 )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随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的转动运动而使该间隔变化, 上述第一转轴(31)与上述第二转轴(36)在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转动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当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以从上述第一关节部(26)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时,形成支承臂的收纳状态, 在该收纳状态,上述第一转轴(31)与上述第二转轴(36)以当从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转动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在支承臂的收纳状态,上述第一转轴(31)以及上述第二转轴(36)从上述第一关节部(26)朝上述第二关节部(27)沿铅垂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具有多个在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转动的轴向上与上述第二转轴(36)错开配置的上述第一转轴(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多个上述第一转轴(31)在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转动的轴向上的上述第二转轴(36)的两侧对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当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以从上述第一关节部(26)朝侧方延伸的方式被定位时,上述第一转轴(31)配置在相比上述第二转轴(36 )靠上方的位置, 上述第二转轴(36)比上述第一转轴(31)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从上述第一关节部(26)朝上述第二关节部(27)延伸的配线(76)被固定于上述第二转轴(3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该支承臂还具备: 第三关节部(28),该第三关节部(28)与上述第二关节部(27)分离配置;以及 第二平行连杆(40),该第二平行连杆(40)配置在上述第二关节部(27)与上述第三关节部(28)之间,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上述第二关节部(27)以及上述第三关节部(28)连结, 上述第二平行连杆(40)具有第三转轴(41)以及第四转轴(46),上述第三转轴(41)以及上述第四转轴(46)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随上述第二平行连杆(40)的转动运动而使该间隔变化, 上述第三转轴(41)与上述第四转轴(46)在上述第二平行连杆(40)转动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当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以从上述第一关节部(26)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且上述第二平行连杆(40 )以上述第二关节部(27 )为支点相对于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 )被折叠时,形成支承臂的收纳状态, 在该收纳状态,上述第一转轴(31)与上述第二转轴(36)以当从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转动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三转轴(41)与上述第四转轴(46)以当从上述第二平行连 杆(40)转动的轴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该支承臂还具备充电用连接器(200C),该充电用连接器(200C)以能够与车辆连接的方式设置,并伴随上述第一平行连杆(30)的转动运动而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支承臂。支承臂(10)具备被支承于支柱(21)的支架(26);与支架(26)分离配置的支架(27);配置于支架(26)与支架(27)之间、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支架(26)以及支架(27)连结的平行连杆(30);以及产生抵消作用于平行连杆(30)的重力的力的自重补偿装置(50)。平行连杆(30)具有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它们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设置,并且伴随平行连杆(30)的转动运动使该间隔变化。上侧转轴(31)以及下侧转轴(36)在平行连杆(30)的转动的轴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提供能够实现大的活动范围的支承臂。
文档编号B25J19/00GK103079774SQ201080066557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3日
发明者石井大祐, 市川真士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