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86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六角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一种六角扳手结构,尤指一种六角扳手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间以及第一本体及第三本体间可各别控制调整一固定角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结构一般是于六角扳手设有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间通过一枢设件相枢设,而使该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间可具一角度的旋动状态而旋动螺合件,以符合不同场合使用的需求,但该六角扳手结构虽然可使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间做角度调整,但此调整后的角度是无法成固定角度状,当旋动时在施力状态下相当容易使角度改变而不便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上述现有六角扳手使用上的缺失,本创作人通过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终于有一能解决弊端的六角扳手的产品问世。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六角扳手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间以及第一本体及第三本体间可各别调整一固定角度。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六角扳手结构包括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另端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一枢部设有第一穿孔,该第一枢部端部设有多个凹槽,该多个凹槽是以第一穿孔为轴心环布于外周缘;该第二枢部,呈U形状,该第二枢部设有第二穿孔及控制槽,该控制槽与第二穿孔不相通,该第二枢部底端处设有顶掣槽,顶掣槽一端与控制槽相通,该顶掣槽另端则与第二枢部相通;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一端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二枢部与第一本体的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本体另端设有第一套合部;一第三本体,该第三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该第一枢部与第一本体另端的第二枢部相枢设,该第三本体另端设有第二套合部;二控制件,该每一控制件容设于第二枢部的每一控制槽内且可于每一控制槽内一距离移位及回位,该每一控制件凹设有第一控槽及第二控槽,该第一控槽及第二控槽呈阶级状,该第一控槽位置是深于第二控槽位置,该第二控槽侧边则设有顶面,该控制件移位时,使该第一控槽及第二控槽分别对正顶掣槽;二弹性体,按压该每一控制件后,该每一弹性体可使每一控制件自动回位;二顶掣件,该每一顶掣件一端容置于第二枢部的每一顶掣槽内,该顶掣件另端配合控制件的位移而容置于第一控槽或第二控槽处,当顶掣件容设后,该控制件的顶面可受顶掣件限制,使该控制件容设于控制槽处,当顶掣件位于第二控槽处,该顶掣件凸露较多部份而卡制于第一枢部的凹槽处,该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二者间呈固定角度状或第一本体及第三本体二者间呈固定角度状,该控制件移位后,使该顶掣件容设于第一控槽内,使该顶掣件不再卡制于凹槽处,该第二本体或第三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而各调整至另一角度;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相枢设,或第三本体是与第一本体相枢设,顶掣件受限于第一枢部,顶掣件即限制于顶掣槽处。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该第一本体设有第一枢部及第二枢部,该第三本体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一本体设有第一枢部,如此可连接为三截式枢设结构,亦可为二截式枢设结构,三截式结构与二截式结构中,该第二本体及第三本体为共享而节省零件成本。该第二本体或第三本体与第一本体相枢设,且第二本体或第三本体可各自相对第一本体调整角度及固定该角度。该控制件则通过顶掣件而容设于控制槽处,该顶掣件通过第二枢部相枢设后而容设于顶掣槽内,使所有元件的组设相当容易且快速。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六角扳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六角扳手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六角扳手结构的上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B-B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3C-C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3C-C处动作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号部份>10-第—1本体[0028]20-第—1枢部21-第一穿孔[0029]22-凹楕[0030]30-第二.枢部31-第二穿孔[0031]32-控制槽33-顶掣槽[0032]40-第二.本体41-第一套合部[0033]50-第三本体51-第二套合部[0034]60-控制件61-第一控槽[0035]62-第二.控槽621-顶面[0036]63-抵部[0037]70-弹性体80-顶掣件[0038]90-枢设件
