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机动空气滤清口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过滤技术领域。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口罩和防毒面具都是依靠人体肺脏的呼吸力、吸入过滤后的空气而使用的。由于人体的呼吸力有限,所以过滤空气的填料厚度以及空气过滤效果也就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空气滤清口罩。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该装置由口罩和机动空气滤清系统构成。滤清系统包括配有充电装置的电池盒,在其侧部设有填料盒。填料盒底面为一层活动挡网,挡网以上装有填料,填料上部有一层隔网。电机位于隔网与填料盒顶面之间。填料盒顶面有一圆形吸风口,与电机连接的风扇位于吸风口上部。起密封连接作用的方座、密封垫和法兰安装于填料盒上方。法兰上有个突起的用于连接导气管的方盒,导气管另一端与口罩连接。口罩从内侧到外侧分海绵体、隔气薄膜和厚布三层,导气管连接于海绵体端部,导气管出口位于海绵体内侧面,海绵体内侧上部设有两个海绵封气突起。在口罩两端和电池盒与填料盒侧部均设有松紧带。
该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因为本装置采用机动方式抽取过滤空气,所以过滤填料的厚度可比一般防毒面具活性炭盒的厚度高两倍以上,比普通口罩厚度高十五倍以上,因此空气滤清效果好。该装置比防毒面具美观,适于在烟气、粉尘、毒气、各种被污染的空气场所使用。可根据不同受污染或毒化的空气,选用棉絮、纱布、活性炭等不同的空气过滤填料。填料可以清洗或更新,如用活性炭,可以再生或更新。口罩、海棉体、海棉封气突起均可以清洗或更新。
附图
为该机动空气滤清口罩示意图。图中所示1-海绵封气突起、2-松紧带、3-电池合盖、4-簧片、5-充电电池、6-电池盒、7-正极导线、8-负极导线、9-充电器、10-充电插头、11-弹簧、12-活动挡网、13-填料盒、14-空气过滤填料、15-隔网、16-电机、17-电机开关、18-吸风口、19-风扇、20-方座、21-密封垫、22-法兰、23-厚布、24-隔气薄膜、25-海绵体、26-导气管、27-滤清空气出口、28-口罩。
实施例机动空气滤清口罩,由口罩和机动空气滤清系统构成。滤清系统包括装有充电器9和充电插头10的电池盒6,在其侧部设有填料盒13。填料盒13底面为一层活动挡网12,挡网以上装有填料14,填料上部有一层隔网15。电机16位于隔网15和填料盒13顶面之间,电机开关17位于填料盒13侧面。填料盒13顶面有一圆形吸风口8,与电机16连接的风扇19位于吸风口上部。起密封连接作用的方座20、密封垫21和法兰22均安装于填料盒13上方。法兰22上有个突起的用于连接导气管26的方盒,导气管26另一端与口罩28连接。口罩28从内侧到外侧分海绵体25、隔气薄膜24和厚布23三层,导气管26连接于海绵体25端部,导气管滤清空气出口27位于海绵体25内侧面,海绵体25内侧上部设有两个海绵封气突起1。口罩28两端和电池盒6与填料盒13侧部均设有松紧带2。
该装置工作过程如下将电池放入电池盒中充电。充电完毕后,将电池盒、填料盒用松紧带固定在人背后,口罩固定到人的面部,打开电机开关,电机带动风扇旋转。外界空气被吸入填料盒,流经活动挡网、填料、隔网和吸风口,滤清空气被风扇打入方座和法兰以及导气管,并从导气管滤清空气出口流出,供人呼吸。当人吸气时、口罩内仍有适量剩余正压滤清空气,排斥外界空气,向口罩四周流出,外界受污染空气不会吸入人体。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空气滤清口罩,由海绵封气突起、松紧带、电池合盖、簧片、充电电池、电池盒、正极导线、负极导线、充电器、充电插头、电池、活动挡网、填料盒、空气过滤填料、隔网、电机、电机开关、吸风口、风扇、方座、密封垫、法兰、厚布、隔气薄膜、海绵体、导气管、滤清空气出口和口罩组成,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口罩、电池盒和填料盒组成,电池盒内设有充电装置;填料盒设于电池盒侧部,其底面为一层活动挡网,挡网以上是填料,填料上部有一层隔网,电机位于隔网与填料盒顶面之间,填料盒顶面有一吸风口,与电机连接的风扇位于吸风口上部;方座、密封垫和法兰安装于填料盒上方,法兰上有个连接导气管的盒,导气管另一端与口罩连接;口罩从内侧到外侧分海绵体、隔气薄膜和厚布三层,导气管连接于海绵体端部,导气管出口位于海绵体内侧面,在海绵体内侧上部设有两个海绵封气突起;在口罩两端和电池盒与填料盒侧部均设有松紧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空气滤清口罩。可在空气受烟气或粉尘或毒气等污染的环境中使用。该装置采用机动方式抽取过滤空气,其过滤填料厚度可比一般防毒面具活性炭厚度高两倍以上,比普通口罩厚度高十五倍以上,空气过滤效果非常理想。该装置主要由电池盒、填料盒、填料、电机、风扇、方座、导气管、口罩、海绵体、隔气薄膜等部件组成,设计合理,比防毒面具美观。
文档编号A62B9/00GK2203616SQ9420698
公开日1995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1994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1994年3月23日
发明者刘秉正 申请人:刘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