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290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隔热部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热部件,包括:由E型玻璃纤维构成的基底部件,层叠于上述基底部件,且包含耐热性材质而构成的缓冲部件,层叠于上述缓冲部件之上,且将铝箔和玻璃布复合而成的外装部件,以及层叠于上述外装部件之上的由合成树脂材质构成的表面部件;上述玻璃布具有10~1000m2/g的比表面积值。
【专利说明】隔热部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部件(insulator)。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若商船、军舰、渔船或特殊作业船等船舶在航行中在大海中发生火灾,则无法期待借助于外部的消防。
[0003]为此,国际海事组织(MO)通过涉及海上人命安全的国际公约(SOLAS)和耐火测试程序应用规则(FTP),来保证船舶发生火灾时疏散乘客的疏散通道和疏散时间,并且为了在疏散期间使主要设施维持功能,在内部按照区域利用隔热部件来满足防火性。
[0004]按照这种国际船舶标准规格,船舶内需要隔热的各种区域中对于由隔热等级低的一般结构物构成的区域,规定为BO、B15及B30等,对于隔热等级高的升降口、紧急逃出口、引擎室及舱室等,规定为A0、A30及A60等,例如对于隔热等级高的A60区域,以火灾发生时所给定的温度为基准,规定其顶棚和侧壁等所使用的隔热部件在火灾发生后的60分钟内无变形,并且其表面温度不超过140等,只有通过了依照这种规定的公认的试验机构所严格审核的产品,才能作为所属区域的隔热部件使用。
[0005]此外,船舶内要求隔热的各区域中相当于隔热等级高的A60区域的舱室和引擎室等,其地面、顶棚和侧壁通常由金属板材构成,并且在其内壁焊接形成“L”型或“T”型等各种形态的加强角钢,来防止主壁的歪斜现象及鼓凸现象。
[0006]另外,作为船舶内要求隔热的各区域中隔热等级高的区域所使用的隔热部件,一直以来,大多采用了专利公开公报第1982-0001446号及专利公开公报第1994-0006187号等所公开的岩棉(rock wool)为原材料的隔热部件。
[0007]这种以岩棉为原材料的隔热部件,按照岩棉所具有的制造特性,将熔融状态的原材料实施离心分离来获得岩棉时,若其岩棉累积而到达规定厚度,则通过排出过程中实施加热加压的连续作业,能够获得丝毡化的隔热部件,通过这种制造工序获得的以岩棉为原材料的隔热部件,在制造特性上具有约110kg/m2的低密度,因此对于以岩棉为原材料的隔热部件,按照国际船舶标准规格所规定的公认的试验机构的测试结果,A60区域隔热用隔热部件,在用在顶棚时密度被规定为110kg/m2,厚度被规定为50mm以上,此外在用在侧壁时密度被规定为110kg/m2,厚度被规定为75mm以上。
[0008]此外,对于这种以岩棉为原材料的隔热部件,由于对人体有害且表面粗糙,因此除隔热功能外,几乎无法期待外装部件的功能,为此在施工时在隔热部件的外表面作为外装部件覆盖镀铝锌板,并在施工时如授权专利10-21684号那样使焊接固定于主壁和加强角钢的楔形固定销贯通由岩棉构成的隔热部件及镀铝锌板,之后在其固定销的端部利用卡勾或螺旋部结合固定帽部件,来维持附着状态。
[0009]因此,以岩棉为原材料的隔热部件,由于低密度而导致隔热性低,因此为了满足船舶内各区域所要求的隔热性,必须加大岩棉的使用量来增加成形厚度,然而这样造成材料费用增加所导致的制造成本的上升,并且因产品的厚度及重量的增加,给取放及施工带来不便,导致施工时间及施工费用增加。
[0010]此外,在利用这种隔热部件进行施工时,对于按照隔热区域由平面构成的主壁外的从上述主壁突出的加强角钢,需要另行制造以各加强角钢的三个面所具有的宽度为基准切片形成的三张隔热部件,并将其在另一工序粘贴固定于加强角钢的各个面,并且在隔热部件的外表面追设镀铝锌板,然而这种工序也需要消耗人力及费用,因此施工时间及施工费用进一步上升。
[0011]另外,即便为了应对隔热部件的高重量而增大固定销的个数,也发生由自身荷重引起的鼓凸现象及歪斜现象,因此不仅外观变差,严重时还需重新施工,由此金钱上的损失进一步加剧,并且在发生这种鼓凸现象或歪斜现象时,甚至连镀铝锌板之间也发生间隙,通过这种间隙,岩棉流出到外部而损害搭乘者的健康。
[0012]另外,作为外装部件所使用的镀铝锌板,因材质自身所存在的特性上,非常容易弯曲,变形时基本无法复原,来自外部的冲击就算很弱,也很容易变形,无法维持美丽的外观,并且在因尖锐的工具或很强的冲击而造成镀铝锌板局部性受损时,因其材质所存在的特性上,很难进行局部性的保修,需要更换整个镀铝锌板,因此不仅保修作业困难,保修作业费用负担也加剧,并且若在使用过程中各种杂质粘附于表面粗糙的镀铝锌板,则无法准确地形成原材料,这也导致很难维持美丽的外观,诸如这种存在很多问题。
[0013]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1982-0001446号
[0014]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1994-0006187号


【发明内容】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工具等引起的外部冲击时能够降低被穿孔的隔热部件。
[0016]此外,提供一种可降低氧化或变色,并且由各种杂质引起的污染时容易清洁的隔热部件。
