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704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辊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的辊压机,其中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彼此构造成马鞍压床。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用于处理移动织物(laufenden Bahn)的湿压机(Nasspresse)等辊压机,其中移动织物例如为纸浆织物或纤维素织物。
背景技术
在这种辊压机中,必须提供用于补偿轧辊由于受热而发生的长度变化的措施。关于此点,例如在EP0531491B1中公开了一种辊压机,其中每个压辊的至少一个端部被支撑在轴承支架中,而且这两个压辊在轴承支架侧通过牵引棒彼此连接。该牵引棒在压辊的主轴线方向上移动,使得轴承支架相应地彼此相对移动。由于轴承支架可沿压辊的主轴线彼此相对移动,所以即使在压辊和轴承支架不能相对位移的情况下,也可补偿压辊的长度变化。然而,将轴承支架设置成可彼此相对移动时费用很高,而且将压辊保持在由其夹紧的压挤平面(二通过为实现最佳的马鞍压床所期望的压辊轴线的彼此相对位置来限定)上时会不稳定。为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EP0571582B1中,除了设有如上所述的可彼此相对移动的轴承支架外,还设有平行于压挤平面的导引表面对,该导引表面对防止压辊从所期望的压挤平面突出。
DE4417760A1公开了一种具有两个压辊的压床设备,各个压辊的一端支撑在轴承支架中。其中轴承支架通过牵引接板互相连接,该牵引接板允许轴承支架相对彼此轴向位移,而轴承支架通过关节轴承支撑在基座上。
CH560852A5公开了一种具有两个压辊的压床设备,各个压辊的一端支撑在轴承支架中,其中轴承支架由螺钉固定在一起,并且固定支撑在基座上。

发明内容
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具有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的辊压机,其中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彼此构造成马鞍压床,利用此辊压机可安全并简单地补偿压辊的长度变化,同时维持较好的压挤结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辊压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将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描述。
根据本发明,两个轴承支架在压辊的第一端部上构造成涉及在压辊的长度200910133201.8
说明书第2/16页
方向上彼此不能相对移动的刚性单元,其中根据在两个轴承支架之间实施连接使得轴承支架可在横断压辊轴线的方向上,例如在压挤平面中或在横断由压辊限定的压挤平面中,彼此相对移动。
所以根据实施方式,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两个轴承支架可一体制造,使得它们整体构造成刚体。这两个轴承支架也可单独制造并且联接成整个刚性的(即在所有自由度上均为刚性的)整体,例如以不可拆解的方式通过将轴承支架彼此焊接、铆接或以可拆解的方式通过将轴承支架彼此由螺钉固定在一起。此后,根据实施方式,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和/或第二轴承支架单元的轴承支架整体刚性地邻接固定,例如一体构成、彼此由螺钉固定或彼此焊接。
在整体刚性地构成第一轴承支架单元时,轴承支架在压挤方向(该方向在由压辊纵轴夹紧的压挤平面中且横断压辊纵轴而延伸)上通常是相对不可挠曲的并因此在压挤方向上几乎不会相对转动。因此,马鞍压床保持相对固定不变。如上所述,压挤平面为通过压辊夹紧的平面,其中该平面的位置由各压辊相对彼此的位置给出,而各压辊相对彼此的位置由所期望的最佳马鞍压床来产生。在整体刚性的轴承支架单元中,没有轴承支架可相对于另一轴承支架在横断压挤平面的方向上超出压挤平面;然而,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出压挤平面的实施方式。
此外,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轴承支架可通过至少在压辊的长度方向上不可挠曲或全部不可挠曲的牵引棒彼此连接,使得轴承支架在马鞍压床的相应扩大/配合的情况下以及在牵引棒的弹性转动的情况下可在压挤方向上彼此分离移
动。这些牵引棒可例如是夹持器,该夹持器具有c型或u型并且其例如在压辊
的长度方向上或在横断压辊的方向上双侧地安装在第一压挤单元的轴承支架上,以在相应互补形成的连接块中啮合在各轴承支架上,使得轴承支架在压挤方向上弹性夹紧在彼此之上,其中轴承支架在压辊方向上保持相对彼此不可移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例如具有下列更改
一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及机架之间或在第二轴承支架单元及机架之间的浮动轴承,其中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的端部沿纵向方向固定地支撑在轴承支架中。
一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及机架之间以及在第二轴承支架单元及机架之间的旋转轴承,其中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的端部沿纵向方向固定式地支撑在轴承支架中。
一第一或第二压辊长度可迁移地精确支撑在相对所属的轴承支架的端部上,其中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的其余端部相对于轴承支架沿纵向方向固定式地支撑。与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轴承支架彼此连接的牵引棒也可构造为牵引接板,该牵引接板例如构造成片状,例如为矩形片,并且该牵引接板在横断压辊的方向上,例如在横断压挤平面的方向上,安装在轴承支架的相对面上。为可将牵引接板较容易地从轴承支架拆卸,可例如设计成牵引接板可通过横断压挤平面延伸的可拆卸横梁螺栓(即可拆卸的螺栓)来与各轴承支架连接;此外,为防止各轴承支架相对于接板旋转移动,以防将引起轴承支架在压挤平面中(即沿压辊的主轴线)不期望的相对移动,各接板例如利用多个(例如两个)横梁螺栓固接在各轴承支架上,为获得所期望的扭矩,这些接板不是同轴设置的而是以一定的距离彼此平行地设置。也可仅将单个接板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居中(即在压挤平面中延伸)安装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轴承支架之间。根据实施方式,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和/或第二轴承支架单元的轴承支架通过在压辊的长度方向上抗弯的牵引接板装载在彼此之上,该牵引接板在横断压辊的长度方向上不可旋转地安装在轴承支架的相对侧部上,例如通过每个轴承支架的每两个横梁螺栓。
