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工具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棘轮工具装置,该扳手本体于头端贯设一容孔,且扳手本体的头端由容孔往扳手本体末端方向开设一掣动槽,该容孔及掣动槽相互连通;该棘轮组设于容孔内;该啮合组包括第一棘块、第二棘块及弹性件;该控向组包括一控向盖及一限位件,该控向盖组设扳手本体并封盖掣动槽,且控向盖设有一掣动块及一限位槽,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组设于掣动块,使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与棘轮啮合;该限位件一端抵于扳手本体,另一端位于限位槽内,该限位件相对限位槽位移,以切换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与棘轮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本发明可降低加工成本,具有稳定的啮合强度及顺畅退齿功效,令使用者能够顺畅操作。
【专利说明】棘轮工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棘轮工具装置,其应用于手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能 够顺畅啮合及退齿的棘轮工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扳手工具为组装及拆卸机械零件的必要工具之一,扳手工具是针对螺栓与螺帽等 螺旋工作物进行上紧或拆卸,现有的扳手工具是扳手头部具有一对应螺栓及螺帽的容槽或 具有一可调整大小的槽口,利用容槽或槽口与螺栓及螺帽套合,并旋转扳手工具以进行组 装及拆卸机械零件得操作。但现有的扳手工具需重复的脱离与套合机械零件,才得已完成 上紧或拆卸的工作,对于长时间装、卸机械零件的使用者,重复的脱离与套合是相当麻烦的 工作,因此进而有相关业者研发棘轮扳手,令使用者于装、卸螺栓及螺帽时,不需要重复的 脱离及套合,棘轮扳手设有一可枢转的棘轮,利用调控枢转方向,让使用者不需要将棘轮脱 离螺栓或螺帽以重复进行拆、装工作,提升使用者于操做上的便利性。
[0003] 请参阅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1376291「棘轮扳手」,其包括一扳手握持部,具有一顶 端及一底端;一颈部,具有一腔体,该颈部位于该扳手握持部顶端,该腔体底面具有一容置 槽,该腔体顶面具有一开口,该容置槽用以依序填入一可压缩弹性体及一钢珠,该开口用以 被插入且紧密套合一弹簧,该弹簧具有一顶部内空间;一制动块,位于该腔体内,该制动块 顶端具有一缺口以嵌合该弹黃的底端,该制动块底面具有两左右相邻的弧状凹槽;一控制 杆,其设于该腔体外且连动该制动块,且部分延伸至该颈部表面,用以使该制动块于该腔体 内位移,进而令该钢珠受该可压缩弹性体推抵而嵌入该两弧状凹槽其中之一,借以使该制 动块固定于一偏移位置,且同时令该弹簧相对应朝左右两侧其中的一弯曲;^掣块,位于 该腔体的顶端,该卡掣块底面具有一凹穴,用以嵌合该弹簧的顶端,该卡掣块顶面呈内凹半 弧状,且具有一第一齿状结构;一凸块,设于该凹穴且位于该弹簧的该顶部内空间;以及一 棘轮驱动头,位于该颈部的顶端,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容纳一棘轮本体,该棘轮本体外表面具 有一第二齿状结构以相对应该第一齿状结构;其中,该弹簧被弯曲时,该凹穴被抵顶以带动 该卡掣块偏移,使该第一齿状结构咬合该第二齿状结构于左右两侧其中之一,进而控制该 棘轮驱动头的工作方向。
[0004] 现有的棘轮扳手其卡掣块的第一齿状结构与棘轮驱动头的第二齿状结构需精确 的对应,且齿状结构的角度、大小都需相当精确,卡掣块才能顺畅的与棘轮驱动头的第二齿 状结构啮合及退齿,若第一齿状结构与第二齿状结构无法精确对应,会导致卡掣块无法与 棘轮驱动头啮合。此外,若卡掣块过于尖锐,易导致棘轮驱动头容易卡抵但却无法顺利退 齿,因此卡掣块于加工制作过程,除了需精确的与棘轮驱动头对应,还需要将第一齿状结构 尖端磨顺磨圆。如此精致的制作过程,需透过粉末治金的制程才能达到精细的结构,因此需 经过多次加工及繁杂的制程导致加工时间较长,相对付出的是高加工成本的代价,因此,有 必要加以研发可提供降低加工成本,且又能够具有稳定的啮合强度及顺畅退齿功效,令使 用者能够顺畅操作棘轮扳手。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齿部结构必须经过精 细的制程,达到高精准度的结构,才能够顺畅进、退齿控制棘轮单向转动的缺点,而提供一 种棘轮工具装置,可降低加工成本,具有稳定的啮合强度及顺畅退齿功效,令使用者能够顺 畅操作。