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包括一个全封闭的高强度舱壳,所述舱壳内部设有隔热保温层,底部设有移动导轨,所述舱壳包括位于两端半球形结构的第一人员舱和第二人员舱、位于中间段圆柱结构的过渡舱,所述第一人员舱、过渡舱、第二人员舱之间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舱壳两端设有逃生门,舱壳内部还设有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循环系统、生活系统、照明系统。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舱壳本身的材质可以对避难人员提供有效的防护,防爆抗冲击性强,密封隔热效果好,而且舱壳特殊的形状结构可以漂浮在海面上。在不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拆分开来作为休息、聊天使用的休闲场所,当发生地震、火灾、海啸等事故时,可以快速组装起来,为避难人员提供有效的防爆、防火、防水等保护。
【专利说明】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避难、休闲用的救生舱,具体地说是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
(二)【背景技术】
[0002]人们在出门旅行、进行生产作业、科学研究时,有时会碰到一些不可预计的事件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在发生灾难或意外事故时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救生舱随之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救生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较少,角色比较单一,它很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推广使用起来,毕竟灾难或意外事故不是时时发生的,为此,就有了发明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的必要性。
(三)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保证救生舱的防护性能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充分利用起来的多用途小型救生舱。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包括一个全封闭的高强度舱壳,所述舱壳内部设有隔热保温层,底部设有移动导轨,所述舱壳包括位于两端半球形结构的第一人员舱和第二人员舱、位于中间段圆柱结构的过渡舱,所述第一人员舱、过渡舱、第二人员舱之间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舱壳两端设有逃生门,舱壳内部还设有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循环系统、生活系统、照明系统。
[0006]进一步的,所述过渡舱包括第一过渡舱和第二过渡舱,所述第一过渡舱与第二过渡舱之间通过法兰固定连接,第一人员舱与第一过渡舱、第二过渡舱与第二人员舱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且第一人员舱、第一过渡舱、第二过渡舱以及第二人员舱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条。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端部为球形的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位于过渡舱内壁的滑动槽内,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四个手柄,其中每个手柄通过齿轮传动装置控制两个固定插头,所述第一人员舱与第一过渡舱、第二人员舱与第二过渡舱的对接面上分别对应每个固定插头设有固定插槽,所述固定插头外侧设有保证固定插头划入固定插头内的限位插槽。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外啮合的两个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连接板上的手柄固定连接,所述两个从动齿轮上分别设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对应每个固定插槽设置的固定插头。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人员舱与第一过渡舱、第二人员舱与第二过渡舱的对接面上对应两个过渡舱的法兰连接处还设有销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人员舱内部设有储柜、空气循环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所述储柜上设有安全带,储柜内部设有压缩空气瓶、压缩氧气瓶、日常食品及用品,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左侧的第一人员舱内壁上的氧气操控台,氧气操控台上的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控制阀通过压风管路与上述压缩氧气瓶相连,所述空气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右侧的第一人员舱内壁上的空气净化柜、气体检测柜及第一过渡舱顶部的气体单向自动外排阀,空气净化柜内部设有气动马达和CO2吸附剂药箱,其中气动马达通过压风管路与压缩空气瓶相连,气体检测柜内放置多气体参数传感器。
[0011]相比较于第一人员舱,所述第二人员舱内部设有储柜及空气循环系统,所述储柜上设有安全带,储柜内部设有压缩氧气瓶、日常食品及用品,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左侧的第二人员舱内壁上的氧气操控台,氧气操控台上的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控制阀通过压风管路与上述压缩氧气瓶相连。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渡舱和/或第二过渡舱的侧面分别设有高防爆玻璃组成的窥视窗,第一过渡舱或第二过渡舱的顶部还设有天门。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生活系统包括压缩食品、矿泉水、维生素医疗箱等维持生命的必需品O
