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假捻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带式假捻装置中,尽管贴近配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但防止带的温度上升引起的耐久性下降。带延长用带轮(43)配置在从动带轮(42)的与主动带轮(41)相反的一侧。环形的带(44)卷挂在带轮(41~43)上,在从动带轮(42)上弯曲。带延长用带轮(53)配置在从动带轮(52)的与主动带轮(51)相反的一侧。环形的带(54)卷挂在带轮(51~53)上,在从动带轮(52)上弯曲。带(44)的主动带轮(41)与从动带轮(4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与带(54)的主动带轮(51)与从动带轮(5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交叉。纱线(Y)在比带(44与54)交叉的交叉点(C)靠纱道的下游侧的部分与同主动带轮(41)一起旋转的端面盘(45)的外缘部接触。
【专利说明】
带式假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过在用交叉的2根带夹着纱条的状态下使带行走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的带式假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带式假捻装置具备基准带单元和可动带单元这2个带单元。基准带单元具有环形基准带和张挂基准带的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可动带单元具有环形可动带和张挂可动带的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基准带和可动带在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的中央部交叉。并且,可动带单元能够沿与基准带和可动带外周面的互相面对面的部分正交的方向移动地构成。并且,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带式假捻装置通过在用基准带和可动带夹着纱线的状态下使基准带和可动带行走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
[0003]并且,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带式假捻装置在基准带单元的主动带轮上设置有与主动带轮一起旋转的退捻盘(本发明的“退捻点固定部件”)。纱线通过在比基准带与可动带交叉的交叉部(交叉点)靠纱道的下游侧的部分与退捻盘的外周边缘接触而弯曲。其中,如果在将纱线夹在基准带与可动带之间的状态下使这些带行走,则纱线在比交叉部靠纱道的上游侧的部分被付与捻,在比交叉部靠纱道的下游侧的部分被退捻。此时,如果退捻开始点位于交叉部,则被退捻了的纱线与基准带和可动带摩擦,纱线产生了毛刺。并且,退捻开始点越位于交叉部中纱道的上游侧的部分,被退捻了的纱线与基准带和可动带摩擦的长度越长,纱线越容易产生毛刺。专利文献I中由于纱线在比交叉部靠纱道的下游侧的部分与退捻盘的外周边缘接触,因此纱线的退捻在交叉部与退捻盘之间的部分被抑制,退捻开始点被固定在退捻盘上。结果,与没有退捻盘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退捻开始点位于纱道的下游侧。由此,能够防止纱线产生毛刺。
[0004][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0-65354号公报
[0005]其中,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带式假捻装置中,当用基准带和可动带夹着纱线时,基准带和可动带挠曲。此时,为了使基准带和可动带均匀地挠曲,优选使基准带的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的中央部与可动带的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的中央部交叉。另一方面,专利文献I中,为了在基准带与可动带的交叉部与退捻盘之间充分抑制纱线的退捻、将退捻开始点固定在退捻盘上,优选使交叉部和退捻盘靠近配置。在基准带单元和可动带单元中,如果分别贴近配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话,则能够满足这些条件。
[0006]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基准带单元和可动带单元中,如果贴近配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则基准带和可动带的长度变短。其中,专利文献I中基准带和可动带在交叉部与纱线擦过,因此时的摩擦热而发热。此时,如果基准带和可动带的长度短,则基准带和可动带的某个部分在到达交叉部后,到基准带和可动带的该部分下一次到达交叉部的时间变短。因此,基准带和可动带的各部分到达交叉部而与纱线摩擦发热后,在充分冷却前再次到达交叉部而与纱线摩擦发热。结果,基准带和可动带整体的温度变高,耐久性下降了。并且,此时纱线的粗细越粗,带与纱线的摩擦热越大,因此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的可能性变大。并且,带在张挂在带轮上的部分挠曲,但如果带的长度短,则在带行走时带的各部分到达带轮挠曲的次数增加。结果,容易产生带的芯材断裂、剥离,带的耐久性下降。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尽管贴近配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但能够防止带的耐久性下降的带式假捻装置。
[0008]发明第I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为具备分别具有环形的带以及张挂前述带的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2个带单元,2个前述带单元的前述带彼此在前述主动带轮与前述从动带轮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交叉地配置,在将纱线夹在2个前述带单元的前述带彼此交叉的部分的状态下,通过使前述带行走而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所述带式假捻装置特征在于,前述2个带单元中的一个带单元还具有退捻点固定部件,该退捻点固定部件通过设置在前述主动带轮上而与前述主动带轮一起旋转,通过与纱线的比被前述带夹着的部分靠纱道的下游侧的部分接触来抑制纱线的退捻、从而固定退捻开始点,前述2个带单元还分别具有带延长用带轮,该带延长用带轮配置在前述从动带轮的与前述主动带轮相反的一侧、张挂前述带。
