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大力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8410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自锁大力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锁大力钳,解决了现有的大力钳为直线式钳口,不方便夹持圆形外表或弧形外表的物体的缺陷,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尾端之间连接有相互铰接成一体的两根连杆,其中一连杆与扳手部相铰接,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的端部组成了夹持钳口,两连杆分别为与活动钳体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及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的第二连杆,扳手部与第一连杆相铰接。转动扳手部,扳手部驱动连杆,连杆推动活动钳体转动,从而实现夹持,两连杆相互铰接,这样扳手部驱动连杆时,连杆的相互铰接点会越过连杆两端之间的连线从而形成自锁结构。
【专利说明】自锁大力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力钳,尤其是一种方便调节的能实现自锁的自锁大力钳。

【背景技术】
[0002]大力钳,英文名称locking pliers,主要用于夹持零件,钳口可以锁紧并产生很大的夹紧力,使被夹紧零件不会松脱,夹持零件进行铆接,焊接,磨削等加工。
[0003]常用的大力钳在每一次使用时都要求使用者先调试,就是先试夹一下,再调节支撑杆,以确定活动钳体夹紧的张开尺寸,所夹的物体尺寸不同,又要重新再调节,因此工作效率较低,操作上比较麻烦。
[0004]现有的大力钳其钳口都是直钳口,主要是用于夹持平面物体,但是直钳口在夹持圆形或弧形表面时,属于线接触,夹持效果较差,还容易打滑。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大力钳每一次夹持不同厚度的物体时都需要进行调试,操作麻烦的缺陷,提供一种自锁大力钳,在夹持不同厚度的物体时不需要每次都进行调试,操作比较简单。
[0006]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现有的大力钳为直线式钳口,不方便夹持圆形外表或弧形外表的物体的缺陷,提供一种自锁大力钳,具有两相对的V形口,通过V形口方便夹持圆形或弧形外表的物体。
[0007]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现有的大力钳通过棘爪与齿条相配合的结构来实现自锁,结构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自锁大力钳,固定钳体上设置有直齿,活动钳体上设置有直齿,夹紧后活动钳体相对固定钳体偏转,两直齿相互啮合实现自锁。
[000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锁大力钳,包括固定钳体、铰接在固定钳体上的活动钳体、铰接在固定钳体中部的扳手部,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尾端之间连接有相互铰接成一体的两根连杆,其中一连杆与扳手部相铰接,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的端部组成了夹持钳口,两连杆分别为与活动钳体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及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的第二连杆,扳手部与第一连杆相铰接。转动扳手部,扳手部驱动连杆,连杆推动活动钳体转动,从而实现夹持,两连杆相互铰接,这样扳手部驱动连杆时,连杆的相互铰接点会越过连杆两端之间的连线从而形成自锁结构。
[0009]作为优选,固定钳体的前端和活动钳体的前端均设置有直线部,两直线部相对组成直钳口,直线部的后端连接有V形口,两V形口相对形成V形钳口,两V形钳口夹持时四个面中至少有三个面与被夹持物表面相接触。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上分别设置有V形口,两V形口相对形成的V形钳口方便夹持圆形外表或弧形外表的物体;v形钳口的四个斜面中至少有三个斜面会与被加持物相接触,适应范围广。
[0010]作为优选,两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相互错开,固定钳体上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与固定钳体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大于活动钳体上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与活动钳体端部之间的距离。底座所在的直线相互错开,表示两V形口不是对称结构,主要原因,就是后动钳体不单单绕着固定钳体转动,还要相对固定钳体移动,也就是说活动钳体的运动是移动和转动结合的复合运动。
[0011 ] 作为优选,活动钳体上V形口相邻直线部的斜面为平斜面,该V形口的另一斜面为齿斜面,固定钳体上的V形口相邻直线部的斜面为齿斜面,该V形口的另一斜面为平斜面。
[0012]作为优选,固定钳体上设置有滑槽,滑槽朝向夹持钳口的侧边上设置有直齿,活动钳体上固定有滑片,滑片处于滑槽内,滑片朝向夹持钳口的侧边设置有直齿,夹持钳口闭合时,滑片上的直齿与滑槽上的直齿相啮合。滑片上的直齿与滑槽上的直齿啮合,只要啮合的直齿不松开,活动钳体就不会相对固定钳体产生位移,也就保证了夹持效果。
[0013]作为优选,固定钳体上设置有推槽,扳手部的前端固定有推轴,推轴处于推槽内并可沿推槽移动。