[0014]进一步的,所述照明系统包括LED照明灯。
[0015]进一步的,所述舱壳外部涂有防火防锈耐高温涂料。
[0016]本发明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舱壳本身的材质可以对避难人员提供有效的防护,防爆抗冲击性强,密封隔热效果好,而且舱壳特殊的形状结构可以漂浮在海面上。在不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拆分开来作为休息、聊天使用的休闲场所,当发生地震、火灾、海嘯等事故时,可以快速组装起来,为避难人员提供有效的防爆、防火、防水等保护。
(四)【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附图1为本发明日常休闲使用时的结构图。
[0019]附图2为本发明事故发生时的结构图。
[0020]附图3为本发明第一人员舱的结构图。
[0021]附图4为本发明第一过渡舱或第二过渡舱的结构图。
[0022]附图5为本发明连接板的结构主视图。
[0023]图中,1、舱壳,2、移动导轨,3、第一人员舱,4、第二人员舱,5、逃生门,6、第一过渡舱,7、第二过渡舱,8、连接板,9、滑动杆,10、滑动槽,11、手柄,12、固定插头,13、固定插槽,14、主动齿轮,15、从动齿轮,16、连杆,17、销孔,18、储柜,19、安全带,20、压缩空气瓶,21、压缩氧气瓶,22、氧气操控台,23、压风管路,24、空气净化柜,25、气体检测柜,26、气体单向自动外排阀,27、窥视窗,28、天门,29、限位插槽。
(五)【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0025]如附图1-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包括一个全封闭的高强度舱壳1,所述舱壳I内部设有隔热保温层,底部设有移动导轨2,所述舱壳I包括位于两端半球形结构的第一人员舱3和第二人员舱4、位于中间段圆柱结构的过渡舱,所述第一人员舱
3、过渡舱、第二人员舱4之间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舱壳I两端的第一人员舱3和第二人员舱4上设有逃生门5,舱壳I内部还设有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循环系统、生活系统、照明系统。[0026]进一步的,所述过渡舱包括第一过渡舱6和第二过渡舱7,所述第一过渡舱6与第二过渡舱7之间通过法兰固定连接,第一人员舱3与第一过渡舱6、第二过渡舱7与第二人员舱4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板8固定连接,且第一人员舱3、第一过渡舱6、第二过渡舱7以及第二人员舱4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条。
[0027]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8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端部为球形的滑动杆9,所述滑动杆9位于过渡舱内壁的滑动槽10内,所述连接板8上设有四个手柄11和四个齿轮传动装置,其中每个手柄11与齿轮传动装置中的主动齿轮14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14外啮合两个从动齿轮15,所述两个从动齿轮15上分别设有连杆16,所述连杆16的另一端连接有固定插头12,所述固定插头12是对应所述第一人员舱3与第一过渡舱6、第二人员舱4与第二过渡舱7的对接面上的固定插槽13设置的,且固定插头12外侧设有保证固定插头12准确划入固定插槽13内部的限位插槽29。
[0028]为防止舱段间发生轴向旋转,所述第一人员舱3与第一过渡舱6、第二人员舱4与第二过渡舱7的对接面上对应两个过渡舱的法兰连接处还设有销孔17,需要组装时,只需在销孔17内插入铁销即可。
[0029]详细的,所述第一人员舱3内部设有储柜18、空气循环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所述储柜18上设有安全带19,储柜18内部设有压缩空气瓶20、压缩氧气瓶21、日常食品及用品,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18左侧的第一人员舱3内壁上的氧气操控台22,氧气操控台22上的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控制阀通过压风管路23与上述压缩氧气瓶21相连,所述空气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18右侧的第一人员舱3内壁上的空气净化柜24、气体检测柜25及第一过渡舱6顶部的气体单向自动外排阀26,空气净化柜24内部设有气动马达和CO2吸附剂药箱,其中气动马达通过压风管路23与压缩空气瓶20相连,气体检测柜25内放置多气体参数传感器。相比较于第一人员舱3,所述第二人员舱4内部设有储柜18及空气循环系统,所述储柜18上设有安全带19,储柜18内部设有压缩氧气瓶21、日常食品及用品,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18左侧的第二人员舱4内壁上的氧气操控台22,氧气操控台22上的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控制阀通过压风管路23与上述压缩氧气瓶21相连。
[0030]为了更好地观察舱外的情况和便于取光,所述第一过渡舱6和第二过渡舱7的侧面分别设有高防爆玻璃组成的窥视窗27,同时,为了透气和丢弃垃圾,第二过渡舱7的顶部设有天门28。
[0031]为了保证避难人员的正常生活需求,所述生活系统包括压缩食品、矿泉水、维生素医疗箱等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所述照明系统包括LED照明灯。
[0032]为更好地保护避难人员,所述舱壳I外部涂有防火防锈耐高温涂料。