[0009]根据本发明,纱线在比2个带单元的带彼此交叉的菱形部分(以下称为“交叉点”)靠纱道的上游侧的部分被付与捻,被付与了捻的纱线在比交叉点靠纱道的下游侧的部分被退捻。此时,如果退捻开始点位于交叉点内,则由于被退捻了的纱线与带摩擦,存在纱线产生毛刺的担忧。而且,退捻开始点越位于交叉点中纱道的上游侧,被退捻了的纱线与带摩擦的长度越长,纱线越容易产生毛刺。但是,本发明中通过了交叉点的纱线与退捻点固定部件接触,在交叉点与退捻点固定部件之间纱线的退捻被抑制,退捻开始点被固定在退捻点固定部件上。由此,与没有退捻点固定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退捻开始点位于纱道的下游侦U。由此,能够抑制纱线上产生毛刺。
[0010]此时,各带单元的带在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挠曲,为了使带的挠曲均匀,优选2个带单元的带彼此在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的中央部交叉。另一方面,为了在交叉点与退捻点固定部件之间充分抑制纱线的退捻、将退捻开始点固定在退捻点固定部件上,优选尽可能贴近配置交叉点和退捻点固定部件。在各带单元中,如果贴近配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能够满足这些条件。
[0011]但是,在与本发明不同,带仅张挂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这2个带轮上的情况下,如果贴近配置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则带的长度变短了。其中,2个带单元的带因在交叉点与纱线擦过时的摩擦热而发热。此时,如果带的长度短,则带的某个部分在到达交叉点后,到带的该部分下一次到达交叉点的时间变短。因此,带的各部分在到达交叉点与纱线摩擦发热后,在被充分冷却之前再次到达交叉点,由于与纱线的摩擦而继续发热。结果,各带单元的带整体温度变高,耐久性下降了。并且,此时纱线的粗细越粗,带与纱线的摩擦热越大,因此产生上述问题的可能性变大。并且,带在张挂在带轮上的部分被弯曲,但如果带的长度短,则在带行走时,带的各部分到达带轮而被弯曲的次数增加。结果,容易产生带的芯材断裂、剥离,带的耐久性下降。
[0012]因此,本发明中,在各带单元中设置配置在从动带轮的与主动带轮相反的一侧、张挂带的带延长用带轮。由此,与没有带延长用带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带的长度。如果带的长度变长,则带的各部分在到达交叉点与纱线摩擦而发热后,被充分冷却后再次到达交叉点与纱线摩擦而发热。因此,不管纱线粗细如何都能抑制整个带的温度上升,能够防止带的耐久性下降。而且,如果带的长度长,则带行走时,带的各部分到达带轮而被弯曲的次数变少。由此,能够抑制带的芯材断裂、剥离引起的带的耐久性下降。
[0013]发明第2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在发明第I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中,在使前述2个带单元的前述带彼此接触的状态和使前述2个带单元的前述带彼此不接触的状态中的任何状态下,前述从动带轮使前述带弯曲,2个前述带单元的前述带彼此在前述主动带轮与被前述从动带轮弯曲的部分之间的部分的中央部交叉。
[0014]根据本发明,由于带紧贴在配置于主动带轮与带延长用带轮之间的从动带轮上,因此驱动主动带轮而使带行走时,能够使从动带轮确实地跟着旋转。
[0015]发明第3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在发明第2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中,前述2个带单元的前述带彼此不接触状态下的、前述从动带轮引起的前述带的弯曲角度在0.5度以上。
[0016]根据本发明,如果使从动带轮引起的带的弯曲角度在0.5度以上,则驱动主动带轮而使带行走时,能够使从动带轮更确实地跟着旋转。
[0017]发明第4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在发明第2或第3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中,前述主动带轮的直径与前述从动带轮的直径相同或者比前述从动带轮的直径小,前述带延长用带轮的直径比所述从动带轮的直径小。
[0018]根据本发明,如果使主动带轮的直径在从动带轮的直径以下、使带延长用带轮直径比从动带轮的直径小的话,则能够使带在从动带轮上确实地弯曲。
[0019]发明第5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在发明第4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中,从与前述主动带轮、前述从动带轮和前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方向看,前述从动带轮的轴从连接前述主动带轮的轴和前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的直线起偏向2个前述带单元的前述带彼此交叉的一侧地配置。
[0020]在带轮之间的直径差小等情况下,有时不能使带在从动带轮上充分弯曲。本发明由于从动带轮的轴从连接主动带轮的轴和延长用带轮的轴的直线偏向2个带单元的带彼此交叉的一侧地配置,因此能够使带在从动带轮上更确实地弯曲。
[0021]发明第6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在发明第2或第3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中,前述主动带轮的直径、前述从动带轮的直径和前述带延长用带轮的直径相同,
[0022]从与前述主动带轮、前述从动带轮和前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方向看,前述从动带轮的轴偏离连接前述主动带轮的轴和前述延长用带轮的轴的直线地配置。
[0023]根据本发明,在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带延长用带轮的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从与带轮的轴方向看,将从动带轮的轴偏离连接主动带轮的轴和带延长用带轮的轴的直线配置的话,则能够使带在从动带轮上弯曲。并且,这种情况下,由于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延长用带轮的直径相同,因此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延长用带轮能够共用零部件。
