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墨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墨斗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或木工行业标线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墨斗。
技术背景[0002]现有的墨斗,不外乎就是老式墨斗的结构,都有墨盒室、转轴,都是绕线通过墨盒室的,偶有创意的就加了电动或卷簧自动收线功能,不但体积大、重量重,价格还贵而且换线也麻烦。实用新型内容[0003]为了解决现有墨斗体积大、重量重、价格贵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墨斗。[000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5]一种墨斗,包括框架、左墨水盒、右墨水盒、旋转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绕线转轴,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分别与所述绕线转轴左右两端密封连接,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分别具有用于盛装墨水的左墨水室和右墨水室,所述绕线转轴具有与所述左墨水室和所述右墨水室连通的中空腔,所述绕线转轴的外壁中段设有贯通至所述中空腔的渗墨孔。[0006]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在所述左墨水室和所述右墨水室中蓄积墨水,所述绕线转轴左右两端的外壁分别设有贯通至所述中空腔的左进出孔和右进出孔,所述中空腔与所述左墨水室、所述右墨水室分别通过所述左进出孔和所述右进出孔连通,所述左进出孔的外部孔口位置高于所述左墨水室的底部,所述右进出孔的外部孔口位置高于所述右墨水室的底部。[0007]进一步的,为了在所述绕线转轴转动时能自动地将所述左墨水室或所述右墨水室中的墨水导入所述中空腔中以浸湿缠绕在所述绕线转轴上的墨线,在所述左墨水室内和所述右墨水室内分别设有能随所述绕线转轴转动的左蓄墨槽和右蓄墨槽,所述左蓄墨槽一端开口和所述右蓄墨槽一端开口分别与所述左进出孔外部孔口和所述右进出孔外部孔口对接,所述左蓄墨槽的槽口开向与所述绕线转轴在收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右蓄墨槽的槽口开向与所述绕线转轴在放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0008]进一步的,为了便于由所述左蓄墨槽或所述右蓄墨槽导入所述中空腔一端的墨水向该中空腔的另一端流动、最终从另一端流出该中空腔,在导入所述在位于所述左进出孔内部孔口和所述右进出孔内部孔口处分别设有立于所述中空腔侧壁的左引流挡板和右引流挡板,所述绕线转轴的轴线分别与所述左引流挡板所在平面和所述右引流挡板所在平面相交;自所述左引流挡板至所述左进出孔的指向与所述绕线转轴收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 自所述右引流挡板至所述右进出孔的指向与所述绕线转轴放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左引流挡板自靠近所述左进出孔一端至远离所述左进出孔一端向所述绕线转轴放线时的转动方向偏离,所述右引流挡板自靠近所述右进出孔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右进出孔的一端向所CN 202271378 U说明书2/5页 述绕线转轴收线时的转动方向偏离。[0009]进一步的,为了使导入到所述中空腔中的墨水在所述中空腔中流布更加广泛、均勻,所述绕线转轴具有3至6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左进出孔和3至6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右进出孔;相应的,所述中空腔具有3至6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左引流挡板和3至6 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右引流挡板;所述左墨水室具有呈放射状布置的3至6个左蓄墨槽, 所述右墨水室具有成放射状布置的3至6个右蓄墨槽。