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闩(door latch)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用于门锁装置的门闩装置。该门闩装置具备在防护块的外表面上配置为能够旋转的拨叉以及卡爪杆、以及在防护块的内表面上配置为能够旋转的打开杆。卡爪杆与打开杆以绕同一轴线旋转的方式配置于防护块的内外面。另外,在卡爪杆上突出设置有贯穿防护块而与打开杆连结的连结凸部。通过使卡爪杆以及打开杆中的、一方的杆旋转,另一方的杆联动地一体旋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5266号公报
在防护块上轴支承卡爪杆的旋转轴与轴孔之间、以及在防护块上轴支承打开杆的旋转轴与轴孔之间,为了实现各杆的旋转而形成有间隙。由于该间隙,当一方的杆受到操作力而相对于防护块倾斜时,一体旋转的另一方的杆也联动地相对于防护块倾斜。而且,当倾斜的杆与防护块发生干涉、旋转轴的轴线与轴孔的轴线发生位置偏移时,两方的杆有可能产生动作不良。因此,需要在例如打开杆的轴周围、或者打开杆与卡爪杆的连结部分设定比能够允许旋转的程度的间隙大的游隙(空间),以使得即便一方的杆相对于防护块倾斜,另一方的杆也不会与防护块发生干涉。其结果是,具有在关闭车辆的门时打开杆振动、产生异响这样的不良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卡爪杆或者打开杆的动作不良且减少关闭门时的异响的门闩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闩装置,具备:防护块,其形成有能够供撞击器插入的插通槽;第一限位器,其配置于所述插通槽的撞击器保持位置,且具有承接所述撞击器的弹性;拨叉,其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防护块的一面的所述插通槽的一侧,且能够卡合所述撞击器;卡爪杆,其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防护块的所述一面的所述插通槽的另一侧,且以卡合分离的方式与所述拨叉卡合而能够将所述拨叉保持为与所述撞击器卡合的状态;卡爪弹簧,其朝向能够与所述拨叉卡合的卡合位置对所述卡爪杆施力;第二限位器,其承接被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的所述卡爪杆;打开杆,其配置于所述防护块的另一面以与所述卡爪杆一体旋转;以及第三限位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器,并穿过形成于所述防护块的贯通孔而从所述防护块的所述一面侧配置到所述另一面侧,所述第三限位器承接由所述卡爪弹簧施力的所述打开杆。
根据该门闩装置,当通过关闭车辆的门而使撞击器进入防护块的插通槽时,撞击器与拨叉卡合。另外,当撞击器进入至插通槽的保持位置时,撞击器与第一限位器抵接,因此能够吸收基于抵接的冲击,能够减少异响的产生。另外,卡爪杆借助拨叉的旋转而旋转至非卡合位置,由此压缩卡爪弹簧。之后,卡爪杆利用卡爪弹簧的作用力旋转至卡合位置,由此将拨叉保持为与撞击器卡合的状态。此时,卡爪杆与第二限位器抵接,与卡爪杆一体旋转的打开杆与第三限位器抵接。因此,即使在为了防止卡爪杆或者打开杆的动作不良在轴支承于防护块的轴周围、连结部分设定有游隙(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各杆的振动,并且能够减少从各杆产生的异响。
另外,优选的是,设定配置所述第二限位器以及所述第三限位器的位置,以使得在利用所述卡爪弹簧的作用力使所述卡爪杆向所述卡合位置旋转时,在所述打开杆与所述第三限位器抵接之前使所述卡爪杆与所述第二限位器抵接。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三限位器在从所述防护块的所述一面到所述另一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一限位器在从所述防护块的所述一面到所述另一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设有承接卡爪杆的第二限位器与承接打开杆的第三限位器,因此在能够向各杆设定用于防止动作不良的游隙的同时,能够减少关闭门时的各杆的振动以及异响。另外,第三限位器形成于在防护块的一面侧配置的第一限位器,并穿过贯通孔而配置于防护块的另一面侧,因此能够防止构成门闩装置的部件件数的增加。因此,能够抑制门闩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提高门闩装置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门闩装置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门锁装置的未锁定状态的后视图。
图2B是表示门锁装置的锁定状态的后视图。
图3是门闩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门闩装置的主视图。