[0024]发明第7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在发明第I?第6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带式假捻装置中,在前述2个带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带单元中,前述主动带轮的轴和前述从动带轮的轴互相固定,前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能够相对于前述主动带轮的轴和前述从动带轮的轴移动地构成,还具备使前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相对于前述主动带轮的轴和前述从动带轮的轴移动的移动装置。
[0025]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带延长用带轮的轴相对于主动带轮的轴和从动带轮的轴移动,能够调整带的张力。由此,能够调整2个带单元的带的接触压力,能够控制从带单元给纱线付与的力(输送纱线的力、给纱线付与捻的力)。
[0026]其中,为了使输送上述纱线的力和给纱线付与捻的力稳定,有必要使2个带单元的带的相互接触的面彼此充分紧贴。并且,2个带单元的带在位于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相互接触。相对于此,如果与本发明不同,通过移动主动带轮的轴或从动带轮的轴中的某一个来调整带的张力的话,则使带轮的轴移动时,存在被移动的轴倾斜等,带的位于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产生倾斜的担忧。并且,如果带产生这样的倾斜,则存在2个带单元的带彼此的紧贴性下降的担忧。
[0027]因此,本发明中通过移动带延长用带轮来调整带的张力。由此,在调整带的张力之际,带的位于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倾斜。
[0028]并且,为了确保2个带单元的带彼此的紧贴性,主动带轮的轴和从动带轮的轴有精度良好地相互平行的必要。为此,用来支承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结构要求高的精度。相对于此,对于带延长用带轮的轴来说,即使相对于主动带轮的轴和从动带轮的轴稍微倾斜,带的位于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部分也不会因此而产生倾斜。因此,用来支承带延长用带轮的轴的结构、用来使带延长用带轮移动的结构不要求那么高的精度,能够采用简单的结构。
[0029]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即使贴近配置交叉点和退捻点固定部件,也能够防止带的耐久性下降。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假捻加工机的概略结构图;
[0031 ]图2为图1的带式假捻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32]图3(a)为从箭头A的方向看图2的图,(b)为从箭头B的方向看图2的图;
[0033]图4为表示带式假捻装置的带彼此离开的状态的图,(a)为与图3(a)相对应的图,(b)为与图3(b)相对应的图;
[0034]图5(a)为表示从固定带单元的带轮的轴向看的、固定带单元的3个带轮的连接结构的图,(b)为从箭头VB的方向看(a)的图;
[0035]图6(a)为表示从可动带单元的带轮的轴向看的、可动带单元的3个带轮的连接结构的图,(b)为从箭头VIB的方向看(a)的图;
[0036]图7(a)为变形例I的相当于图3(a)的图,(b)为变形例I的相当于图3(b)的图;
[0037]图8(a)为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3(a)的图,(b)为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3(b)的图;
[0038]图9(a)为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3(a)的图,(b)为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3(b)的图;
[0039]图10(a)为变形例4相当于图3(a)的图,(b)为变形例4的相当于图3(b)的图;
[0040]图11(a)为变形例5的相当于图3(a)的图,(b)为变形例5的相当于图3(b)的图;
[0041 ]图12(a)为变形例6的相当于图3(a)的图,(b)为变形例6的相当于图3(b)的图;
[0042]图13为变形例7的相当于图3(b)的图。
[0043]附图标记的说明:24_带式假捻装置;31-固定带单元;32-可动带单元;41、51_主动带轮;42、52_ 从动带轮;43、53_ 带延长用带轮;41a、42a、43a、51a、52a、53a-中心轴;44、54_带;45-端面盘;76-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
[0045]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假捻加工机I为如下装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构成后述纱线加工部12的各装置(后述的一次喂纱辊20、一次加热装置21、冷却装置23、带式假捻装置24、二次喂纱辊25、二次加热装置26、三次喂纱辊27等)分别沿与配置从筒子架支架11经由纱线加工部12到达卷绕部13的纱道的纱线行走面(图1的图面)正交、水平的机体长度方向(与图1的图面垂直的方向)排列了多个。并且,假捻加工机I中使筒子架支架11 一侧为外侧、沿水平并且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筒子架支架
11、纱线加工部12和卷绕部13。
[0046]筒子架支架11具备多个筒子架Ila。多个筒子架I Ia分别保持喂纱卷装S。
[0047]纱线加工部12从纱道的上游侧起依次具备一次喂纱辊20、一次加热装置21、冷却装置23、带式假捻装置24、二次喂纱辊25、二次加热装置26和三次喂纱辊27。
[0048]一次喂纱辊20朝一次加热装置21输送从喂纱卷装S提供的多根纱线Y。一次加热装置21加热从一次喂纱辊20送来的多根纱线Y。并且,在纱线Y的纱道的紧挨一次加热装置21的上游侧,配置有止捻导纱器22。止捻导纱器22像后述的那样为在给纱线Y付与捻之际使捻不传递到比止捻导纱器22靠上游侧的部件。
[0049]冷却装置23冷却被一次加热装置21加热过的多根纱线Y。带式假捻装置24对纱线Y实施假捻加工。此时,纱线Y在止捻导纱器22与带式假捻装置24之间被付与捻,在带式假捻装置24与二次喂纱辊25之间被退捻。并且,此时纱线Y在被一次加热装置21加热了的状态下被付与捻,在被付与了捻的状态下被冷却装置23冷却、热定形。因此,纱线Y被退捻时,各单纤维变成呈波状形态的假捻状态。有关带式假捻装置24的详细结构后面详细说明。