[0010]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加工制作,所述绕线转轴通过所述左墨水盒、所述右墨水盒旋转固定在所述框架上,该绕线转轴、该左墨水盒和该右墨水盒同步转动,所述左墨水室和所述右墨水室内部分别设有左室叶片和右室叶片,所述左室叶片与所述左墨水盒内壁形成锐角夹角从而构成所述左蓄墨槽,所述右室叶片与所述右墨水盒内壁形成锐角夹角从而构成所述右蓄墨槽。[0011]进一步的,为了使所述墨斗具备更多功能、空间布局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合理,所述墨斗还包括布置于所述框架后部用于驱动所述绕线转轴的驱动电机和为所述驱动电机提供电源的电池,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框架上分别转动连接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的左支撑轴和右支撑轴,以及与所述右支承轴固定连接、用于人工手动转动所述绕线转轴的 Z形把手;所述左墨水盒、所述右墨水盒、所述左墨水室、所述右墨水室、所述绕线转轴和所述中空腔均为圆柱体形且均同轴;所述右墨水盒设有注墨口和与所述注墨口相配合的密封塞;所述左蓄墨槽远离所述左进出孔的一端封口,所述右蓄墨槽远离所述右进出孔的一端封口。[0012]进一步的,为了使所述绕线转轴放线更加自如、收线时墨线缠绕更加均勻,所述框架前部设有过线口,所述过线口处横向设有硬杆,所述硬杆与所述绕线转轴正对,所述过线口处、所述硬杆上方设有可于该硬杆上左右滑动的夹片,所述夹片在所述硬杆上可滑动的距离为所述绕线转轴轴向长度的70%至100%。[0013]进一步的,为了易于灵活控制所述绕线转轴的转速,还为了防止渗出该绕线转轴的墨水向外飞溅,所述框架上设有活动连接的罩盖,所述罩盖包括位于所述左墨水盒上方、 可被按下以用于通过与该左墨水盒外壁摩擦而控制所述绕线转轴转动速度的左罩、和位于所述绕线转轴上方并用于盖住该绕线转轴以防止该绕线转轴转动时因墨水渗出太多而向外飞溅的右罩。[0014]进一步的,为了使所述绕线转轴上的墨线浸墨更加充分、均勻,另外为了防止墨水中的残渍堵塞所述渗墨孔,所述绕线转轴具有大于等于3个环绕该绕线转轴侧壁、间隔均勻布置的所述渗墨孔,该渗墨孔间的间距为2至6mm ;所述绕线转轴在所述渗墨孔处的壁厚小于等于0. 5mm。[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墨斗由于将现有墨斗与绕线转轴分离布置的墨水室与绕线转轴集成于一体,在绕线转轴设置两个墨水盒,将绕线转轴由原来的实心改为空心以连通左右两侧的两个墨水室以使两墨水室中的墨水可以在绕线转轴的中空腔中流动,并通过渗墨孔渗出到缠绕在绕线转轴上的墨线上,实现了对墨线染墨的功能,充分利用空间布局,减小了墨斗的体积和重量,并使得墨斗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左右两侧墨水室中还设置有蓄墨槽,通过外部动力转动绕线转轴带动蓄墨槽转动,并将墨水室中的墨水导入中空腔中,在转动绕线转轴的同时即可实现对墨线的染墨而无需增加其他操作,5操作简便,结构简单。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墨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墨斗实施例的左墨水盒内部结构示意图;[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墨斗实施例的右墨水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墨斗实施例的绕线转轴的外部视图;[0020]图5是图4所示的绕线转轴的剖视图。[0021]附图标记说明1.左墨水盒,2.右墨水盒,3.绕线转轴,10左墨水室,20.右墨水室,30.中空腔,31.渗墨孔,41.左支撑轴,42.右支承轴,51.墨水瓶,52.驱动电机,53.电池,60.注墨口,61.密封塞,70.过线口,71.硬杆,72.夹片,88.墨线,99.框架,101.左蓄墨槽,201.右蓄墨槽,301.左进出孔,302右进出孔,303.左引流挡板,304.右引流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23]如图1至图5(图2至图5所示的旋转方向均为绕线转轴3作放线转动时的转动方向)所示,本实施例的墨斗,包括框架99、左墨水盒1、右墨水盒2、旋转固定在框架99上的绕线转轴3,所述左墨水盒1和右墨水盒2分别与绕线转轴3左右两端密封连接,左墨水盒1和右墨水盒2分别具有用于盛装墨水的左墨水室10和右墨水室20,所述绕线转轴3具有与左墨水室10和右墨水室20连通的中空腔30,绕线转轴3的外壁中段设有贯通至中空腔30的渗墨孔31,渗墨孔31的个数大于等于3个,且环绕绕线转轴3的侧壁、间隔均勻地布置,优选的,所有渗墨孔31围绕绕线转轴3的侧壁一圈,各渗墨孔31间的间距为^mm, 优选为4mm。