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86725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包括上夹具、下夹具;所述上夹具包括机架、底座、内六角螺栓、动推板、定板、导向杆;所述下夹具包括内六角螺栓、试样槽、机架、底座;所述动推板安装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定板用所述螺栓紧固在所述机架内侧;本实用新型在下夹具设计四个螺纹孔用来实现不同方式的加载,实验结果更加全面,更好的反应橡胶与钢丝的粘合性能;动推板和定板的滚花处理使得钢丝夹持更紧,避免了钢丝的脱落、滑动,实验数据更加稳定。
【专利说明】
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钢丝帘线试验技术设备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背景技术】
[0002]近几年随着汽车工业高速的发展,人们对轮胎的性能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轮胎的安全性能一直以来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轮胎带束层中橡胶钢丝帘线之间的粘合具有刚柔结合、强韧兼备的优异特性,这使其已成为子午线轮胎的重要骨架材料。但橡胶和钢丝帘线是两种完全不相同的材料,粘合性能相对较差,这就需要对橡胶钢丝进行动/静态拉伸实验,来评价两者粘合性能的好坏。
[0003]目前实验中多采用传统的测试夹具,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试样打滑、脱落,在对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进行夹紧时,由于夹具夹紧力的传递作用,使得测试出的抽出力偏大, 这些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传统的夹具只能提供单一的加载方式,不能全面的反应出橡胶钢丝帘线的粘合性能。因此,现有的夹具存在过多的缺陷,需要对其改进。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来解决现有的夹具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实验过程中防止出现打滑和脱落现象且能实现不同方式加载的夹具。
[000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包括上夹具和下夹具;所述上夹具包括I号内六角螺栓、动推板、II号内六角螺栓、III号内六角螺栓、定板、I号导向杆、II号导向杆、上底座、支架;所述I号导向杆和所述II号导向杆通过两端螺纹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动推板上开有两个通孔,用来套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定板使用所述II号内六角螺栓和所述III号内六角螺栓紧固在所述支架内侧,所述支架焊接在所述上底座上;所述下夹具包括 IV号内六角螺栓、V号内六角螺栓、VI号内六角螺栓、VII号内六角螺栓、下底座、支架、试样槽;所述支架焊接在所述下底座上,所述支架上开有四个螺纹孔,用来安装所述IV号内六角螺栓、所述V号内六角螺栓、所述VI号内六角螺栓和所述VII号内六角螺栓。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夹具的I号内六角螺栓带动所述动推板前后移动,来增减夹持力大小。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动推板和所述定板用于夹紧钢丝帘线,所述动推板和所述定板接触表面做滚花处理,增大两板与钢丝的摩擦力,解决钢丝帘线过细难夹持的问题。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I号导向杆和所述II号导向杆表面做抛光处理,减小所述动推板孔内壁和所述导向杆表面的摩擦力,使所述动推板向前夹紧钢丝的过程移动更加顺畅。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底座对角打四个螺纹孔,螺纹孔大小与动态疲劳试验机压盘上孔大小一致,使夹具在实验过程中受力均等,紧固在试验机的压盘上。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试样槽的大小与橡胶基体试样大小相一致,试样过小在实验过程产生晃动影响实验结果,试样过大放不进去或放进去后产生预紧力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夹具中的四个螺纹孔的设计实现对橡胶钢丝帘线试样进行3种方式夹持:(1)采用的槽式机构,把橡胶基体卡在下夹具内,进行抽出测试;(2)所述下夹具上的所述IV号内六角螺栓和所述VI号夹持住钢丝埋入橡胶的部分,进行抽出测试;(3) 所述下夹具上的VJ:内六角螺栓和VII号内六角螺栓夹持住橡胶基体中没有钢丝的部分,进行抽出测试。
[0013]本实用新型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工作方式是:
[0014](1)把所述上夹具和所述下夹具紧固在疲劳试验机的上下压盘上;
[0015](2)把橡胶基体卡在所述下夹具的所述试样槽内,钢丝帘线从缝隙向上伸出,用所述I号内六角螺栓来控制所述动推板移动,所述I号导向杆和所述II号导向杆控制移动方向,通过与所述定板之间的压力实现对钢丝帘线的夹紧;
