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高楼逃生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5194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柔性高楼逃生通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逃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高层建筑,尤其是10层至50层 高楼的柔性逃生缓降通道。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高楼林立,当火灾、爆炸等意外灾害发生时,常常出现救援装备难以到 位、自身电梯故障、疏散通道不能使用的情况,所以需要配备紧急逃生设备和轻量型救援装 备。许多设备既可用于逃生也可用于救援,但在定义命名时往往依据其主要功能。首先介 绍小型飞行器类逃生救援装备,它是灾难现场应急逃生设备中的最高级别,如小型直升飞 机、喷气式背包、热气球、滑翔伞或降落伞等,此类设备的优点是适用建筑高度极高,具有可 控性、救援逃生均可,但存在技术含量高、成本昂贵、操作难度大等不足,而且每次能够输送 的人数很少。常规的逃生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类缓降绳索、攀爬逃生梯、滑轨逃生器、逃生缓降 管,这些类型的逃生设备已有多项专利公布,现就其中的一些典型产品进行介绍。1.缓降绳索类目前已有专利高空救生器,申请号98100171. 8。其主要由下降绳索、控制箱、减 压阀和安全带等组成。该类逃生装置对逃生者的保护不足,在下降过程中容易受到二次伤 害,且救援效率较低。2.攀爬逃生梯类目前已有专利锁链式救生云梯,申请号200520101472. 2。其主要包括软钢索、 分级竖管和云梯横档。救生云梯承重不大,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其安全性、救生效率都 会下降。3.滑轨逃生器类目前已有专利高楼消防快速逃生滑梯,申请号02248404. 3。它由滑板、护板和 梯盖组成螺旋通道式结构,对应的各层楼面处护板开有可以进入人体的活门,将活门置于 各层楼面的走道处,以便逃生。此实用新型安装或固定方式复杂;硬质的滑梯会使人在下滑 过程中受到摩擦和冲击力的伤害。4.逃生缓降管类目前已有专利一种高楼逃生缓降管,申请号95212847. 0。其主要由固定框架和 滑管构成,其固定框架包括框体、盖板、筒座和筒盖。打开底端筒盖时,其内置滑管即可落 下,逃生者可穿过框体经过管体内部的环箍和松紧束带来缓速降落。这种能使多人按顺序 地从高处在其内部缓慢滑降的逃生工具,采用挤压摩擦限速原理,达到缓降的目的。该装置 的不足之处在于(1) 一般在楼顶设有一个入口,急于逃生的人员会相互争抢,拥挤踩踏;(2)这种滑道安装在高层建筑的外墙,长年累月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其材料寿命和 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难以保证;[0014](3)逃生者的身上的装饰物、携带物等可能划伤滑道的内衬,造成强度不足;(4)该装置占用很大的楼房外层空间,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度。目前高楼配备逃生器械非常少,而现有的公众逃生设备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开发 一种可适用整个楼或同一单元公众同时安全快捷地逃生设备对现代高层建筑公共安全有 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结构简单的柔性高楼逃生通道,适于 不同年龄的人群,方便快速、安全有序地从所在楼层直接逃生。本实用新型柔性高楼逃生通道为多段式结构,每段由几节布袋组成。布袋两端设 有加强圈,每段中的布袋外部连接在一起;两段通道之间的连接为上段的末端嵌套在下段 通道内,用6个可拆卸锁扣将两段通道连接,锁扣位于上段通道末端外侧,避免逃生者在下 滑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被卡住。每节布袋长度根据楼层高度来设计,两节布袋长度对应一 层楼的高度为最佳,通道总长根据建筑高度选择,并保证悬挂放落的逃生通道底部距离地 面高约1. 2米。平时柔性逃生通道有序地折叠存放在建筑物顶部的储存箱内,在其顶端挂 耳处用6个锁扣连接到箱内支架上。每节布袋采用双层布袋结构,由外层布袋与内层布袋两者嵌套、上端缝合而成。外 层布袋与内层布袋之间附有6根带状加强绳,加强绳与连接整段通道上每两节布袋间的缝 合圈牢固缝合,并贴合在外袋内侧,加强绳的两端均卷曲制作成挂耳。外层布袋用防火材料制作,设有进人机构,包括逃生门,每个逃生门边缘缝制有粘 合条,保证逃生门在不使用时,在粘合力的作用下保持闭合,在悬挂通道时须将逃生门开口 方向朝向建筑的逃生出口。当需紧急逃生发生时,可通过远程遥控释放逃生通道,当柔性通 道从箱体中释放后,其各节逃生门自动对准各个楼层的窗口、阳台或疏散通道,逃生门两旁 设有一排把手,此把手材料抗拉强度高兼具防火性,并与袋内加强绳牢固缝合,把手上连接 有拉索。在进行逃生和救援时,可将拉索与建筑物适当部分相连接,将逃生门拉近至所在楼 层的通道口,方便逃生者抓扶。各楼层逃生者可以抓持着把手和拉索,顺利地进入逃生通 道,并滑入下一节内层布袋中。内层布袋是由柔性抗拉弹性布料制成,为倒挂的锥筒形状,沿母线方向缝合3根 加强带,以防内层布袋被划破而失效,提高了安全性,内层布袋设有两级减速环形成了减速 系统。逃生者在下落过程中,利用各节布袋减速环和人体体形姿态的挤压摩擦作用,有效地 控制逃生者的下降速度,逐节逐层下落,安全到达地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处于2层以上的不同楼层、各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借助 此柔性通道逃生,救援人员也可以利用其进行营救与疏散被困人群;各楼层的逃生人员可 以同时进入,在下降过程中可以主动和被动控制自身速度,通道内的下部人员可以适当保 护上部人员的降落。本实用新型可适合公众逃生,操作简便、逃生速度快、安全可靠、成本较 低,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及市场价值。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24]


