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和喷墨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040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和喷墨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使用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和喷墨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使慢干性油墨、例如黑油墨的干燥时间保持一定,并且同时利用慢干性油墨来提高彩色的再现性,以提高图像质量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和喷墨图像形成装置。此外,还涉及在连续送纸的记录纸上依次形成图像时,为了防止因图像形成后记录纸之间互相接触而导致发生污染而进行的改良。
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和缩短干燥时间,人们一直在研究改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简称为“喷墨打印机”)中的点的形成方法。
例如,美国专利第5596355号(出版日1997年1月21日)中公开了一种技术,使用黑色的再现性高、但干燥需要时间的慢干性黑油墨和干燥快、但打印浓度浅的速干性黑油墨来形成图像。在该技术中,在与要形成黑点的区域相邻的地方形成彩色点的情况下,用速干性黑油墨或者CMY的油墨重叠来形成其边界区域,而用慢干性黑油墨形成其它区域。
由此,在提高黑色的再现性的同时,还能抑制在黑点和彩色点的边界上产生的洇渗现象。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7-149036号(
公开日1995年6月13日)中披露了使用对记录纸的浸透性低的黑油墨和浸透性高的CMY油墨的技术。图37和图38表示采用该技术形成点的例子。即,在与要形成黑点的区域相邻并形成彩色点区域的情况下,去掉黑点区域内的黑点,而形成彩色点(锯齿点)来代替它们。在黑点区域的衬底上形成彩色点,重叠彩色点来形成黑点。
由此,在防止黑点区域和彩色点区域的边界上产生洇渗现象的同时,还缩短了黑点的干燥时间。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8-197831号公报(
公开日1996年8月6日)中也披露了与上述特开平7-149036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基本相同的技术。
再有,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5-338136号公报(
公开日1993年12月21日)中披露了一种技术,检测黑点在形成的图像中所占的比例和图像形成时周围的温度,根据这些情况来改变接受油墨的记录纸的输送速度等,从而确保记录纸上的油墨能够干燥。
另一方面,在如上所述的改善打印方法之外,还被多次提出通过设置利用卤素灯进行加热的干燥部件来缩短打印物的干燥时间的技术。
但是,在上述美国专利第5596355中披露的技术中,在形成黑点密度大的区域(以下称为全黑区域)中将产生下述问题。
即,在该技术中,为提高图像质量,通过黑色再现性好的慢干性黑油墨来形成全黑区域,所以会因黑油墨的干燥不足而产生打印物的污染和洇渗等。这是因为黑点的密度和干燥时间之间是相关联的,例如,如10点以上的文字和0.5点以上的线及点那样的黑点密度大、且其面积超过一定程度的全黑区域,其干燥时间变长。
特别在为了提高操作性而采用面朝下方式(face-down)的喷墨打印机中,打印之后接触最初的打印面的输送辊上附着油墨,并且油墨再转移到记录纸上等问题十分显著。
另一方面,在用速干性黑油墨形成全黑区域的情况下,黑色的再现性差,因而导致图像的质量下降。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在上述特开平7-149036号公报和特开平8-197831号公报中披露的技术还存在下述问题在黑点区域中的边界区域,由彩色点,即黄(Y)、品(M)、青(C)三种单色混合而成的黑色的图像质量恶化。
而且,这些公报中都没有披露有关缩短黑点密度高的区域的干燥时间的方案。
此外,在上述特开平5-338136号公报中披露的技术是考虑黑点密度和周围的温度来进行打印。但是这种技术仅限于根据上述情况来调整干燥时间,存在根据形成的图像和周围的温度而降低图像形成速度这样的问题。即,该技术不是积极地缩短干燥时间。
因此,该技术为确保图像质量而采用慢干性黑油墨,并且要保持一定的图像形成速度,因此在形成全黑区域时,会因干燥不充分而产生污染和洇渗的现象。如果要用该技术解决上述问题,在油墨粘度上升的低温状态下将会导致干燥时间增长、记录速度降低。
如上所述,在上述各公报中披露的技术中,就形成图像中的全黑区域的干燥来说,存在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设有上述干燥部件的技术不但装置的结构复杂,而且由于干燥部件消耗电能,因此增大了电能的消耗量。
一般用喷墨打印机在连续供纸的记录纸上依次形成图像,形成有这些图像的记录纸被依次排出,堆积在出纸盘上。此时,在前面排出的记录纸上的油墨没有完全干燥的状态下,后续的记录纸又被排出时,由于记录纸之间的接触将会产生污染现象。因此,以前提出了很多形成图像操作的改进方案,在前面排出的记录纸上的油墨完全干燥之后,后续的记录纸才可以堆积。
例如,上述特开平5-338136号公报中披露了一种技术,即在计算形成的图像中黑色像素比率的同时,检测装置周围的温度,根据这些情况改变接受油墨的记录纸的输送速度,在出纸盘上前一张记录纸上的油墨确实干燥的情况下才排出后续的记录纸。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9-76591号公报(