[0017]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可包括:由E型玻璃纤维构成的基底部件,层叠于上述基底部件,且包含耐热性材质而构成的缓冲部件,层叠于上述缓冲部件之上,且将铝箔和玻璃布复合而成的外装部件,以及层叠于上述外装部件之上的由合成树脂材质构成的表面部件;上述玻璃布具有10?100mVg的比表面积值。
[0018]上述缓冲部件可由硅材质构成,且具有200°C以上的耐热性。
[0019]上述缓冲部件可具有每平方米20?2000g的比表面积值。
[0020]上述铝箔可具有10?70 μ m的厚度。
[0021]上述表面部件可具有10?100 μ m的厚度。
[0022]上述基底部件可具有板形状。
[0023]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可包括:由E型玻璃纤维构成的基底部件,层叠于上述基底部件之上,且将铝箔和玻璃布复合而成的外装部件,以及层叠于上述外装部件之上的由合成树脂材质构成的表面部件;上述玻璃布具有10?ΙΟΟΟπ?/g的比表面积值。
[0024]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强度增加的玻璃布,具有即便在制造过程中或者施工过程中与尖锐的工具或机械部件发生碰撞也能降低被穿孔的效果。
[0025]由此,能够更为迅速且容易地执行隔热部件的施工作业。
[0026]进而,由于能够通过玻璃布降低被穿孔,所以能够防止由穿孔引起的水分渗透而使隔热性下降,并且可降低铝箔的氧化或变色。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立体图。
[0028]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剖视图。
[0030]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立体图。
[0031]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2]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剖视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0、200…隔热部件;110…基底部件;120…缓冲部件;130…外装部件;140…表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变更成其他的各种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并非限定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完整地说明本发明而提供的。附图中各要素的形状及大小等可被扩大以便于说明更加明确。
[0036]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剖视图。
[0037]参照图1?图3,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100,作为一例可包含基底部件110、缓冲部件120、外装部件130及表面部件140而构成。
[0038]基底部件110可由E型玻璃纤维(E-Glass Fiber)构成。换句话说,基底部件110可对由E型玻璃纤维构成的丝租(mat)实施针轧(Niddle Punch)来成形。
[0039]此外,基底部件110可具有约160?200kg/m2的密度,厚度则可根据船舶的各区域所要求的隔热性、吸音性、隔音性及防水性而具有规定的厚度。
[0040]作为一例,对于基底部件110,按照国际船舶标准规格的试验结果,对于A60区域,作为顶棚隔热用时可以以约30mm的厚度成形,作为侧壁隔热用时可以以约40mm的厚度成形。
[0041]另外,通过由E型玻璃纤维构成基底部件110,可确保疏水性(waterrepellency),因此可在室外堆放隔热部件100,保管容易。
[0042]换句话说,即便淋雨而含有水分,也由于水分因具有疏水性的基底部件100而容易排出,因此可在室外堆放隔热部件100。
[0043]缓冲部件120可层叠于基底部件110的至少一面,包含耐热性材质而成。
[0044]作为一例,缓冲部件120可由硅材质构成,可具有200°C以上的耐热性。另外,缓冲部件120可具有每平方米20?2000g的比表面积值。
[0045]通过由这样具有耐热性的硅材质来构成缓冲部件120,能够提高隔热部件100的隔热性能。
[0046]此外,通过缓冲部件120的高的比表面积值,可进一步抑制缓冲部件120因外部冲击而被穿孔。
[0047]外装部件130层叠于缓冲部件120之上,可复合铝箔132和玻璃布(glasscloth) 134 而构成。
[0048]铝箔132可具有10?70 μ m的厚度。作为一例,铝箔132可层叠于玻璃布134之上。由此,在铝箔132所具有的固有的颜色的基础上,其背面的玻璃布134所具有的组织向铝箔132表面呈现出立体感,从而带来美观且高贵的外观。
[0049]另外,构成外装部件130的玻璃布134可具有10?1000m2/g的比表面积值。
[0050]这样通过增大玻璃布134的比表面积值,能够防止外装部件130被穿孔。
[0051]S卩,通过将非常稠密且强度增大的玻璃布134层叠在缓冲部件120上,从而即便在制造过程或施工过程中与尖锐的工具或机械部件碰撞,也不存在外装部件130轻易被穿孔的忧虑。