根据实施方式,压辊中的一个压辊(例如位于第一旋转轴承上的压辊)在例如第二端部的一个端部(远离第一旋转轴承的端部)上,在压辊的长度方向上可以位移地支撑在其此处的支座中。
根据实施方式,在压挤平面的每侧上设有多个接板并且例如如上所述那样安装在第一压挤单元的轴承支架上,由此在每侧上放置有具有多个接板(例如具有2、 3、 4、 5、 6或更多接板)的接板组。
在使用套筒式轧辊时,例如使用靴式轧辊(Schuhwalze)时,所希望的是可从压辊更换套筒而不拆卸轴承支架。为此,压挤平面的两个侧部上的一个或多个接板可通过例如在横断压挤平面的方向上侧面地移除所有螺栓而拆卸;也可考虑将除了一个螺栓的所有螺栓(即在4个螺栓固接中的3个螺栓)侧面地移走,并且各接板或具有多个接板的各接板组分别围绕其余的螺栓平行于压挤平面(例如在远离压辊的方向上)旋转;后者允许以简单的方式例如将使用过的轧辊套筒轴向越过各轴承支架,其中例如越过离开轴向放倒接板一侧的轴承支
架,也例如越过放倒的接板而移除并由新的轧辊套筒代替。在更换轧辊套筒后,一个或多个接板再次按照原来的样子并且为了压挤操作与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各轴承支架不可旋转地连接。
第一压辊和/或第二压辊可设为具有柔性轧辊套筒以及压挤抵靠轧辊套筒的压力靴(Pressschuh)的靴式轧辊。在此,第一压辊的压力靴可例如设有面对轧辊内侧的凹部,该凹部大致与第二轧辊的凸部(例如由于轧辊的圆柱型)互补,使得柔性轧辊套筒在将其周缘表面配合到另一轧辊的凸部上的同时,被向所述另一方的轧辊挤压,以由此在织物转动方向(Bahnlaufrichtung)上(即在垂直于压辊的方向上)构造成加长的马鞍压床。这种设计例如在纸浆生产设备和/或纤维素生产设备中用于湿压机。
轴承支架可以上述对于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轴承支架的所述方式中的一 种方式而构造在压辊的第二端部上并且彼此连接,使得轴承支架构造成第二轴 承支架单元。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及第二轴承支架单元可设有相同的结构。第一 轴承支架单元可设置在辊压机的驱动侧上或也可设置在辊压机的操作侧上,其
中在该驱动侧上压辊利用驱动电机来连接。
辊压机可分别具有套筒式轧辊(例如具有轧辊内部的压力靴的靴式轧辊) 或实心轧辊或它们的组合作为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例如具有套筒式轧辊作为 第一压辊以及具有实心轧辊作为第二压辊。
为实现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可旋转性,旋转轴承例如以具有支铰螺栓的螺 栓链节的形式或以球状轴承支架的形式设在一个轴承支架上,该旋转轴承可在 支持面上滚动和/或旋转滑移。旋转轴承利用其旋转轴线方便地横断于压挤平 面延伸。因此为补偿第一压辊和/或第二压辊的长度变化,整个第一轴承支架 单元可相应地旋转,使得第一压辊和/或第二压辊可在其轴承支架中沿纵向固 定地支撑在压辊的两个端部上。如果第一压辊在其两个端部上沿纵向固定地支 撑在轴承支架中,那么第二压辊可例如在其一个端部上沿纵向固定地支撑并且 在其另一个端部上相对于轴承支架纵向方向可移动地支撑。如果两个压辊在其 两个端部上沿纵向固定地支撑,那么除了可旋转,第一轴承支架单元例如可整 体在压辊的方向上沿纵向方向可以移位;即旋转轴承或旋转轴线设成在压辊的 方向上沿纵向方向可以移位。然而,也可设有沿纵向方向可以移位的第二轴承 支架单元。
为补偿压辊的挠曲或补偿载有压辊的承载架的挠曲(例如在靴式轧辊中), 压辊可在轴承支架中支撑在那些可以移动的轴承中,例如在球状轴衬和旋转轴 衬或球面滚子轴承中。
在压挤操作中除了导致在轴承支架的连接部(例如牵引棒)中的牵引负载 的压力之外,也发生在织物转动方向上(二垂直于压挤平面)的力;由于在织物 转动方向上的马鞍压床前面堆积有织物材料,该力通常试图在织物转动方向上 夹住各压辊。
在此例如,当两个压辊中仅一个压辊的轴承支架直接支撑在机架上时,例 如支撑在固定的机座、固定的机身及这类机架上时,与此相反的是两个压辊中 的另一个压辊的轴承支架仅通过其轴承支架与一个压辊的轴承支架的连接部 来与机架连接(=与机架间接连接),然后在使用牵引棒时,例如使用在压辊侧 面设置的夹持器或接板时,两个压辊中的另一个压辊可较容易地相对于一个压 辊在织物转动方向上位移离开压挤平面,因为在轴承支架之间未设有防止这种 位移的导引表面,并且侧面设置的牵引棒在此横断方向上不会带来稳定并且压辊的两侧也大致为不同的长度。由此给出的马鞍压床的改变使得压制结果极大 地受到影响。此外,也可在轴承支架之间的连接部中设有滑键,该滑键通过与 压挤平面平行的导引表面另外禁止轴承支架横断于压挤平面的相对移动。
在辊压机中,也可出现围绕横断压辊轴线并在压挤平面中延伸的轴线(例 如主轴线或竖直轴线)的转矩,和/或出现围绕平行于压辊轴线延伸的轴线的转 矩。对于首次提到的转矩,必须防止轴承支架单元沿垂直于压挤平面的圆周位 移,这可通过例如布置在第一压挤单元中的自由放置在机架上并且在此处沿纵 向方向可以位移的轴承支架和机架之间的滑键来实现。对于第二次提到的转 矩,必须防止轴承支架单元沿织物转动方向(机床方向)的倾斜,这可通过例如 布置在第一压挤单元中的自由放置在机架上并且在此处沿纵向方向可以位移 的轴承支架和机架之间的滑键实现,该滑键沿平行于压挤平面且横断压辊的方 向延伸一定长度,该长度为可阻止轴承支架,也可以说是其对应的轴承支架单 元围绕前述轴线倾斜的长度。通过第二轴承支架单元中的轴承支架的固定的支 撑作用,可充分防止由上述转矩引起的第二轴承支架的位移及倾斜。在具有被 以可沿纵向方向位移的方式引导的关节或者连接轴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的轴 承支架的活动-浮动支撑构造中,上述位移及倾斜也可被防止。
根据本发明的辊压机可在纸浆生产设备或纤维素生产设备(诸如棉纸生产 设备)中应用为湿压机和/或靴式压延机(Schuhkalander)。在靴式压延机中, 第一或第二压辊例如构造成靴式轧辊,即构造为具有中间压力靴的套筒式轧 辊,并且另一个压辊例如构造为实心轧辊或套筒式轧辊并且被加热。