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棘轮工具装置』,其包括一种棘轮工具装置,其包括 一扳手本体、一棘轮、一控向组及一啮合组,其中:该扳手本体于头端贯设一容孔,且扳手本 体的头端由容孔往扳手本体末端方向开设一掣动槽,该容孔及掣动槽相互连通;该棘轮组 设于容孔内;该啮合组包括一第一棘块、一第二棘块及一弹性件,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容 置于掣动槽内,且弹性件两端分别弹抵于第一、第二棘块相对侧;该控向组包括一控向盖及 一限位件,该控向盖组设扳手本体并封盖掣动槽,且控向盖设有一掣动块及一限位槽,该第 一棘块及第二棘块组设于掣动块;该限位件一端抵于扳手本体,另一端位于限位槽内,该限 位件相对限位槽位移,以切换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与棘轮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0008]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该掣动块设有一位于掣动槽内的支撑凸块,该第一棘块及第 二棘块位于支撑凸块之上。
[0009]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该掣动块设有一弧滑孔,该第一、第二棘块设有一滑设于弧滑 孔的凸肋。
[0010]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该限位槽设有相互连通的一第一限位孔、一第二限位孔及一 第三限位孔,该扳手本体设有一定位凹槽,而限位件包括一弹抵件及一圆珠,该弹抵件两端 分别抵于定位凹槽内及圆珠,而该圆珠位于限位槽内,且圆珠相对限位槽位移至第一限位 孔、第二限位孔或第三限位孔。
[0011]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该控向盖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套设棘轮一端;该控向盖外侧设 有一止滑切部,该止滑切部的表面为不平整表面。
[0012]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棘轮工具装置,其包括一扳手本体、一棘轮、一控向 组、一啮合组及一限位组,其中:该扳手本体于头端贯设一容孔,且扳手本体的头端由容孔 往扳手本体末端方向开设一掣动槽,该容孔及掣动槽相互连通,且掣动槽设有第一弧凹及 第二弧凹;该棘轮组设于容孔内;该啮合组包括一第一棘块、一第二棘块及一弹性件,该第 一棘块及第二棘块容置于掣动槽内,且弹性件两端分别弹抵于第一、第二棘块相对侧;该控 向组包括一控向块,该控向块设有一滑设于掣动槽内的掣动块,且控向块封盖掣动槽,该第 一棘块及第二棘块组设于掣动块,该掣动块对应第一弧凹及第二弧凹设有一抵槽;该限位 组件一端抵于抵槽,另一端抵于第一弧凹定位或第二弧凹定位;切换控向组使第一棘块及 第二棘块与棘轮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0013]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该限位组件包括一弹簧及一限位珠,而弹簧一端抵于抵槽内, 另一端抵于限位珠,该限位珠相对掣动槽位移至第一弧凹定位或第二弧凹定位,以切换第 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与棘轮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0014]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该掣动块设有一弧滑孔,该弧滑孔两端靠近容孔,而弧滑孔中 段远离容孔,该第一、第二棘块分别于一侧设有一凸肋,该第一、第二棘块分别以凸肋滑设 弧滑孔。
[0015]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该掣动槽包括一上弧槽及一下端槽,该掣动块滑抵于下端槽, 而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抵顶上弧槽槽壁,以与棘轮啮合。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降低加工成本,具有稳定的啮合强度及顺畅退齿功效,令 使用者能够顺畅操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8]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分解立体图。
