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门缓冲自关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47923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移门缓冲自关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移门缓冲自关器,包括有槽体、滑扣、弹簧以及阻尼器,槽体的两侧槽壁分别形成有滑槽,滑扣的两侧分别形成容置在对应侧滑槽内滑动的间距布设的两个滑销,滑槽的其中一端形成拐角,设一容置在槽体内移动的滑座,滑扣卡装在滑座内,压缩弹簧容置在槽体内并顶住滑座保持滑离拐角的趋势,阻尼器提供在滑座滑离拐角时的阻尼,阻尼器的缸体套在压缩弹簧内且与滑座固定,阻尼器的活塞杆与槽体固定。弹簧的作用力和滑扣的滑销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弹簧和滑销之间不存在力矩,从而减少了滑销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减少滑销的磨损,有效延长移门缓冲自关器使用寿命。不但可减少槽体的高度,更可减少槽体的长度。
【专利说明】
移门缓冲自关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门缓冲自关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移门缓冲自关器主要由槽体、滑扣、弹簧以及阻尼器,滑扣在槽体内滑动,槽体内与滑扣滑动配合的滑槽的一端形成拐角,弹簧用以保持滑扣滑离拐角的趋势,阻尼器提供在滑扣滑离拐角时的阻尼。开门时,拉钩拉动滑扣滑动至拐角,滑扣会向下摆动,并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锁扣在拐角处,此时拉钩离开滑扣。关门时,拉钩碰撞滑扣,滑扣向上摆动离开拐角,滑扣解扣,在弹簧的作用下滑离拐角,同时在阻尼器的阻尼作用下,滑扣缓慢移动,从而实现实现移门的缓冲自关。
[0003]而传统的移门缓冲自关器的弹簧是安装在滑扣的底部,且弹簧和阻尼器分置在滑扣的前后两端,使得缓冲自关器的槽体无论在高度上或是长度上都占据较大空间,导致缓冲自关器的体积较大,耗费材料,成本高。由于弹簧安装在滑扣的底部,弹簧对于滑扣的滑动部产生较大的力矩,滑动部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力大,致使滑动部位容易磨损,降低了缓冲自关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即可减少其体积、又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移门缓冲自关器。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移门缓冲自关器,包括有槽体、滑扣、弹簧以及阻尼器,槽体的两侧槽壁分别形成有滑槽,滑扣的两侧分别形成容置在对应侧滑槽内滑动的间距布设的两个滑销,滑槽的其中一端形成拐角,其特征在于:设一容置在槽体内往复移动的滑座,滑扣卡装在滑座内,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容置在槽体内并顶住滑座保持滑离拐角的趋势,所述阻尼器提供在滑座滑离拐角时的阻尼,阻尼器的缸体套在压缩弹簧内且与滑座固定,阻尼器的活塞杆与槽体固定。
[0006]在上述基础上,所述滑座两侧的卡装壁上开设有用以容置滑销的销孔,其中的可滑入拐角的滑销的销孔设成可容置该滑销滑入拐角时而摆动的长形孔,而另一滑销的销孔设成在该滑销移动方向上留有间隙的长形孔。
[0007]在上述基础上,所述可滑入拐角的滑销的销孔对应滑座滑出方向的孔壁设成当滑扣摆离拐角时对该滑销的摆动轨迹形成干涉。
[0008]在上述基础上,所述孔壁相对滑槽的直槽弯拐的角度小于拐角的对应滑座滑入方向的槽壁弯拐的角度。
[0009]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压缩弹簧与滑座相顶,滑扣卡装在滑座内,弹簧的作用力和滑扣的滑销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弹簧和滑销之间不存在力矩,从而减少了滑销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减少滑销的磨损,有效延长移门缓冲自关器使用寿命。对比传统的移门缓冲自关器上下设置滑扣和弹簧的结构,由于本实用新型移门缓冲自关器的弹簧设置与滑扣同一高度,因而可减少槽体的高度。再加上阻尼器是套装在弹簧内,更可减少槽体的长度,在槽体有限的长度内可保证滑扣具备足够的行程。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门缓冲自关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门缓冲自关器的滑扣扣锁在滑槽拐角时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门缓冲自关器的滑扣滑离滑槽拐角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3所示,一种移门缓冲自关器,包括有槽体1、滑扣2、弹簧3以及阻尼器4,槽体I的两侧槽壁分别形成有滑槽11,滑扣2的两侧分别形成容置在对应侧滑槽11内滑动的间距布设的两个滑销21、22,滑槽11的其中一端形成拐角11.1,在本实用新型中,设一容置在槽体I内往复移动的滑座5,滑扣2卡装在滑座5内,所述弹簧3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3容置在槽体I内并顶住滑座5保持滑离拐角11.1的趋势,所述阻尼器4提供在滑座5滑离拐角11.1时的阻尼,阻尼器4的缸体41套在压缩弹簧3内且与滑座5固定,阻尼器4的活塞杆42与槽体I固定。