下文中,通过结合附图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部分侧视图, 图4A及图4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部分侧视图及其 示意性主视图,
图5A及图5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部分侧视图及其 示意性主视图,
图6A及图6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部分侧视图及其 示意性主视图,
图7A、图7B及图7C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8A及图8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部分侧视 图,以及图9A、图9B及图9C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的示意性部分侧视 图,该辊压机的示意性主视图,以及该辊压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了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辊压机1,该辊压机1具有第一压辊 3以及与该第一压辊3相邻且平行设置的第二压辊5,这两个压辊共同构造成 细长(langstrecken)的马鞍压床7。压辊3、 5分别构造为具有轧辊套筒9、 11 以及套筒承载架13、 15的套筒式轧辊。套筒承载架13、 15的承载轴线在轧辊 套筒9、 ll的内部延伸,与对应的轧辊套筒9、 ll的中心轴线同轴,或偏离于 轧辊套筒9、 11的中心轴线。在套筒承载架13、 15上以可以旋转的形式支撑 着轧辊套筒9、 11,并且轧辊套筒9、 11的一方通过压力靴等被压挤向另一方。 压辊3、 5被沿上下方向重合设置,因此,压辊3、 5,换句话说在沿压辊的纵 轴方向被夹紧的状态下支撑的压挤平面17,沿上下方向延伸。但是,压辊3、 5也可例如水平地(水平延伸的压挤平面),或是相对于上下方向/水平方向倾斜 地(即竖直/水平倾斜延伸的压挤平面)彼此邻近设置。
压辊3、 5通过套筒承载架13、 15的第一端部19、 21支撑在在彼此相邻 的轴承支架23、 25(在此为上下相邻的轴承支架23及25)中的支撑单元27、 29 上。第一端部19、 21和轴承支架23、 25之间设置有支撑单元27、 29。在本实 施例中支撑单元27、 29构造为球状轴衬。在各支撑单元27、 29所承接的的套 筒承载架13、 15中,会发生相对于轴承支架23、 25的,绕与压辊3、 5纵轴 方向相垂直的轴的扭转,而通过容许此扭转,可以容许套筒承载架13、 15的 挠曲。
轴承支架23、 25为独立的构件,它们通过示意性表示的连接方法,即以 通过螺钉31、 33固定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上的形式相互连接。第一轴承支 架单元35通过下轴承支架25安装在机架37 (在此为基座或底座)上,使得第一 轴承支架单元35可整体围绕第一旋转轴承39旋转。该第一旋转轴承39的旋 转轴线沿垂直于压辊3、 5的方向,即横断压挤平面17的方向延伸。在这种情 况下,在下轴承支架25的面向机架37的端面上形成有接触面41,该接触面 41形成为平行于压挤平面17而延伸的弯曲状。该接触面41在机架37的水平 延伸的承接面43上承受负荷。因此,接触面41可在承接面43 (Aufnahmeabschnitt)上沿压挤平面17滚动或滑行旋转,由此第一轴承支架 单元35可沿压挤平面17旋转。由于接触面41的滚动运动或滑行旋转运动, 第一旋转轴承39所属的旋转轴线没有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而是随着滚动移动 或滑行旋转移动被强制性地一起移动。
弯曲的接触面41设置成可在接触面43上沿压辊3、 5的纵向方向移动,使得旋转轴承39的旋转轴线可独立于旋转运动而在压辊3, 5的纵向方向上移位。
和第一端部一样,压辊3、 5的第二端部通过它们的套筒承载架13、 15在 上下相邻的轴承支架45、 47中被相应的各支撑单元49、 51支撑。支撑压辊3、 5的第2端部的轴承支架45、 47形成为一体而构造成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 (第 二轴承支架单元53的轴承支架45、 47可也独立构造并如图1中那样由螺钉固 定在一起)。下轴承支架47由螺钉固定在机架37上,构成固定轴承55。相对 于此,如上所述的旋转轴承39构成浮动轴承。
各上轴承支架23、 45仅通过其分别与所相关联的下轴承支架25、 47的连 接而安装在机架37上。在此,也可将处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下方的轴承支 架25上的具有浮动轴承功能的旋转轴承39换为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上方 的轴承支架23。同样的,也可将在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的下方的轴承支架47 上的固定轴承55换为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的上轴承支架45。也就是说,各下 轴承支架25、 47吊挂在各上轴承支架23、 45上(吊挂设置)。
套筒承载架13、 15沿纵向固定地支撑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及第二轴承支 架单元35、 53的轴承支架23、 25、 45、 47的支撑单元27、 29、 49、 51中, 即压辊3、 5不能沿纵向方向相对与轴承支架23、 25、 45、 47移动。
在上压辊3和/或下压辊5的长度变化的情况下,此长度变化通过第一轴 承支架单元35的平行于压挤平面17的相应旋转及偏转而被补偿,其中接触面 41沿压挤平面17在承接面43上可旋转移动或者滑动,使得旋转轴线相应地在 压辊3、 5的纵轴方向上一起运动。
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设置在辊压机1的操作侧,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设 置在辊压机l的驱动侧。在更换上下压辊的轧辊套筒9、 11时,可拆除第一轴 承支架单元35的轴承支架23、 25之间的连接,将上下轴承支架23、 25彼此 分开预定的间隔并且相对于机架37沿上下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并将其抬升。 以此使得轧辊套筒9、 11可沿压辊3、 5的纵向方向超过轴承支架取出,并可 相应装上新的轧辊套筒。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辊压机1同样具有两个上下相邻且平行的压辊 3、 5,这两个压辊在它们之间构造成马鞍压床7。这两个压辊中处于上方的上 压辊3为具有轧辊套筒9及在其内部的套筒承载架13的套筒式轧辊,且下方 的下压辊5为实心轧辊。
