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油罐装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14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滤油罐装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滤油耀装卸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维修保养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油罐装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汽车引擎室中会装设有机油滤油罐,其主要用来过滤机油中的杂质,以确保机油的润滑效果,一般来说,机油滤油罐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后便需要更换,以避免机油过度老化后的润滑效果不佳,造成汽车引擎内的元件损耗增加。[0003]由于机油滤油罐是装设在引擎室内,因此无法直接取下,必须借助于拆卸装置,现有用于拆卸机油滤油罐的拆卸装置主要是以可相互分离或靠近的两夹片相互嵌合组成,在两夹片之间以弹簧相连接且利用转座连动控制两夹片,操作使用时,以手扳开两夹片而让两夹片夹制滤油罐,接着将扳手连接于转座,即可以扳手控制两夹片夹紧滤油罐,将滤油罐锁固于汽车引擎上。[0004]现有用于拆卸机油滤油罐的拆卸装置,在使用上存在有以下的问题[0005]I、两夹片之间只利用弹簧来限位,使得两夹片不易以相互平行的方向移动,容易造成结构错位的问题,并且弹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弹性疲乏。[0006]2、由于滤油罐装设于汽车底部,为方便安装,因此锁固滤油罐时需要将扳手往反向旋转,然而现有的拆卸装置在扳手反向旋转时,容易发生夹片与滤油罐脱离的问题,操作使用较为麻烦不便。实用新型内容[0007]为解决现有用于拆卸机油滤油罐的拆卸装置,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结构错位不稳定和夹片滑脱的不足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稳定操作的滤油罐装卸装置。[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0009]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夹片,包括有[0010]一夹制组件,其包括有两夹片和至少一个限位弹簧,两该夹片各具有一夹制部、一夹制空间、一滑移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两该夹片的夹制部为相对设置且该夹制空间位于两该夹制部之间,两该滑移部各由两该夹制部相向延伸形成且相互平行抵靠,各滑移部包括有一呈长孔状且依该滑移部延伸方向设置的限位孔,两该夹片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对应设置于两该滑移部的其中一侧,该至少一个限位弹簧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连接部之间而使两该夹制部互相抵靠;[0011]一固定板,其贴靠设置于两该夹片的一侧且包括有两第一穿孔,两该第一穿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的中间位置;[0012]两限位元件,其分别穿设于两该限位孔且一端分别固设于两该第一穿孔,各限位元件的另一端卡制抵靠相对应的该滑移部;[0013]两肘片,其各具有一掣动端和一枢结端,两该肘片的掣动端分别枢接于两该滑移部;以及[0014]一转座,其枢接连结于两该肘片的枢结端且具有一转接头。[0015]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的固定板进一步包括有两分别对应两所述限位孔的第二穿孔,两该第二穿孔位于两该限位孔靠近相对应所述夹制部的一端,并进一步设有两限位元件分别穿经两所述的限位孔且固设于两该第二穿孔。[0016]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限位弹簧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四个且两两相对,两该限位弹簧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该连接部之间。[0017]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的夹片在所述的夹制部设有一夹缘,在该夹缘结合设有至少一咬合片。[0018]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的转座具有一棘轮组件。[0019]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的有益效果包括有[0020]I、本实用新型在操作使用时,利用该限位孔和限位元件的配合,能够限制导引两夹片以相互平行的方向移动,有效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度,并且通过限位孔和限位弹簧形成限位的双重作用,可减轻限位弹簧发生弹性疲乏的问题。[0021]2、本实用新型具有四个限位元件,可以提高两夹片相互平行移动的限位导引效果O[0022]3、本实用新型以扳手连接转接头加以扳动时,由于棘轮、制动块、顶持组件及转座的依序卡制和转座固设连结于两肘片,因此可将扳手的力量传递至两夹片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紧滤油罐,同时扳手可向棘轮空转的方向回转,能够避免影响两夹片与滤油罐相互分离,提高旋紧滤油罐的操作便利性及效率,节省作业时间。