[0050]二次喂纱辊25朝二次加热装置26输送被带式假捻装置24实施了假捻加工的纱线Y。二次喂纱辊25进行的纱线Y的输送速度比一次喂纱辊20进行的纱线Y的输送速度快,纱线Y被一次喂纱辊20与二次喂纱辊25带来的输送速度之差拉伸。二次加热装置26对被拉伸同时被实施了假捻加工的纱线Y实施预定的松弛热处理。
[0051 ]三次喂纱辊27朝卷绕部13输送实施了松弛热处理的纱线Y。并且,三次喂纱辊27沿水平并且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与二次加热装置26隔开间隔配置。在二次加热装置26与三次喂纱辊27之间的空间设置未图示的工作台或作业台车,操作者能够在该工作台或作业台车上进行生头等作业。
[0052]卷绕部13具备多个卷绕装置60。多个卷绕装置60沿机体长度方向和铅垂方向排列。在卷绕装置60中,以使机体长度方向与轴向平行的朝向安装筒管,卷绕装置60使从三次喂纱辊27送来的纱线Y沿筒管的轴向(机体长度方向)横动并卷绕到筒管上,由此形成卷装P。
[0053]接着,详细地说明带式假捻装置24的结构。
[0054]如图2?图4所示,带式假捻装置24具备固定带单元31和可动带单元32。固定带单元31具备主动带轮41、从动带轮42、带延长用带轮43、带44和端面盘45(本发明的“退捻点固定部件”)。
[0055]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为相同直径Dl (例如40mm左右)的带轮。带延长用带轮43为比带轮41、42的直径Dl小的直径D2(例如38.5mm左右)的带轮。带轮41?43使中心轴41a?43a位于直线LI上地配置,在主动带轮41与带延长用带轮43之间配置有从动带轮42。即,带延长用带轮43位于从动带轮42的与主动带轮41相反的一侧。并且,主动带轮41上连接有电动机46,如果驱动电动机46,则主动带轮41沿图2、图3的箭头El表示的方向旋转。其中,固定带单元31中,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的直径为相同的D1。由此,构成固定带单元31的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能够共用零部件。
[0056]带44为由橡胶材料等构成的环形的带,卷挂在带轮41?43上。由此,如果驱动电动机46使主动带轮41旋转,则带44行走,带轮42、43跟着旋转。此时,由于像上述那样带延长用带轮43的直径D2比带轮41、42的直径Dl小,因此带44在从动带轮42上弯曲。由此,带44紧贴在配置于主动带轮41与带延长用带轮43之间的从动带轮42上,在使带44行走时,从动带轮42确实地跟着旋转。其中,带44在从动带轮42上的弯曲角度Θ在带44不与后述的带54接触的状态下为0.5度以上(例如0.89度左右)。
[0057]端面盘45为圆板状的部件,设置在主动带轮41上,与主动带轮41一起旋转。并且,如图3(b)所示,端面盘45的外缘部使端面盘45的轴向上越靠近主动带轮41的部分越位于径向方向内侧地相对于端面盘45的轴向倾斜。像后述的那样,端面盘45为抑制纱线Y的退捻、将退捻开始点固定在端面盘45上的部件。
[0058]可动带单元32具备主动带轮51、从动带轮52、带延长用带轮53和带54。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为相同直径Dl的带轮。带延长用带轮53为比带轮51、52的直径Dl小的直径D2的带轮。带轮51?53使中心轴排列在与直线LI交叉的直线L2上地配置,在主动带轮51与带延长用带轮53之间配置从动带轮52。即,带延长用带轮53位于从动带轮52的与主动带轮51相反的一侧。并且,主动带轮51上连接有电动机55,当驱动电动机55时,主动带轮51沿图2、图3的箭头E2表示的方向旋转。其中,在可动带单元32中,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的直径为相同的Dl。因此,构成可动带单元32的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中能够共用零部件。
[0059 ]带54为由橡胶材料等构成的环形的带,卷挂在带轮51?53上。由此,当驱动电动机55使主动带轮51旋转时,带54行走,带轮52、53跟着旋转。此时,由于像上述那样带延长用带轮53的直径D2比带轮51、52的直径Dl小,因此带54在从动带轮52上弯曲。由此,带54紧贴在配置于主动带轮51与带延长用带轮53之间的从动带轮52上,当使带44行走时,从动带轮52确实地跟着旋转。其中,带54在从动带轮52上的弯曲角度Θ在带54与带44没接触的状态下为0.5度以上(例如0.89度左右)。
[0000] 接着,说明固定带单元31中的3个带轮41?43的连接结构和可动带单元32中的3个带轮51?53的连接结构。
[0061 ]如图5(a)、(b)所示,固定带单元31中主动带轮41安装在电动机46的转轴61上。并且,电动机46固定在框体64上。在框体64上设置有旋转自由地支承从动带轮42的转轴62和旋转自由地支承带延长用带轮43的转轴63。由此,转轴61?63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即,主动带轮41的中心轴41a、从动带轮42的中心轴42a和带延长用带轮43的中心轴43a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
[0062]相对于此,如图6(a)、(b)所示,可动带单元32中主动带轮51安装在电动机55的转轴71上。并且,电动机55固定在框体74上。在框体74上设置有旋转自由地支承从动带轮52的转轴72。由此,转轴71和转轴72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即,主动带轮51的中心轴51a和从动带轮52的中心轴52a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
[0063]并且,在框体74上与电动机55相反一侧的端部,安装有滑动部件75。滑动部件75能够相对于框体74像箭头H所示那样与直线L2平行地移动地支承着。并且,在滑动部件75上设置有能够旋转地支承带延长用带轮53的转轴73。由此,转轴73能够相对于转轴71、72移动。即,带延长用带轮53的中心轴53a能够相对于主动带轮51的中心轴51a和从动带轮52的中心轴52a移动。滑动部件75由液压缸76 (本发明的“移动装置”)移动。当滑动部件75移动、转轴73相对于转轴71、72移动时,带54的张力变化。