[0019] 图2是本发明控向盖立体图。
[0020]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组合立体图。
[0021] 图4、图5、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动作图。
[0022]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分解立体图。
[0023]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组合立体图。
[0024] 图9、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动作图。
[0025] 图中标号说明:
[0026] 1扳手本体 11容孔
[0027] 12掣动槽 13定位凹槽
[0028] 2棘轮 3控向组
[0029] 31控向盖 311掣动块
[0030] 3111弧滑孔 312限位槽
[0031] 3121第一限位孔 3122第二限位孔
[0032] 3123第三限位孔 313支撑凸块
[0033] 32限位件 321弹抵件
[0034] 322圆珠 33穿孔
[0035] 34止滑切部 4啮合组
[0036] 41第一棘块 42第二棘块
[0037] 43弹性件 44凸肋
[0038] 5扳手本体 51容孔
[0039] 52掣动槽 521第一弧凹
[0040] 522第二弧凹 523上弧槽
[0041] 524下端槽 6棘轮
[0042] 7啮合组 71第一棘块
[0043] 72第二棘块 73弹性件
[0044] 74凸肋 8控向组
[0045] 81控向块 82掣动块
[0046] 821抵槽 822弧滑孔
[0047] 9限位组件 91弹簧
[0048] 92限位珠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其是本发明『棘轮工具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一扳 手本体1、一棘轮2、一控向组3及一啮合组4,其中:该扳手本体1于头端贯设一容孔11,且 扳手本体1的头端由容孔11往扳手本体1末端方向开设一掣动槽12,该容孔11及掣动槽 12相互连通;该棘轮2组设于容孔11内;该啮合组4包括一第一棘块41、一第二棘块42及 一弹性件43,该第一棘块41及第二棘块42容置于掣动槽12内,且弹性件43两端分别弹抵 于第一、第二棘块41、42相对侧;该控向组3包括一控向盖31及一限位件32,该控向盖31 组设扳手本体1并封盖掣动槽12,且控向盖31设有一掣动块311及一限位槽312,该第一 棘块41及第二棘块42组设于掣动块311,使第一棘块41及第二棘块42与棘轮2啮合;该 限位件32 -端抵于扳手本体1,另一端位于限位槽312内,且限位件32相对限位槽312位 移,以切换第一棘块41及第二棘块42与棘轮2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0050] 另外,该掣动块311设有一弧滑孔3111,该弧滑孔3111两端靠近容孔11,而弧滑 孔3111中段远离容孔11,该第一、第二棘块41、42分别于一侧设有一凸肋44,该第一、第二 棘块41、42分别以凸肋44滑设弧滑孔3111。
[0051] 此外,该限位槽312设有相互连通的一第一限位孔3121、一第二限位孔3122及一 第三限位孔3123,该扳手本体1设有一定位凹槽13,而限位件32包括一弹抵件321及一圆 珠322,该弹抵件321两端分别抵于定位凹槽13内及圆珠322,而该圆珠322位于限位槽 312内,且圆珠322相对限位槽312位移至第一限位孔3121、第二限位孔3122或第三限位 孔3123 (请参阅图1所示,由右往左依序为第一限位孔3121、第二限位孔3122、第三限位孔 3123)。
[0052] 根据上述结构,使用者能依据使用需求,以切换控向盖31,使限位件32抵于第一 限位孔3121、第二限位孔3122或第三限位孔3123,请参阅图4所示,如下详细说明动作过 程,其是限位件32抵于第二限位孔3122,而第一棘块41及第二棘块42与棘轮2分离,此 时,棘轮2能顺时针及逆时针空转。
[0053] 请参阅图5所示,当顺时针旋摆控向盖31,使限位件32相对限位槽312位移至第 一限位孔3121时,该掣动块311带动啮合组4顺时针旋转位移,使第一棘块41抵顶掣动槽 12左侧内壁后与棘轮2啮合,而该第二棘块42与棘轮2为分离状态。如此,该棘轮2无法 顺时针方向旋转,仅能逆时针方向空转,并于转动时棘轮2抵顶第一棘块41,使第一棘块41 相对弧滑孔3111位移缓冲,同时借由弹性件43连动第二棘块42动作及复位。