由此可以得知,滑座5是随着滑扣2沿着滑槽11滑动,压缩弹簧3顶在滑座5的紧邻拐角的那端,使滑座5始终保持滑离拐角11.1的趋势。开门时,拉动移门,缓冲自关器跟随移门移动,固定在门框的拉钩(常见部件,图中未标示)会拉动滑扣2滑向滑槽11的拐角11.1,当朝向拐角11.1的在前的滑销21滑入拐角11.1后,滑扣2的对应滑销21的前端会绕着滑销22向下摆动,滑扣2得以脱离拉钩,移门可继续拉开,此时在压缩弹簧3的作用下,滑销21会扣锁在拐角11.1处。关门时,反向拉动移门,缓冲自关器跟随移门向着拉钩移动,当滑扣2的对应滑销22的后端碰撞拉钩后,滑扣2的前端会绕着滑销22向上摆动,卡住拉钩,并驱使滑销21离开拐角,弹簧3顶着滑座5连同滑扣2滑离拐角11.1,从而驱使移门自主移动,同时在阻尼器4的阻尼作用下,移门缓慢移动,直至关闭,从而实现移门的缓冲自关。
[0014]在常规设计上,滑扣2是卡装在滑座5的两侧卡装壁上,卡装壁上需要开设可容置滑销的销孔,使得滑销可穿过卡装壁与滑槽11滑动配合。由于滑销21需要上下摆动,因而将可滑入拐角的滑销21的销孔51设成可容置该滑销21滑入拐角时而摆动的长形孔。而另一滑销22是作为滑扣2绕其转动的转轴,因而通常是将该滑销22的销孔52的大小设成与滑销22的大小匹配。事实上,这样的设计是有缺陷的,扣锁在滑槽11的拐角11.1处的滑扣2很容易发生非正常脱扣现象,导致缓冲自关器无法正常运行。原因是销孔52与滑销22大小匹配,因此两者之间不可能发生位移,这样当滑扣2扣锁在拐角11.1时,弹簧3顶着滑座5,滑座5顶着滑扣2,使滑销21卡在拐角11.1处,此时的滑销21只是与拐角11.1处的内侧槽壁a抵接,以此相抵接产生的摩擦力对滑销21进行扣锁。显然这个扣锁的力度是不够的,通常滑槽11的拐角11.1的角度是不能弯的太死的,以便于拉钩碰撞滑2扣时解扣,也就存在滑销21容易非正常脱扣的问题,导致原本在移门打开状态下,必需扣锁在拐角11.1处的滑扣就已脱扣而滑离拐角11.1,致使移门无法正常自关。为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缓冲自关器通常是将弹簧连接滑扣2的底部,以形成对滑销21脱扣方向相反的力矩,从而加大对滑销21的扣锁力度。
[0015]然而本实用新型中的弹簧3是与滑座5相顶,滑扣2、滑座5以及弹簧3基本在同一线上,很难形成足够锁扣滑销21的力矩。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另一滑销22的销孔52设成在该滑销22移动方向上留有间隙的长形孔。这样当滑扣2扣锁在拐角11.1时,弹簧3会顶着滑座5相对滑扣2移动稍许,使销孔51的外侧孔壁b与滑销21抵接,把滑销21压在与拐角11.1处的内侧槽壁a之间,此时的销孔52在移动的方向上是不与滑销22抵接的,弹簧3的弹力使得滑销21夹在销孔51的外侧孔壁b与拐角11.1的内侧槽壁a之间,增加了对滑销21的摩擦力,从而加大了对滑销21的扣锁力度,防止滑销21非正常脱扣。
[0016]为进一步地防止滑销21的非正常脱扣,以及进一步地提供滑扣2运行的顺滑程度和稳定性,减少滑扣2的运行噪音,可将所述可滑入拐角11.1的滑销21的销孔51对应滑座5滑出方向的孔壁b设成当滑扣2摆离拐角11.1时对该滑销21的摆动轨迹形成干涉,阻止扣锁在拐角11.1处的滑销21向上摆动,从而进一步地阻止滑扣2非正常脱扣。具体的,可设所述孔壁b相对滑槽11的直槽弯拐的角度小于拐角11.1的对应滑座滑入方向的槽壁a弯拐的角度,也就是说孔壁b与槽壁a是不平行的,两者之间的距离顺着滑销21摆离拐角11.1的方向逐渐收小。滑销21若要摆离拐角11.1,必须要足够的外力来克服弹簧3的弹力,比如拉钩的碰撞。并且在整个摆离的过程中,滑销21所受到的阻力基本是恒定不变的,因而可提升滑扣2在解扣时摆离拐角11.1的顺滑性和稳定性,可减少滑扣2的运行噪音。而传统的缓冲自关器的滑扣是靠摩擦死点扣锁在拐角处,一旦克服摩擦死点,滑扣就会突然摆离拐角,产生运行噪音。
【主权项】
1.一种移门缓冲自关器,包括有槽体、滑扣、弹簧以及阻尼器,槽体的两侧槽壁分别形成有滑槽,滑扣的两侧分别形成容置在对应侧滑槽内滑动的间距布设的两个滑销,滑槽的其中一端形成拐角,其特征在于:设一容置在槽体内往复移动的滑座,滑扣卡装在滑座内,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容置在槽体内并顶住滑座保持滑离拐角的趋势,所述阻尼器提供在滑座滑离拐角时的阻尼,阻尼器的缸体套在压缩弹簧内且与滑座固定,阻尼器的活塞杆与槽体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门缓冲自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两侧的卡装壁上开设有用以容置滑销的销孔,其中的可滑入拐角的滑销的销孔设成可容置该滑销滑入拐角时而摆动的长形孔,而另一滑销的销孔设成在该滑销移动方向上留有间隙的长形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门缓冲自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滑入拐角的滑销的销孔对应滑座滑出方向的孔壁设成当滑扣摆离拐角时对该滑销的摆动轨迹形成干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门缓冲自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相对滑槽的直槽弯拐的角度小于拐角的对应滑座滑入方向的槽壁弯拐的角度。
【文档编号】E05F3/00GK205531895SQ201620164452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发明人】李浩典
【申请人】李浩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