公开日1997年3月25日)」A中披露了一种技术,即检测先前排出的记录纸上的油墨干燥所需要的时间、和从该记录纸排出完毕的时刻所经过的时间,当该经过的时间超过油墨干燥所需要的时间时,即可间歇地输送后续的记录纸。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11-5664号公报(
公开日1999年1月12日)」A中披露了一种技术思想,即在出纸堆积器上设有多块出纸支撑板,形成图像后的记录纸在各出纸支撑板之间依次置换,等到油墨干燥之后才让记录纸之间接触,从而推迟了接触时间。
但是,上述特开平5-338136号公报中披露的技术虽然考虑了黑色像素比率和装置周围的温度,但是仅限于根据它们来调整干燥时间。因此,由于形成的图像和装置周围的温度,可能导致图像的形成速度低下。特别是在装置周围的温度低的情况下,图像的形成速度将会显著下降。即,这种技术不是积极地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
同样,上述特开平9-76591号公报中披露的技术也会增长后续的记录纸形成图像所需要的时间,并且根据形成的图像,图像的形成速度会显著地降低。即,该技术也不是积极地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
此外,上述特开平11-5664号公报中披露的技术不仅导致出纸堆积器的结构复杂化,而且记录纸在各出纸支撑板之间依次置换需要驱动力,增大了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电能消耗量。
如上所述,上述各现有技术尚不能实现「不增加形成图像所需要的时间、且不会导致装置的出纸部分的结构复杂化地在先前排出的记录纸上的油墨完全干燥之后堆积后续的记录纸」。
尽管也提出过为促进油墨干燥而设置加热器等干燥部件的方法,但这样不仅使装置的结构复杂,而且干燥部件消耗的电能增大,实用性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可以省略耗电大而且导致装置成本大幅增加的干燥部件,可以减小规模,并且还可抑制图像质量恶化,即使点密度高的区域也能高效率地干燥,特别是提供这样一种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不需要干燥部件就既可缩短形成图像所需的时间,又可以防止因油墨尚未干燥而发生弄脏记录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采用干燥时间相对长的慢干性油墨和干燥时间相对短的速干性油墨来形成点,由该点来形成图像,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检测形成所述图像的部分周围的温度;根据该检测到的周围温度,从所述慢干性油墨和所述速干性油墨中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
形成喷墨图像时采用的油墨,一般有颜色(例如黑色)的再现性好而干燥时间长的慢干性油墨和颜色的再现性差而干燥时间短的速干性油墨。
该慢干性油墨具有随着形成图像部分的周围温度而粘性不同、和随着周围温度而改变渗透到记录纸中时的渗透速度的趋势。例如,如果周围温度高,则渗透速度就快,而周围温度低,则渗透速度慢。
此外,慢干性油墨的渗透速度对慢干性油墨的干燥时间有影响,如果渗透速度快,则干燥时间短,渗透速度慢则干燥时间长。
因此,在上述方法中,在形成点时,根据形成图像部分的周围温度,从慢干性油墨和速干性油墨中选择使用的油墨。由此,按照图像形成时的温度条件,调整油墨的使用,使得抑制慢干性油墨的使用,用速干性油墨代替慢干性油墨,并可以控制油墨的干燥时间,使得油墨在规定的时间内干燥。其结果是可以提高打印速度。
采用该方法进行调整,使得在规定时间内,在使油墨干燥的范围内,尽可能使用慢干性油墨,还可以提高颜色的再现性、抑制图像质量的恶化。
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依靠提高打印速度,同时又能防止图像质量恶化。
本发明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最好在上述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还根据用于形成所述图像的图像数据,来识别对所述点在预定的图像区域中的点密度,并根据所述识别出的点密度,来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
由上述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干燥时间还受到其周围存在的点的点密度的影响。就是说,存在如果点密度高,则干燥时间长,而如果点密度低,则干燥时间短的趋势。
因此,在上述方法中,基于形成上述图像的部分周围温度,并且基于相对于图像区域中要形成的点,预定区域中已经形成的点的点密度,再从慢干性油墨和速干性油墨中选择用于形成点的油墨。
在该方法中,考虑了图像形成时的周围温度和要形成的图像中的点密度,当油墨不易干燥时,即周围温度低、点密度大时,例如通过将应该用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一部分改用速干性油墨,可以降低慢干性油墨的点密度。由此,可以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可以提高打印速度。
在可维持求出的打印速度的范围内,还可极力提高慢干性油墨的点密度。由此,可抑制图像质量的恶化。
其结果,可提供一种能更有效地提高打印速度并防止图像质量恶化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喷出油墨来形成图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它包括慢干性油墨打印头,喷出干燥时间相对长的慢干性油墨;速干性油墨打印头,喷出干燥时间相对短的速干性油墨;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形成图像部分的周围温度;以及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检测出的周围温度,从所述慢干性油墨打印头和所述速干性油墨打印头中选择喷出油墨的打印头。