[0054] 反之,请参阅图6所示,逆时针旋摆控向盖31时,该限位件32相对限位槽312位 移至第三限位孔3123内限位,而掣动块311带动啮合组4逆时针旋转位移,使第二棘块42 抵顶掣动槽12右侧内壁与棘轮2啮合,而第一棘块41与棘轮2分离。如此,棘轮2无法逆 时针方向旋转,仅能顺时针方向空转,并于转动时棘轮2抵顶第二棘块42,使第二棘块42相 对弧滑孔3111位移缓冲,同时借由弹性件43连动第一棘块41动作及复位。
[0055] 据此本发明通过少数零件带动第一棘块41及第二棘块42与棘轮2啮合,以降低 各零件之间的公差问题,以提升啮合的精准度。
[0056] 此外,该掣动块311设有一位于掣动槽12内的支撑凸块313,该掣动块311及支撑 凸块313呈夹角设置,该第一棘块41及第二棘块42置于支撑凸块313之上。
[0057]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该控向盖31设有一穿孔33,该穿孔33套设棘轮2 -端。该 控向盖31外侧设有一止滑切部34,该止滑切部34的表面为不平整表面,借以增加止滑切部 34的摩擦力,方便使用者压抵止滑切部34切换控向盖31。
[0058] 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其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其包括一扳手本体5、一棘轮6、 一啮合组7、一控向组8及一限位组件9,其中:该扳手本体5于头端贯设一容孔51,且扳手 本体5的头端由容孔51往扳手本体5末端方向开设一掣动槽52,该容孔51及掣动槽52相 互连通,且掣动槽52设有第一弧凹521及第二弧凹522 ;该棘轮6组设于容孔51内;该啮 合组7包括一第一棘块71、一第二棘块72及一弹性件73,该第一棘块71及第二棘块72容 置于掣动槽52内,且弹性件73两端分别弹抵于第一、第二棘块71、72相对侧;该控向组8 包括一控向块81,该控向块81组设扳手本体5并封盖掣动槽52,且控向块81设有一掣动 块82,该第一棘块71及第二棘块72组设于掣动块82,使第一棘块71及第二棘块72与棘 轮6啮合,该掣动块82对应第一弧凹521及第二弧凹522设有一抵槽821 ;该限位组件9 一 端抵于抵槽821,另一端抵于第一弧凹521定位或第二弧凹522定位;切换控向组8使第一 棘块71及第二棘块72与棘轮6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0059] 再加以说明限位组件9进一步技术特征,该限位组件9包括一弹簧91及一限位珠 92,而弹簧91 一端抵于抵槽821内,另一端抵于限位珠92,该限位珠92相对掣动槽52位移 至第一弧凹521定位或第二弧凹522定位;该掣动槽52包括一上弧槽523及一下端槽524, 该掣动块82滑抵于下端槽524。
[0060] 请参阅图9、图10所示,其是说明限位组件9的动作情形,当向左切换控向块81带 动第一棘块71抵顶上弧槽521左侧,并与棘轮6啮合时,该限位组件9的限位珠92抵入第 一弧凹521内定位,并于位移控向块81的过程中,该限位珠92延下端槽524槽底位移,而 限位珠92压缩弹簧91弹性蓄力并于第一弧凹521或第二弧凹522处,弹簧91弹性释放迫 抵限位珠92于第一弧凹521或第二弧凹522处定位。
[0061]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该掣动块82设有一弧滑孔822,该弧滑孔822两端靠近容孔 51,而弧滑孔822中段远离容孔51,该第一、第二棘块71、72分别于一侧设有一凸肋74,该 第一、第二棘块71、72分别以凸肋74滑设弧滑孔822。
[0062] 请参阅图9所示,向左位移控向块81时,使限位组件9的弹簧抵于第一弧凹521, 该掣动块82带动啮合组7向左位移,使第一棘块71抵上弧槽523左侧内壁后与棘轮6啮 合,而该第二棘块72与棘轮6为分离状态。如此,该棘轮6无法顺时针方向旋转,仅能逆时 针方向空转,并于转动时棘轮6抵顶第一棘块71,使第一棘块71相对弧滑孔822位移缓冲, 同时借由弹簧91连动第二棘块72动作及复位。
[0063] 反之,请参阅图10所示,向右位移控向块81时,使限位组件9的弹簧91抵于第二 弧凹522,该掣动块82带动啮合组向右位移,使第二棘块72抵上弧槽523右侧内壁后与棘 轮6啮合,而该第一棘块71与棘轮6为分离状态。如此,该棘轮6无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仅 能顺时针方向空转,并于转动时棘轮6抵顶第二棘块72,使第二棘块72相对弧滑孔822位 移缓冲,同时借由弹簧91连动第一棘块71动作及复位。