[0023]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00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肘片和转座的立体分解图。[00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使用状态图。[00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使用状态图。[00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0029]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0030]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三优选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0031]附图标号说明[0032]10夹制组件11夹片[0033]111夹制部1111夹缘[0034]112滑移部113限位孔[0035]114连接部115结合孔[0036]116咬合片12夹制空间[0037]13限位弹簧[0038]20固定板21第一穿孔[0039]22第二穿孔23凹口[0040]30限位元件31结合段[0041]32限位段33卡制段[0042]40肘片41掣动端[0043]42枢结端43结合栓[0044]50转座51第一夹制片[0045]52第二夹制片521 穿口[0046]53棘轮组件531棘轮[0047]532制动块 534转接头533顶持组件具体实施方式
[0049]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0050]如图I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滤油罐装卸装置的第一优选实施例,其包括有一夹制组件10、一固定板20、四个限位元件30、两肘片40和一转座50。其中[0051]该夹制组件10包括有两相对设置的夹片11、一夹制空间12以及两限位弹簧13 ; 其中,两该夹片11均为片体弯折形成且各包括有一夹制部111、一滑移部112、一限位孔 113、两连接部114和两结合孔115,两该夹片11的夹制部111为相对凹入的圆弧状结构, 并在相向的内侧壁面的第一端各凸出形成有一边缘具有齿状结构的夹缘1111 ;两滑移部 112分别由两该夹制部111的第二端相向延伸形成,并且各滑移部112较连接相对应该夹制部111的宽度较宽;两该限位孔113为长孔状并分别穿设于两该滑移部112 ;四个该连接部 114分别凸设于两该滑移部112的两侧且两两相对;该夹制空间12形成于两该夹制部111 之间,两该限位弹簧13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该连接部114之间;两该结合孔115分别设置于两该滑移部112连接两该夹制部111的中间位置。[0052]该固定板20为扁平状板体且贴靠设置于两该滑移部112异于该夹制空间12的一侧,该固定板20包括有两第一穿孔21、两第二穿孔22和两凹口 23 ;其中,两该第一穿孔21 穿设于该固定板20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113,当两该夹制部111互相抵靠时,两该第一穿孔21分别大致位于两该限位孔113的中间,两该第二穿孔22穿设于该固定板20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113,两该夹制部111互相抵靠时,两该第二穿孔22分别大致位于两该限位孔113靠近相对应该夹制部111的一端,两该凹口 23分别由该固定板20同于两该夹制部111的两侧凹入形成且对应于两该结合孔115。[0053]四个该限位元件30分别穿设于两该限位孔113、两该第一穿孔21和两该第两穿孔 22 ;其中,各限位元件30包括有一结合段31、一限位段32和一卡制段33,该结合段31铆设于各相对应的第一穿孔21、第二穿孔22,该限位段32位于该限位元件30的中间且穿设于相对应的该限位孔113内,各限位段32的径向宽度略小于相对应该限位孔113的宽度,使各夹片11可以该限位孔113移动于其中两该限位元件30形成的两端,各卡制段33分别卡制于相对应的第一穿孔21、第二穿孔22位于该夹制空间12的一侧;[0054]两该肘片40均为长形片体且设置于该固定板20异于该夹片11的另一侧,各肘片40包括有一掣动端41和一枢结端42 ;其中,该掣动端41各以一结合栓43枢接于相对应该夹片11相对于该凹口 23的该结合孔115处,该枢结端42位于该肘片40异于该掣动端41的另一端。[0055]该转座50为座体结构且包括有一第一夹制片51、一第二夹制片52和一棘轮组件 53 ;其中,该第一夹制片51为长形片体且一端相对枢接于两该肘片40的枢结端42,该第二夹制片52为形状大致匹配于该第一夹制片51的长形片体,该第二夹制片52的一端固设于该第一夹制片51异于两该枢结端42的一端,该第二夹制片52固设于该第一夹制片51的另一端形成有一穿口 521,该棘轮组件53设置于该第一夹制片51与该第二夹制片52之间, 该棘轮组件53包括有一棘轮531、一制动块532和一顶持组件533,该棘轮531轴接于该穿口 521且包括有一形成于该棘轮531—侧且凸出于该穿口 521的转接头534,该转接头534 可供扳手连接驱动,该制动块532枢接于该第一夹制片51且以适当角度啮合于该棘轮531, 使该棘轮531仅能单向旋转,该顶持组件533的一端顶撑于该制动块532且另一端卡制顶撑于该第一夹制片51。[0056]请参阅图I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使用状态,以手动板开两该夹片11以夹制滤油te,接着以板手连接该转接头534并顺时针方向板动,由于该棘轮531以适当角度啮合于该制动块532,因此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该棘轮531 卡制于该制动块532、该制动块532卡制于该顶持组件533、该顶持组件533卡制于该第一夹制片51、该第一夹制片51的一端固设于两该枢结端42,以及两该肘片40的一端枢设于两该夹片11,因此可将扳手的力量传递至两该夹片11以顺时针方向旋紧滤油罐。