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纸用压榨毛毡用开口状基底织物及抄纸用压榨毛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373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抄纸用压榨毛毡用开口状基底织物及抄纸用压榨毛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抄纸机挤压纸浆用的毛毡,尤其涉及具有接缝环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
背景技术
过去,在造纸工序的挤压纸浆中,利用针刺毛毡和一对挤压滚子来进行湿纸的挤水作业。
已知的这种针刺毛毡如

图1所示是具有接缝环的开口状结构。也就是说,毛毡F构成为开口状,在各个端部上形成多个环L。
毛毡F如图2所示,由基底织物B和2层连接层W而构成。连接层W是利用针刺法对层积在基底织物B上的网状纤维进行络合一体化处理而制成的。
基底织物B是对MD方向的线材和CD方向的线材进行织造而构成的。并且,利用MD方向的线材来构成环L。
在使用时把开口状的毛毡F安装在抄纸机械上,把两端部对接起来,把一边端部的环嵌合到另一边端部的环之间,使两端部的环互相咬合在一起。
在进行该咬合作业时,不是从正面直接使环与环互相对接,而是如图2(A)所示,把两端部对接成三角形,然后使各个环互相咬合在一起。所以,在一边的环之间嵌合另一边的环时,另一边的环从其下侧向上侧嵌入到这边的环之间。
而且,在咬合作业时,使用专门的工具,其详细说明从略。
若咬合作业结束,则如图2(B)所示,利用连续的环L的孔部形成孔洞,把芯线S插入到孔洞状的环孔部群内。然后,把对接成三角形的端部变成平面状,即可形成无开口状的造纸用压榨毛毡F。
这样的压榨毛毡F称为带接缝环的毛毡,其安装作业非常方便,其需求量近几年呈连续增长趋势。(日本发明专利特开昭59—112091号公报)。
开口状的毛毡F有两个表面,其宽度在CD方向上,长度在MD方向上,在毛毡F从开口状变成无开口状的情况下,两个表面构成外周面和内周面。在此情况下,外周面是与湿纸相接触的面,内周面是与挤压滚子相接触的面。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涉及构成毛毡F的构件而使用“表面”这一表达方式的情况下,所谓“表面”,是指在假定“构件”为无开口状的状态情况下,与湿纸和挤压滚子相接触的两个面,即外周面和内周面。并且,在本发明中,所谓“内侧”,是指从表面来观看毛毡内侧的情况下的方向,也包括从外周面、内周面的任一来看的方向,并且,所谓“外侧”,是指从毛毡内侧来观看两个表面的情况下的2个方向。
以下根据图3~图6,详细说明基底织物B的结构和制造方法。图3是表示基底织物B的一边的端部的概要图。在图3中,基底织物B是由CD方向的线材1和MD方向的线材2构成的。在此情况下,是1/3经二重组织的组织,图4是1/2经二重组织的组织。而且,当然,组织并非仅限于此,可以选择任意形态。
MD线材2在端部返回,形成上下一对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并行的MD线材2形成层,各层中的线材表面是连续的,以此来形成基底织物B的两个表面。
CD线材1应该连结MD线材2的两个表面并以任意的布置形式而布置在CD方向上。
在此,MD线材2的折回部分中,与最端部的CD线材1相比,突出的部分形成环L。
以下根据图5和图6,详细说明基底织物B的制造方法。
图5是利用管袋织物织机制造的情况下的概要图。而且,管袋织物织机是众所周知的结构,故在此无图示。
在此情况下,CD线材1被选择作为由综线而上下(升降)的整经线;MD线材2被选择作为用摆梭的移动来布置的打纬线。
并且,作为最端部的整经线,布置一种比CD线材粗的纤维即芯线S。
在此,说明已知的管袋织物织机的动作概要。首先,由综线选择的整经线进行移动,在移动的整经线和不移动的整经线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内装打纬线的梭子在运行,打纬线被置于空间内。并且,梭子移动后,综线被驱动,于是打纬线被夹持在整经线之间。然后,利用导纱梳栉把打纬线压入到整经线内。通过连续进行这种作业而形成织物。
在此,图6是表示梭子运动顺序的概要图。也就是说,如上所述,梭子在织机的端部之间进行往复运动,以此来布置打纬线。
在此,首先,梭子向方向①运动。
在此,布置芯线S作为梭子运行侧最端部的整经线。于是,梭子通过S,到达织机端部。在此情况下,通过综线来使芯线S移动,以便梭子通过芯线S的上侧。
然后,梭子在S处折回,向相反方向②移动,在此情况下,芯线S移动,使梭子通过芯线S的下侧。并且,梭子向方向③移动,把打纬线布置在芯线S的上侧,然后再向方向④移动,把打纬线布置在芯线S的下侧。
这时,整经线作为对方向①和②的打纬线进行夹持的集组、以及对方向③和④的打纬线进行夹持的集组,有选择地依靠综线进行移动。以下反复进行这一连串的动作,直到形成毛毡中所需的CD方向宽度为止。
并且,在所需的CD宽度形成后,从织机上取下基底织物,分离芯线S,即完成在两端部具有环L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B。
