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活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修车工具,电工工具,尤其是针对被拆卸或连接的零部件,左右有相邻障碍物时起到很好的作用,尾部安有滑轮,对一些小型的物体多功能活口扳手可以起到牵引和起吊的作用。
【背景技术】
:
[0002]目前,公知的工具中,有平面开口的,有开口光有齿牙的,有固定圆形工具,只限一种尺寸的,有外形不规则多棱、多角的。但是,这些工具都有本身的不足,平面开口的经常拧秃零部件,对锈死零部件不能松动,对拧秃零部件和圆形物体无法拧动。带齿牙的工具,破坏有光泽面零部件的表面。圆形固定工具只限一种尺寸,由于零部件厂家不一样,固定圆形工具厂家也不一样,也是经常拧秃零部件。外形不规则多棱角的工具,限制了工作范围,在有相邻障碍物时无法工作。很多工具尾部都是以圆形孔和方形孔为主,缺少其本身的使用用途。
【发明内容】
:
[0003]为了克服一些工具在工作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活口扳手,外形头部为圆形,手柄在头部圆形一侧。扳手是由右侧手柄底部T型插入左侧手柄顶部T型槽,T型沿T型槽下推,用螺纹轮随T型上分布均匀的梯形齿上下拧动,用T型和T型槽连接,左侧手柄顶部伸入右侧手柄顶部中,尾部安上滑轮形成多功能活口扳手。外形头部分两个圆形组成,右侧手柄顶部外形的圆形是188度,左侧手柄顶部外形的圆形不能小于40度,手柄分左右组成,在头部圆形一侧上下拧动,尾部安有滑轮。该多功能活口扳手不仅能对锈死的零部件起到松动作用,对有光泽度表面的零部件起到不损坏的作用,对不规范零部件不被拧秃的作用,尤其针对左右有相邻障碍物的零部件起到拆卸和安装的作用,不受外形影响。多功能活口扳手尾部安有滑轮,增加了工具本身的使用用途。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多功能活口板手。外形头部为圆形,手柄在头部圆形一侧。板手是由右侧手柄底部T型插入左侧手柄顶部T型槽,T型沿T型槽下推,用螺纹轮随T型上分布均匀的梯形齿上下拧动,用T型和T型槽连接,左侧手柄顶部伸入右侧手柄顶部中,尾部安上滑轮形成多功能活口扳手。外形头部分两个圆形组成,右侧手柄顶部外形的圆形是188度,左侧手柄顶部外形的圆形不能小于40度,手柄分左右组成,在头部圆形一侧上下拧动,尾部安有滑轮。右侧手柄顶部内的平面角是120度,平面角延伸处有分布均匀的齿牙但角度不同,角度为135度,两侧的齿牙角是对称的,齿牙角下面的长度是齿牙角至平面角长度的一半,开口处的平面上斜与齿牙角下面的齿牙形成120度的角,右侧手柄顶部的圆形是以左侧手柄顶部内的平面角的角为平线与左右侧手柄合缝处顶端成为直角后以左侧手柄顶部内的平面角的角为点,形成的圆形是188度。左侧手柄顶部内的平面角是以右侧手柄顶部内的两个齿牙角的角为点形成的平面角是120度,延伸处有分布均匀的齿牙并且向上凸起,这样左侧手柄顶部内的平面角与右侧手柄顶部内的平面角是对称的。左侧手柄顶部的圆形是以右侧手柄顶部圆形的半径以右侧手柄顶部内的平面角的角为点形成的圆形不能小于40度,这样设计是为了迎合右侧手柄顶部的圆形,在开口时不会加宽扳手的宽度,扳手开口工作时保证了圆形一致,左侧手柄顶部外面也有一个平面角是120度,这个平面角与右侧手柄顶部开口处的角相吻合,这里也可以作为扳手,弥补了内部角形设计不能合缝的缺陷。左侧手柄顶部和右侧手柄顶部内都是以角形和齿牙设计,与外形头部圆形相呼应,厚度相近,齿牙的尖是平面不是尖的,比平面角的平面略低点。右侧手柄顶部的圆形确定了扳手的尺寸,左侧手柄顶部的圆形设计保证了在工作中不会超出右侧手柄顶部圆形的尺寸,T型堵塞块增加了左侧手柄顶部平面的螺栓孔和T型槽的薄弱性,也确定了扳手上下开口时的尺寸。左侧手柄靠住右侧手柄,头部圆形设计和角形设计在拧物体时就会相互借力用力,从而保证了多功能活口扳手的抓合力。尾部安有滑轮,头部的圆形如同一个钩子,穿入引线可作为卡钩滑轮使用,对普通扳手而言加大了使用用途。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7]可作为多种工具,携带方便,用途广泛。
[0008]【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9]图1A、图1B、图1C、图1D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形图。图1B是图2、图3、图4在整体外形图的位置图,图1C是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在整体外形图的位置图,图1D是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在整体外形图的位置图。
[0010]图2是图1B右侧手柄顶部剖视图
[0011]图3是图1B左侧手柄顶部剖视图
[0012]图4是图2右侧手柄底部剖视图
[0013]图5是图1C左侧手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构造图。
[0014]图6是图5中上部——顶部零部件剖视图
[0015]图7是图5中上部零部件剖视图