在上述结构中,根据由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形成图像部分的周围温度,控制装置可驱动慢干性油墨打印头和速干性油墨打印头中的一个或两个来形成图像。因而,在该结构中,与上述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一样,可提高打印速度同时防止图像质量恶化。
本发明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在上述喷墨图像形成装置中,最好还具有计算装置,根据用于形成所述图像的图像数据,计算喷到图像预定区域上的油墨的密度,而且,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计算的油墨的密度,从所述慢干性油墨打印头和所述速干性油墨打印头中选择喷出油墨的打印头。
在上述结构中,除周围温度之外,根据计算装置计算的油墨的密度,控制装置可选择并驱动打印头。因此,如上所述,该结构可更有效地提高打印速度并防止图像质量的恶化。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同时使用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用上述各油墨在连续送纸的多张记录纸上连续地形成图像,后续的记录纸重叠排放在先前排出的记录纸上,其中,对于各图像形成区域分别调整用于形成图像的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比例,并控制上述必要干燥时间,使得从油墨分别附着在上述先前排出的记录纸的多个图像形成区域上时起到与后续的记录纸重合时为止的油墨放置时间长于油墨分别附着在上述各图像形成区域之后该油墨干燥所需要的必要干燥时间。
在上述方法中,经过先前排出的记录纸上的油墨的必要干燥时间之后,即可排出后续的记录纸。由此,不使用特别部件来使油墨干燥就可以防止因形成图像后的记录纸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污染。
本发明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作为使用上述图像形成方法的装置,还具有放置时间识别部和油墨比例调整部。放置时间识别部识别从油墨分别附着在上述先前排出的记录纸的多个图像形成区域上时起到与后续的记录纸重合时为止的油墨放置时间。油墨比例调整部接收该放置时间识别部输出的信号,对各图像形成区域分别调整用于形成图像的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比例,并控制上述必要干燥时间,使得上述油墨放置时间长于上述油墨分别附着在上述各图像形成区域上之后干燥所需要的必要干燥时间。
在上述结构中,油墨比例调整部对各图像形成区域分别调整用于形成图像的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比例,使得油墨放置时间长于油墨分别附着在各图像形成区域上之后该油墨干燥所需要的必要干燥时间。由此,在先前排出的记录纸上的油墨完全干燥之后,再排出后续的记录纸,可使本装置中形成图像的各记录纸不会因为与其它记录纸接触而被污染。
通过以下所示的记述将会完全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说明可明白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2是表示从侧面方向观察本发明第一及第二实施形态的彩色喷墨打印机内部时的结构的内部构成图。
图3是表示从上观察图2的打印头时的喷嘴设置的配置图。
图4是表示记录纸上点的配置所占的面积比率为25%时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记录纸上点的配置所占的面积比率为50%时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记录纸上点的配置所占的面积比率为75%时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记录纸上点的配置所占的面积比率为100%时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黑油墨的干燥(渗透)时间相对于黑点的面积比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打印速度与黑点面积比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所用的慢干性黑油墨的油墨粘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在每种环境温度下,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所用的慢干性黑油墨的干燥(渗透)时间与黑点面积比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表示根据图11设定的黑点限度面积比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形态的打印数据的数据处理回路的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线路存储器的存储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对应于图14的线路存储器的打印数据区域中标注像素部分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图14的线路存储器的打印数据区域内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表示变换前的数据。