[0064]接着,说明固定带单元31与可动带单元32的位置关系。固定带单元31和可动带单元32使带44的主动带轮41与从动带轮4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与带54的主动带轮51与从动带轮5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交叉地配置。并且,可动带单元32能够像图3(a)、(b)中的箭头F所示那样,相对于固定带单元31沿与带44、54外周面的彼此相对的部分正交的方向移动地构成。由此,如果使可动带单元32沿离开固定带单元31的方向移动,则能够使带54离开带44。并且,如果使可动带单元32沿靠近固定带单元31的方向移动,则能够使带54与带44接触。另夕卜,由于用来使可动带单元32移动的机构与以往相同(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10-65354号公报),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0065]在使带54与带44接触的状态下,带44、54弯曲。此时,如上所述,由于带44的主动带轮41与从动带轮4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与带54的主动带轮51与从动带轮5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接触,因此带44在主动带轮41与从动带轮42之间的部分均匀地挠曲,带54在主动带轮51与从动带轮52之间的部分均匀地挠曲。
[0066]并且,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像上述那样可动带单元32沿与带44、54外周面的相互相对置的部分正交的方向移动,使带54与带44接触,因此能够使带44、54的宽度方向上的接触压力均匀。
[0067]带式假捻装置24中,如果在通过使可动带单元32离开固定带单元31来使带54离开带44的状态下进行向纱线加工部12的生头,则像图4(a)、(b)所示那样,纱线Y通过带44与带54之间,变成纱线Y的位于紧挨通过带44与带54之间的部分的下游侧的部分与端面盘45的外缘部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电动机46、55驱动来使带44、54行走,然后使可动带单元32靠近固定带单元31,通过这样使带54与带44接触。于是,像图3(a)、(b)所示那样,纱线Y被带44和带54夹着,在该状态下带44、54行走。由此,纱线Y在带44与带54交叉的菱形部分即交叉点C与止捻导纱器22之间的部分被付与捻。并且,纱线Y在交叉点C与二次喂纱辊25之间的部分被退捻。此时,由于纱线Y的位于紧挨交叉点C的下游侧的部分与端面盘45的外缘部接触,因此纱线Y在交叉点C与端面盘45之间的部分退捻被抑制,退捻开始点被固定在端面盘45上。
[0068]其中,如果纱线Y的退捻开始点位于交叉点C内,由于被退捻了的纱线Y与带44、54摩擦,存在纱线Y产生毛刺的担忧。并且,此时纱线Y的退捻开始点越位于交叉点C的纱道的上游侧部分,被退捻了的纱线Y与带44、54摩擦的长度越长,纱线Y越容易产生毛刺。本实施形态中像上述那样纱线Y的退捻在交叉点C与端面盘45之间的部分被抑制,纱线Y的退捻开始点固定在端面盘45上。因此,与没有端面盘45的情况相比,纱线Y的退捻开始点偏移到纱道的下游侧。由此,能够使纱线Y的退捻开始点位于比交叉点C靠纱道的下游侧。由此,能够抑制被退捻了的纱线Y产生毛刺。
[0069]其中,为了像上述那样使带44在主动带轮41与从动带轮42之间均匀地挠曲、使带54在主动带轮51与从动带轮52之间均匀地挠曲,优选像上述那样使带44的主动带轮41与从动带轮4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与带54的主动带轮41与从动带轮52之间部分的中央部接触。另一方面,为了在交叉点C与端面盘45之间充分抑制纱线Y的退捻,将退捻开始点固定在端面盘45上,优选使交叉点C与端面盘45尽可能地靠近。并且,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分别尽可能地靠近配置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以及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来满足这些条件。
[°07°] 此时,如果与本发明不同,固定带单元31没有带延长用带轮43,带44仅卷挂在2个带轮41、42上,则如果靠近配置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的话,带44的长度就变短了。同样,如果可动带单元32没有带延长用带轮53,带54仅卷挂在2个带轮51、52上,则如果靠近配置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的话,带54的长度就变短了。
[0071]其中,如果带44的长度短,则在带44的某个部分与带54接触后,到带44的该部分下一次接触带54的时间变短。因此,带44的各部分在到达交叉点C、与纱线Y摩擦发热以后,在被充分冷却之前再次到达交叉点C,与纱线Y摩擦发热。结果,带44整体的温度变高(例如100°C以上),耐久性下降了。
[0072]同样,如果带54的长度短,则在带54的某个部分与带44接触后,到带54的该部分下一次与带44接触的时间变短。因此,带54的各部分在到达交叉点C与纱线Y摩擦发热后,在被充分冷却之前再次到达交叉点C,与纱线Y摩擦发热。结果,带54整体的温度变高(例如100 °C以上),耐久性下降。
[0073]并且,由于此时纱线Y的粗细越粗,纱线Y与带44、54的摩擦热越大,因此产生上述问题的可能性变高。
[0074]并且,带44在张挂在带轮41?43上的部分弯曲,但如果带44的长度短,则在带44行走时,带44的各部分到达带轮41?43弯曲的次数增加。结果,容易产生带44的芯材断裂、剥离,带44的耐久性下降。同样,带54在张挂在带轮51?53上的部分弯曲,但如果带54的长度短,则带54行走时带54的各部分到达带轮51?53弯曲的次数增加。结果,容易产生带54的芯材断裂、剥离,带54的耐久性下降。
[0075]相对于此,本实施形态中固定带单元31除了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外,还具有配置在从动带轮42的与主动带轮41相反一侧的带延长用带轮43,带44卷挂在带轮41?43上。由此,与带44仅卷挂在2个带轮41、42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带44的长度。同样,本实施形态中可动带单元32除了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外,还具有配置在从动带轮52的与主动带轮51相反一侧的带延长用带轮53,带54卷挂在带轮51?53上。由此,与带54仅卷挂在2个带轮51、52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带54的长度。并且,如果带44、54的长度长,则带44、54的各部分在到达交叉点C与纱线Y摩擦发热后,被充分冷却以后再次到达交叉点C,与纱线Y摩擦发热。因此,不管纱线Y粗细如何,带44、54整体温度的上升被抑制,能够防止带44、54的耐久性下降。