也就是说,在图3和图4中,所述平行的MD线材2是通过把连续的打纬线布置成螺旋状而构成的。并且,利用方向①和方向④的打纬线、以及方向②和方向③的打纬线来形成基底织物B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各个表面。
但是,在过去的环L中,安装作业时,有时很难插入芯线S。
在此,根据图7~图10来说明第1个过去的例子。
图7是基底织物B端部的CD方向剖视图。它表示组织的概况。该图是在基底织物B的一边端部上切断了环L的状态下的主视图。MD线群21A~24B表示环L的根基断面,若是未切断状态,则MD线材21A和21B、22A和22B、23A和23B、以及24A和24B分别是连续状态,因此,构成环L。
根据图7来说明基底织物B的组织。该组织是1/3经二重组织,作为CD方向线材1,为表示1/3织物的全部图案,所以,标注了符号11~14共4个。而且,在基底织物B的端部中,CD线材11被布置在最端部,面向基底织物B的里侧,按CD线材12、13、14的顺序进行布置。
如图3所示,环L是利用位于比CD线材11更靠端部侧的一对MD方向线来形成的。MD线材2,是通过将其表面按压在CD线材1上而进行固定的,所以,环L的形状主要取决于CD线材1。
在此,利用图8所示的概要图,详细说明CD线材11和12对MD线群的影响。而且,在MD线材中所标注的箭头是表示由CD线材11和12施加的向量。
也就是说,在MD线材21A和23B中,由CD线材11和12进行夹持。即MD线材21A和23B虽然受到CD线材12在倾斜表面一侧的作用力,但其状态是由CD线材11向内侧方向施加力量。在此情况下,CD线材11和12互相邻接,使向量互相抵消。MD线材21A和23B,通过将其表面按压到CD线材11上的位置而被布置在基底织物B上。
MD线材22A和24B,也是由CD线材11和12进行夹持。该MD线材22A和24B,在由CD线材12向内侧加力后,虽然因从表面侧施加力而被松开,但由CD线材11在倾斜表面方向上加力。该施加力向量,因CD线材11和12接近而几乎互相抵消。
于是,MD线材22A和24B在其端部利用按压到CD线材12上的位置而被布置在基底织物B上。
在此,MD线材21B、22B、23A、24A的外侧,从作为最端部的线材CD线材11以及与其相邻接的CD线材12的位置开始被松开。也就是说,MD线材22B和24A虽然受到CD线材13向内侧方向的作用力,但之后受到CD线材11向斜外侧方向的作用力,被松开。
同样,MD线材21B和23A,虽然受到CD线材14向内侧施加的作用力,但之后受到CD线材12向斜外侧方向施加的作用力,被松开。
所以,如图9所示,这些MD线材23A和24A,与21A和22A相比,是处于外侧的位置而被布置在基底织物B上;MD线材21B和22B,与23B和24B相比,是处于外侧的位置而被布置在基底织物B上。
如上所述,上下一对MD线材是构成环L的。所以,如图10所示,其结果是,由MD线材21A和21B构成的环L2、以及由MD线材23A和23B构成的环L1,在上下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
并且,根据图11~图14,说明第2个过去的例子。而且,图11是1/3经二重组织织物的剖视图,它表示与图7中说明的基底织物B不同的CD线材的布置形态。
在此情况下,如图12所示,MD线材21A、21B受到由CD线材11向内侧方向施加的力;并且,MD线材21B和23A受到由CD线材12向内侧方向的施加力。
另一方面,MD线材22A、24A、22B、24B,受到由CD线材12和11向外侧方向施加的力。
其结果,MD线材的实际布置位置如图13所示。
并且,由MD线材21A和21B构成的环L1、以及由MD线材22A和22B构成的环L2,如图14所示,孔的大小不同。
根据图15~图19,说明第3个过去的例子。
图15是1/2经二重组织的剖视图,它是与图7和图11中说明的基底织物B不同的CD线材织物组织。
MD线材21A、24A、23B,其表面和侧面受到CD线材11的作用力。
在此根据图17,说明例如涉及MD线材21A的负荷向量。也就是说,在MD线材21A上,利用由CD线材11所产生的负荷向量,结果产生了CD方向(图中右方向),而且内侧方向(图中下方向)的负荷向量。
按照与此相同的原理,如图16所示,对于构成环L根基部分的所有MD线材2,分别产生来自CD线材1的上述负荷向量。
也就是说,环L根基部分的MD线材2,结果变成在图18所示的CD方向上产生偏移的布置形态。而且,如上所述,在MD线材中,产生“CD方向和内侧方向”的负荷向量。实际上,由于MD线材与CD线材的倾斜部分相搭接等原因,在此情况下“CD方向的负荷向量”变得很显著。
所以,实际的环L如图19所示,在CD方向上变成扭曲形状。
也就是说,如第1个过去的例子~第3个过去的例子所示,在过去的环中,其结构是,与基底织物B整体相对的环的根基位置不确定。
所以,抄纸用压榨毛毡的两端部上所构成的各个环很难互相咬合。
把芯线S插入到环群所形成的孔部内的作业,无法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这样一种抄纸用压榨毛毡用开口状基底织物,即其所具有的环的形状便于顺利地进行安装作业。
