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振隔声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541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抑振隔声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层状产品,尤其涉及一种以非同质性或物理结构薄层为特点的层状产品,具体地说属于一种抑振隔声用贴片。
目前国内外为降低工业设备如空压机,球磨机,风机等各种机壳的辐射噪声,主要是在机壳表面涂敷粘弹阻尼材料或使机壳本身用高阻尼材料制造,但仅使用阻尼材料,不具备各向异性特性,可设计性差,涂层需较厚且必须大面积涂敷,成本高。中国专利(GG86203032)公开了一种可隔声吸声的多层复合结构材料,它采用一面涂有阻尼材料的玻璃钢和超细玻璃棉等交替排列,后再覆盖一层玻璃布和软铁丝网或多孔板构成,适于制作各种隔声盖隔声板,其原理是隔离和吸收空气传声,它不能改变和抑制机壳本身振动及其噪声辐射。上述各种降噪方法和装置,对已有的工业设备来说,使用不灵活,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灵活,方便,能用于已有的空压机,球磨机,风机等各种工业设备的机壳或用于轻质隔墙的抑振隔声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抑振隔声贴,包括减振阻尼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材料是一种金属箔,所述非金属材料是一种非金属纤维,金属箔、减振阻尼材料与非金属纤维交替排列成一种层合结构。
这种抑振隔声贴的非金属纤维可以是碳纤维或玻璃纤维。
这种抑振隔声贴的非金属纤维各层均匀铺设,各层之间纤维方向铺设角度互为0-90°。
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阻尼层,在一定条件下较同样总厚度下的单层阻尼减振降噪效果好,且箔式约束层通过纤维增强,使其弹性模量及刚度得到了加强,并具有各向异性特性。由于采用了改变被贴机壳表面振型、形成复合刚度、增加结构阻尼的方法,对不同振型、振幅、振速能采用不同铺层纤维方向、不同层数、不同粘贴方向以及改变被贴面大小和位置等来满足各种复杂情况,因此其可设计性强,且结构简单,轻而薄,使用灵活方便,可仅局部粘贴,按机壳形状成型,也可用于轻质隔墙隔声。实验证明,在不改变设备原结构,不增加辅助设备和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用于降低机壳辐射噪声可达4-20dB,用于轻质隔墙隔声量增加5dB以上。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一种抑振隔声贴示意图;附图2是另一种抑振隔声贴示意图。
实施例一、附
图1表示的抑振隔声贴,由三层铝箔[1a、1b、1c],两层碳纤维[2a、2b]和两层NYJ1-8型减振阻尼材料薄片[3a、3b]粘合而成。其各层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铝箔[1a],与X方向成0°角均匀铺设的碳纤维[2a],NYJ1-8型减振阻尼薄片[3a],铝箔[1b],与X方向成45°角均匀铺设的碳纤维[2b],NYJ1-8型减振阻尼薄片[3b],铝箔[1c]。它们通过JN-1型阻尼材料专用胶胶合。此抑振隔声贴,由于碳纤维对铝箔起到增加约束层强度和刚度的作用,同时改善了阻尼材料的阻尼特性,也由于碳纤维本身具有的良好阻尼特性,因此抑振隔声效果好,且产品轻而薄,易弯曲,对复杂机壳形状表面易按机壳形状成型粘贴。
实施例二、附图2表示的抑振隔声贴,由五层材料粘合而成,包括二层铜箔[1a′、1b′],两层碳纤维[2a′、2b′]和一层减振阻尼材料薄片[3′]。其各层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铜箔[1a′],与X方向成0°角均匀铺设的碳纤维[2a′],铜箔[1b′],与X方向成90°角均匀铺设的碳纤维[2b′],最后是NYJ1-5型减振阻尼薄片[3′],它们通过常用胶粘合,使用时将阻尼薄片粘接在所需减振降噪的表面,该抑振隔声贴的降噪原理和效果同上述实施例。
实施例三、附
图1表示的抑振隔声贴,由三层材料粘合而成。各层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锡箔[1″],与X轴成0°角均匀铺设的玻璃纤维[2″],9030型减振阻尼材料薄片[3″],它们之间采用JN-1型专用胶胶合。其抑振降噪原理同上述实施例、降噪比上述例略差,但仍有良好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抑振隔声贴,它包括减振阻尼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材料是一种金属箔,所述非金属材料是一种非金属纤维,金属箔减振阻尼材料与非金属纤维交替排列成一种层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振隔声贴,其特征在于非金属纤维是碳纤维或玻璃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抑振隔声贴,其特征在于非金属纤维各层均匀铺设,且各层纤维方向铺设角度相互为0-9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用于现有空压机、球磨机、风机等工业设备机壳或轻质隔墙的抑振隔声降噪贴片,属一种层状产品,它由金属箔,非金属纤维和减振阻尼材料交替排列粘合而成。这种抑振隔声贴结构简单,轻而薄,可按机壳成形,且可具有各向异性,可设计性强,能用于局部粘贴,有效抑制峰值大的局部振动。实践证明,可降低机壳辐射噪声4—20dB,轻质隔墙隔声量增加5dB以上。
文档编号B32B5/00GK2205302SQ9321141
公开日1995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1993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1993年4月27日
发明者李明俊 申请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