图17是表示图14的线路存储器的打印数据区域内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表示各单元的黑点面积比率。
图18是表示图14的线路存储器的打印数据区域内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表示变换后的数据。
图19是表示图14的线路存储器的打印数据区域内的第二实施形态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表示变换前的数据。
图20是表示图14的线路存储器的打印数据区域内的第二实施形态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表示各单元的黑点面积比率。
图21是表示图14的线路存储器的打印数据区域内的第二实施形态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表示变换后的数据。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彩色喷墨打印机的外观斜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3的彩色喷墨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25是表示从图23的彩色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头向记录纸方向观察时的喷嘴配置状态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打印数据的数据处理回路的框图。
图27是表示各打印模式中打印面积比率B4和打印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28是表示各打印模式中打印面积比率B8和平均单位时间内打印字数的关系的图。
图29是同时记录图27中的干燥时间的图。
图30是同时记录图28中的可打印张数的图。
图31(a)和图31(b)是图23的彩色喷墨打印机的平面图,其中图31(a)表示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操作的中途状态,图31(b)是表示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操作结束时的状态的图。
图32是表示黑点面积比率为100%时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例C2和干燥时间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33是表示改变黑点面积比率时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例C4和干燥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34是说明第一具体例子中记录纸各部分的放置时间的图。
图35是说明第二具体例子中记录纸各部分的放置时间的图。
图36是说明第三具体例子中记录纸各部分的放置时间的图。
图3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形成点的示例平面图。
图3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形成点的另一个示例平面图。-装置的整体构成-下面参照图1至图18来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2说明本实施形态的适用于喷墨方式的点形成方法的彩色喷墨打印机2的结构。图2是表示从侧面方向观察本实施形态所述的彩色喷墨打印机2的内部的内部结构图。
在该彩色喷墨打印机2的机壳4内部设有送纸托架6、输送带8、打印头(油墨打印头)10、星形辊12、输送辊14、输送通路15及干燥器16,而且在机壳4的上部还设有排纸托架18。此外,彩色喷墨打印机2带有对各部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控制部件)22和检测形成图像的部分、即检测机壳4内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部件)24。下面说明的彩色喷墨打印机2中的处理及操作,特别假设不预先限制控制装置22的控制。
如果打印动作开始,首先将装入在送纸托架6上的记录纸P由输送带8输送到打印头10和输送带8对置的图像形成位置9。然后,当记录纸P通过图像形成位置9时,根据记录纸P的位置和后述的打印数据,通过从打印头10中喷出油墨,从而在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
印有油墨的记录纸P在其移动前方通过设有星形辊12的输送通路15时,由设置在与输送通路15对置的位置上的干燥器16将其干燥。该干燥器16由卤素灯16a和将从卤素灯16a发出的光照射到输送通路15上的反射板16b构成,由此,记录纸P带有油墨的一面受热,从而加速干燥。
进而由设置在记录纸移动前方的输送通路15上的输送辊14将干燥好的记录纸P面朝下地排出到机壳4外部的排纸托架18上。
这里,为了明确下面参照图3说明的打印头10的结构与彩色喷墨打印机2的主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定义方向。如图所示,将图像形成位置9处的记录纸P的法线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图像形成位置9处的记录纸P的移动方向(图中箭头A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z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假设上述各方向指向图2和图3中的共同方向。