本发明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反复进行专心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开口状基底织物中进一步设置一种调整线,以便在CD线材中的端部边缘上把两端部近旁的MD方向线材保持在规定位置上,即可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涉及上述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中包括在形成两表面的各层中所布置的、在MD方向上呈连续状的MD线材、以及织入到MD线材内,以便对上述各层进行连结的、CD方向的CD线材,在两端部利用该连续的MD线材来形成芯线嵌入环部分,该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的特征在于设置调整线,该调整线按照与基底织物中的CD线材不同的织造图案而被织入到CD线材中的端部边缘上,对两端部近旁的MD方向线材施加力,以防止在外侧方向和/或CD方向上产生偏移,这样来保持上述芯线嵌入环的形状。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的设置目的是对于未受到由布置在CD线材中最端部的第1CD线材以及与该第1CD线材相邻接的第2CD线材向内侧方向的作用力的MD方向线材,施加向内侧方向的作用力。
再者,本发明涉及上述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由调整线来抵消两端部近旁的MD线材上由CD线材产生的向CD方向的负荷向量。
并且,本发明涉及上述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独立地布置在MD线材的各层内。
再者,本发明涉及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独立地布置在各层内的调整线的粗细各不相同。
并且,本发明涉及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被布置在MD线材的各层中的任一层内。
再者,本发明涉及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被布置成对MD线材的各层进行连结的状态。
并且,本发明涉及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是比CD线材细的纤维。
再者,本发明涉及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是在弯曲的情况下被制成扁平状的纤维。
并且,本发明涉及抄纸用压榨毛毡,其特征在于包括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
本发明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环部近旁的MD方向线材在外侧方向、CD方向上均无偏移,稳定地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上,因为能保持住环的形状,所以,安装作业很好进行。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开口状抄纸用压榨毛毡的概要图。
图2(A)和(B)是开口状抄纸用压榨毛毡的互相咬合作业的表示图。
图3是表示开口状抄纸用压榨毛毡的基底织物端部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开口状抄纸用压榨毛毡的基底织物端部的概要图。
图5是表示基底织物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图。
图6是表示基底织物的织造时梭子移动顺序的概要图。
图7是第1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8是第1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9是第1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0是第1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MD方向剖视图。
图11是第2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2是第2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3是第2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4是第2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MD方向剖视图。
图15是第3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6是第3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7是第3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8是第3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19是第3过去例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产品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基底织物的环部的侧视图。