在左墨水室10或墨水室20中盛有墨水,使用时使左墨水室10或右墨水室20 中的墨水流入中空腔30中,流入中空腔30中的墨水少部分再从渗墨孔31中渗出以浸湿绕线转轴3上缠绕的墨线88,此时绕线转轴3转动放线,即可对目标物进行标线。优选的,绕线转轴3在渗墨孔31处的壁厚很薄,可设计为小于等于0. 5mm,防止位于此处的渗墨孔31 因孔深过深而易于使墨水中的残渍堵塞渗墨孔31。[0024]更具体的,如图2至图5所示,绕线转轴3左右两端的外壁分别间距均勻地设有贯通至中空腔30的3至6个左进出孔301和3至6个右进出孔302,优选分别为3个;所述中空腔30与左墨水室10、右墨水室20分别通过左进出孔301和右进出孔302连通,墨水可通过左进出孔301和右进出孔302在左墨水室10、中空腔30和右墨水室20之间流动,左进出孔301的外部孔口位置高于左墨水室10的底部,右进出孔302的外部孔口位置高于右墨水室20的底部,向左墨水室10灌注墨水时,墨水水面低于左进出孔301的外部孔口和右进出孔302的外部孔口,以便左墨水室10和右墨水室20中能蓄积较多墨水,使墨斗注一次墨后能够长时间使用。[0025]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与左进出孔301的数目和右进出孔302的数目分别对应的,在左墨水室10内和右墨水室20内分别间距均勻、呈放射状地设有能随绕线转轴3转动的若干个左蓄墨槽101和若干个右蓄墨槽201,所述左蓄墨槽101 —端开口和右蓄墨槽 201—端开口分别与左进出孔301外部孔口和右进出孔302外部孔口对接,左蓄墨槽101和右蓄墨槽201中的墨水可分别流入左进出孔301和右进出孔302 ;左蓄墨槽101远离左进出孔201的一端封口,右蓄墨槽201远离右进出孔302的一端封口,易于左蓄墨槽101和右蓄墨槽201中能蓄积较多墨水;左蓄墨槽101的槽口开向与绕线转轴3在收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右蓄墨槽201的槽口开向与绕线转轴3在放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当绕线转轴3 作放线转动时,右蓄墨槽201随绕线转轴3同步转动,当右蓄墨槽201从右墨水室20底部的墨水中向水面外转出时,右蓄墨槽201中即会蓄积有墨水,绕线转轴3继续转动带动右蓄墨槽201远离右进出孔302的一端高于靠近右进出孔302的一端,右蓄墨槽201中的墨水即通过右进出孔302流入中空腔30中,流入中空腔30中的墨水少部分通过渗墨孔31渗出以浸湿墨线88,大部分流经左进出孔301流入左墨水室20 ;当绕线转轴3作收线转动时,左蓄墨槽101随之转动,将左墨水室10中部分墨水带入中空腔30并经右进出孔302流入右墨水室20。[0026]优选的,如图4和图5所示,与左进出孔301的数目和右进出孔302的数目分别对应的,在位于左进出孔301内部孔口和右进出孔302内部孔口处分别设有立于中空腔30侧壁的若干个呈弧形的左引流挡板303和若干个呈弧形的右引流挡板304,左引流挡板303和右引流挡板304的弧度需和墨水的流向一致,所述绕线转轴3的轴线分别与左引流挡板303 所在平面和右引流挡板304所在平面相交;自左引流挡板303至左进出孔301的指向与绕线转轴3收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自右引流挡板304至右进出孔302的指向与绕线转轴3放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左引流挡板303自靠近左进出孔301 —端至远离左进出孔301 —端向绕线转轴3放线时的转动方向偏离,右引流挡板304自靠近右进出孔302的一端至远离右进出孔302的一端向绕线转轴3收线时的转动方向偏离。当绕线转轴3作放线转动时,右蓄墨槽201自水面转出至其转动至最高位置过程中,右引流挡板304靠近右进出孔302的一端始终高于其远离右进出孔302的一端,便于墨水进入右进出孔302后向中空腔30靠近左墨水室10的一端流动,当左引流挡板303转动至绕线转轴3的轴线所在水平面以下时, 易于引导墨水流向左进出孔301流动并流入左墨水室10 ;当绕线转轴3作收线转动时,左蓄墨槽101自水面转出至其转动至最高位置过程中,左引流挡板303靠近左进出孔301的一端始终高于其远离左进出孔301的一端,当右引流挡板304转动至绕线转轴3的轴线所在水平面以下时,易于引导墨水流流向右进出孔302并流入右墨水室20。