图4B是门闩装置的后视图。
图5A是表示门闩装置的打开操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5B是表示门闩装置的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6A是表示卡爪杆与打开杆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卡爪杆与打开杆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防护块与限位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表示第一限位器以及第三限位器的安装部的主视图。
图8B是表示第一限位器以及第三限位器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限位器的安装部的主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三限位器的安装部的背面立体图。
图10B是表示第三限位器与打开杆之间的关系的背面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卡爪杆的旋转过程的主视图。
图11B是表示与图11A相同的旋转位置处的打开杆的状态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门;
2 内板;
3 端面;
5 撞击器;
10 门锁装置;
11 外壳;
12 第一装配部;
13 第二装配部;
15 打开杆;
16 连杆;
17 操作部;
18 切换杆;
20 门闩装置;
22 防护块;
23 外表面(一面);
24 内表面(另一面);
25 第一配置部;
26 第二配置部;
27 插通槽;
28 开放端;
29 闭锁端;
30 第一轴孔;
31 第二轴孔;
32 轴部;
33 插通孔;
34 第一安装槽;
35 固定部;
36 第二安装槽;
37 第三安装槽;
38 贯通孔;
39 连续槽;
40 第一槽部;
41 第二槽部;
42 卡定爪;
43 第三槽部;
45 盖板;
46 插通槽;
47 第一安装孔;
48 第二安装孔;
50 组装板;
51 第一安装孔;
52 第二安装孔;
55 拨叉;
56 第一旋转轴;
57 固定孔;
58 卡合槽;
59 卡合台阶部;
60 拨叉弹簧;
62 卡爪杆;
63 第二旋转轴;
64 固定孔;
65 卡合部;
66 抵接部;
67 连结轴;
68 卡爪弹簧;
70 打开杆;
71 轴孔;
72 连结孔;
73 操作接受部;
74 抵接部;
80 第一限位器;
81 第一安装部;
83 第二限位器;
84 第二安装部;
85 压缩部;
87 第三限位器;
88 连续部;
89 突出部;
90 延伸部;
91 弯曲部;
92 压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图2B示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门闩装置20的门锁装置10。门闩装置20安装于门锁装置10的外壳11,经由该外壳11而配置于车辆的门1。外壳11呈俯视L字状,第一装配部12沿着门1的内板2配置,安装有门闩装置20的第二装配部13沿着门1的端面3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门1的车长方向称为X方向,将门1的车高方向称为Y方向,将门1的车宽方向称为Z方向。
门闩装置20关闭打开状态的门1,通过使安装于车身的撞击器5进入门闩装置20内来卡合撞击器5(参照图4A)。由此,门1被保持为相对于车身无法打开。另外,门闩装置20在门锁装置10处于图2A所示的未锁定状态下,当对配置于门1的门把手进行打开操作时,经由门锁装置10的构成打开机构的打开杆15以及连杆16而进行打开工作。由此,门闩装置20与撞击器5的卡合被解除,门1相对于车身能够打开。在门锁装置10处于图2B所示的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对门把手进行打开操作,也无法经由打开杆15以及连杆16对门闩装置20进行打开工作。因此,门1维持为相对于车身无法打开的状态。
门锁装置10的未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的切换通过构成切换机构的切换杆18来进行。切换机构与例如配置于门1的圆筒销子锁连结。在图2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利用圆筒销子锁的解锁操作使切换杆18绕顺时针旋转时,如图2A所示,成为连杆16能够与门闩装置20的打开杆70抵接的未锁定状态。在图2A所示的未锁定状态下,当利用圆筒销子锁的上锁操作使切换杆18顺时针旋转时,如图2B所示,成为连杆16不能与打开杆70抵接的锁定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门闩装置20的打开动作构件即连杆16的结构因门锁装置10而不同。