[0076]并且,如果带44的长度变长,则带44行走时带44的各部分到达带轮41?43而弯曲的次数变少。因此,能够抑制带44的芯材断裂、剥离引起的带的耐久性下降。同样,如果带54的长度变长,则带54行走时带54的各部分到达带轮51?5 3弯曲的次数变少。因此,能够抑制带54的芯材断裂、剥离引起的带的耐久性下降。
[0077]并且,本实施形态中,在带式假捻装置24中,如果在给纱线Y付与捻时移动转轴73(带延长用带轮53)使带54的张力变化,则带44与带54的接触压力改变。由此,能够根据纱线Y的张力等控制由带44、54输送纱线Y的力以及给纱线Y付与捻的力。此时,带54的张力越大,带44与带54的接触压力越大,由带44、54输送纱线的力以及给纱线付与捻的力变大。
[0078]其中,也可以考虑与本发明不同,取代移动转轴73(带延长用带轮53的中心轴53a)而通过移动转轴71(主动带轮51的中心轴51a)或转轴72(从动带轮52的中心轴52a)使带54的张力变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移动转轴71或72时,存在带54的与带44的接触部分产生倾斜,带44与带54的紧贴性下降的担忧。
[0079]更详细说明为,带式假捻装置24中,通过在用带44和带54夹着纱线Y的状态下使带44、54行走,给纱线Y施加力,将纱线Y输送到纱道的下游侧,并且给纱线Y付与捻。此时,为了使付与纱线Y的力稳定,有带44、54彼此接触的部分彼此充分紧贴的必要。但是,如果与本发明不同,使转轴71或72移动的话,则存在被移动的轴倾斜,带54的与带44的接触部分产生倾斜的担忧。并且,如果带54上产生这样的倾斜,则存在带44与带54的紧贴性下降的担忧。
[0080]相对于此,本实施形态中由于通过移动转轴73(带延长用带轮53)调整带54的张力,因此即使调整带54的张力也能维持转轴71(主动带轮51)与转轴72(从动带轮52)的位置关系。因此,调整了带54的张力时,带54的与带44的接触部分不会倾斜。
[0081 ]并且,本实施形态中为了使带54的与带44的接触部分不产生倾斜,对于转轴71、72有精度良好地维持轴向彼此平行的状态的必要。相对于此,转轴73即使相对于转轴71、72稍微倾斜等,带54的与带44的接触部分也不会倾斜。因此,用来支承转轴73的结构、用来移动转轴73的结构也不怎么要求高的精度,能够采用简单的结构。
[0082]接着说明对本实施形态施加了种种变更的变形例。
[0083]上述实施形态中,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为具有相同直径Dl的部件,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为具有相同直径Dl的部件,但并不局限于此。
[0084]变形例I中如图7(a)所示,在固定带单元31中主动带轮41的直径为与带延长用带轮43的直径相同的D2。同样,如图7(b)所示,在可动带单元32中,主动带轮51的直径为与带延长用带轮53的直径相同的D2。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带44在从动带轮42上弯曲,因此紧贴在从动带轮42上。并且,由于带54在从动带轮52上弯曲,因此紧贴在从动带轮52上。由此,当使主动带轮41、51旋转,使带44、54行走时,能够使从动带轮42、52确实地跟着旋转。并且,在变形例I的情况下,由于主动带轮41和带延长用带轮43的直径为相同的D2,因此在固定带单元31中主动带轮41和带延长用带轮43能够共用零部件。同样,由于主动带轮51和带延长用带轮53的直径为相同的D2,因此在可动带单元32中主动带轮51和带延长用带轮53能够共用零部件。
[0085]并且,变形例I中主动带轮41、51的直径为与带延长用带轮43、53的直径相同的D2,但并不局限于此。主动带轮41、51的直径也可以比从动带轮42、52的直径Dl小,并且与带延长用带轮43、53的直径D2不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带44、54通过在从动带轮42、52上弯曲,紧贴在从动带轮42、52上。
[0086]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带延长用带轮43的直径为比带轮41、42的直径Dl小的D2,带延长用带轮53的直径为比带轮51、52的直径Dl小的D2,但并不局限于此。
[0087]变形例2中如图8(a)所示,在固定带单元31中主动带轮41的直径为比从动带轮42的直径Dl小的D2。并且,带延长用带轮43的直径为与从动带轮42的直径相同的Dl。同样,如图8(b)所示,在可动带单元32中,主动带轮51的直径为比从动带轮52的直径Dl小的D2。并且,带延长用带轮53的直径为与从动带轮52的直径相同的D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带44在从动带轮42上弯曲,因此紧贴在从动带轮42上。并且,由于带54在从动带轮52上弯曲,因此紧贴在从动带轮52上。由此,当使主动带轮41、51旋转,使带44、54行走时,能够使从动带轮42、52确实地跟着旋转。并且,在变形例2的情况下,由于从动带轮42和带延长用带轮43的直径为相同的Dl,因此在固定带单元31中从动带轮42和带延长用带轮43能够共用零部件。同样,由于从动带轮52和带延长用带轮53的直径为相同的Dl,因此在可动带单元32中从动带轮52和带延长用带轮53能够共用零部件。
[0088]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变形例1、2中,固定带单元31中主动带轮41和带延长用带轮43中的一个带轮的直径在从动带轮42的直径Dl以下,另一个带轮的直径比从动带轮42的直径Dl小。并且,在可动带单元32中,主动带轮51和带延长用带轮53中的、一个带轮的直径在从动带轮52的直径Dl以下,另一个带轮的直径比从动带轮52的直径Dl小。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带44、54在从动带轮42、52上弯曲的范围,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主动带轮41、51的直径也可以比从动带轮42、52的直径Dl大。
[0089]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形态、变形例I中,带44、54分别在2个地方被从动带轮42、52弯曲,但并不局限于此。变形例3中如图9(a)所示在固定带单元31中,带轮41?43的直径全部为相同的Dl。并且,从动带轮42的中心轴42a配置在相对于连接主动带轮41的中心轴41a和带延长用带轮43的中心轴43a的直线L3而偏向可动带单元32—侧。并且,如图9(b)所示,在可动带单元32中,带轮51?53的直径全部为相同的Dl。并且,从动带轮52的中心轴52a配置在相对于连接主动带轮51的中心轴51a和带延长用带轮53的中心轴53a的直线L4而偏向固定带单元31—侧。
[0090]这种情况下,带44仅在可动带单元32—侧通过被从动带轮42弯曲而紧贴在从动带轮42上。并且,带54仅在固定带单元31—侧通过被从动带轮52弯曲而紧贴在从动带轮52上。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带44、54行走时,从动带轮42、52确实地跟着旋转。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带44与带54的主动带轮51与被从动带轮52弯曲的部分之间的部分接触。并且,带54与带44的主动带轮41与被从动带轮42弯曲的部分之间的部分接触。
