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线传动罗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62469发布日期:2021-05-07 20:0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线传动罗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技术领域中的纺织机械零件,具体为一种导线传动罗拉。



背景技术:

罗拉作为一种常用的纺织机械零件,被广泛应用于纺织设备的牵伸、梳理、输送等机构上,在纺织设备上起到喂给、牵伸、传动和输出等作用,其通常为成对设置的圆柱形回转零件,罗拉的质量影响输出纱条的均匀度。

常用的罗拉结构一般由上罗拉和下罗拉成对组成罗拉拑口来握持纱条或者纱线等进行牵伸,其下罗拉通常为外圆有沟槽、滚花、或光滑表面的钢制细长轴,由传动机构带动转动,而上罗拉通常都由下罗拉作为主动轮通过接触摩擦来实现从动。为了保证上罗拉的导线牵引性能,在上罗拉的辊面上通常会包覆一层提高摩擦力的皮壳,俗称皮辊,皮壳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压缩性变形,使上罗拉与下罗拉之间的夹持面积增加并在夹持面上通过皮壳增加摩擦力来提高导线的传动效率,但随着罗拉运行时间的增加,上罗拉的辊面会发生磨损以及微形变,使得接触面出现缝隙,难以为导线提供足够稳定的握持力,工作时握持力波动比较大,大大降低了罗拉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导线传动罗拉,这种罗拉具有较佳的夹持稳定性,可用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一种导线传动罗拉,包括平行且紧靠的上罗拉和下罗拉,所述下罗拉为实心辊轴,其轴心外接动力单元;所述上罗拉包括罗拉转轴以及罗拉筒体,并在罗拉筒体上包覆有皮壳,所述罗拉筒体套装并固定在所述罗拉转轴上,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体以及外筒体,且在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的空心环内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可拆卸的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为截面呈镂空扇形的空心支架,由弹簧钢成型制成,其扇形对应的夹角角度为15~20°,且位置相邻的弹性支架之间留有8~15mm的间距。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上罗拉与所述下罗拉在两端通过罗拉固定架紧靠在一起,所述罗拉固定架优选为带铰座的y形支架或者u形支架,并在其铰座位置设置有预紧力可调的扭簧作为弹性回复元件。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上罗拉与所述下罗拉在两端通过带铰座的u形支架紧靠在一起,并在u形支架的内侧相对面上通过电磁铁进行预紧夹持。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罗拉筒体的内筒体上设置有定位销,并在所述定位销位置与所述罗拉转轴进行销连接固定。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均为钢铸件。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外筒体的外表面上成型有用于增加与皮壳接触摩擦力的沟槽或者滚花或者两者的组合,而在所述皮壳对应的内侧面上成型有与沟槽或者滚花或者两者的组合相匹配的外凸纹路。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外筒体的内表面和/或所述内筒体的外表面上成型有与所述弹性支架外表面相匹配的定位槽作为插装槽,并在所述插装槽与所述弹性支架对应位置上设置有插装到位后的对弹性支架进行位置固定的卡扣和扣孔。

作为进一步限定,所述弹性支架的长度大于所述罗拉筒体,在罗拉筒体一端伸出罗拉筒体,并留有方便进行抽拉的抽拉槽或者抽拉手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导线传动罗拉存在的握持力波动比较大的问题,能通过弹性支架的弹性保持来调整上罗拉和下罗拉之间间距的细微变化,配合罗拉固定架配合调整上罗拉和下罗拉之间的距离,使上罗拉的皮壳始终与下罗拉保持一个稳定的面接触,以在罗拉的面接触上为导线或者纤维提供稳定而均匀的握持力,能够很好地消除握持力波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罗拉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1、下罗拉;2、上罗拉;3、u形支架;4、电磁铁;5、铰座;6、扭簧;21、皮壳;22、沟槽;23、外筒体;24、内筒体;25、罗拉转轴;26、弹性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一种导线传动罗拉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成对设置的上罗拉2以及下罗拉1,上罗拉2和下罗拉1分别设置在u形支架3的两个自由边上,而u形支架3上还设置有一个铰座5,u形支架3的两个自由边可绕铰座5进行转动,同时在铰座5中设置有一个预紧力可调的扭簧6,且在u形支架3的两个自由边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电磁铁4,通过在工作状态下对电磁铁4通电,可利用电磁铁4的吸力配合扭簧6来将上罗拉2和下罗拉1进行预紧夹持。而在另一实施例中,上罗拉2和下罗拉1也可通过带铰座的y形支架进行连接,并在该铰座中同样需要设置一个预紧力可调的扭簧来提供回复力进行夹持,该y形支架易于进行位置调整和固定,成本也更低,但是稳定性稍差。

