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高原工程作业呼吸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作业的劳动保护技术,主要提出一种高原工程作业呼吸器。
隧道施工等环境粉尘浓度较高的作业环境,需要佩带防尘口罩等防护器材。通常的防尘口罩存在阻尘效率和呼吸阻力相悖的问题,佩带者要防止粉尘吸入又不增加呼吸阻力,一般情况下难以实现。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施工,在空气氧分压只有平原地区20%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尘毒防护是保障施工人员健康的重要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是提出一种高原工程作业呼吸器,从而有效解决高原地区工程作业阻尘和呼吸阻力的矛盾。
本实用新型完成其发明任务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为便携式背箱结构,在主体其呼吸器箱体内设置初滤室、滤毒室、中滤室和精滤室,初滤室对应空气入口设置,其内设置有过滤去除悬浮粉尘及油烟的混合纤维层;滤毒室内设置活性炭过滤层,用以吸附有毒气体,中滤室内设置聚乙烯膜层,用以进一步过滤呼吸性悬浮尘微粒;初滤室、滤毒室和中滤室之间通过气路管道连通;中滤室出口与供气泵进口连通,并在供气泵空气出口连通设置精滤室;其内设置聚丙乙烯滤层,用以过滤去除呼吸性微粒,设置化学供氧分路,其通过三通管与主供气气路连通,通过供气软管与呼吸面罩供气。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高原工程作业呼吸器,可保证对呼吸空气的有效过滤、净化,从而保证高原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根据高原地区空气中氧分压较低的情况,设置了供氧分路,并可根据劳动强度调节供氧量,有效的解决了高原地区工程作业阻尘和呼吸阻力的问题及因氧分压较低呼吸困难的问题。
实施例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部结构示意图。
结合实施例给出的示意图对其结构加以进一步说明如附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体为便携式的背箱结构,背箱内设置有空气初滤室18、滤毒室16、中滤室19;初滤室18对应空气进口设置,其内设置过滤去除悬浮粉尘及油烟的混合纤维层;中滤室19内设置聚乙烯膜层,用以过滤呼吸性悬浮尘微粒;滤毒室16内设置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初滤室18、滤毒室16和中滤室19通过气路管道连通,中滤室19出口连通供气泵21,在供气泵出口设置精滤室15,其内设置聚丙乙烯滤层,使气体进一步得到净化。设置供氧分路,设置的氧气瓶12其通过三通管6与供气主路连通,通过供气管为呼吸面罩供气。供气泵的工作电机20设置有电池组和外接电源插孔17,用以使用内部电池组或外接电源工作。
如附图2所示,呼吸面罩1设置有呼气阀2。主机13设置控制面板7。图中,9为精滤室盖,10为滤毒室盖,用以方便地更换内部材料。11为氧气瓶拉链套,氧气瓶12通过三通管6与供气管路连通,通过供气胶管3向呼吸面罩1供气。图中,4为背带,5为氧气瓶开启阀,8为工作电机电源插头,14为主机底盖。
权利要求1.一种高原工程作业呼吸器,其特征是其为便携式背箱结构,在主体箱内设置初滤室(18)、滤毒室(16)和中滤室(19);初滤室(18)对应空气入口设置,其内设置过滤去除悬浮粉尘和油烟的混合纤维层,滤毒室(16)内设置活性炭过滤层,中滤室(19)内设置聚丙乙烯膜层,初滤室(18)、滤毒室(16)和中滤室(19)之间通过气路管道连通;中滤室(19)出口与供气泵(21)进口连通,并在供气泵空气出口连通设置精滤室(15);设置化学供氧分路,氧气瓶(12)通过三通管(6)与主供气气路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作业劳动保护技术。提出的高原工程作业呼吸器其主体为便携式背箱结构,其内设置初滤室、滤毒室和中滤室;初滤室内设置过滤去除悬浮粉尘和油烟的混合纤维层,滤毒室内设置活性炭过滤层,中滤室内设置聚丙乙烯膜层,初滤室、滤毒室和中滤室之间通过气路管道连通。设置了化学供氧分路,可根据劳动强度调节供氧量,有效解决了工程作业阻尘和因高原地区氧分压较低呼吸困难的问题。
文档编号A62B19/00GK2483032SQ0124368
公开日2002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26日
发明者赵恩金, 常绍兰, 马萍, 王开川, 陈国成, 文海涛, 王仓州 申请人:中铁第十五工程局中心防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