[0014]作为优选,第二连杆靠近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端部的位置处与固定钳体之间连接有弹性件,夹持钳口闭合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共同的铰接点越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外端之间的连线,形成自锁。弹性件始终给连杆一个转动的力,这个转动的力能保证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始终分开,也就使得夹持钳口张开后不会自动合拢,该力也使得夹持钳口闭合的时候,活动钳体是平移状,直到夹持钳口夹住物体才会转动并自锁。
[0015]作为优选,第二连杆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的部位设置有腰形槽,腰形槽内插入有可在腰形槽两端之间移动的调节杆,调节杆上套置有弹性件,第二连杆通过调节杆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腰形槽与调节杆配合形成调节机构,调节后能改变第二连杆的有效长度,从而快速调节夹持钳口的有效张开角度,调节是通过调节杆在腰形槽上的位置改变来实现。
[0016]作为优选,调节杆分为两段,一段为圆柱段,另一段为扁段,工作时,圆柱段处于腰形槽两端中的其中一端,调节时,扁段在腰形槽内移动。按压调节杆压缩弹性件,扁段就可以沿着腰形槽移动,移动到位后释放调节杆,圆柱段就处于腰形槽的两端的其中一端,从而实现连杆与固定钳体尾端之间铰接位置的改变。
[0017]作为优选,固定钳体的尾端通过调节螺母连接有调节部,调节部与连杆相铰接,转动调节螺母改变调节部相对固定钳体的位置,即可改变连杆与固定钳体的铰接位置,从而实现夹持微调。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转动扳手部,扳手部驱动连杆,连杆推动活动钳体转动,从而实现夹持,两连杆相互铰接,这样扳手部驱动连杆时,连杆的相互铰接点会越过连杆两端之间的连线从而形成自锁结构;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上分别设置有V形口,两V形口相对形成的V形钳口方便夹持圆形外表或弧形外表的物体形钳口的四个斜面中至少有三个斜面会与被加持物相接触,适应范围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闭合示意图;
[0021 ]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管夹持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调节后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调节的过程示意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6所示调节部的俯视图;
[0027]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微调过程示意图;
[0028]图中:1、活动钳体,2、直线部,3、V形口,4、直齿,5、滑片,6、固定钳体,7、滑槽,8、调节螺母,9、调节部,10、腰形槽,11、第二连杆,12、弹性件,13、扳手部,14、第一连杆,15、推槽,16、调节杆,17、弹簧,18、扁段,19、圆柱段,20、连接部,21、卡口,22、圆形孔,23、扁形孔,24、调节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30]实施例:一种自锁大力钳(参加附图1),包括固定钳体6、滑动铰接在固定钳体上的活动钳体1、滑动铰接在固定钳体中部的扳手部13。
[0031]活动钳体的前端与固定钳体的前端形成了夹持钳口。固定钳体的前端和活动钳体的前端均设置有直线部2,两直线部相对组成直钳口,直线部的后端连接有V形口 3 (参见附图3 ),两V形口相对形成V形钳口,两V形钳口夹持时四个面中至少有三个面与被夹持物表面相接触。两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相互错开,固定钳体上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与固定钳体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活动钳体上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与活动钳体端部之间的距离。活动钳体上V形口相邻直线部的斜面为平斜面,该V形口的另一斜面为齿斜面,固定钳体上的V形口相邻直线部的斜面为齿斜面,该V形口的另一斜面为平斜面。
[0032]固定钳体的尾端内部设置有调节部9,调节部由钢板弯曲成型,调节部的横截面呈U形,调节部弯曲的两端形成两连接部,连接部伸出到固定钳体尾端外部,两连接部上分别设置有圆形孔22和扁形孔23(参见附图7附图8),调节部的下端插接有调节螺钉24,调节部上设置有卡口,调节螺钉的帽端卡入到卡口内,固定钳体的尾端连接有调节螺母8,调节螺母与调节螺钉相螺接,转动调节螺母既可调节调节部在固定钳体内的位置(参见附图9)。
[0033]固定钳体上设置有滑槽7,滑槽朝向夹持钳口的侧边上设置有直齿4,活动钳体上固定有滑片5,滑片处于滑槽内,滑片朝向夹持钳口的侧边设置有直齿4,夹持钳口闭合时,滑片上的直齿与滑槽上的直齿相啮合。
[0034]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尾端之间连接有相互铰接成一体的两根连杆,两连杆分别为与活动钳体相铰接的第一连杆14及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的第二连杆11,第二连杆端部呈扁平状,该扁平状端部插入到调节部的两连接部之间,并通过调节杆16连接。第二连杆扁平状端上设置有腰形槽10,腰形槽两端为圆孔,腰形槽中间的宽度小于两端圆孔的直径。调节杆的两端为圆片,中间分为两段(参见附图6),一段为圆柱段19,另一段为扁段18,圆柱段的直径与腰形槽的圆孔直径相配,扁段的厚度与腰形槽中间的宽度相适配。调节杆的扁段上套置有弹簧17,调节杆插入到腰形槽内时,圆柱段处于连接部的圆形孔处,扁段处于连接部的扁形孔处,弹簧处于调节部的外部。按压调节杆压缩弹簧17,圆柱段与连接部的圆形孔22相分离,扁段处于腰形槽内,此时推动第二连杆,使得调节杆移动到腰形槽的另一端(参见附图4),放松调节杆,圆柱段重新插入到连接部的圆形孔内及腰形槽端部的圆孔内(参见附图5)。