-打印头的结构及点-下面,参照图3说明打印头10的构成。图3是表示从上面观察(从打印头10向记录纸P的方向观察)打印头10时的喷嘴11a…的配置的配置图。
打印头10由黑色打印头块(慢干性油墨喷射部件,慢干性油墨打印头)10a和彩色打印头块(速干性油墨喷射部件,速干性油墨打印头)10b构成。黑色打印头块10a中设有构成黑色打印头块11K的第一至第三黑色打印头块11K1、11K2、11K3,彩色打印头块10b中设有分别对应于青色(C)、绛红色(M)及黄色(Y)各色的青色打印头11C、绛红色打印头11M和黄色打印头11Y。
各打印头11K1、11K2、11K3、11Y、11M、11C均带有例如用于喷射各自油墨的64个喷嘴11a…,达到600dpi的清晰度。
各块10a、10b的油墨排出量及油墨浓度、及其处理条件,例如如表1所示。而各油墨可采用具有例如表2所示成分的油墨。
表1
表2
该打印头10在与记录纸输送方向即A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即打印头的移动方向(图中箭头B的方向)上可摇动地搭载在驱动部件(图中未示出)上。此后控制装置22(参照图2)根据后述的打印数据、记录纸P的位置、打印头10的位置,通过对从喷嘴11a…中喷出油墨进行开关,从而形成上述图像。
其中,黑色油墨是慢干性油墨,黄色、绛红色、青色的彩色油墨是速干性油墨。
下面对上述打印头10在记录纸P上形成(打印、印字)的点密度进行说明。
这里,点是指从上述各喷嘴11a喷出的油墨在记录纸P上形成的图像的最小单位。即,从1个喷嘴11a一次喷出的油墨(油墨重叠的情况除外)在记录纸P上形成的带油墨区域相当于1个点。表示该点的直径(点直径)的值称为点大小。
此外,点形成位置及点间距的定义如下。即,所谓点形成位置是指形成点所得到的位置,所谓点间距是指与最接近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距离。
下面说明点形成位置配置为行列状,相对于各点形成位置,行方向及列方向上相邻的点形成位置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的情况。
印字面积比率本实施形态中,各点的点大小相同(点大小是固定的)。此时,所谓印字面积比率So1是表示由m行×n列的点形成位置构成的规定区域的点密度(点密度)的值,该印字面积比率So1由下式定义(印字面积比率So1)=p0/(m×n)其中,p0是指规定区域内形成的点数,即指相对于规定区域内的点形成位置实际形成的点数。m是构成规定区域的点形成位置的行数,n是构成规定区域的点形成位置的列数。因此,m×n是规定区域内的点形成位置的数。下面用适当的百分比表示印字面积比率So1。
上述印字面积比率So1的具体例子表示在图4-图7中。图4-图7是表示记录纸P上的点配置的平面图,表示印字面积比率So1分别为25%、50%、75%和100%时的情况。且图4-图7分别是点形成位置的1/4、1/2、3/4及全部形成有点时的情况。
各图中,点用圆圈表示,点形成位置用格子表示,点形成位置的数目为5行×8列=40个。各点的点大小被设定为理想的点大小。理想点大小为点间距× 这些例子中,印字面积比率So1超过50%的情况下(图6及图7的情况),相邻的点之间发生重合。
这里,如果考虑仅关注由慢干性油墨构成的黑点的黑点面积比率Sk1(点面积比率),则基于上述印字面积比率So1可定义为下式。
(黑点面积比率Sk1)=p1/(m×n)p1是规定区域内形成的黑点数,即指相对于规定区域内的点形成位置实际形成的黑点的数目。
黑点面积比率和干燥速度如上所述,为提高图像质量,如果采用慢干性黑油墨,则黑点密度高的区域、即黑点面积比率Sk1高的区域其油墨的干燥时间变长。特别是如果黑点面积比率Sk1超过50%,则相邻的点之间会发生重合,这时油墨干燥所需的时间非常长。
由于油墨容易通过记录纸P的厚度方向在构成记录纸P的纸张的纤维方向(即平面方向)上扩散、渗透,因此点之间的重合对干燥时间的影响很大。
图8和图9示出了表示上述情况的数据。图8和图9是表示黑点面积比率Sk1的黑油墨的干燥(渗透)时间D和打印速度(打印页数)的关系的图表。
图8的干燥时间D是在采用慢干性黑油墨平均地形成黑点(如图5、图6、图7那样地形成黑点的情况)而使黑点面积比率Sk1达到50%、75%、100%的情况下求出的干燥时间D(实测值)。根据该结果可知,黑点面积比率Sk1在大约40%~100%的范围内时,黑点面积比率Sk1(%)与干燥时间D(秒)之间存在下式的比例关系。
D=0.225·Sk1-7.55此外,考虑图8的干燥时间D(干燥时间的倒数),则图9的打印速度是在1分钟内可能打印的A4幅面的记录纸P的页数。
周围温度与干燥速度下面说明黑油墨的干燥时间D与周围温度Ta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图10说明周围温度Ta与油墨粘度η的关系。
图10表示采用慢干性黑油墨,测定油墨粘度η与周围温度Ta的变化结果。由此可知,油墨粘度随该油墨周围温度Ta的上升而下降。周围温度Ta(℃)与油墨粘度η(mPa·s)的关系可用下式近似地表示。
η=3.9255·exp(-0.0286·Ta)再有,图10所示的结果和上式因油墨而不同,但是它们的趋势是基本相同的。
这里,油墨粘度与油墨附着在记录纸上时向记录纸中的渗透速度相关。具体地说,油墨粘度小时,油墨向记录纸中渗透的速度就大,而油墨粘度大时,渗透速度就变小。
此外,油墨的渗透速度与油墨的干燥时间D相关。油墨的渗透速度大时,由于附着在记录纸上的油墨在短时间内渗透到记录纸内部,因此油墨的干燥时间D缩短。另一方面,当油墨的渗透速度小时,较多的油墨残留在记录纸表面,因此延长了油墨的干燥时间D。因而,以下关于油墨的干燥时间D的记载也与油墨的渗透速度有关。
由此,周围温度Ta与油墨的干燥时间D相关。即,周围温度Ta高时,油墨的干燥时间D缩短,而周围温度Ta低时,油墨的干燥时间D变长。