[0091]并且,变形例3中带轮41?43和带轮51?53的直径全部为Dl,但并不局限于此。
[0092]例如,变形例4中如图10(a)、(b)所示,与上述实施形态一样,带轮43的直径D2比带轮41、42的直径DI小,带轮53的直径D2比带轮51、52的直径DI小。并且,变形例5中如图11(a)、(b)所示,与变形例I一样,带轮41、43的直径D2比带轮42的直径Dl小,带轮51、53的直径D2比带轮52的直径Dl小。并且,变形例4、5中与变形例3—样,从动带轮42的中心轴42a配置在相对于连接主动带轮41的中心轴41a和带延长用带轮43的中心轴43a的直线L3而偏向可动带单元32—侧。并且,从动带轮52的中心轴52a配置在相对于连接主动带轮51的中心轴51a与带延长用带轮53的中心轴53a的直线L4而偏向固定带单元31—侧。
[0093]在上述实施形态、变形例I中,使中心轴41a?43a位于同一直线LI上地配置带轮41?43,利用带轮41?43的直径差(Dl与D2之差)使带44在从动带轮42上弯曲。同样,使中心轴51a?53a位于同一直线L2上地配置带轮51?53,利用带轮51?53的直径差(Dl与D2之差)使带54在从动带轮52上弯曲。这种情况下,如果带轮41?43之间的直径差小,则存在带44在从动带轮42上不能充分弯曲的担忧。同样,如果带轮51?53之间的直径差小,存在带54在从动带轮52上不能充分弯曲的担忧。
[0094]相对于此,变形例4、5中如上所述使从动带轮42的中心轴42a偏离连接主动带轮41的中心轴41a与带延长用带轮43的中心轴43a的直线L3地配置。并且,使从动带轮52的中心轴52a偏离连接主动带轮51的中心轴51a与带延长用带轮53的中心轴53a的直线L4地配置。因此,变形例4、5中利用带轮41?43的直径差和中心轴42a相对于直线L3的偏离这两者使带44在从动带轮42上弯曲。同样,变形例4、5中利用带轮51?53的直径差和中心轴52a相对于直线L4的偏离这两者使带54在从动带轮52上弯曲。由此,能够使带44、54确实地在从动带轮42、52上弯曲。
[0095]另外,变形例4、5中带44在可动带单元32—侧及与之相反的一侧这两侧与从动带轮42接触,但并不局限于此。带44也可以仅在可动带单元32—侧与从动带轮42接触。并且,变形例4、5中带54在固定带单元31—侧及与之相反的一侧这两侧与从动带轮52接触,但并不局限于此。带54也可以仅在固定带单元31—侧与从动带轮52接触。
[0096]并且,只要在带44在可动带单元32—侧在从动带轮42上弯曲的范围内,带轮41?43的直径的大小关系也可以是变形例3?5以外的关系。同样,只要在带54在固定带单元31一侧在从动带轮52上弯曲的范围内,带轮51?53的直径的大小关系也可以是变形例3?5以外的关系。
[0097]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不管带44与带54接触与否,带44、54都被从动带轮42、52弯曲,但并不局限于此。
[0098]变形例6中如图12(a)所示,在固定带单元31中带轮41?43的直径全部为相同的Dl,带轮41?43的中心轴41a?43a位于同一直线LI上。同样,如图12(b)所示,在可动带单元32中带轮51?53的直径全部为相同的Dl,带轮51?53的中心轴51a?53a位于同一直线L2上。
[0099]这种情况下,在带44与带54不接触的状态下,带44、54在从动带轮42、52上不弯曲。因此,带44、54不与从动带轮42、52密接。因此,在使带44、54行走时,存在从动带轮42、52不跟着旋转的担忧。
[0100]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使带44与带54接触的状态下带44、54的接触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的话,则带44、54在从动带轮42、52上弯曲,紧贴在从动带轮42、52上。因此,当使带44、54行走时,从动带轮42、52跟着旋转。
[0101 ] 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带式假捻装置24通过可动带单元32相对于固定带单元31沿与带44、54外周面的相互相对的部分正交的方向移动,使带54能够在与带44接触的位置与离开带44的位置之间移动,但并不局限于此。变形例7中,可动带单元32能够像图13中箭头G所示那样以主动带轮51的中心轴51a为中心,在带54与带44接触的位置(图13中实线表示的位置)与带54离开带44的位置(图13中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摆动。另外,由于用来使可动带单元32摆动的机构例如与以往相同(参照例如日本特开平10-8335号公报),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0?02]但是,变形例7中与上述实施形态的情况相比,在带44与带54的接触压力上产生带44的宽度方向的不一致。具体为,在带44的宽度方向上越靠近中心轴51a的部分,带44与带54的接触压力越大。
[0103]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2个带单元31、32的带44与带54相互不接触的状态下,从动带轮42、52引起的带44、54的弯曲角度Θ为0.5度以上,但并不局限于此。从动带轮42、52引起的带44、54的弯曲角度0也可以不足0.5度。
[0104]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端面盘45设置在固定带单元31的主动带轮41上,但端面盘45也可以设置在可动带单元32的主动带轮51上。
[0?05]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固定带单元31的主动带轮41和从动带轮42为相同直径的带轮,但主动带轮41的直径和从动带轮42的直径并不局限于完全相同。主动带轮41的直径和从动带轮42的直径可以有这些带轮的直径实质上可以看作是相同直径的程度的少量的差(例如带轮41、42的某个直径的I %以下的差)。并且,对于上述实施形态的可动带单元32的主动带轮51和从动带轮52、上述变形例中构成各带单元的相同直径的带轮也同样。
[0106]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固定带单元31中转轴61?63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在可动带单元32中转轴71、72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并且转轴73能够相对于转轴71、72沿与直线L2平行的方向移动,但并不局限于此。