[0016]图8是图5中上部零部件剖视图
[0017]图9是图5背部剖视图
[0018]图10是图5顶部平面剖视图
[0019]图11是图5顶部右侧零部件剖视图
[0020]图12是图5顶部右侧零部件剖视图
[0021]图13是图1D右侧手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构造图
[0022]图14是图13正面剖视图
[0023]图15是图13底部剖面剖视图
[0024]图16是图13背部剖视图
[0025]图17是图13底部零部件剖视图
[0026]图18是图13底部零部件剖视图
[0027]图中1、多功能活口扳手,2、右侧手柄顶部,3、左侧手柄顶部,4、右侧手柄尾部滑轮,5、左侧手柄,5a、T型堵塞块螺栓孔,5b、螺纹轮螺栓孔,5c、螺纹轮方框,6、螺纹轮螺栓,7、弹簧,8、螺纹轮,9、左侧手柄背部T型槽,9a、T型槽,10、左侧手柄顶部平面,11、T型堵塞块,12、T型堵塞块螺栓,13、右侧手柄,13a、圆形轮长方形框,13b、圆形轮螺栓孔,14、右侧手柄正面梯形齿,15、右侧手柄底部T型,16、右侧手柄背面,17、圆形轮螺栓、18、圆形轮。【具体实施方式】:
[0028]在图1A、图1B、图1C、图1D中,由右侧手柄底部T型(15)插入左侧手柄顶部平面
(10)的T型槽(9a),沿左侧手柄背部T型槽(9)下推,用螺纹轮(8)随右侧手柄正面梯形齿(14)上推拧动,左侧手柄顶部(3)快要到达右侧手柄顶部(2)时,将T型堵塞块(11)由左侧手柄顶部平面(10)的T型槽(9a)插入,用T型堵塞块螺栓(12)插入左侧手柄的T型堵塞块螺栓孔(5a)内拧紧,用螺纹轮(8)上推拧动,左侧手柄顶部(3)伸入右侧手柄顶部
(2)中形成多功能活口扳手(图1A、图1B、图1C、图1D)。
[0029]在图5中,弹簧⑵放入螺纹轮⑶底部空腔中,放入左侧手柄(5)螺纹轮方框(5c)内,用螺纹轮螺栓¢)由左侧手柄顶部平面(10)的螺纹轮螺栓孔(5b)插入拧紧。将T型堵塞块(11)由左侧手柄顶部平面(10)的T型槽(9a)插入,用T型堵塞块螺栓(12)插入T型堵塞块螺栓孔(5a)拧紧,形成多功能活口扳手(图1A)的左侧手柄(5)。
[0030]在图13中,圆形轮(18)放入圆形轮长方形框(13a)内,用圆形轮螺栓(17)放入右侧手柄背部(16)的圆形轮螺栓孔(13b)中拧紧,成为右侧手柄尾部滑轮(4),形成多功能活口扳手(图1A)的右侧手柄(13)。
【主权项】
1.一种多功能活口扳手,外形头部为圆形,手柄在头部圆形一侧,扳手是由右侧手柄底部T型插入左侧手柄顶部T型槽,T型沿T型槽下推,用螺纹轮随T型上分布均匀的梯形齿上下拧动,用T型和T型槽连接,左侧手柄顶部(3)伸入右侧手柄顶部(2)中,尾部安上滑轮(4),形成多功能活口扳手,其特征是:外形头部分两个圆形组成,右侧手柄顶部(2)外形的圆形是188度,左侧手柄顶部(3)外形的圆形不能小于40度,手柄分左右组成,在头部圆形一侧上下拧动,尾部安有滑轮(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活口扳手,其特征是:右侧手柄顶部(2)内的平面角是120度,平面角延伸处有分布均匀的齿牙,但角度不同,角度为135度,两侧的齿牙角是对称的,齿牙角下面的长度是齿牙角至平面角长度的一半,开口处的平面上斜与齿牙角下面的齿牙形成120度的角,右侧手柄顶部(2)的圆形是以左侧手柄顶部(3)内的平面角的角为平线与左右侧手柄合缝处顶端成为直角后以左侧手柄顶部(3)内的平面角的角为点形成的圆形,左侧手柄顶部(3)内的平面角是以右侧手柄顶部(2)内的两个齿牙角的角为点形成的平面角是120度,平面角延伸处有分布均匀的齿牙,且向上凸起,外面也有一个平面角是120度,左侧手柄顶部(3)的圆形是以右侧手柄顶部(2)圆形的半径以右侧手柄顶部(2)内的平面角的角为点形成的圆形,左侧手柄顶部(3)内的平面角与右侧手柄顶部(2)内的平面角是对称的,使用同一个半径保证了圆形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活口扳手,其特征是:左侧手柄顶部(3)和右侧手柄顶部(2)内都是以角形和齿牙设计,与外形头部圆形相呼应,齿牙是平面不是尖的,比平面角的平面略低点,右侧手柄顶部圆形确定了扳手的尺寸,左侧手柄顶部的圆形设计保证了不会超出右侧手柄顶部圆形的尺寸,T型堵塞块增加了左侧手柄顶部平面的螺栓孔和T型槽的薄弱性,确定了扳手上下开口时的尺寸。
【专利摘要】一种能够有多功能用途的多功能活口扳手,是由右侧手柄的T型插入左侧手柄T型槽中,用螺纹轮在T型上分布均匀的梯形齿上下拧动合成,尾部安有滑轮。滑轮增加了多功能活口扳手的用途,也可以在工作中防止溜手。顶部的圆形设计是为了左右有相邻物体的零部件拆卸、安装时不受阻力,同时也加大了抓合力。平面角设计是针对有光泽面的零部件不被破坏和拧秃。齿牙是针对锈死、圆形、外形不规则的零部件。开口设计是为了针对不同物体的要求。手柄在头部圆形一侧,而且上下拧动是为了不加宽多功能活口扳手的宽度,从而加大旋转度。
【IPC分类】B25B13/10, B25B23/16
【公开号】CN205043680
【申请号】CN201520586156
【发明人】姚振军
【申请人】姚振军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