上压辊3的第一端部19以及第二端部分别通过其套筒承载架13支撑在上 轴承支架23、 45中。外套筒承载架13在沿纵向被固定的状态下,其各个端部 分别嵌入在各支撑单元27、 49的球状轴衬中,使得各端面可与球状轴衬一起 围绕垂直于轧辊轴线的轴线转动,并相对于上轴承支架23、 45移动。所以,容许上压辊3的套筒承载架13的挠曲。
实心下压辊5在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上分别具有轴向突出的轴承轴颈,该
轴承轴颈可转动的承接在相对应的下轴承支架25、 47的所属支撑单元29、 51 中。在此,下压辊5的第一端部在沿纵向被固定的状态下承接在下轴承支架25 中。在此所属的支撑单元29构造成双排球面滚子轴承形式的转动轴承,并为 了容许压辊5的挠曲而形成为可容许下轴承支架25和轴承轴颈的相对扭转的 形式。下压辊5的第二端部以下压辊5可转动并可沿纵向移动的形式被承接在 与其对应的下轴承支架47中,其中所属的支撑单元51构造成例如单排球面滚 子轴承形式的转动轴承,并为了容许压辊5的挠曲而形成为可容许下轴承支架 47和轴承轴颈的相对扭转的形式。
辊压机3、 5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上方和下方的轴承支架23、 25; 45、 47彼此相邻,并且构造成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及第二轴承支架单元35; 53,并 且由螺钉刚性地连接在一起。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的下轴承支架47固定安装 在机架37(在此为基座的形式)上,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通过刚性的固定轴承 55固接在机架37上。
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下方的下轴承支架25通过旋转轴承39安装到机架 37上,而旋转轴承39为具有固定旋转轴线的螺栓关节轴承。旋转轴线垂直于 压辊3、 5,也就是说横断压辊3、 5沿纵向夹紧的压挤平面17而延伸。
对于以沿纵向不能移动的形式被支撑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及第二轴承支 架单元35、 53中的上压辊3,由于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可以以旋转轴承39的 旋转轴为中心以画圆的形式倾斜移动,旋转轴承39及固定轴承55发挥着容许 上压辊3的长度变化的固定/浮动的支撑作用。因为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下方 的下轴承支架47中的支撑单元51构造为浮动轴承,所以此倾斜移动不受下压 辊5妨碍。
可选地,作为浮动轴承的支撑单元51也可由例如其它支撑单元27、 29、 49构成的固定轴承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可类似于例如图1的实施方式,旋转 轴承39构造为浮动轴承并且在压辊的方向上是可移动的(例如机架侧的螺栓链 节部分在压辊的纵向方向上可被引导滑动);可选地,也可通过浮动轴承(例如 沿压辊3、 5可被引导移动的轴承)来代替在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的下轴承支 架47及机架37之间的固定轴承55。
如图l所示的实施方式,机架37对两个轴承支架单元35、 53的支撑作用 通过下轴承支架25及47而实现。然而,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机架37对两 个轴承支架单元35、 53的支撑作用也可通过轴承支架单元37、 53中的一个的 下轴承支架25、 47以及轴承支架单元37、 53中的另一个的上轴承支架来实现 (部分吊挂设置)或者也可通过两个上轴承支架23、 45(吊挂设置)来实现。根据图1及图2的实施方式,由于固定轴承55的稳定会影响到向压辊3、 5上施加驱动力,所以可以将面向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的压挤侧作为驱动侧。 这时,将面向第一单元35的一侧作为操作侧。然而,也可以反过来。
图3显示了基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辊压机1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 的示意性部分侧视图,其中第二轴承支架单元也可以此方式或以图1及图2中 所述的方式来构造。
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具有彼此相邻的上下轴承支架23、 25。在这两个上 下轴承支架23、 25的内部,以沿纵向不能移动的方式支撑有压辊3、 5。压辊 3、 5或其中间套筒承载架13、 15可相对于对应的轴承支架23、 25围绕垂直于 轧辊轴线的轴线转动。基于此构成,可容许例如压辊3、 5或套筒承载架13、 15的挠曲以及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所期望的倾斜。
轴承支架23、 25为独立的构件,它们在由压辊3, 5所构造的马鞍压床7 的高度上彼此连接(就是说,如图1及图2的实施方式,其分界线大概处于马 鞍压床7的高度上)。更详细地说,轴承支架23、 25通过两个具有C形截面的 夹持器57、 59连接,其中夹持器57沿压辊方向上看从端部侧安装在轴承支架 23、 25上,而另一夹持器59从相对的侧安装在轴承支架23、 25上。轴承支架 23、 25在彼此面向的端面上具有T形的加厚部61、 63,其中夹持器57、 59利 用其C形的臂部,基于形状的链接,将T形的部分的隆起部包合。换句话说, C形的臂部与形成T形的突出部相连接,各个突出部略微倾斜地形成。
夹持器57、 59例如由螺钉或液压或气压设备沿压辊3、 5的纵向方向被向 对方压挤,由此,基于加厚部61、 63的T形的突出部的倾斜,轴承支架23、 25在压挤平面17上垂直于压辊3、 5(在此为竖直)的方向上被向对方夹紧。