图32是实施例A-1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3是实施例A-2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4是比较例A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5是实施例B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6是比较例B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7是实施例C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图38是比较例C的基底织物的端部中的CD方向剖视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调整线按照与基底织物中的CD线材不同的织造图案而被织入到CD线材中的端部边缘上,对两端部近旁的MD方向线材施加力,以防止其在外侧方向和/或CD方向上产生偏移。所以,如果对两端部近旁的MD方向线材施加力,以防止其在外侧方向和/或CD方向上偏移,那么,调整线也可以按任一织造图案,进行织造。
尤其,在希望对MD方向线材施加力量,以防止其在外侧方向上产生偏移的情况下,最好是配置对MD方向线材向内侧施加作用力的调整线,其中,该MD方向线是没有由布置在CD线材中的最端部的第1CD线材以及与该第1CD线材相邻接的第2CD线材来向内侧方向施加作用力的MD方向线材。
根据图20~图31,利用具体例子来说明在此情况下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是具体例子,并非仅限于此。
根据图20~图24,说明第1实施方式。而且,该第1实施方式消除了在图7~图10中说明的1/3经二重组织织物的缺点。
图中,3是调整线,它被布置在CD方向上。具体来说,调整线3被布置在构成基底织物B的最端部的CD线材11的更端部侧。也就是说,调整线3布置在环L的根基部分上。
并且,调整线3被布置在环L的根基部分上,其状态是对于未受到构成基底织物B的最端部的第1CD线材11以及与其相邻接的第2CD线材12向内侧方向施加力的MD线材(以下称为“浮起MD线材”)施加向内侧方向的力量。
例如图21所示,在构成一边的表面的MD线材层21A、22A、23A、24A中,调整线3可以布置成这样的状态,即对于由CD线材11和12对其向内侧施加力量的MD线材21A、22A来说,从其下侧通过;而对于浮起的MD线材23A、24A来说,则从其上侧通过。
这样一来,浮起MD线材23A、24A受到向内侧的作用力,使浮起MD线材23A与CD线材12的侧面相搭接,并被固定;浮起MD线材24A与CD线材11的侧面相搭接并被固定。于是,由MD线材21A、22A、23A、24A构成的MD线群层,在MD方向上的布置位置大体一定。
同样,在其他由MD线材21B、22B、23B、24B构成的层内也布置调整线3。在此情况下,也和上述情况一样,利用调整线来对浮起MD线材施加向内侧方向的作用力。
在图21中,调整线3布置成仅对浮起MD线材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调整线3,如果能达到对浮起MD线材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的目的,那么,也可以采取其他任一布置形态。也就是说,调整线3也可布置成对以下两种MD线材都施加向内侧方向的作用力一种是浮起MD线材,另一种是已由CD线材11或CD线材12对其施加了向内侧的作用力的MD线材。
以下根据图22来说明该例。在该例中,浮起MD线材23A和24A、以及已由CD线材12对其施加了向内侧的作用力的MD线材22A,均受到调整线3施加的向内侧的作用力。
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使环L的根基部分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上。
而且,在此情况下,MD线材22A的状态是,其表面受到CD线材12的作用力之后,被固定在CD线材11的侧面上,所以,利用调整线3来对已由CD线材12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的MD线材22A再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比对MD线材21A施加作用力更好,该MD线材21A已由位于最端部的CD线材11对其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因此,在此状况下,即使由调整线3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也不会使固定在CD线材11的侧面上的位置状况发生变化。
当然,也可以利用调整线3来对已由CD线材11对其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的线材,再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