[0016](3)设置好疲劳试验机上各个参数,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数据。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对动推板和定板板做滚花处理,使因钢丝帘线过细难夹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2)槽式结构的设计克服了因夹紧力过大过小对数据产生的影响,使得数据更加精确;(3)下夹具四个螺纹孔的创新设计,实现了对橡胶钢丝帘线试样3种方式的夹持,更能多角度的反应两者的粘合性能。【附图说明】
[0018]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在试验机上的三维布置示意图。
[0019]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上夹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下夹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上夹具动推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丨一〗号内六角螺栓;2一动推板;3一定板;4一II号内六角螺栓;5—III号内六角螺检;6—I号导向杆;7—11号导向杆;8—支架;9 一底座;10—IV号内六角螺检;11 一V 号内六角螺栓;12—VI号内六角螺栓;13—VII号内六角螺栓;14一支架;15—底座;16—试样槽。【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4]如图2所示,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上夹具,包括I号内六角螺栓1,动推板2,定板3,II号内六角螺栓4,III号内六角螺栓5,I号导向杆6,II号导向杆7, 支架8,底座9;底座9通过四个螺纹孔用螺栓把上夹具紧固在试验机的上压盘,定板3用II号内六角螺栓4和III号内六角螺栓5紧固在支架8上;钢丝插入到动推板2和定板3之间,通过I 号内六角螺栓1来控制动推板2移动,I号导向杆6和II号导向杆7控制移动方向,实现对钢丝的夹持。
[0025]如图3所示,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的下夹具,包括IV号内六角螺栓10,V号内六角螺栓11,VI号内六角螺栓12,VII号内六角螺栓13,支架14,底座15,试样槽16;底座15通过四个螺纹孔用螺栓把下夹具紧固在试验机的下压盘;把试样的橡胶基体部分卡到试样槽16内,通过改变IV号内六角螺栓10、V号内六角螺栓11、VI号内六角螺栓12 和VII号内六角螺栓13预紧力的大小来实现三种加载方式。
[0026]本实用新型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工作方式是:调整试验机上下压盘到合适的距离,用4个螺栓将底座9紧固在试验机的上压盘上,用4个螺栓将底座15紧固在试验机的下压盘上;橡胶试样的基体部分卡到试样槽16,钢丝部分通过试样槽16上方间隙伸出插入到上夹具动推板2和定板3之间,利用I号内六角螺栓1来控制动推板2移动,I 号导向杆6和II号导向杆控制移动方向,慢慢的靠近定板3,拧紧I号内六角螺栓1把钢丝夹持在动推板2和定板3之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调节IV号内六角螺栓10、V号内六角螺栓11、VI号内六角螺栓12和VII号内六角螺栓13预紧力大小实现不同方式的加载。
【主权项】
1.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包括上夹具和下夹具;所述上夹具包括I 号内六角螺栓、动推板、II号内六角螺栓、III号内六角螺栓、定板、I号导向杆、II号导向杆、 上底座、支架;所述I号导向杆和所述II号导向杆通过两端螺纹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动 推板上开有两个通孔,用来套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定板使用所述II号内六角螺栓和所述 III号内六角螺栓紧固在所述支架内侧,所述支架焊接在所述上底座上;所述下夹具包括IV 号内六角螺栓、V号内六角螺栓、VI号内六角螺栓、VII号内六角螺栓、下底座、支架、试样槽; 所述支架焊接在所述下底座上,所述支架上开有四个螺纹孔,用来安装所述IV号内六角螺 栓、所述V号内六角螺栓、所述VI号内六角螺栓和所述VII号内六角螺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 推板和所述定板用于夹紧钢丝帘线,所述动推板和所述定板接触表面做滚花处理,增大两 板与钢丝的摩擦力,解决钢丝帘线过细难夹持的问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I 号导向杆和所述II号导向杆表面做抛光处理,减小所述动推板孔内壁和所述导向杆表面的 摩擦力,使所述动推板向前夹紧钢丝的过程移动更加顺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钢丝帘线复合体试样的槽式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 夹具中的四个螺纹孔的设计实现对橡胶钢丝帘线试样进行3种方式夹持:(1)采用的槽式机 构,把橡胶基体卡在所述下夹具内,进行抽出测试;(2)所述下夹具上的所述IV号内六角螺 栓和所述VI号夹持住钢丝埋入橡胶的部分,进行抽出测试;(3)所述下夹具上的所述V号内 六角螺栓和VII号内六角螺栓夹持住橡胶基体中没有钢丝的部分,进行抽出测试。
【文档编号】B25B11/00GK205572238SQ201620273808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5日
【发明人】李利, 肖培光, 刘潇冬, 王瑞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