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53957发布日期:2023-11-23 03:24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救生救援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1、高层建筑(或飞行器)发生意外灾难时,人们在短时间内逃离灾害现场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各国都有惨痛经历。目前,高层建筑物(或飞行器)发生意外灾难时的个人求生救援器材或设备几乎是空白,中低层建筑物只有缓降钢丝绳索装置,该装置操作复杂,需要牢固的固定位置,安装时间长,且容易出意外,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旨在改善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逃离灾害现场,尤其高层建筑物(或飞行器)发生意外灾难时的个人求生救援器材或设备几乎是空白,中低层建筑物只有缓降钢丝绳索装置,该装置操作复杂,需要牢固的固定位置,安装时间长,且容易出意外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包括:

4、一缓降系统,所述缓降系统包括:

5、一连杆固定板;

6、若干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对称均匀分布在连杆固定板四周;

7、若干电机箱,所述电机箱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连杆固定板的一端;

8、若干螺旋桨电机,所述螺旋桨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箱内;若干电池,所述电池设置在所述电机箱内,所述电池连接所述螺旋桨电机;

9、若干螺旋桨叶片,所述螺旋桨叶片设置在所述电机箱顶部,

10、所述螺旋桨叶片与所述螺旋桨电机连接;

11、一救生背包,所述救生背包设置在所述缓降系统的正下方;

12、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救生背包顶部,且另一端活动连接在所述连杆固定板的底面中心处;

13、其中,所述螺旋桨电机控制螺旋桨叶片高速旋转产生向上的升力。

14、优选的,所述救生背包包括:

15、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救生背包内,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16、一安全防撞气囊,所述安全防撞气囊设置在所述救生背包上;

17、二组肩膀安全带,两所述肩膀安全带对称设置在所述救生背包上;

18、二组腿部安全带,两所述腿部安全带对称设置在所述救生背包上,所述腿部安全带设置在所述肩膀安全带下方;

19、其中,使用人员背上所述救生背包时,所述安全防撞气囊对应在使用人员的头颈部。

20、优选的,还包括:若干桨叶安全罩,所述桨叶安全罩设置在将所述螺旋桨叶片外围。

21、优选的,还包括:二组转向操作杆,所述转向操作杆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杆固定板底面。

22、优选的,还包括: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救生背包内,所述控制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人员在背上该装置中的救生背包时,控制器控制电池带动螺旋桨电机开启,螺旋桨叶片高速旋转产生向上的升力,使得从高空掉落的人降落速度减小到6.5m/s,从而使得使用人员安全降落到地面。

24、2.该装置中设置转向操作杆,当下落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可以调整装置的运动方向,有效提高使用人员生还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缓降系统,所述缓降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背包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属于救援救生系统技术领域。该一种军民两用动力缓降救生救援系统,包括:缓降系统、救生背包、第二连杆,缓降系统通过第二连杆连接在救生背包上方,使用人员背上救生背包能够通过控制缓降系统产生向上的升力,使得从高空掉落的人员下落速度低于6.5m/s,从而保证人员的安全,该装置中设置转向操作杆,当下落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可以调整装置的运动方向,有效提高使用人员生还率,救生背包可以保证使用人员与该装置绑定,不易脱落,从而保证使用人员的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蔡大明,谢旭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华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