并且,在上述图21和图22中说明的例子是调整线3由单一的线材构成,该单一线材在各表面层内均按CD方向进行排列。
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来构成调整线3,即利用许多线材来调整外侧方向和CD方向的偏移。
如图23所示,在基底织物B端部内,也可以利用第1调整线3来对一边的浮起MD线材23A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利用第2调整线3来对另一边的浮起MD线材24A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在使用许多条调整线3的情况下,如果分别对许多浮起的MD线材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那么也能使环L的根基位置稳定。
而且,在上述图21~23中,表示的例子是在构成基底织物B的表面的各个MD线材层中,分别独立地布置调整线。例如,在CD线材1和MD线材2的原材料和粗细等因素所造成的环L的根基偏移并不太明显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某一表面的MD线材层内布置调整线3。
并且,在上述图21~23中,在基底织物B的两表面的MD线材各层中分别独立地布置了调整线3。
但是,如图24所示,也可以为连结两表面的MD线材各层而布置调整线3。
在此情况下,调整线3由单一的线材而构成,该单一的线材分别对浮起MD线材23A、24A、21B、22B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
以下根据图25~图27,说明第2实施方式。而且,该第1实施方式是解决图11~图14中说明的1/3经二重组织织物的缺点的具体例子。
在此情况下,调整线3也和第1实施方式一样,主要是对向外侧方向偏移的浮起MD线材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
例如,图26所示可以采用这样的构成,即在基底织物B的两表面的MD线材各层上独立地布置调整线3。
并且,如图27所示,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构成,即利用调整线3来对浮起MD线材(也包括浮起MD线材以外的MD线材在内)施加向内侧的作用力。
以下说明主要用于消除环部近旁的MD线材向CD方向的偏移的调整线。在此情况下,最好把调整线布置成能消除两端部近旁的MD线材上由CD线材造成的向CD方向的负荷向量。
以下根据图28~图30,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
调整线3被布置在环L的根基部分上是为了消除CD线材对MD线材施加的CD方向的负荷向量。
现根据图29加以说明。图29表示与图17中说明的部位相对应,由调整线3对MD线材21A施加的负荷向量。
也就是说,调整线3对MD线材21A施加CD方向和内侧方向负荷向量。即调整线3施加的CD方向的负荷向量的方向与CD线材21施加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该调整线3产生的负荷向量被施加到所有的MD线材上。所以,其结果,接缝环L如图30所示形成稳定的布置状态。
因此,当使接缝环互相咬合时,能顺利地进行作业。
当把调整线3布置在基底织物B上时,选择调整线3作为用管袋织物织机制造时的整经线。在此情况下,设置一种与驱动其他CD线材1的综线不同的,独立驱动的综线,即可把调整线3按照与其他CD线材1不同的织造图案织入到基底织物内。
而且,调整线3可以选择任一种原材料和结构的线材,但最好选用比CD线材1细的线材。在选用比CD线材1细的线材的情况下,调整线3不会出现在比对MD线材表面施加力的CD线材的表面位置更高的位置上,不会产生对湿纸的转印或振动问题。所以效果良好。
同样,调整线3,例如是细的纤维的无捻集合体的纤维束在弯曲部分进行扁平化,所以效果良好。
并且,在把调整线3分别独立地设置在MD线材各层内的情况下,两MD线材层中的调整线3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粗细。
例如,毛毡两端部的环L之间的对接,如图2(A)所示,把开口状的毛毡对接成三角形。在此情况下,例如三角形顶侧的环L根基部分上所布置的调整线3选用粗线材;相反侧的环L根基部分上所布置的调整线3选用细线材,那么,就能更容易进行最初的环之间的咬合作业。
也就是说,咬合作业的方法是从一边的环L、L之间的三角形顶侧把另一边的环的下侧进行嵌合安装。所以在选择了环L的下侧细的调整线的情况下,能更顺利地进行嵌合安装作业。
若采用本发明,则采用调整线3作为CD线材中的附加线,能使环L的根基位置稳定地保持在规定位置上,如图31的侧面图所示,能保持环的形状,所以容易进行环的咬合作业和芯线S的插入作业。
实施例以下利用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采用开口状基底织物的抄纸用压榨毛毡,但这些并不是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定。
利用表1所示的MD线材、CD线材、对接层、调整线,制作了实施例A-1、A-2、B和比较例A、B的抄纸用压榨毛毡。
表1