图1是柔性逃生通道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柔性逃生通道内层布袋的俯视图;图中1.挂耳,2.布袋,3.把手,4.逃生门,5.粘合条,6.拉索,7.加强绳,8.加强 圈,9.外层布袋,10.内层布袋,11.减速环,12.环扣,13.加强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实例中,柔性高楼逃生通道为多段式结构,每段由两节布袋(2)组 成,每节布袋( 由外层布袋(9)与内层布袋(10)组成。外层布袋(9)两端设有加强圈(8), 两个外层布袋在加强圈(8)处缝合连接,总长和楼层高度相等;两段通道之间的连接为上 段的末端嵌套在下段通道内,用6个可拆卸锁扣(1 将两段通道紧固连接,附于上段通道 外缘。根据建筑高度选择通道总体长度,保证垂直悬挂的通道下端距离地面高约1. 2米,平 时柔性逃生通道有序地折叠存放在建筑物顶部的储存箱内,在通道顶端挂耳处用6个锁扣 (12)连接到箱内支架上。外层布袋(9)与内层布袋(10)在上端用加强圈周向连接,两者间 附有6根带状加强绳(7),加强绳(7)与加强圈(8)亦牢固缝合,贴合在外袋内侧,伸出通道 部分制作成挂耳(1)。外层布袋(9)用防火材料制作,设有进人机构,包括逃生门,每个 逃生门(4)边缘缝制有粘合条(5),粘合条( 保证逃生门(4)在不使用时依靠粘合力保 持闭合,在悬挂通道时须将逃生门(4)开口方向朝向建筑的逃生出口。当火灾发生时,可通 过远程遥控释放逃生通道,当柔性通道从储存箱中落下后,其各节逃生门自动对准各个楼 层的窗口、阳台或疏散通道,柔性通道的逃生门(4)两旁设有一排把手(3),把手由抗拉强 度高兼具防火性能的材料制造,其两端与布袋内加强绳(7)牢固缝合,把手C3)上连接有拉 索(6)。在进行逃生和救援时,可将拉索(6)与建筑物适当部分相连接,将逃生门(4)拉近 至所在楼层的出口,方便逃生者抓扶。各楼层逃生者可以抓持着把手C3)和拉索(6),顺利 地进入逃生通道,并滑入下一节内层布袋(10)中,内层布袋(10)是由柔性抗拉弹性布料制 成,呈一定倒锥的筒状。在图2所示实例中,每个内层布袋上设3根加强带(1 ,以提高安全性,内层布袋 设有弹性更好的减速环(11),环形成了两级减速系统。逃生者在下落过程中,利用各节布袋 减速环(11)和人体体形姿态的挤压摩擦作用,有效地控制逃生者的下降速度,逐节逐层下 落,安全到达地面。
权利要求1.一种柔性高楼逃生通道,包括由外层布袋、逃生门、加强圈、带状加强绳及锁扣构成 的外部防火进人通道结构,以及由内层布袋、加强带及减速环构成的内部柔性减速通道结 构,其特征是该逃生通道为多段式结构,每段由几节布袋组成,两节外层布袋在其加强圈 处相连,两段通道间用锁扣相连;每节布袋长度和楼层高度相适应,一层楼的高度对应两节 布袋长度;通道的总长应与建筑高度相适应,预先折叠好,存放于在楼顶的储存箱中,用锁 扣将其最上端与箱内支架相连;通道总体释放下来后,布袋上的逃生门正好面对建筑各层 的逃生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高楼逃生通道,其特征是该通道的外层布袋的材料为 防火玻璃纤维,每节布袋的外层设有逃生门,逃生门上下及两侧均设有把手,把手上带有可 与建筑物相连的拉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高楼逃生通道,其特征是内层布袋为高强度抗拉弹性 材料,呈倒锥筒形状,锥面上设有两道弹性束紧带制作的减速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高楼逃生通道,其特征是外层布袋内侧和每节通道的 内层布袋表面均附有高性能抗拉材料制成的带状加强绳,加强绳在每节布袋上口处与加强 圈紧固缝合。
专利摘要一种柔性高楼逃生通道,该通道为多段式结构,每段由几节布袋组成,每个布袋为双层结构;沿通道方向设有6根加强绳,每节布袋两端设有加强圈。外层布袋的材料为防火玻璃纤维,每节布袋的外层设有逃生门,逃生门两侧均设有把手,把手上带有可与建筑物相连的拉索;通通悬挂存放在建筑顶部,释放下落后逃生门的位置与建筑物的窗口或阳台相对应,能满足不同楼层的人群同时进入通道快速逃生;内层布袋的材料为高强度抗拉弹性材料,呈倒锥筒形状,锥面上设有两道弹性束紧带制作的减速环和3根加强带,内层布袋能有效地控制逃生者的下降速度,逐节下落,安全到达地面。本实用新型可适合高楼人群逃生和救援,操作简便、逃生速度快、安全可靠、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A62B1/20GK201815010SQ201020285370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日
发明者姚燕生, 巴栋梁, 张克仁, 李大华, 李大山, 肖智勇, 赵德运, 郭宝林, 马玉平, 魏晓光, 齐君 申请人:姚燕生,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