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软性复合片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层状产品,特别涉及一种软性复合片材。
背景技术:
现有硬性的复合片材一般用于行李箱或是机壳等物品的表面加工,其可表现出亮面、雾面或是具有编织纹路的感觉,使物品较为美观,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有一纤维布70以及一树脂层80,该树脂层80披覆结合在该纤维布70的一侧,该树脂层80是先以涂料的方式披覆在该纤维布70,再使该树脂层80熟成硬化后结合在该纤维布70。然而,由于现有复合片材并不具可挠性,因此较不适合再加工,且对于外观较多弯折的物品较不适用,因此较不容易符合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现有复合片材较不易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目前技术问题 的软性复合片材。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性复合片材,其包括有:一纤维布;—第一薄膜,其具可挠性且披覆结合于该纤维布的一侧;一第二薄膜,其具可挠性且披覆结合于该纤维布异于该第一薄膜的另一侧。所述的软性复合片材,其中该第一薄膜是以一第一粘合层结合于该纤维布。所述的软性复合片材,其中该第二薄膜是以一第二粘合层结合于该纤维布。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达到以下功效改进:该第一薄膜与该第二薄膜具有可挠性,使本实用新型呈软性结构,因此可再加工、可缝制,且可贴合于外观较多弯折的物品,更可符合市场需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其中局部为剖面。图2为现有复合片材的剖面图。附图标号说明:10纤维布20第一粘合层30第二粘合层 40第一薄膜50第二薄膜70纤维布80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0020]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软性复合片材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有一纤维布10、一第一粘合层20、一第二粘合层30、一第一薄膜40以及一第二薄膜50,其中:该纤维布10可为碳纤维、玻璃纤维或是芳纶纤维等纤维编织而成的有机、无机或是化学纤维布,其可具有高刚性、高韧性等优点;该第一粘合层20与该第二粘合层30分别披覆结合于该纤维布10的两侧,该第一薄膜40具可挠性且披覆结合于该第一粘合层20异于该纤维布10的一侧,该第二薄膜50具可挠性且披覆结合于该第二粘合层30异于该纤维布10的一侧;其中,该第一薄膜40与该第二薄膜50可为PU (聚胺酯)、TPU (热塑性聚胺酯)、PE(聚乙烯)、PC (聚碳酸酯)、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EPOXY (环氧树脂)、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是PVC (聚氯乙烯)等材质制成,该第一薄膜40与该第二薄膜50可为相同材质或是不同材质,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该纤维布10与该第一薄膜40以及该第二薄膜50是以滚轮加压或是加压同时加热的方式相互结合,可依据该第一薄膜40与该第二薄膜50的材质选择性设置该第一粘合层20与该第二粘合层30:当该第一薄膜40与该第二薄膜50在加压加热之后可以直接热熔结合在该纤维布10,则不需设置该第一粘合层20与该第二粘合层30 ;反之,若该第一薄膜40与该第二薄膜50在加压加热之后无法直接热熔结合在该纤维布10,则需要设置该第一粘合层20与该第二粘合层30,而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揭露的便是此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可挠性,且触感柔软、可再加工、可缝制以及可贴合于其他物品表面,因此除了表面较为平坦的物品之外,也可运用于表面较多曲折的物品,且该纤维布10与该第一薄膜40、第二薄膜50的结合,可使本实用新型具有编织纹路的外观以及高强度的优点。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软性复合片材,其包括有: 一纤维布; 一第一薄膜,其具可挠性且披覆结合于该纤维布的一侧;以及 一第二薄膜,其具可挠性且披覆结合于该纤维布异于该第一薄膜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性复合片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薄膜是以一第一粘合层结合于该纤维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性复合片材,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薄膜是以一第二粘合层结合于该纤维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软性复合片材,其包括有纤维布、第一薄膜以及第二薄膜,其中,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均具可挠性且分别披覆结合于该纤维布的两侧,以此,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较符合市场需求的软性复合片材。
文档编号B32B27/12GK202986273SQ20122061383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9日
发明者曾凯熙 申请人:曾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