[0033]本发明可以放在阳台、户外、海边等任意地方。平常使用时,本发明中的第一人员舱3、两段过渡舱、第二人员舱4是相互分离的,其中两段过渡舱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在一起,每个过渡舱内的连接板8均水平放置充当桌子,因此,使用人员可以在里面休息、喝茶、聊天。当发生地震、爆炸、火灾、海嘯等事故时,使用人员迅速将两端的人员舱滑动至中间的过渡舱,将连接板8迅速旋转移动到人员舱与过渡舱的连接处,旋转手柄11使主动齿轮14旋转,从而带动两个从动齿轮15旋转,从动齿轮15上的连杆16推动固定插头12在限位插槽29内滑入固定插槽13,将舱段固定,同时在人员舱与过渡舱的法兰左右位置的销孔17内插入铁销,防止舱段间发生轴向旋转,最后避难人员坐在储柜18上系好安全带19,防止舱壳I遭受巨大冲击时,产生的震荡对避难人员的伤害。
[0034]本发明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加工制作简单方便,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加工制作即可。
[0035]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包括一个全封闭的高强度舱壳(I),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壳(I)内部设有隔热保温层,底部设有移动导轨(2),所述舱壳(I)包括位于两端半球形结构的第一人员舱(3)和第二人员舱(4)、位于中间段圆柱结构的过渡舱,所述第一人员舱(3)、过渡舱、第二人员舱(4)之间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舱壳(I)两端设有逃生门(5),舱壳(I)内部还设有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循环系统、生活系统、照明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舱包括第一过渡舱(6)和第二过渡舱(7),所述第一过渡舱(6)与第二过渡舱(7)之间通过法兰固定连接,第一人员舱(3)与第一过渡舱(6)、第二过渡舱(7)与第二人员舱(4)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板(8)固定连接,且第一人员舱(3)、第一过渡舱(6)、第二过渡舱(7)以及第二人员舱(4)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8)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端部为球形的滑动杆(9),所述滑动杆(9)位于过渡舱内壁的滑动槽(10)内,所述连接板(8)上设有四个手柄(11),其中每个手柄(11)通过齿轮传动装置控制两个固定插头(12),所述第一人员舱(3)与第一过渡舱(6)、第二人员舱(4)与第二过渡舱(7)的对接面上分别对应每个固定插头(12)设有固定插槽(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14)、与主动齿轮(14)外啮合的两个从动齿轮(15),所述主动齿轮(14)与连接板⑶上的手柄(11)固定连接,所述两个从动齿轮(14)上分别设有连杆(16),所述连杆(16)的另一端连接有对应每个固定插槽(13)设置的固定插头(12),所述固定插头(12)外侧设有限位插槽(2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人员舱(3)与第一过渡舱(6)、第二人员舱(4)与`第二过渡舱(7)的对接面上对应两个过渡舱的法兰连接处还设有销孔(17)。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人员舱(3)内部设有储柜(18)、空气循环系统及空气净化系统,所述储柜(18)上设有安全带(19),储柜(18)内部设有压缩空气瓶(20)、压缩氧气瓶(21)、日常食品及用品,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18)左侧的第一人员舱(3)内壁上的氧气操控台(22),氧气操控台(22)上的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控制阀通过压风管路(23)与上述压缩氧气瓶(21)相连,所述空气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18)右侧的第一人员舱(3)内壁上的空气净化柜(24)、气体检测柜(25)及第一过渡舱(6)顶部的气体单向自动外排阀(26),空气净化柜(24)内部设有气动马达和CO2吸附剂药箱,其中气动马达通过压风管路(23)与压缩空气瓶(20)相连,气体检测柜(25)内放置多气体参数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人员舱(4)内部设有储柜(18)及空气循环系统,所述储柜(18)上设有安全带(19),储柜(18)内部设有压缩氧气瓶(21)、日常食品及用品,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储柜(18)左侧的第二人员舱(4)内壁上的氧气操控台(22),氧气操控台(22)上的氧气流量计和氧气控制阀通过压风管路(23)与上述压缩氧气瓶(21)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舱(6)和/或第二过渡舱(7)的侧面分别设有高防爆玻璃组成的窥视窗(27),第一过渡舱(6)或第二过渡舱(7)的顶部还设有天门(2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活系统包括压缩食品、矿泉水、维生素医疗箱等维持生命的必需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系统包括LED照明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小型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壳(I)外部涂有防火防锈耐高温涂料。
【文档编号】A62B31/00GK103706057SQ201310726444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李国星, 王吉利 申请人:李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