具体实施方式余下,兹配合图式及图号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说明于后,惟以下所述仅为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饰变更皆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首先请参阅图1的分解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六角扳手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本体10,呈短杆体状,其一端设有第一枢部20,另端则设有第二枢部30 ;该第一枢部20是设有横向贯穿的第一穿孔21,该第一枢部20端部设有多个凹槽 22,多个凹槽22是以第一穿孔21为轴心环布于外周缘;该第二枢部30,呈U形状,其上设有第二穿孔31及控制槽32,该控制槽32轴心与第二穿孔31轴心相互平行,且具一间距而呈不相通状,该控制槽32与第二穿孔31均为贯穿槽状,该第二枢部30底端处设有顶掣槽33,该顶掣槽33呈圆槽状,顶掣槽33轴心是与第二穿孔31及控制槽32轴心相垂直,顶掣槽33 —端是与控制槽32相通,该顶掣槽33另端则与第二枢部30相通;—第二本体40,为适当长度的杆体状,该第二本体40 —端设有第二枢部20,该第二枢部20与第一本体10的第一枢部30相枢设,该第二本体40另端则设有第一套合部41, 该第一套合部41为一长度六角柱体状;一第三本体50,为适当长度的杆体状,该第三本体50 —端设有第一枢部20,该第一枢部20是与第一本体10另端的第二枢部30相枢设,该第三本体50另端则设有呈六角球形状的第二套合部51,该第三本体50及第二本体40是具有不同长度或相同长度,该第三本体50是长于第二本体40,该第二套合部51是与第一套合部41不同形状;二控制件60,该每一控制件60是容设于第二枢部30的每一控制槽32内,且可于每一控制槽32内一距离移位及回位,该每一控制件60凹设有第一控槽61及第二控槽62, 该第一控槽61及第二控槽62呈阶级状,该第一控槽61位置是深于第二控槽62位置,该第二控槽62侧边设有顶面621,该控制件60移位时,使该第一控槽61及第二控槽62分别对正顶掣槽33,该控制件60端部设有直径较大的抵部63,抵部63则凸露于第二枢部30夕卜, 该抵部33是使该控制件60断面略呈T形状;二弹性体70,按压该每一控制件60后,该每一弹性体70可使每一控制件60自动回位,该每一弹性体70是套设于每一控制件60外周面上,该每一弹性体70 —端抵于每一控制件60的抵部33上,另端则抵于第二枢部30外周面,使该控制件60于手部按压后可自动回位;二顶掣件80,该每一顶掣件80为一珠体状或长柱体状,其一端是容置于第二枢部 30的顶掣槽33内,该顶掣件80另端是配合控制件60的位移而容置于第一控槽61或第二控槽62处,当顶掣件80容设后,该控制件60的顶面621受顶掣件80限制,使该控制件60 容设于控制槽32处,当顶掣件80位于第二控槽62处,该顶掣件80可凸露较多部份而卡制于第一枢部20的凹槽22处,该第一本体10及第二本体40 二者间是呈固定角度状或第一本体10及第三本体50 二者间是呈固定角度状,该控制件60移位后,使该顶掣件80容设于第一控槽61内,使该顶掣件80不再卡制于凹槽22处,使该第二本体40或第三本体50相对于第一本体40而各可调整至另一角度;二枢设件90,该每一枢设件90是穿设于每一第一枢部20的第一穿孔21及第二枢部30的第二穿孔31内,使第二本体40与第一本体10相枢设或第三本体50与第一本体 10相枢设,两两相枢设后,顶掣件80受限于第一枢部20,顶掣件80即限制于顶掣槽33处, 其中,该枢设件90为一锚设件而锚设于第二穿孔31及第一穿孔21处或每一枢设件90为一螺合件及螺母的组合而为螺合枢设结构。请继续参阅图2 图7所示,其中,该每一控制件60是容置于每一第二枢部30的每一控制槽32内,该弹性体70则套设于控制件60上,该顶掣件80是容设于顶掣槽33处, 该顶掣件80另端配合控制件60位移而落于第一控槽61或第二控槽62内,该顶掣件80亦使控制件60容设于控制槽32内而不脱开,该每一枢设件90穿设于每一第一穿孔21及每一第二穿孔31内,使该第二本体40或第三本体50分别与第一本体10相枢设,该每一顶掣件80受限制而不脱开顶掣槽33处,而当按压控制件60,该弹性体70受压缩,使该控制件 60位移一距离,该第一控槽61与顶掣槽33位置相对正,该顶掣件80没入而抵于第一控槽 61内,该顶掣件80即不再卡制于凹槽22内,使该第二本体40或第三本体50可相对于第一本体10而各调整至另一角度,当使用者调整至所需角度,不再按压控制件60,该弹性体70 可使该控制件60回位,使该顶掣件80再卡制于另一凹槽22处,该第二本体40或第三本体 50及第一本体10间呈另一角度固定状,第二本体40或第三本体50相对于第一本体10则可独立调整至所需的各角度。请继续参阅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请辅以图2比较, 其中,该第二本体40 —端设有第一枢部20,而该第三本体50 —端即为第二枢部30,如此亦为两两呈相枢设结构。请继续参阅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请辅以图2,该实施例中,该第一套合部41呈梅花形套合部。请继续参阅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请辅以图2,该实施例中,第三本体50设有第二枢部30,该第一本体40则设有第一枢部20,如此第三本体50 可与第一本体40相枢设,而为二截式枢设结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六角扳手结构优点是在于1、该第一本体10设有第一枢部20及第二枢部30,该第三本体50设有第二枢部 30,该第一本体40设有第一枢部20,如此相连接而为三截式枢设结构,亦可为二截式枢设结构,三截式结构与二截式结构中,该第二本体40及第三本体50为共享而节省零件成本。2、该第二本体40或第三本体50与第一本体10相枢设,且第二本体40或第三本体50可各自相对第一本体10调整角度及固定该角度。3、该控制件60通过顶掣件80而容设于控制槽32处,顶掣件80通过第二枢部20 相枢设后而容设于顶掣槽33内,所有元件的组设相当容易且快速。