[0035]第一连杆与扳手部相铰接,第二连杆靠近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端部的位置处与固定钳体之间连接有弹性件12,该弹性件为扭簧。扳手部的上端设置有移动槽,移动槽内安装有推轴,对应的固定钳体上设置有推槽15,推槽斜向夹持钳口延伸,推轴处于推槽内并可沿推槽移动。夹持钳口自由张开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成一条折线,相互铰接的部位偏离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最远两端之间的连线并向外凸,在弹性件12的作用下保持张开状态,推轴处于移动槽的外端。握住扳手部13,夹持钳口逐渐闭合并夹住物体,闭合过程中,活动钳体上的滑片向滑槽的另一端移动,推轴相推槽的另一端移动,夹持钳口的端部与物体表面碰触后,滑片停止移动并绕着活动钳体的端部转动,滑片上的直齿与滑槽上的直齿相啮合。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共同的铰接点越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外端之间的连线,使得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连线成为内凹的折线,形成自锁(参见附图2)。
[003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自锁大力钳,包括固定钳体(6)、铰接在固定钳体上的活动钳体(I)、铰接在固定钳体中部的扳手部(13),其特征在于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尾端之间连接有相互铰接成一体的两根连杆,其中一连杆与扳手部相铰接,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的端部组成了夹持钳口,两连杆分别为与活动钳体相铰接的第一连杆(14)及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的第二连杆(11),扳手部与第一连杆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固定钳体的前端和活动钳体的前端均设置有直线部(2 ),两直线部相对组成直钳口,直线部的后端连接有V形口( 3 ),两V形口相对形成V形钳口,两V形钳口夹持时四个面中至少有三个面与被夹持物表面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两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相互错开,固定钳体上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与固定钳体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大于活动钳体上V形口的底部所在的直线与活动钳体端部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活动钳体上V形口相邻直线部的斜面为平斜面,该V形口的另一斜面为齿斜面,固定钳体上的V形口相邻直线部的斜面为齿斜面,该V形口的另一斜面为平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固定钳体上设置有滑槽(7),滑槽朝向夹持钳口的侧边上设置有直齿(4),活动钳体上固定有滑片(5),滑片处于滑槽内,滑片朝向夹持钳口的侧边设置有直齿,夹持钳口闭合时,滑片上的直齿与滑槽上的直齿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固定钳体上设置有推槽(15),扳手部的前端固定有推轴,推轴处于推槽内并可沿推槽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杆靠近与第一连杆铰接的端部的位置处与固定钳体之间连接有弹性件(12),夹持钳口闭合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共同的铰接点越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外端之间的连线,形成自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杆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的部位设置有腰形槽(10),腰形槽内插入有可在腰形槽两端之间移动的调节杆(16),调节杆上套置有弹性件,第二连杆通过调节杆与固定钳体尾端相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调节杆分为两段,一段为圆柱段(19),另一段为扁段(18),工作时,圆柱段处于腰形槽两端中的其中一端,调节时,扁段在腰形槽内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锁大力钳,其特征在于固定钳体的尾端通过调节螺母(8)连接有调节部(9),调节部与连杆相铰接,转动调节螺母改变调节部相对固定钳体的位置,即可改变连杆与固定钳体的铰接位置,从而实现夹持微调。
【文档编号】B25B7/02GK203853900SQ201420231367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8日
【发明者】王暋 申请人: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