(门闩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3~图4B所示,门闩装置20具备安装于第二装配部13的防护块22。另外,门闩装置20具备在位于门1的端面3侧的防护块22的外表面(一面)23上配置为能够旋转的拨叉55与卡爪杆62。另外,门闩装置20具备在防护块22的内表面(另一面)24配置为能够旋转的打开杆70。需要说明的是,打开杆15在防护块22的内表面24的第一配置部25配置为能够旋转,切换杆18在防护块22的内表面24的第二配置部26配置为能够旋转。连杆16的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打开杆15,另一端经由施力弹簧而安装于切换杆18。
一并参照图1以及图7时,在防护块22上设有能够插入撞击器5的插通槽27。该捅通槽27由从外表面23侧朝向内表面24侧凹陷的凹状的槽构成。插通槽27的Z方向车内侧开放,插通槽27的Z方向车外侧关闭。在配置于防护块22的外表面23的金属制的盖板45上,形成有从X方向观察与插通槽27相同形状的插通槽46。
如图4A最为明示那样,拨叉55在图4A中在插通槽27的上侧(一侧)被第一旋转轴56轴支承。在拨叉55上设有供第一旋转轴56贯穿而进行对该第一旋转轴56固定的固定孔57。第一旋转轴56穿过在插通槽27的闭锁端29侧形成的第一轴孔30而贯穿防护块22。第一旋转轴56的外端被安装于盖板45的第一安装孔47,第一旋转轴56的内端在防护块22的内表面24侧被安装于金属制的组装板50的第一安装孔51。
在拨叉55上形成有使撞击器5进入并能够卡合的卡合槽58。该卡合槽58朝向远离固定孔57的方向扩开,端部开放。该拨叉55能够从如图4A所示卡合槽58相对于插通槽27交叉的撞击器保持位置朝向如图5A所示卡合槽58的开放端位于插通槽27上的打开位置进行旋转。另外,拨叉55被拨叉弹簧60从撞击器保持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绕顺时针施力。该拨叉弹簧60配置在防护块22的第一轴孔30的周围。
卡爪杆62在图4A中在插通槽27的下侧(另一侧)被第二旋转轴63轴支承。在卡爪杆62上设有供第二旋转轴63贯穿并对该第二旋转轴63进行固定的固定孔64。第二旋转轴63穿过在插通槽27的开放端28侧形成的第二轴孔31而贯穿防护块22。第二旋转轴63的外端被安装于盖板45的第二安装孔48,第二旋转轴63的内端被安装于组装板50的第二安装孔52。
卡爪杆62具备能够与拨叉55的卡合台阶部59卡合的卡合部65,将拨叉55保持为与撞击器5卡合的状态。该卡爪杆62能够从如图4A所示卡合部65与卡合台阶部59卡合的卡合位置朝向如图5A所示卡合部65与卡合台阶部59的卡合被解除的非卡合位置进行旋转。另外,卡爪杆62经由打开杆70被卡爪弹簧68从非卡合位置朝向卡合位置绕逆时针施力。该卡爪弹簧68配置于防护块22的内表面24侧的第二轴孔31的周围。
一并参照图6A以及图6B时,打开杆70被突出设置于防护块22的轴部32轴支承。该轴部32形成为在与第二轴孔31的轴线相同的轴线上突出的筒状。在打开杆70上设有比轴部32的外径大的内径的轴孔71。另外,为了使打开杆70以第二旋转轴63为中心而与卡爪杆62一体地旋转,在打开杆70上设有供卡爪杆62的连结轴67插入配置的连结孔72。连结孔72是大于连结轴67的外形的间隙配合孔。连结轴67从卡爪杆62的一端侧即卡合部65的附近朝X方向突出。参照图7时,在防护块22上设有以轴部32为中心呈圆弧状延伸并使连结轴67从外表面23侧向内表面24侧贯穿的插通孔33。在连结孔72的内周部与连结轴67的外周部之间形成有规定的游隙(空间)。利用具有该游隙的连结孔72,即使卡爪杆62以及打开杆70中的一方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也防止另一方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抑制卡爪杆62以及打开杆70产生动作不良。
在打开杆70上形成有朝向连杆16突出的操作接受部73。该操作接受部73位于未锁定状态的连杆16的操作部17的移动方向前侧,在锁定状态下连杆16摆动,由此不位于操作部17的移动方向前侧。该打开杆70能够从图4B所示的非工作位置朝向工作位置旋转。非工作位置的打开杆70的旋转角度位置与卡合位置的卡爪杆62的旋转角度位置一致。另外,工作位置的打开杆70的旋转角度位置与非卡合位置的卡爪杆62的旋转角度位置一致。另外,打开杆70能够与卡爪杆62一体地旋转,因此被卡爪弹簧68从工作位置朝向非工作位置在图4B中绕顺时针施力。
这样的门闩装置20中,当在图5B所示的打开状态下关闭门1时,撞击器5进入插通槽27内,紧接着,撞击器5进入拨叉55的卡合槽58内。接着,通过利用撞击器5的按压力使拨叉55绕逆时针旋转,由此使卡爪杆62朝向非卡合位置的方向旋转。然后,当卡合台阶部59越过卡合部65时,卡爪杆62借助卡爪弹簧68的作用力向卡合位置旋转,由此成为图4A所示的卡合状态。