4、该第二控槽62侧边呈一顶面621供顶掣件80顶抵,如此当控制槽32钻孔位置稍有误差时,可通过顶面621以及弹性体70的弹顶,令顶掣件80卡制于凹槽22处且呈无间隙的卡制状态,该第二枢部30加工控制槽32时可具较大公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六角扳手结构具有产业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诚能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求,依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另端设有第二枢部; 该第一枢部设有第一穿孔,该第一枢部端部设有多个凹槽,该多个凹槽是以第一穿孔为轴心环布于外周缘;该第二枢部,呈U形状,该第二枢部设有第二穿孔及控制槽,该控制槽与第二穿孔不相通,该第二枢部底端处设有顶掣槽,顶掣槽一端与控制槽相通,该顶掣槽另端则与第二枢部相通;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一端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二枢部与第一本体的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本体另端设有第一套合部;一第三本体,该第三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该第一枢部与第一本体另端的第二枢部相枢设,该第三本体另端设有第二套合部;二控制件,该每一控制件容设于第二枢部的每一控制槽内且可于每一控制槽内一距离移位及回位,该每一控制件凹设有第一控槽及第二控槽,该第一控槽及第二控槽呈阶级状, 该第一控槽位置是深于第二控槽位置,该第二控槽侧边则设有顶面,该控制件移位时,使该第一控槽及第二控槽分别对正顶掣槽;二弹性体,按压该每一控制件后,该每一弹性体可使每一控制件自动回位; 二顶掣件,该每一顶掣件一端容置于第二枢部的每一顶掣槽内,该顶掣件另端配合控制件的位移而容置于第一控槽或第二控槽处,当顶掣件容设后,该控制件的顶面可受顶掣件限制,使该控制件容设于控制槽处,当顶掣件位于第二控槽处,该顶掣件凸露较多部份而卡制于第一枢部的凹槽处,该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二者间呈固定角度状或第一本体及第三本体二者间呈固定角度状,该控制件移位后,使该顶掣件容设于第一控槽内,使该顶掣件不再卡制于凹槽处,该第二本体或第三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而各调整至另一角度;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相枢设,或第三本体是与第一本体相枢设,顶掣件受限于第一枢部,顶掣件即限制于顶掣槽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部是设有横向贯穿的第一穿孔,该控制槽与第二穿孔均是为贯穿槽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槽轴心与第二穿孔轴心相互平行,该控制槽与第二穿孔间具一间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顶掣槽呈圆槽状,顶掣槽轴心与第二穿孔及控制槽轴心相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本体及第二本体是具有相同长度或具有不同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套合部与第一套合部不同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及第三本体是依序两两相连接且相枢设,该第二枢部与第一枢部呈配合形状以相枢设,该第二穿孔是与第一穿孔相对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件端部设有直径较大的抵部,该抵部凸露于第二枢部外,该抵部使该控制件断面略呈T形状,该每一弹性体套设于每一控制件外周面上,该每一弹性体一端抵于每一控制件的抵部上,该每一弹性体另端则抵于第二枢部外周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顶掣件为一珠体状或长柱体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 而该第三本体一端即为第二枢部,如此亦为两两呈相枢设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角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本体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一本体设有第一枢部,该第三本体则可与第一本体相枢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六角扳手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本体设有第一枢部及第二枢部;该第一枢部设有第一穿孔及多个凹槽;该第二枢部设有第二穿孔、控制槽及顶掣槽;一第二本体一端设有第二枢部,第二枢部是与第一本体的第一枢部相枢设;一第三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第一枢部是与第一本体另端的第二枢部相枢设;二控制件,该控制件容设于控制槽内且可一距离移位及回位且凹设有第一控槽及第二控槽;二弹性体,该弹性体是使控制件自动回位;二顶掣件,该顶掣件一端容置于顶掣槽内,该顶掣件另端配合控制件的位移而容置于第一控槽或第二控槽处,顶掣件位于第二控槽处,并卡制于凹槽处,使第一本体或第三本体与第二本体间可呈固定角度状。
文档编号B25B23/00GK202180434SQ20112029366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2日
发明者张满吉 申请人:张满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