[0027]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左墨水盒1、右墨水盒2、左墨水室10、右墨水室20、绕线转轴3和中空腔30均为圆柱体形且均同轴,左墨水盒1和右墨水盒2各自的外侧分别接有左支撑轴41和右支撑轴42并通过它们旋转固定在框架99上,具体的是在左墨水盒1和右墨水盒2各自的外侧中部开一约Icm深的一字形凹槽,左支撑轴41和右支撑轴42各自的一端均为扁平形状以与该一字型凹槽相匹配,右支承轴42还固定连接有用于人工手动转动绕线转轴3的Z形把手,在无电源或电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该Z形把手手动转动绕线转轴3 ;所述绕线转轴3分别与左墨水盒1、右墨水盒2各自的内侧固定连接并通过它们旋转固定在框架99上,绕线转轴3、左墨水盒1和右墨水盒2同步转动;如图2和图3所示, 左墨水室10和右墨水室20内部分别设有左室叶片和右室叶片,所述左室叶片与左墨水盒 1内壁形成锐角夹角从而构成左蓄墨槽101,右室叶片与右墨水盒2内壁形成锐角夹角从而构成右蓄墨槽201。[0028]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墨斗还包括布置于框架99后部的墨水瓶51、用于驱动绕线转轴3的驱动电机52和为驱动电机52提供电源的电池53 ;所述左墨水盒1或右墨水盒2设有注墨口 60和与注墨口 60相配合的密封塞61,密封塞61为弹性的塑胶塞,需要对左墨水室10或右墨水室20注墨时,拔出密封塞61,将墨水瓶51中墨水加入左墨水室 10或右墨水室20,加完墨水后用密封塞61堵住注墨口 60,防止漏墨。[0029]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框架99前部设有过线口 70,墨线88从过线口 70穿过, 过线口 70处横向设有硬杆71,该硬杆可以选用细铁棍。硬杆71与绕线转轴3正对,过线口 70处、在硬杆71上方设有可于硬杆71上左右滑动的夹片72,所述夹片72在硬杆71上可滑动的距离要和绕线转轴3的轴向长度一致,可略窄一点,可设计为绕线转轴3轴向长度的 70%至100%之间。收线时通过滑动夹片72尽量将墨线88均勻地缠绕在绕线转轴3上,以便于墨线88的着墨。[0030]优选的,所述框架99上设有活动连接的罩盖,罩盖可从框架99上拆卸,罩盖包括左罩和右罩,左罩位于左墨水盒1上方,用于盖住左墨水盒1,左罩质地偏软以可被按下,人工按压左罩时,使之和左墨水盒1外壁产生摩擦以控制绕线转轴3的转速;右罩位于右墨水盒2和绕线转轴3上方,用于盖住绕线转轴3和右墨水盒2,以防止绕线转轴3转动时墨水渗出太多而飞溅出墨斗。[0031]如上所云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和内涵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墨斗,包括框架、左墨水盒、右墨水盒、旋转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绕线转轴,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分别与所述绕线转轴左右两端密封连接,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分别具有用于盛装墨水的左墨水室和右墨水室,所述绕线转轴具有与所述左墨水室和所述右墨水室连通的中空腔,所述绕线转轴的外壁中段设有贯通至所述中空腔的渗墨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斗,所述绕线转轴左右两端的外壁分别设有贯通至所述中空腔的左进出孔和右进出孔,所述中空腔与所述左墨水室、所述右墨水室分别通过所述左进出孔和所述右进出孔连通,所述左进出孔的外部孔口位置高于所述左墨水室的底部,所述右进出孔的外部孔口位置高于所述右墨水室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斗,在所述左墨水室内和所述右墨水室内分别设有能随所述绕线转轴转动的左蓄墨槽和右蓄墨槽,所述左蓄墨槽一端开口和所述右蓄墨槽一端开口分别与所述左进出孔外部孔口和所述右进出孔外部孔口对接,所述左蓄墨槽的槽口开向与所述绕线转轴在收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右蓄墨槽的槽口开向与所述绕线转轴在放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斗,在位于所述左进出孔内部孔口和所述右进出孔内部孔口处分别设有立于所述中空腔侧壁的左引流挡板和右引流挡板,所述绕线转轴的轴线分别与所述左引流挡板所在平面和所述右引流挡板所在平面相交;自所