[0107]例如,在可动带单元32中,也可以使转轴73能够相对于转轴71、72沿相对于连接中心轴51a和中心轴52a的直线而倾斜的方向移动。并且,也不局限于使转轴73直线移动。例如,既可以使转轴73以预定的摆动轴为中心摆动地移动转轴73,也可以使转轴73相对于转轴71、72倾斜地移动转轴73。
[0108]并且,也可以采用除了在可动带单元32中转轴73能够相对于转轴71、72移动外,在固定带单元31中转轴63也能够相对于转轴62、63移动的结构。
[0109]或者,也可以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反,在固定带单元31中转轴61、62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并且转轴63能够相对于转轴61、62移动,在可动带单元32中转轴71?73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
[0110]而且,也可以在固定带单元31中转轴61?63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同时在可动带单元32中转轴71?73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这种情况下,在例如用带式假捻装置24给纱线Y付与捻之际,通过使可动带单元32沿与带44和带54接触的面正交的方向移动,来调整带44和带54的接触压力。由此,能够控制输送纱线Y的力、给纱线Y付与捻的力。
[0111]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也可以除了移动转轴73调整带54的张力外,还通过移动可动带单元32控制输送纱线Y的力、给纱线Y付与捻的力。这种情况下,与仅通过移动可动带单元32控制输送纱线Y的力、给纱线Y付与捻的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可动带单元32的移动量。
【主权项】
1.一种带式假捻装置,具备分别具有环形的带以及张挂所述带的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2个带单元, 2个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彼此在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部分的中央部交叉地配置, 在将纱线夹在2个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彼此交叉的部分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带行走而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所述带式假捻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2个带单元中的一个带单元还具有退捻点固定部件,该退捻点固定部件通过设置在所述主动带轮上而与所述主动带轮一起旋转,通过与纱线的比被所述带夹着的部分靠纱道的下游侧的部分接触来抑制纱线的退捻、从而固定退捻开始点, 所述2个带单元还分别具有带延长用带轮,该带延长用带轮配置在所述从动带轮的与所述主动带轮相反的一侧、张挂所述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假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2个带单元的所述带彼此接触的状态和使所述2个带单元的所述带彼此不接触的状态中的任何状态下,所述从动带轮使所述带弯曲, 2个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彼此在所述主动带轮与被所述从动带轮弯曲的部分之间的部分的中央部交叉。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假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带单元的所述带彼此不接触状态下的、所述从动带轮引起的所述带的弯曲角度在0.5度以上。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式假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带轮的直径与所述从动带轮的直径相同或者比所述从动带轮的直径小, 所述带延长用带轮的直径比所述从动带轮的直径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式假捻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与所述主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轮和所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方向看,所述从动带轮的轴从连接所述主动带轮的轴和所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的直线起偏向2个所述带单元的所述带彼此交叉的一侧地配置。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式假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带轮的直径、所述从动带轮的直径和所述带延长用带轮的直径相同, 从与所述主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轮和所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方向看,所述从动带轮的轴偏离连接所述主动带轮的轴和所述延长用带轮的轴的直线地配置。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式假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2个带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带单元中, 所述主动带轮的轴和所述从动带轮的轴互相固定, 所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主动带轮的轴和所述从动带轮的轴移动地构成, 还具备使所述带延长用带轮的轴相对于所述主动带轮的轴和所述从动带轮的轴移动的移动装置。
【文档编号】D02G1/04GK105908299SQ201610090205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8日
【发明人】山本真人, 桥本欣三, 出水良光, 山野茂信, 堀本尭幸
【申请人】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