可将夹持器连接部的尺寸设定为,可防止轴承支架23、 25沿压辊3, 5的 方向相对移动的尺寸。在夹持器57、 59构造为容易变形的牵引棒的情况下, 在轴承支架3、 5之间的连接部也可具有滑键65。该滑键65为轴承支架23、 25之间的连接部件,被安装在轴承支架的端面,并且防止轴承支架23、 25在 压辊3、 5纵向方向上错位。为达到此目的,此外滑键65具有垂直于压挤平面 17延伸的导引表面。滑键可也具有平行于压挤平面17的导引表面,以防止轴 承支架23、 25垂直于压挤平面17而相对运动。这些平行于压挤平面17导引 表面不是必须的,所以滑键可构造成为从正面看为锥形的形式。所以滑键主要 只在压床未运行时具有定心作用,而在压床运行中,在基于高压力使得轴承支 架23沿横断压挤平面17的方向略微彼此分离移动的时候,滑键的引导作用不 再有效。也可安装固定销来代替具有导引表面的滑键,基于此构成,在实行对 轴承支架的引导以及/或者定心操作时会发生线性接触。
此外,根据图3的实施方式,在下轴承支架25及构造为基座的机架37之间设置具有垂直于压辊3、 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的旋转轴承39。基于 此构成,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可整体在平行于压挤平面17的平面中倾斜,以 由此补偿压辊3、 5的长度变化。在此,旋转轴承39构成为由图l所示的形式, 即下轴承支架25具有面向机架39的弯曲的端面,此端面作为接触面41,在构 成承接面43的水平支持面上承受负荷。接触面41可在该支持面上沿压辊3、 5 的纵向方向滚动及滑动。由此,旋转轴承39构成了旋转-浮动组合支撑部。压 辊3、 5的未显示的第二端部可通过例如图1或者图2所示的第二轴承支架单 元53的构成固定并支撑压辊3、 5。
基于图3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适于应用在辊压机1的操作 侧上,但也可应用在驱动侧。
在图4A及图4B中,显示了基于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辊压机1的第一轴 承支架单元35的部分侧视图及主视图。
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具有彼此相邻设置的上下轴承支架25、 23。在上下 轴承支架25, 23的内部,支撑有为了保持压辊3、 5沿纵向不能移动的套筒承 载架13、 15。在上下轴承支架25, 23的内部,压辊3、 5,即中间套筒承载架 13、 15可相对于所关联的轴承支架23、 25围绕垂直于轧辊轴线的轴线而转动, 以允许例如压辊3、 5或套筒承载架13、 15的挠曲以及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 所期望的倾斜。轴承支架23、 25为独立的构件,它们在由压辊3、 5构造的马 鞍压床7的高度上彼此连接(如在图1至图3的实施方式中那样,分界线大概 处于马鞍压床7的高度上)。更详细地说,轴承支架23、 25通过两个具有C形 截面的夹持器57、 59连接,其中夹持器57从压辊方向上看从端部侧安装在轴 承支架23、 25上,而另一夹持器59从相对的侧安装在轴承支架23、 25上。 轴承支架23、 25构造成在彼此面向的端面上具有T形加厚部61、 63,其中夹 持器57、 59利用其C形的臂部,通过形状上的链接,将T字形的部分的隆起 部包合。换句话说,C形的壁部与形成T形的突出部相连接,各个突出部略微 倾斜地形成。
夹持器57、 59例如由螺钉或液压或气压设备在垂直于压辊3、 5的方向上 彼此压挤,由此,由于加厚部61、 63的T形的突出部的倾斜,轴承支架23、 25在压挤平面17中沿垂直于压辊3、 5的方向上(在此为上下方向)彼此夹紧。
可将夹持器连接部的尺寸设定为,可防止轴承支架23、 25之间沿压辊3, 5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尺寸。在夹持器57、 59构造为容易变形的牵引棒的情 况下,在轴承支架3、 5之间的连接部也可具有滑键65。该滑键65为轴承支架 23、 25之间的连接部件,被安装在轴承支架的端面,并且防止轴承支架23、 25在压辊3、 5纵向方向上错位。为达到此目的,此外滑键65具有垂直于压挤 平面17延伸的导引表面。滑键可也具有平行于压挤平面17的导引表面,以防止轴承支架23、 25垂直于压挤平面17而相对运动。这些平行于压挤平面17 导引表面不是必须的,所以滑键可构造成为从正面看为锥形的形式。所以滑键 主要只在压床未运行时具有定心作用,而在压床工作中,在基于高压力使得轴 承支架23沿横断压挤平面17的方向略微彼此分离移动的时候,滑键的引导作 用不再有效。
机架37对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支撑作用是通过作为旋转-浮动组合支 撑部(Kombiniertes Schwenk-Los-Lager)的旋转轴承39而实现的,该旋转 轴承39对应于图1及图3中的实施方式的旋转轴承39构成。压辊3、 5的未 示出的第二端部,可以通过如在图1或图2中所示的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等 适当的方法将压辊3、 5固定并支撑。
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下方的下轴承支架25具有防止织物转动方向上(即 在横断压挤平面17的方向上)的位移,以及织物转动方向上的倾斜(即由围绕 平行于压辊纵轴的轴线的转动产生的倾斜)的构造。更详细地说,滑键66固定 在机架37上,并且嵌入处在下轴承支架25的面对机架37的端面上的凹部中。 这种安全装置也可设在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中。
基于图4A, 4B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适于用在辊压机1的操 作侧上,但也可用在驱动侧上。
图5A及5B中显示了基于其它实施方式的辊压机1的示意性部分侧视图及 部分主视图。
辊压机1在辊压机1的操作侧具有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该第一轴承支架 单元35具有设置成上下相邻的上下轴承支架23、 25。并且压辊3、 5(在此构 造为具有轧辊套筒9、 ll及内部套筒承载架13、 15的套筒式轧辊)以相对于对 应的轴承支架23、 25在纵向方向上不能移动的形式支撑在上下轴承支架23、 25中。其中,各压辊3、 5的第一端部19、 21,以各个套筒承载架13、 15的 端部在其对应的支撑单元27、 29中沿纵向方向不能移动的形式被承接。各套 筒承载架13、 15的承接端面被以可相对于所属的轴承支架23、 25围绕垂直于 压辊3、 5的轴线转动的形式承接。基于此构成,容许套筒承载架13、 15的挠 曲以及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围绕垂直于压辊3、 5及横断压挤平面17的轴线 旋转,以容许所期望的倾斜。
