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5091阅读:20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其主要通过掣动块与一弹片结合, 使该弹片的回转结构可以使扳手达到良好的单向棘动操作效果。
背景技术
[0002]请参阅图7所示,以往单向棘轮扳手在结构上,该驱动部40的驱动件41的棘齿42 与置掣槽部43的卡掣块44相卡接,而该置掣槽部43于卡掣块44的反向位置处挖设有一 缺孔47,该缺孔47内设有一复位弹簧46,而该复位弹簧46的另一端则与卡掣块44内侧端 所凸伸的连接端45相接合;因此通过复位弹簧46的内压弹性可以使该卡掣块44具有一内 缩裕度,所以当扳手的动作与掣动块44的设置为同向时,其掣动块44将可产生单向棘动状 态。[0003]虽然惯用的单向棘轮设计已可达到单向棘动的效果,但在实际使用上,该复位弹 簧46经长期使用后,可能有弹性疲劳导致的变形情况,更有可能脱离缺孔47或连接端45 的卡抵,进而影响单向棘动的功能,且该缺孔47在制造时须另行钻制,将提高整体的成本, 所以在耐用度及经济效益的考量下,应将一并加以解决改善。实用新型内容[0004]鉴于习知单向棘轮扳手在结构上所存在的缺点,设计人基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制 造的经验,特着手进行改良而研发出本实用新型,其目的是通过掣动块与一弹片的结合,使 该弹片可利用自身回转结构的弹压特性,而使得掣动块棘动时具有内缩裕度,从而达到降 低成本且确保操作耐用度的功效。[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单向棘轮扳手控制 结构,其中,扳手的驱动部设有一容置部,而容置部的内侧后端处设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0006]所述容置部内可供卡设一具有棘齿的驱动件;[0007]所述置掣槽部内则设有一掣动块,该掣动块的前端面为卡齿结构,可与驱动件的 棘齿相卡接,而掣动块的内侧端面预设有一沟槽或一凸块,该沟槽或凸块与一弹片套接;[0008]所述弹片主要具有卡接端、回转端及抵顶端等各部单元,其中,该卡接端插结或卡 接在掣动块的沟槽或凸块内,并向外延伸至置掣槽部的另一端形成回转端后,再向置掣槽 部的后端折返延伸至掣动块的后侧,并靠抵于置掣槽部的后端面形成抵顶端;[0009]当扳手的动作与掣动块的设置为反向时,该掣动块的卡齿将与驱动件的棘齿相互 咬合,以形成卡抵固定的结构状态;[0010]当扳手的动作与掣动块的设置为同向时,其掣动块将可通过弹片回转挤压的裕度 而产生内缩的空间,以形成单向棘动的结构状态。[0011]前述的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其中,该弹片为一体成型结构。[0012]前述的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该弹片为全面积的一体型态配置,或其以部份篓 空的一体型态配置。[0013]前述的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该弹片为一类似C型的结构配置。[0014]综上所述,当扳手的动作与掣动块的设置为反向时,该掣动块的卡齿将与驱动件的棘齿相互咬合,而形成卡抵固定状态,并可扳动被操作物;相反的,若当扳手的动作与掣动块的设置为同向时,其掣动块将可通过弹片回转弹压的裕度,而产生单向棘动状态,从而达成单向棘轮扳手操作模式的功效。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一个动作示意图;[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另一个动作示意;[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弹片结构示意图;[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0021]图7是习用剖面结构示意图。