[0057]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使用状态,以手扳动该制动块532,使该制动块532以另一角度啮合于该棘轮531并卡制于该顶持组件 533,此时该棘轮531在逆时针方向无法转动,当扳手转动该转接头534的力量,可通过该制动块532、该顶持组件533、该第一夹制片51和两该肘片40传递至两该夹片11以逆时针方向旋紧滤油罐。[0058]在图4和图5的使用状态转换过程中,两该夹片11需先相互分离才可换向,而此时各该限位孔113与各该限位元件30的配合,可限制两该夹片11以相互平行的方向移动, 有效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度,并且两该限位孔113和两该限位弹簧13形成限位的双重作用,可减轻该限位弹簧13弹性疲乏的问题。[0059]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可以依据使用需要而调整改变各夹片11的夹缘1111形状,并且可以在各夹缘1111结合一片以上的咬合片116,来调整该夹制组件10对机油罐的夹制位置及夹制咬合方式,在如图6所示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 本实用新型于各夹片11的夹缘1111分别结合设有一片咬合片116。[0060]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如图7及图8所示,其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差异仅在于该转座50的结构,在第三优选实施例的该转座50直接枢接连结于两该肘片40的枢结端 42而未设置棘轮组件,让扳手直接通过该转座50驱动各肘片40和该夹制组件10。[006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夹制组件,其包括有两夹片和至少个限位弹黃,两该夹片各具有一夹制部、一夹制空间、一滑移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两该夹片的夹制部为相对设置且该夹制空间位于两该夹制部之间,两该滑移部各由两该夹制部相向延伸形成且相互平行抵靠,各滑移部包括有一呈长孔状且依该滑移部延伸方向设置的限位孔,两该夹片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对应设置于两该滑移部的其中一侧,该至少一个限位弹簧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连接部之间而使两该夹制部互相抵靠; 一固定板,其贴靠设置于两该夹片的一侧且包括有两第一穿孔,两该第一穿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的中间位置; 两限位元件,其分别穿设于两该限位孔且一端分别固设于两该第一穿孔,各限位元件的另一端卡制抵靠相对应的该滑移部; 两肘片,其各具有一掣动端和一枢结端,两该肘片的掣动端分别枢接于两该滑移部;以及 一转座,其枢接连结于两该肘片的枢结端且具有一转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进一步包括有两分别对应两所述限位孔的第二穿孔,两该第二穿孔位于两该限位孔靠近相对应所述夹制部的一端,并进一步设有两限位元件分别穿经两所述的限位孔且固设于两该第二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弹簧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四个且两两相对,两该限位弹簧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该连接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肘片的掣动端以一结合栓枢接于相对应的夹片;所述的固定板在相对应的端部凹设有一供该结合栓通过的凹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片在所述的夹制部设有一夹缘,在该夹缘结合设有至少一咬合片。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片在所述的夹制部设有一夹缘,在该夹缘结合设有至少一咬合片。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座具有一棘轮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棘轮组件包括有一固结于所述转接头的棘轮、一啮合该棘轮的制动块和一顶持组件,该顶持组件的一端卡制于该制动块且另一端卡制连结于该转接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滤油罐装卸装置,其包括有夹制组件、固定板、两肘片、两限位元件和转座。其中,该夹制组件包括有一对夹片且各夹片设有具限位孔的滑移部,该固定板设置于该两夹片的一侧,该两肘片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滑移部,该两限位元件分别穿经两夹片的限位孔而固定于固定板,该转座固设于两肘片的另一端且设有转接头。本实用新型的两夹片相互分离时,利用两限位元件可确保两夹片以相互平行的方向移动,提高装卸装置的结构强度及操作使用的稳定度。
文档编号B25B27/14GK202805111SQ201220505710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
发明者杨信鸿 申请人:杨信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