轴承支架23、 25构造为独立的构件,它们在由压辊3、 5构造的马鞍压床 7的高度上互相连接(如在图1至图4B的实施方式中的情况),更详细地说,通 过接板连接。
由接板构成的连接构造在压挤平面17的两个侧部上具有包括多个(例如2 至6或更多)接板71的接板组67、 69。这些接板71构造为片状(在此为以平行 于压挤平面17并且垂直于压辊纵轴延伸的边为长边的矩形片)。在每个接板组67、 69中,接板71沿直线并列配置。接板71平行于压挤平面17延伸,在压 辊3、 5的纵向上不能弯曲。也可在压挤平面17的每侧上设置一个接板71,原 则上,也可考虑应用沿压挤平面17延伸的单个接板71。接板71由多个横梁螺 栓73、 75固定在各个轴承支架23、 2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轴承支架23、 25应用两个横梁螺栓73、 75。横梁螺栓73、 75横断压辊3、 5及压挤平面17 延伸,因此使得接板71以相对于轴承支架23、 25不能转动的形式固定。基于 此构成,可防止轴承支架23、 25沿压辊3、 5的长度方向彼此相对位移,并且 防止轴承支架23、 25沿压挤平面17彼此相对旋转。因此,与图3至图4B的 实施方式相同,至少形成有不容许轴承支架23、 25沿压挤平面17的相对移动 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在此实施方式中,轴承支架23、 25在横断压挤平面 的纵轴以及横断压挤平面17的方向上(=在织物转动方向上)可以稍微移动。此 构成为,接板的连接构造在横断压挤平面17的方向上不具有足够高的倾斜阻 力(Kippwiderstand)并且接板71在马鞍压床7的织物供应侧比在织物输出 侧上延伸的更长时的对应措施。但是,作为此措施的结果,由于上压辊3的纵 轴在织物转动方向上从所期望的压挤平面17向侧方超出的量非常小,所以使 得对压制结果的影响很小。此外,如在图3至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的夹持 器那样,接板71允许轴承支架23、 25在压挤操作中与压挤平面17平行地(考 虑到上述上压辊3超出压挤平面17的情况,解释为"基本上"平行)并横断压 辊3、 5(在此,在上下方向上)而彼此远离移动。由此,在压挤操作中,所期望 的马鞍压床7的高度被最终确定,牵引接板71被弹性拉伸(在此沿其长度方 向),而在压床不运行时再次收縮,使得轴承支架23、 25再次移动使得彼此相 互接触。
在轴承支架23、 25之间可设置圆锥形的中心插入部77,该中心插入部77 可形成在例如下方或上方的轴承支架25、 23的端面上。中心插入部77沿上方 或下方的轴承支架23、 25的互相面对的端面方向延伸,与此对应,在上方或 下方的轴承支架侧,形成有互补的锥形凹部。在该空隙中在压床不运行时,中 心插入部77嵌入到凹部内,以使得轴承支架的中心互相对准。在压挤运行时, 将中心插入部77从凹部取出,使得其不再具有定心功能或引导功能。可选地, 也可将中心插入部77构造为柱状的或在主视图及侧视图中具有与压挤平面17 平行的面的滑键,使得在压挤平面17中,沿压辊3、 5并垂直于压辊3、 5提 供引导功能。
通过构造为旋转-浮动组合支撑部的旋转轴承39来实现机架37(在此设为 基座)对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支撑。其中该旋转轴承3与图1及图4A, 4B 的实施方式的旋转轴承39由同样的方法构造。在压辊3、 5的未显示的第二端 部上可因此将压辊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支撑,例如通过在图1或图2中所示的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
在此,支撑单元27、 29为弯曲的振动轴衬,其中固定夹紧套筒承载架13、 15。此振动轴衬在轴承支架23、 25的相应弯曲的承接部中以可滑行的形式承 接。在将第一压辊和/或第二压辊3、 5设计为实心压辊时,可将弯曲的轴衬构 成为滑动轴承。实心的压辊3、 5的轴承轴颈以可边滑行边转动,并且在纵向 上不能移动的形式承接在此滑动轴承中。此弯曲的轴衬也可为例如具有双排球 面滚子轴承,其同样允许轴承轴颈相对于轴承支架23、 25而横断压辊3、 5的 纵轴按期望转动,或者其提供对于压辊3、 5的滚动支撑。也可以是流体静力 学或流体动力学的滑动支撑。
基于图5A、 5B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适于应用在例如辊压机 1的操作侧,但是,其也可应用在驱动侧,此时,第一轴承支架单元通过固定 轴承55(见例如图1)以不能移动的方式被机架37支撑。
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下轴承支架25防止织物转动方向上(即在横断压 挤平面17的方向上)的位移,以及在织物转动方向的倾斜,即由围绕平行于压 辊长轴的轴线的转动引起的倾斜。详细地说,滑键66与机架37固定连接,并 且嵌入在处于下轴承支架25的面向机架37的端面上的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图5A及图5B的实施方式时,如下进行套筒的替换
在第一步中,对于各接板71或者各接板组67, 69,将横梁螺栓移除只剩 下一根,例如在图5A中除了左下部的一根横梁螺栓以外将其他横梁螺栓全部 移除(在此横断压挤平面17而取出);在第二步中,接板71围绕剩余的横梁螺 栓75平行于压挤平面17向外侧旋转(沿箭头A朝点划线显示的位置);在第三 步中,抬高上轴承支架23,上压辊3围绕其在其第二端部上的支撑点向上旋转; 在第四步中,轧辊套筒9轴向上越过上轴承支架23沿上压辊3的纵轴移除(上 轴承支架23不必因此而从上压辊3拆卸下来);在第五步中,新的轧辊套筒9 可沿上压辊3的纵向方向越过上轴承支架23被套在轧辊承载架13上。在将接 板71放倒保持在上轴承支架23上的情况下,可简单地越过接板71如上所述 那样来实现套筒替换。
下压辊5的轧辊套筒11的替换可相应地沿压辊5的纵向方向越过下轴承 支架25,在某些情况下越过向外侧倒下的接板71而实现。为此将下轴承支架 25从机架37稍微抬高(将下压辊5围绕其在第二端部上的支撑点向上旋转)。
如在根据图1至图4B的实施方式中那样,基于图5A及图5B的实施方式 也可将支撑实施成吊挂设置的形式,即将上轴承支架23(图1的另一方的上轴 承支架45未示出)如下轴承支架25那样(图1的另一方的下轴承支架47未示 出)支撑在机架37上。下轴承支架25仅通过接板连接部来与机架37间接连接。 也可将一个轴承支架单元的下轴承支架及另一支撑单元的上轴承支架与机架连接,在此情况下各轴承支架单元的另一方的轴承支架间接地与机架连接。
图6A及6B显示了基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辊压机1示意性部分侧视