[0022]图号部份:[0023]10扳手11驱动部[0024]12容置部13置掣槽部[0025]14驱动件15棘齿[0026]20掣动块21卡齿[0027]22沟槽23凸块[0028]30弹片31卡接端[0029]32回转端33抵顶端[0030]40驱动部41驱动件[0031]42棘齿43置掣槽部[0032]44卡掣块45连接端[0033]46复位弹簧47缺孔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有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技术手段及功效达成方面,仅配合较佳实施例图示再予举例进一步具体说明于后:[0035]首先,请参阅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在扳手10的驱动部11设有一容置部 12,而容置部12的内侧后端处则设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13 ;其中,所述容置部12内可供卡设一具有棘齿15的驱动件14,而置掣槽部13内则设有一掣动块20,该掣动块20的前端面为卡齿21结构,可与驱动件14的棘齿15相卡接,而掣动块20的内侧端面预设有一沟槽 22,该沟槽22可与一弹片30套接;此外,所述·弹片30为一体结构,并主要具有卡接端31、 回转端32及抵顶端33等各部单元,其中该卡接端31插结于掣动块20的沟槽22内,并向外延伸至置掣槽部13的另一端形成回转端32后,再向置掣槽部13的后端折返延伸直至掣动块20的后侧,并靠抵于置掣槽部13的后端面形成抵顶端33,如此该弹片30将产生一类似C型的结构配置。[0036]其次,请参阅图3和4所示,当扳手10的动作与掣动块20的设置为反向时,该掣动块20的卡齿21将与驱动件14的棘齿15相互咬合,而形成卡抵固定状态,并可扳动被操作物;相反的,若当扳手10的动作与掣动块20的设置为同向时,其掣动块20将可通过弹片30回转挤压的裕度而产生内缩的空间,从而达成扳手单向棘动的操作模式。再者,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5所示,其中该弹片30以全面积的一体型态配置,或其以部份篓空的一体型态配置。另外,请参阅图6所示,该掣动块20也可改以通过内侧边突伸一凸块23的结构,与弹片30的卡接端31相结合,从而达到相同的弹性撑抵功效。而在此仅叙述现有实用新型的较佳范例,并简单地通过预期能执行现有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的图示来加以说明,而其中多个细节处也可以用许多明显不同的观点来加以改良,故上述的图示及叙述是作为本质上的说明,而非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扳手的驱动部设有一用于卡设一具有 棘齿的驱动件的容置部,而容置部的内侧后端处设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所述置掣槽部内设有一掣动块,该掣动块的前端面为卡齿结构,而与驱动件的棘齿相 卡接,而掣动块的内侧端面预设有一沟槽或一凸块,该沟槽或凸块与一弹片套接;所述弹片包括卡接端、回转端及抵顶端,其中该卡接端插结或卡接于掣动块的沟槽或 凸块内,并向外延伸至置掣槽部的另一端形成回转端后,再向置掣槽部的后端折返延伸至 掣动块的后侧,并靠抵于置掣槽部的后端面形成抵顶端;该掣动块的卡齿与驱动件的棘齿在扳手的动作与掣动块的设置为反向时相互咬合,以 形成卡抵固定的结构状态;该掣动块在扳手的动作与掣动块的设置为同向时通过弹片回转挤压的裕度而产生内 缩的空间,以形成单向棘动的结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为一体成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为全面积的一 体型态配置或部份篓空的一体型态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为一类似C型 的结构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棘轮扳手控制结构,其结构设计上,主要在该扳手的驱动部设有一容置部,而容置部的内侧后端处则设有一连通的置掣槽部;其中,所述容置部内可供卡设一驱动件,而置掣槽部内则设有一掣动块,该掣动块的前端面为卡齿结构,可与驱动件的棘齿相卡接,而掣动块的内侧端面设有一沟槽,该沟槽可与一弹片套接;且所述弹片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并主要有卡接端、回转端及抵顶端等各部单元,其中该卡接端插结在掣动块的沟槽内,并向外延伸至回转端后再向后端折返,且延伸直至掣动块的后侧,形成一类似C型的结构,而该抵顶端靠抵于置掣槽部的后端;通过这样的结构,从而可以达成单向棘轮扳手操作模式的功效。
文档编号B25B23/00GK203156658SQ20132002158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5日
发明者陈昱文, 陈天送 申请人:陈昱文, 陈天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