[〇〇6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 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扳手本体、一棘轮、一控向组及一啮合组,其 中: 该扳手本体于头端贯设一容孔,且扳手本体的头端由容孔往扳手本体末端方向开设一 掣动槽,该容孔及掣动槽相互连通; 该棘轮组设于容孔内; 该啮合组包括一第一棘块、一第二棘块及一弹性件,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容置于掣 动槽内,且弹性件两端分别弹抵于第一、第二棘块相对侧; 该控向组包括一控向盖及一限位件,该控向盖组设扳手本体并封盖掣动槽,且控向盖 设有一掣动块及一限位槽,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组设于掣动块; 该限位件一端抵于扳手本体,另一端位于限位槽内,该限位件相对限位槽位移,以切换 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与棘轮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掣动块设有一位于掣动槽 内的支撑凸块,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位于支撑凸块之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掣动块设有一弧滑孔,该第 一、第二棘块设有一滑设于弧滑孔的凸肋。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设有相互连通的一 第一限位孔、一第二限位孔及一第三限位孔,该扳手本体设有一定位凹槽,而限位件包括一 弹抵件及一圆珠,该弹抵件两端分别抵于定位凹槽内及圆珠,而该圆珠位于限位槽内,且圆 珠相对限位槽位移至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或第三限位孔。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向盖设有一穿孔,该穿孔 套设棘轮一端。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向盖外侧设有一止滑切 部,该止滑切部的表面为不平整表面。
7. -种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扳手本体、一棘轮、一控向组、一啮合组及一 限位组,其中: 该扳手本体于头端贯设一容孔,且扳手本体的头端由容孔往扳手本体末端方向开设一 掣动槽,该容孔及掣动槽相互连通,且掣动槽设有第一弧凹及第二弧凹; 该棘轮组设于容孔内; 该啮合组包括一第一棘块、一第二棘块及一弹性件,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容置于掣 动槽内,且弹性件两端分别弹抵于第一、第二棘块相对侧; 该控向组包括一控向块,该控向块设有一滑设于掣动槽内的掣动块,且控向块封盖掣 动槽,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组设于掣动块,该掣动块对应第一弧凹及第二弧凹设有一抵 槽; 该限位组件一端抵于抵槽,另一端抵于第一弧凹定位或第二弧凹定位; 据此,切换控向组使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与棘轮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一弹簧及一 限位珠,而弹簧一端抵于抵槽内,另一端抵于限位珠,该限位珠相对掣动槽位移至第一弧凹 定位或第二弧凹定位,以切换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与棘轮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掣动块设有一弧滑孔,该弧 滑孔两端靠近容孔,而弧滑孔中段远离容孔,该第一、第二棘块分别于一侧设有一凸肋,该 第一、第二棘块分别以凸肋滑设弧滑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棘轮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掣动槽包括一上弧槽及 一下端槽,该掣动块滑抵于下端槽,而该第一棘块及第二棘块抵顶上弧槽槽壁,以与棘轮啮 合。
【文档编号】B25B13/46GK104097167SQ201310125897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1日
【发明者】陈怡富 申请人:陈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