图及主视图。该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于图1而构建,这可以参照上述对图l的描 述。
不同之处在于,在此实施方式中构造为旋转-浮动组合支撑部的旋转轴承
39并不形成为处于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下轴承支架25及机架之间,而下 轴承支架25不只由弯曲的接触面41支垫在平坦的承接面43上。弯曲的接触 面41在垂直于压挤平面17的方向上设有两个在此方向上延伸的侧翼79,使得 其在主视图(图6B)中具有T形。接触面41的保持夹板81从横向以形状连接的 形式包合着侧翼79,下轴承支架25,即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不可从机架37惯冋。
图6A的侧视图中侧翼79的上部和下部形成为弯曲状,并且侧翼79在由 保持夹板81构造的导槽83中被沿压辊3, 5的方向引导。由于侧翼79为弯曲 状,下轴承支架25,也可以说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可围绕横断压辊3、 5并横 断压挤平面17的旋转轴线倾斜,由此在此位置处构造旋转轴承39。
基于此实施方式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可应用到例如操作侧上。
在图7A、图7B及图7C中示意性显示了基于本发明的辊压机1的构造为旋 转-浮动组合支持部的旋转轴承39的3个备选更改例的主视图(图7A中为不稳 定的更改例且图7B及图7C中分别为稳定的更改例)。
此外,根据图7A,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下轴承支架25通过在上下方向 上垂直于压辊3、5并平行于压挤平面17延伸的轴杆85固定安装在机架37上。 其中轴杆85利用上端面灵活地安装在下轴承支架25上,并且利用下端面灵活 地安装在机架37上。各灵活的安装使得相关的关节轴承彼此平行,并垂直于 压挤平面17延伸,其中上关节轴承位于轧辊支撑(支撑单元29的转动轴线)之 下。因此,下轴承支架25(也可以说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可以以垂直于压辊3、 5的轴线并垂直于压挤平面17轴线为中心倾斜。并且下轴承支架25也可沿压 辊3、 5的纵向方向移动,而作为此移动的结果而发生的下轴承支架25,也就 是说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沿纵向方向上的位移很小,在关节轴承之间的距 离最好设为例如80-120mm。因此,总体上,构成了下轴承支架25及机架37之 间的旋转-浮动组合支撑部形式的旋转轴承39。
图7B中所示的更改例与图7A中所示的更改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这 里旋转轴承39的轴杆85的上端面与机架37连接,旋转轴承39的轴杆85的 下端面与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下轴承支架21连接;两个关节轴承位于下压 辊5的支撑单元29之下。
图7C中所示的更改例也与图7A中所示的更改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这里旋转轴承39的上轴杆85的上端面处在下压辊5的支撑单元29之上与下 轴承支架25连接,旋转轴承39的轴杆85的下端面在压辊5的支撑单元29之 下与机架37连接。
在图7A及图7B中显示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更改例可作为图1及图 3A至图6B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
图8A及8B中示意性示出了两个基于本发明的辊压机1的构造为旋转-浮 动组合支撑部的旋转轴承39的其它备选更改例的侧视图(这两个为不稳定的更 改例)。
此外,根据图8A,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下轴承支架25利用其端面的平 坦部上形成的接触面41支垫在轧辊87上,其中该轧辊87具有横断压辊3、 5 并且横断压挤平面17延伸的轧辊轴线。下轴承支架25,也可以说第一轴承支 架单元35可在轧辊87上以压辊3、 5的方向滚动并也可在此方向上倾斜。轧 辊87承接在弯曲的凹部,例如具有半圆形断面的细长的凹部内,因而可以有 效地防止轧辊离开机架37 (Weggleiten)。
在图8B中所示的更改例与图8A中的相似,并具有另外的特征,即可借助 于调整装置89来调整接触面41的在压辊3、 5的方向上的位置。在这种情况 下,该调整装置89具有安装在下轴承支架21的沿压辊3、 5的纵向方向互相 面对的面上的螺钉。代替螺钉,也可设置液压或气压调节装置。调整可应用于 例如为了将上下轴承支架彼此并列安装,对下轴承支架25进行定心时的操作。 由此,上轴承支架可更简单与下轴承支架25连接。在装配完第一轴承支架单 元35之后,调整装置89再次从下轴承支架25离开,使得旋转轴承39可以不 受干扰地发挥作为旋转-浮动组合支撑部的功能。
在图8A及图8B所显示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支撑构造的更改例中,可 采用图1及图3A至6B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旋转轴承39。 基于图8A及图8B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例如可以此方式设在操作侧。
图9A至图9C也显示了基于本发明的辊压机1的其它实施方式。
在图9A及图9B中以部分侧视图及主视图所显示的更改例中,和图2中所 显示的更改例一样,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通过构造为具有固定旋转轴线的螺栓 链节的旋转轴承39而与机架37连接。其中不同于图2中的实施方式之处在于, 旋转轴承39不是设在机架37及下轴承支架25之间,而是设在机架37及第一 轴承支架单元35的上轴承支架23之间。上下轴承支架23、 25可以上述实施 方式中描述的方式彼此连接;同样压辊3、 5可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那样构造 并且支撑在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中。
可以将压辊3, 5的图9A中未显示的第二端部上的支撑构造以图1中所示 的方式实现.同样的方式也可适用在机架37对第二轴承支架单元的支撑结构中。