下面参照图11说明油墨量及周围温度Ta和干燥时间D之间的关系。
图11是采用慢干性黑油墨,在周围温度Ta(10、15、20、25、30、35、40℃)下,改变黑点面积比率Sk1在记录纸上打印时测定的各干燥时间D的结果。
这里,将干燥时间D的上限设定为3秒(图11中的虚线)。此时,根据图11所示的慢干性黑油墨的温度特性,可以求各周围温度Ta下容许的黑点面积比率Sk1的容许限度。该容许限度是在图11中表示各周围温度Ta的曲线和虚线的交点处的黑点面积比率Sk1。以该黑点面积比率Sk1的容许限度作为黑点面积限度比率(点密度限度)Bmax。
图12是表示上述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与周围温度Ta之间关系的图表。图12是表示周围温度Ta与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之间关系的图表。
这里,在实际形成图像时,黑点面积比率Sk1为30%以下时,黑点处于孤立的状态。因此,当黑点面积比率Sk1为30%以下时,难以适当地控制黑点面积比率Sk1。
因此,将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为30%时的周围温度Ta设为第一温度T1(℃),在周围温度Ta为第一温度T1以下的范围时,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为0%。该第一温度T1不限于30%,可根据采用的油墨和装置结构等来决定。
将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为100%、即黑点面积比率Sk1为能获得的最大值时的周围温度Ta设为第二温度T2(℃)。
然后,在周围温度Ta为第一温度T1以上,且在第二温度T2以下的范围内时,求作为各测定点的近似曲线的函数。其中,周围温度Ta(℃)与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关系可用式1近似地表示。
Bmax=0.0476·Ta2+1.201·Ta-11.715…式1这里,式1近似地表示为2次函数(Bmax=αTa2+βTa-C),但式2所示的1次函数(Bmax=αTa-C)虽然近似于直线,但仍然可以按不妨碍实用的精度来近似。
Bmax=3.78·Ta-44.9…式2这样,设定表示所述周围温度Ta与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之间关系的函数后,最好用该函数求对应于周围温度Ta的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由此,相对于任意的周围温度Ta,可得到合适的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
这里,周围温度Ta为第二温度T2以上时,即使是在与黑点面积比率Sk1无关地用慢干性黑油墨来形成所有黑点时,干燥时间D也可以不超过上述干燥时间D的上限。因而,周围温度Ta处于第二温度T2以上时,也可以用慢干性黑油墨形成全部黑点。
由此,在可以有效地利用使用慢干性黑油墨的打印头,并且通过如后所述地将黑油墨代替速干性黑油墨,可抑制速干性黑油墨的消耗。
此外,当周围温度Ta处于第一温度T1以下时,如上所述,由于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设定为0%,所以如后所述,用慢干性黑油墨及速干性黑油墨来形成黑点,可缩短干燥时间。
另一方面,当周围温度Ta超过第一温度T1而在低于第二温度T2的范围时,根据上述近似式(式1或式2)求该温度时的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与实际打印的黑点面积比率Sk1相比较。当Bmax≥Sk1时,用慢干性黑油墨形成与实际打印的黑点面积比率Sk1相当的全部黑点。而当Bmax<Sk1时,用慢干性油墨及速干性油墨形成黑点,以实现缩短干燥时间的目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说明)。
再有,通过上述温度检测装置24检测周围温度Ta,假设上述计算在控制装置22中进行(参照图2)。此外,可对每个使用的油墨预先求上述第一温度T1及第二温度T2及近似式(式1或式2)等,并存储在控制装置22中。
打印数据下面说明用上述点来形成图像的打印数据(图像信息、图像数据)。
首先,基于图13来说明打印数据的流程。图13是表示打印数据的数据处理回路30的方框图。该数据处理回路30例如被设置在控制装置22内。在图13中,R、G、B及Y、M、C、K分别表示红色、绿色、蓝色及黄色、绛红色、青色、黑色的各种打印数据(各色数据)。此外,与连接在各方框之间的线上的“//”一起出现的“3”或者是“4”的数字表示该部分的数据数(数据线的数量)。
RGB系的打印数据经帧存储器32被RGB/YMCK变换回路34变换为YMCK系的打印数据。接着输入到与各色数据相对应的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中。如果原来的打印数据是YMCK系的数据,则不需要RGB/YMCK变换回路34。
输入到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中的各色数据依次被送至面积比率处理回路(计算部件、计算装置、数据变换部)38,计算黑点面积比率Sk1。然后再根据黑点面积比率Sk1判断是否应该进行数据变换。
即,面积比率处理回路38具有作为计算黑点面积比率Sk1的计算部件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作为基于黑点面积比率Sk1和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数据变换的判断部件的功能。
因而,将形成图像时基于周围温度Ta的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值也被传送到面积比率处理回路38中。