作为实施例A-1,其制作的抄纸用压榨毛毡,如图32所示,在MD线材的各层内独立地具有对MD线材向外侧方向的偏移施加作用力的调整线。
作为实施例A-2,CD线材的织造图案与实施例A-1相同,但其制作的抄纸用压榨毛毡,其中具有对MD线材向外侧方向的偏移施加作用力的调整线,如图33所示对MD线材的各个层进行连结。
作为比较例A,CD线材的织造图案与实施例A-1相同,但制作的抄纸用压榨毛毡,如图34所示没有调整线。
作为实施例B,其制作的抄纸用压榨毛毡,如图35所示,在MD线材的各个层中独立地具有对MD线材向外侧方向的偏移施加作用力的调整线。
作为比较例,其CD线材的织造图案与实施例B相同,但其制作的抄纸用压榨毛毡如图36所示没有调整线。
利用表2所示的MD线材、CD线材、对接层、调整线,制作了实施例C、比较例C的抄纸用压榨毛毡。
表2

作为实施例C,其制作的抄纸用压榨毛毡,如图37所示具有对MD线材向CD方向的偏移施加作用力的调整线。
作为比较例C,其CD线材的织造图案与实施例C相同,但其制作的抄纸用压榨毛毡,如图38所示没有调整线。
以下,实施例A-1、A-2、B和比较例A、B向外侧方向的环的偏移的测量结果示于表3。而且,对环的偏移是测量了在最外侧方向上偏移的MD线材的各个头、以及存在于规定位置上的MD线材的各个头的差(图34和图36)。
表3

以下是实施例C和比较例C,当测量出环倾斜时,实施例C的抄纸用压榨毛毡为87°,比较例C的抄纸用压榨毛毡为76°。环倾斜表示MD线材向CD方向的偏移,测量了对形成环的各种MD线材的中心进行连接的线和两表面所形成的角(参见图37和图38)。
在任一种内也都确认了本发明的抄纸用压榨毛毡通过利用调整线作为附加在CD线材中的端部上的线,能把环L的根基位置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上。
若采用本发明,则能使环的形状保持稳定,所以,能提供安装作业非常方便的抄纸用压榨毛毡。
权利要求
1.上述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中包括在形成两表面的各层中所布置的、在MD方向上呈连续状的MD线材、以及织入到MD线材内,以便对上述各层进行连结的、CD方向的CD线材,在两端部利用该连续的MD线材来形成芯线嵌入环部分,该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的特征在于设置一种调整线,该调整线按照与基底织物中的CD线材不同的织造图案而被织入到CD线材的端部边缘上,对两端部近旁的MD方向线材施加力,以防止其在外侧方向和/或CD方向上产生偏移,这样来保持上述芯线嵌入环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的设置目的是对于未受到布置在CD线材中最端部的第1CD线材以及与该第1CD线材相邻接的第2CD线材向内侧方向的作用力的MD方向线材,施加向内侧方向的作用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由调整线来抵消两端部近旁的MD线材上由CD线材产生的向CD方向的负荷向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独立地布置在MD线材的各层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独立地布置在各层内的调整线的线的粗细各不相同。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被布置在MD线材的各层中的任一层内。
7.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被布置成对MD线材的各层进行连结的状态。
8.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是比CD线材细的纤维。
9.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特征在于调整线是在弯曲的情况下被制成扁平状的纤维。
10.一种抄纸用压榨毛毡,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在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很容易进行安装作业的、能保持环形状的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其中包括在形成两表面的各层中所布置的、在MD方向上呈连续状的MD线材、以及织入到MD线材内,以便对上述各层进行连结的、CD方向的CD线材,在两端部利用该连续的MD线材来形成芯线嵌入环部分,该抄纸用压榨毛毡用的开口状的基底织物的特征在于设置一种调整线,该调整线按照与基底织物中的CD线材不同的织造图案而被织入到CD线材中的端部边缘上,其对两端部近旁的MD方向线材施加力,以防止在外侧方向和/或CD方向上产生偏移,这样来保持上述芯线嵌入环的形状。
文档编号D21F1/00GK1441100SQ031063
公开日2003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25日
发明者荻原泰之 申请人:市川毛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