在图9C所示的更改例中,辊压机1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基于图9A中 所示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构成,并且支撑在机架37上,即被在上轴承支架23 及机架37之间的旋转轴承39支撑。压辊3、 5的第二端部上的第二轴承支架 单元53与图2所示的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相类似地构造、被支撑,即在下轴 承支架47及机架37之间的旋转轴承39支撑。
在图9C所示的更改例中,两个压辊3、 5的两个端部以在纵方向上被固定 的形式承接在轴承支架23、 25、 45、 47中。两个压辊3、 5的长度变化补偿由 下述方式达到,即两个轴承支架单元35、 53可整体地围绕各旋转轴承39的横 断压辊3、 5的轴线及压挤平面17而延伸的旋转轴旋转。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描述了示例,此外单个元件及构造方式显 然是可替换的和/或可设置在其它空间位置(Raumlagen)中。即,例如当需要 将实心轧辊以可以转动的形式支撑时,作为震动轴衬被说明的轴承也可设为轧 辊轴承,或者相反。也可将图2中的实心轧辊设置在上方,而将原来在上方的 套筒式轧辊设置在下方。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第一压辊(3)及第二压辊(5)的辊压机(1),所述第一压辊(3)及第二压辊(5)共同构造成马鞍压床(7),其中所述压辊(3、5)的第一端部支撑在相邻的轴承支架(23、25)中,所述轴承支架(23、25)被以沿其长度方向不能相对移动的形式并列固定,并构成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其中所述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以可围绕具有横断压辊(3、5)的纵向方向的旋转轴线的第一旋转轴承(39)旋转的形式被支撑在机架(37)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以在压辊(3、 5)的方向上沿长度方向可以位移的形式支撑在机架(37)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第二压辊(5)的一个端部以在压辊(3、 5)的长度方向上可以位移的形式支撑在其此处的支座中。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压辊(3、 5)的第二端部支撑在彼此相邻的轴承支架(45、 47)中,所述轴承支架(45、 47)形成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的同时,被以沿所述压辊(3、 5)的纵向不能相对移动并相邻的形式固定,其中所述第二轴承支架单元(53)与所述固定机架(37)刚性连接,或以可围绕具有与所述第一旋转轴承(39)的旋转轴线平行且横断压辊(3、 5)的纵向的旋转轴线的第二旋转轴承(39)旋转的形式支撑在所述固定机架(37)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和/或所述第二轴承支架单元(35; 53)的所述轴承支架(23、 25; 45、 47)被刚性地相邻着固定。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和/或所述第二轴承支架单元(35;53)的所述轴承支架(23、 25; 45、 47)通过夹持器(57、 59)被相邻着固定,所述夹持器(57、 59)安装在所述轴承支架(23、 25;45、 47)上的在所述压辊(3、 5)的纵向上或在横断所述压辊(3、 5)的纵向的方向上互相面对的表面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第一轴承支架单元和/或所述第二轴承支架单元(35; 53)的所述轴承支架(23、 25; 45、 47)通过牵引接板(71)被相邻着保持,所述牵引接板(71)以不能旋转的形式安装在轴承支架(23、 25;45、 47)上的横断所述压辊(3、 5)的纵向而互相面对的面上,而且在所述压辊(3、 5)的纵向上不能弯曲。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压机(1),设有接板组(67、 69),接板组(67、69)具有在所述轴承支架(23、 25)的各个面上横断压辊(3、 5)的长度方向并前后布置的多个牵引接板(71)。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第一压辊(3)和/或所述第二压辊(5)为具有轧辊套筒及压力靴的靴式轧辊,所述靴式轧辊被从内部向所述轧辊套筒挤压。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辊压机(l),其中所述一方的压辊的所述轧辊套筒为柔性轧辊套筒,并且在面向所述轧辊套筒内侧的压挤表面上设有凹部,所述凹部与由所述另一方的轧辊构造的凸部互补,使得所述柔性轧辊套筒可在将其周缘表面配合到所述另一轧辊的所述凸部上的同时,被向所述另一方的轧辊挤压,由此构成在横断压辊的纵轴的方向上加长的马鞍压床。
11. 一种具有湿压机的纸浆生产设备或纤维素生产设备,所述湿压机具有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辊压机(l)。
12. —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辊压机(l)的靴式压延机。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第一压辊(3)及第二压辊(5)的辊压机(1),该第一压辊(3)及第二压辊(5)彼此构造马鞍压床(7),其中压辊(3、5)的第一端部支撑在互相邻近的轴承支架(23、25)中,该轴承支架(23、25)固接在彼此之上,使得它们在构造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的情况下在压辊(3、5)的纵向方向上不会相对彼此移动,其中第一轴承支架单元(35)整体围绕具有垂直于压辊(3,5)的纵向方向的旋转轴线的第一旋转轴承(39)而可旋转地固定支撑在机架(37)上。
文档编号D21G1/02GK101565914SQ20091013320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7日
发明者伯恩哈德·布伦德尔, 威廉·马沙, 弗朗茨·佩绍尔, 彼得·哈德, 拉尔夫·德尔克森, 温弗莱德·施伦克斯, 罗伯特·迈特纳 申请人:安德里兹寇司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