该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值由黑点面积限度比率处理回路(点密度限度输出部)42计算,传送到面积比率处理回路38。黑点面积限度比率处理回路42接收由温度检测装置24(参照图2)检测出的周围温度Ta的数据,根据预先储存的上述第一温度T1和第二温度T2以及近似式(式1或式2)计算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
作为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计算方法,也可以在黑点面积限度比率处理回路42中设置对照表,根据周围温度Ta来参照该对照表,决定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
接着根据有无该数据变换,来决定形成点时采用的油墨。关于黑点面积比率Sk1的计算、是否应该进行数据变换的判断、及数据变换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说明。
如上所述,经过适当地数据变换后的各色数据被再次输入到各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中。从面积比率处理回路38再次输入到各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中的各色数据分别输入到对应的打印头驱动部40Y·40M·40C·40K中。各打印头驱动部40Y·40M·40C·40K根据输入的打印数据,分别驱动黄色打印头11Y、绛红色打印头11M、青色打印头11C、黑色打印头11K。然后,由各打印头11Y、11M、11C、11K在记录纸P上形成点(参照图3)。
存储器(线路存储器)的构造这里基于图14来说明各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
图14是表示线路存储器36的存储器构造的说明图。由于各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的存储器构造相同,因此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这些存储器综合为一个线路存储器36来进行说明。即,各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中,将以下说明的地址相等的单元Co作为一个单位来考虑,该单元Co中存储有各色数据的信息。
线路存储器36由打印数据区域(记录图像区域)50、第一及第二补正用数据区域52a·52b、第一及第二空数据区域54a·54b、及对应各区域的行列所附加的地址构成。
打印数据区域50是由用于存储一部分打印数据的m行×n列的单元Co…构成的存储分配图形成的。构成该打印数据区域50的各单元Co与上述点形成位置一一对应,各单元Co中存储有要形成在各点形成位置上的点的信息,即数据D。
按照是否形成点,该数据D分别为1或0。关于具体的i行j列的单元Co,即Coij中存储的数据Dij,在与单元Coij相对应的点形成位置上形成点时,数据Dij=1,而当在与单元Coij相对应的点形成位置上不形成点时,数据Dij=0。
下标“ij”表示i行j列,下面仅在特别指定行列上的位置情况下附带下标。在不区分各色数据的一般说明时使用数据D,而在表示区分各色数据的数据D时,分别表示为数据Y·M·C·K。
其中,打印数据区域50的行方向和列方向分别对应于打印头10的主扫描方向(打印头的移动方向、图3中的B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纸张输送方向、图3中的A方向)。
在上述副扫描方向上分割打印数据,依次存储地构成该打印数据区域50。即,打印数据区域50中的1行所包含的单元Co…可存储上述主扫描方向(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参照图3))上的全部1行数据D,打印数据区域50中的1列所包含的单元Co…可存储上述副扫描方向上分割的1列数据D。
在打印数据区域50内的m行×n列的单元Co…中,从头一行开始到最后一行分别标记有从1到m的行号No.(通道、行.),从头一列开始到最后一列分别标记有从1到n的列号No.(列)。
第一和第二补正用数据区域52a·52b与第一和第二空数据区域54a·54b在实际的打印图像中是对应于打印数据区域50部分的周边部分的数据区域。它们在打印数据区域50的最外围,存储有计算后述的黑点面积比率Sk1时用到的数据D。
该第一及第二补正用数据区域52a·52b分别由打印数据区域50的头一行之前(图中、上侧)的行和最后一行之后(图中、下侧)的行中的单元Co…构成,标有0和m+1的行号。然后,在第一和第二补正用数据区域52a·52b中,分别存储有在它之前的打印数据区域50中存储的row=m的数据(通道1的补正用数据),及存储在其之后的打印数据区域50中的row=1的数据(通道m的补正用数据)。
第一及第二空数据区域54a·54b分别由打印数据区域50的头一行之前(图中、左侧)的列和最后一行之后(图中、右侧)的列中的单元Co…构成,分别标有0和n+1的列号。由于该第一和第二空数据区域54a·54b与记录纸P(参照图3)的两端部不形成图像的区域(不存在打印数据的区域、空白部)相对应,因此全部单元Co…中都存储着D=0。
相对于构成以上各区域的各行和各列,分别标有地址Rad及地址Cad。该地址Rad及地址Cad是用2进制分别表示的行号No.和列号No.。为了便于说明,从下位比特开始依次(1位、2位…)将地址Rad及地址Cad表示为地址Rad20、Rad21…及地址Cad20、Cad21…。
打印数据的变换下面基于图15至图18来说明通过面积比率处理回路38(参照图13)进行线路存储器36中的打印数据的数据变换。首先,说明周围温度Ta处于T1<Ta<T2时的情况。