当在图2A所示的未锁定状态下对打开杆15进行打开操作时,连杆16朝向上方进行直线运动,由此操作部17与打开杆70的操作接受部73抵接。接着,利用连杆16的按压力使打开杆70从图4B所示的非工作位置绕逆时针旋转。于是,卡爪杆62从图4A所示的卡合位置向图5A所示的非卡合位置旋转。由此,卡爪杆62与拨叉55的卡合被解除,由此利用拨叉弹簧60的作用力使拨叉55向打开位置旋转。当打开杆15的打开操作停止时,利用卡爪弹簧68的作用力,使卡爪杆62向卡合位置旋转,使打开杆70向非工作位置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B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对打开杆15进行了打开操作的情况下,连杆16朝向斜上方进行直线运动,操作部17与操作接受部73不抵接,因此打开杆70不旋转。因此,无法解除卡爪杆62与拨叉55的卡合。
(门闩装置的减振构造)
如图5A、图5B以及图7所示,为了在关闭打开状态的门1时抑制撞击器5、卡爪杆62以及打开杆70的振动,在门闩装置20配置具有弹性的限位器80、83、87。详细来说,具备承接撞击器5的第一限位器80、承接卡爪杆62的第二限位器83、以及承接打开杆70的第三限位器87,第三限位器87与第一限位器80一体成形。
一并参照图8A时,第一限位器80通过供进入插通槽27的撞击器5抵接,吸收基于抵接的冲击,并且抑制因车辆的振动使门1在Z方向上微动相伴的撞击器5与闭锁端29的干涉(异响的产生)。该第一限位器80呈四棱柱状,并从防护块22的外表面23侧配置于撞击器保持位置即插通槽27的闭锁端29。在第一限位器80上突出设置有朝向Z方向车外侧扩开的大体梯形的第一安装部81。参照图8B时,在插通槽27的闭锁端29设有安装第一安装部81的燕尾槽状的第一安装槽34。
一并参照图9时,第二限位器83通过供从非卡合位置向卡合位置旋转的卡爪杆62抵接,抑制卡爪杆62的振动。在卡爪杆62上,以夹着第二旋转轴63与卡合部65向相反侧突出的方式设有与第二限位器83抵接的抵接部66。第二限位器83呈块状,在其侧部具备以大体呈L字状的方式突出的第二安装部84。在防护块22上,在用于固定盖板45的固定部35的横向设有安装第二安装部84的第二安装槽36。通过从防护块22的外表面23侧向第二安装槽36配置第二安装部84,在第二限位器83与固定部35的外周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配置。
一并参照图4B以及图8A时,第三限位器87供经由卡爪杆62从工作位置向非工作位置旋转的打开杆70抵接,由此抑制打开杆70的振动。该第三限位器87呈防护块22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即Y方向的厚度较薄的平板状。另外,第三限位器87经由连续部88而与第一限位器80连续。该连续部88从打开杆70侧即第一限位器80的Y方向的下表面突出。详细来说,连续部88具备突出部89、延伸部90、以及弯曲部91。突出部89从第一限位器80朝向Y方向下侧突出。延伸部90从突出部89的端部朝向打开杆70而朝Z方向车内侧突出。弯曲部91从延伸部90的端部朝向第三限位器87而朝Y方向下侧突出。在延伸部90设有向Y方向上侧鼓出的压接部92。
一并参照图8B以及图10A时,在防护块22上,在插通槽27与轴部32之间设有安装第三限位器87的第三安装槽37。该第三安装槽37的Y方向的间隔(槽宽)形成为与第三限位器87的Y方向的尺寸(壁厚)实质相同。在第三安装槽37设置贯通孔38,以使该贯通孔38位于在打开杆70上形成的平坦的抵接部74的上方。贯通孔38在防护块22的内表面24侧朝向下侧(打开杆70侧)开口。第三限位器87从防护块22的外表面23侧向第三安装槽37配置,由此配置为如图10B所示穿过贯通孔38从外表面23侧向内表面24侧突出。另外,第三限位器87配置为从贯通孔38的下侧开口露出而能够与打开杆70的抵接部74抵接。第三限位器87的上侧被第三安装槽37的壁支承。由此,在打开杆70与第三限位器87碰撞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三安装槽37的壁整体来支承第三限位器87。另外,能够防止过度的负载集中作用于第三限位器87的规定位置,能够防止第三限位器87的破损。
另外,在防护块22上设有使插通槽27的闭锁端29侧与第三安装槽37连续的连续槽39。如图8B最为明示那样,连续槽39具备间隔比突出部89的壁厚宽的第一槽部40、间隔比包含压接部92的延伸部90的壁厚略窄的第二槽部41、以及间隔比弯曲部91的壁厚宽的第三槽部43。通过将延伸部90压入第二槽部41,压接部92向该第二槽部41的壁压接。另外,在第二槽部41设有将延伸部90的外侧端面卡定的卡定爪42。