述左引流挡板至所述左进出孔的指向与所述绕线转轴收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自所述右引流挡板至所述右进出孔的指向与所述绕线转轴放线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左引流挡板自靠近所述左进出孔一端至远离所述左进出孔一端向所述绕线转轴放线时的转动方向偏离,所述右引流挡板自靠近所述右进出孔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右进出孔的一端向所述绕线转轴收线时的转动方向偏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斗,所述绕线转轴具有3至6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左进出孔和3至6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右进出孔;相应的,所述中空腔具有3至6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左引流挡板和3至6个间距均勻设置的所述右引流挡板;所述左墨水室具有呈放射状布置的3至6个左蓄墨槽,所述右墨水室具有呈放射状布置的3至6个右蓄墨槽。
6.如权利要求3、4或5所述的墨斗,所述绕线转轴通过所述左墨水盒、所述右墨水盒旋转固定在所述框架上,该绕线转轴、该左墨水盒和该右墨水盒同步转动,所述左墨水室和所述右墨水室内部分别设有左室叶片和右室叶片,所述左室叶片与所述左墨水盒内壁形成锐角夹角从而构成所述左蓄墨槽,所述右室叶片与所述右墨水盒内壁形成锐角夹角从而构成所述右蓄墨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斗,还包括布置于所述框架后部、用于驱动所述绕线转轴的驱动电机和为所述驱动电机提供电源的电池,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框架上分别转动连接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的左支撑轴和右支撑轴,以及与所述右支承轴固定连接、用于人工手动转动所述绕线转轴的Z形把手;所述左墨水盒、所述右墨水盒、所述左墨水室、所述右墨水室、所述绕线转轴和所述中空腔均为圆柱体形且均同轴;所述右墨水盒设有注墨口和与所述注墨口相配合的密封塞;所述左蓄墨槽远离所述左进出孔的一端封口,所述右蓄墨槽远离所述右进出孔的一端封口。
8.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墨斗,所述框架前部设有过线口,所述过线口处横向设有硬杆,所述硬杆与所述绕线转轴正对,所述过线口处、在所述硬杆上方设有可于该硬杆上左右滑动的夹片,该夹片在该硬杆上可滑动的距离为所述绕线转轴轴向长度的70%至 100%。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斗,所述框架上设有活动连接的罩盖,所述罩盖包括位于所述左墨水盒上方、可被按下以用于通过与该左墨水盒外壁摩擦而控制所述绕线转轴转动速度的左罩、和位于所述绕线转轴上方并用于盖住该绕线转轴以防止该绕线转轴转动时因墨水渗出太多而向外飞溅的右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斗,所述绕线转轴具有大于等于3个环绕该绕线转轴侧壁、 间隔均勻布置的所述渗墨孔,该渗墨孔间的间距为2至6mm ;所述绕线转轴在所述渗墨孔处的壁厚小于等于0. 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斗,包括框架、左墨水盒、右墨水盒、旋转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绕线转轴,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分别与所述绕线转轴左右两端密封连接,所述左墨水盒和所述右墨水盒分别具有用于盛装墨水的左墨水室和右墨水室,所述绕线转轴具有与所述左墨水室和所述右墨水室连通的中空腔,所述绕线转轴的外壁中段设有贯通至所述中空腔的渗墨孔。本实用新型的墨斗充分利用空间布局,减小了墨斗的体积和重量,并使得墨斗的结构更加紧凑。
文档编号B25H7/04GK202271378SQ20112041525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7日
发明者刘天顺 申请人:刘天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