[0052]由此,可更为容易且迅速地实施作业,并且也不会因外装部件130的损伤所引起的水分渗透而使隔热性下降。
[0053]进而,即便在施工后施工人员为了检查而踩踏隔热部件100走动,也由于外装部件130不会损坏,因此可容易进行施工部位的维持及保修作业。
[0054]表面部件140可层叠在外装部件140之上且由合成树脂材质构成。
[0055]作为一例,表面部件140可由PET薄膜构成,可具有10?10ym的厚度。但并不限定于此,表面部件140还可由与PET材质类似的PE、PES等包含同等材质的薄膜构成。
[0056]进而,表面部件140可通过涂敷而层叠于外装部件130的表面。
[0057]这样,由于表面部件140可由透明的薄膜构成,因此外装部件130通过外观上的裸露,可维持外观部件130所具有的固有的美丽的外观。
[0058]此外,表面部件140保护由软材质构成的铝箔132,使表面光滑,从使维持、保修(例如清扫)容易。
[0059]进而,由于可对表面部件140的颜色进行各种变更,因此可根据需要赋予所需要的各种颜色,来按照重要区域使颜色不同。
[0060]如上所述,通过强度增加的玻璃布134,即便在制造过程中或施工过程中与尖锐的工具或机械部件碰撞,也能够降低被穿孔。
[0061]因此,可更为迅速且容易地执行隔热部件100的施工作业。
[0062]进而,由于通过玻璃布134可降低被穿孔,因此能够防止由穿孔引起的水分渗透而使隔热性降低,并且可降低铝箔132的氧化或变色。
[0063]此外,由于可对表面部件140的颜色进行各种变更,因此可根据需要赋予所需要的各种颜色,来按照重要区域使颜色不同。
[006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与上述中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065]即,以下,只对与上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省略对结构要素的详细说明。
[0066]图4为表不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立体图,图5为表不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的剖视图。
[0067]参照图4?图6,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200,作为一例,可包含基底部件110、外装部件130及表面部件140。
[0068]S卩,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200,相比上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隔热部件100,省略了由硅构成的缓冲部件120。
[0069]由此,能够减小隔热部件200的厚度。
[0070]换句话说,通过具有足够强度的外装部件130的玻璃布134,可省略缓冲部件120,此时也能够降低在制造过程或施工过程中因与尖锐的工具或机械部件碰撞而被穿孔。
[0071]由此,可更为迅速且容易地执行隔热部件200的施工作业。
[0072]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还可进行各种修改及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隔热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E型玻璃纤维构成的基底部件,层叠于上述基底部件,且包含耐热性材质而构成的缓冲部件,层叠于上述缓冲部件之上,且将铝箔和玻璃布复合而成的外装部件,以及层叠于上述外装部件之上的由合成树脂材质构成的表面部件;上述玻璃布具有10?100mVg的比表面积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部件由硅材质构成,且具有200°C以上的耐热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部件具有每平方米20?2000g的比表面积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铝箔具有10?70 μ m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部件具有10?100 μ m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底部件具有板形状。
7.一种隔热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E型玻璃纤维构成的基底部件,层叠于上述基底部件之上,且将铝箔和玻璃布复合而成的外装部件,以及层叠于上述外装部件之上的由合成树脂材质构成的表面部件;上述玻璃布具有10?100mVg的比表面积值。
【文档编号】B32B33/00GK204076963SQ201420412143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4日
【发明者】崔韩来, 俞晋亨, 奇相润, 金洧仙 申请人: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依思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