包含连续部88的第三限位器87的X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与第一限位器80的X方向的宽度相同。这些限位器80、87的宽度方向是从防护块22的外表面23朝向内表面24的厚度方向,是插入配置于安装槽34、37的方向。对于这样以与第一限位器80的宽度相同的宽度形成的第三限位器87,与从第一限位器80朝宽度方向(X方向)突出设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X方向的强度以及耐久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器83的宽度也形成为与第一限位器80以及第三限位器87的宽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限位器83、87与能够一体旋转的卡爪杆62和打开杆70各自抵接的门闩装置20中,需要考虑各限位器83、87的压缩量来设定拨叉55与卡爪杆62的卡合位置。另外,也需要考虑各构成元件的组装误差,因此门闩装置20的设计以及制造变得困难。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设定配置第二限位器83以及第三限位器87的位置,以便利用卡爪弹簧68的作用力,在使卡爪杆62与第二限位器83抵接之后使打开杆70与第三限位器87抵接。详细来说,在第二限位器83形成有朝向抵接部66呈前端变细的三角形状隆起的压缩部85。该压缩部85能够通过供抵接部66抵接来弹性变形(压缩)。拨叉55与卡爪杆62的卡合位置被设定在利用卡爪弹簧68的作用力经由卡爪杆62使压缩部85压缩的位置。然后,设定第三限位器87的配置位置,以使得在该卡爪杆62的旋转角度位置处,打开杆的抵接部74与第三限位器87抵接。
根据这样的门闩装置20,通过关闭打开状态的门1,当撞击器5进入插通槽27时,撞击器5在与拨叉55卡合之后与第一限位器80抵接而停止进入。因此,能够减少因撞击器5相对于插通槽27过度进入而使撞击器5与闭锁端29碰撞所导致的异响的产生。另外,伴随着拨叉55的旋转而从非卡合位置向卡合位置旋转的卡爪杆62与第二限位器83抵接,在压缩了压缩部85的状态下停止。因此,能够减少卡爪杆62的抵接部66与防护块22碰撞所导致的异响的产生。而且,当卡爪杆62旋转至卡合位置时,打开杆70与第三限位器87抵接。因此,能够减少打开杆70与防护块22碰撞所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在关闭门1的状态下,拨叉55被卡爪杆62保持为撞击器保持位置,由此撞击器5被保持为压接于第一限位器80的状态。另外,卡爪杆62被卡爪弹簧68的作用力保持为压接于第二限位器83的状态。另外,打开杆70被卡爪弹簧68的作用力保持为压接于第三限位器87的状态。因此,即便为了防止卡爪杆62或者打开杆70的动作不良而在这些连结部分设定有游隙,也能够抑制各杆62、70的振动。另外,能够减少伴随着振动从各杆62、70产生的异响。
另外,由于设定为在打开杆70与第三限位器87抵接之前使卡爪杆62与第二限位器83抵接,因此能够仅在卡爪杆62与第二限位器83间设定卡爪杆62的卡合位置。因此,能够容易进行门闩装置20的设计以及制造。并且,第三限位器87不从第一限位器80朝X方向突出设置而是通过使第一限位器80在Z方向上延伸配置,以与第一限位器80相同的宽度来一体成形。因此,通过将第一限位器80配置于防护块22的第一安装槽34,能够将第三限位器87朝向第三安装槽37(贯通孔38)同时插入配置。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第三限位器87向防护块22组装的作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门闩装置20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二限位器83以及第三限位器87中,可以与卡爪杆62以及打开杆70同时抵接,也可以在使打开杆70与第三限位器87抵接之后使卡爪杆62与第二限位器抵接。另外,第三限位器87可以由与第一限位器80不同的宽度形成,也可以形成为从第一限位器80向X方向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将第三限位器87的宽度构成为比第一限位器80的宽度窄的情况下,与形成为从第一限位器80向宽度方向(X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宽度方向(X方向)的强度以及耐久性。另外,插通槽27也可以被设为从外表面23朝向内表面24贯穿的狭缝。另外,卡爪杆62可以被卡爪弹簧68直接施力,并且也可以在卡爪杆62以及打开杆70上分别设定独立的弹簧。
另外,第三限位器87也可以与第一限位器80独立地成形,并与第一限位器80结合为一体。另外,也可以在第二限位器83不设置压缩部85,而是在卡爪杆62具备的具有弹性的弹性体制的杆上形成压缩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限位器83可以由无弹性的构件形成,也可以与防护块22一体成形。
另外,拨叉55、卡爪杆62以及打开杆70的结构能够根据希望进行变更。另外,为了抑制卡爪杆62以及打开杆70产生动作不良而设定的游隙的结构也能够根据希望进行变更。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10中使用的门闩装置20,但也能够适用于向车辆的后掀门等直接配置的门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