在本实施例中,下罗拉1为实心辊轴,其轴心外接动力单元以作为主动轴,而上罗拉2在紧贴合在下罗拉1表面上时作为从动轮,配合下罗拉1来对进入罗拉的导线或者纤维束进行导向和传动。

而为了提高上罗拉2在下罗拉1上的贴合度并施加合适的夹持力,本实施例对上罗拉2进行了改进,其包括罗拉转轴25以及罗拉筒体,并在罗拉筒体的外表面上套装有丁腈橡胶制成的皮壳21,而罗拉筒体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体24以及外筒体23,内筒体24和外筒体23均为铸钢材料成型。其中,内筒体24内侧设置有定位销,并在定位销位置与罗拉转轴25进行销连接固定;外筒体23的外侧面上上成型有沟槽22,而套装在其表面的皮壳21在内侧面上则设置有与沟槽22相匹配的外凸纹路以保证皮壳21在外筒体23上的贴合度,防止皮壳21与外筒体23之间发生打滑;在外筒体23的内侧面上成型有10个插装槽,并在插装槽位置通过插装方式在外筒体23与内筒体24之间的环形夹层空间中固定有十个在环面上等间距设置的弹性支架26。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架26由弹簧钢成型制成,为截面呈扇形的镂空支架,其扇形对应的夹角角度为20°,且位置相邻的弹性支架26之间留有10mm的间距;每个弹性支架26的长度一致,均大于上罗拉2的罗拉筒体,并在一侧伸出罗拉筒体5cm,在该5cm的伸出长度上设置有对弹性支架26进行抽拉和插装时提供手位或者工具握持的抽拉槽,而在外筒体23的内侧插装槽与弹性支架26的外表面对应位置上设置有插装到位后的对弹性支架26进行位置固定的卡扣和扣孔。

本实施例的导线传动罗拉在运行时,通过弹簧钢成型的弹性支架26的框架结构的回复力将外筒体23撑开并提供接触缓冲,以保持上罗拉2与下罗拉1之间的持续夹持力和夹持稳定性,并在上罗拉2的辊面会发生磨损以及微形变时通过弹性支架26的微形变和u形支架3夹持反馈来实现动态补偿,以减少辊面磨损以及微形变对夹持力的影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导线传动罗拉,包括平行且紧靠的上罗拉和下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罗拉为实心辊轴,其轴心外接动力单元;所述上罗拉包括罗拉转轴以及罗拉筒体,并在罗拉筒体上包覆有皮壳,所述罗拉筒体套装并固定在所述罗拉转轴上,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体以及外筒体,且在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的空心环内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可拆卸的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为由弹簧钢制成的空心支架,该弹性支架的截面呈镂空扇形,该扇形对应的夹角角度为15~20°,且位置相邻的弹性支架之间留有8~15mm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罗拉与所述下罗拉通过带铰座的y形支架固定并紧靠在一起,并在其铰座位置设置有预紧力可调的扭簧作为弹性回复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罗拉与所述下罗拉通过带铰座的u形支架固定并紧靠在一起,并在其铰座位置设置有预紧力可调的扭簧作为弹性回复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支架的内侧相对面上设置有电磁铁进行预紧夹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拉筒体的内筒体上设置有定位销,罗拉筒体在定位销位置与所述罗拉转轴进行销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均为钢铸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的外表面上成型有沟槽或者滚花或者两者的组合,并在所述皮壳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沟槽或者滚花或者两者的组合相匹配的外凸纹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的内表面和/或所述内筒体的外表面上成型有与所述弹性支架外表面相匹配的定位槽作为插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槽与所述弹性支架对应位置上设置有插装到位后的对弹性支架进行位置固定的卡扣和扣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线传动罗拉,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的长度大于所述罗拉筒体,在罗拉筒体一端伸出罗拉筒体,并留有方便进行抽拉的抽拉槽或者抽拉手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线传动罗拉,这种罗拉包括平行且紧靠的上罗拉和下罗拉,所述下罗拉为实心辊轴,其轴心外接动力单元;所述上罗拉包括罗拉转轴以及罗拉筒体,并在罗拉筒体上包覆有皮壳,所述罗拉筒体套装并固定在所述罗拉转轴上,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筒体以及外筒体,且在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的空心环内等间距设置有若干可拆卸的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为由弹簧钢制成的空心支架,该弹性支架的截面呈镂空扇形,该扇形对应的夹角角度为15~20°,且位置相邻的弹性支架之间留有8~15mm的间距。本实用新型能使上罗拉和下罗拉能始终保持紧贴,并在接触面上保持稳定的接触面积,能较好地消除握持力波动的问题,大大提高罗拉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新华;徐汕文;蔡先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30
技术公布日:2021.05.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