如上所述,如果用慢干性黑油墨(慢干性油墨)形成位于黑点面积比率Sk1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区域中的全部黑点,则油墨的干燥时间D将超过设定的上限。因此,在黑点面积比率Sk1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区域中,可设定使用一部分速干性黑油墨(速干性油墨)。下面将用慢干性黑油墨形成的黑点称为第一黑点,将用速干性黑油墨形成的黑点称为第二黑点。
上述中,将黑点面积比率Sk1定义为一个表示在由m行×n列的点形成位置构成的规定区域中,平均地形成黑点时的黑点密度(全黑的程度)的值(参照图4至图7)。实际的打印图像中,由于图像各部分黑点的密度不同,因此如下所述地设定黑点面积比率Sk1。
观察某点形成位置时,该点形成位置(下面称为观察位置)处形成黑点时,该黑点的油墨干燥时间D取决于该点形成位置的周边区域(相邻区域)处存在多少个黑点。由此,以观察位置为中心,与其相邻的3行×3列的区域(观察点区域、图像区域)的黑点面积比率Sk1被称为该观察位置的黑点面积比率Sk1。
下面参照图15说明求如此设定的观察位置的黑点面积比率Sk1的方法。图15是表示线路存储器36的打印数据区域50(参照图14)中,对应于观察点区域的部分(所讨论单元区域)的说明图。其中,由于点形成位置与单元Co是一一对应的,因此下面将对应于上述观察位置的单元Co称为所讨论单元Ca,将与构成上述观察点区域的点形成位置相对应的单元Co…的区域称为所讨论单元区域。
如图15所示,如果将单元Coij作为所讨论单元Caij,则属于(i-1)、i和(i+1)行,并且属于(j-1)、j和(j+1)列的单元Co…就构成了所讨论单元区域。从而,所讨论单元区域也可以说是在打印数据区域50中的3行×3列的范围。
由于在所讨论单元Caij中只有写入与黑点有关的表示是否要形成黑点的数据Kij是1或0,因此为了求黑点面积比率Sk1,需要有所讨论单元区域的数据D。即,在构成所讨论单元区域的3行×3列的9个单元Co…内,对黑点的数据K为1的单元Co…的数目进行计数,将其除以9就可以求黑点面积比率Sk1。下面将黑点的数据K不为0的数据K称为黑数据。
具体地说,在对应所讨论单元Caij的所讨论单元区域内的单元Co…中,如果具有黑数据的单元数为X个,则所讨论单元Caij的黑点面积比率Sk1为X/9。
下面用图16至图18说明以这样求出的黑点面积比率Sk1为基准来确定形成的黑点的方法。图16至图18是表示线路存储器36的打印数据区域50内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图16表示变换前的数据D,图17表示各单元Co的黑点面积比率Sk1,图18表示变换后的数据D。
在图16至图18中,数据Y·M·C·K为1时分别表示为「Y」·「M」·「C」·「K」,数据Y·M·C·K为0时则不表示。此外,假设与图示区域相邻的单元Co…的数据D全部为0。下面说明周围温度Ta大约25℃时,即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50%时的情况(参照图12)。
首先,在带有图16所示的数据D的打印数据区域50内,对于带有黑数据的全部单元Co…,依次求出各单元Co…的黑点面积比率Sk1。其结果,各单元Co的黑点面积比率Sk1如图17所示。黑点面积比率Sk1也可以不保存在各单元Co中,但为了说明,图17表示对应于各单元Co的黑点面积比率Sk1。
然后,如上所述,如果黑点面积比率Sk1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这里为50%)(即,5/9以上),则油墨的干燥时间D将超过设定的上限。因此,黑点面积比率Sk1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成为取代第一黑点而用第二黑点对单元Co…的数据D进行变换(数据变换)的条件(条件1)。
这里,在黑点面积比率Sk1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单元Co…、即满足上述条件1的单元Co…(高密度点群)中,也可以根据该单元Co…的位置,来决定实际用第二黑点那样进行数据变换的对称的单元Co…。
具体地说,数据变换后的单元Co…也可以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交互地排列。由此,例如,各单元Co的行地址的最下位比特,即地址Rad20和列地址的最下位比特,即地址Cad20的异或逻辑为1的单元Co…也可以成为作为数据变换的对象的单元Co…(条件2)。在图16至图18中,用斜线表示变换前是带有黑点的数据K的单元Co…,且上述异或逻辑为1的单元Co…。
因此,当黑点的面积比率Sk1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单元Co相邻行方向及列方向时,将具有用于形成第一黑点的数据K(以下称第一黑数据)的单元Co和具有用于形成第二点的数据K(以下称第二黑数据)的单元Co相互交错地排列。
而且,在与彩色区域(数据Y、M、C的任何一个不为0的区域)的边界(边界部分)上,为了防止彩色区域中有黑点渗出,即使黑点的面积比率Sk1在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以下,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仍进行与黑数据的单元Co…有关的数据变换。即,在与彩色区域的边界上,以具有黑数据的单元Co…作为数据变换的单元Co……(条件3)。
这里,假设有通过YMC各色的油墨(彩色油墨)重叠而形成第二点的情况。因此,在对第二黑数据进行过数据变换的单元Co…中储存的值是数据Y、M、C都为1、而数据K为0。表3示出了该数据变换中变换前的数据D与变换后的数据D的对应关系。另外,进行上述数据变换的结果在图18中示出。
表3
从图18可以明显地看出,以使第一黑点相互交错排列那样来进行数据变换的结果是,即使是在将黑点面积比率Sk1变为高值的单元Co集合的区域,第一黑点在3×3中也最多只能形成5个。因此,可以将第一黑点的黑点面积比率抑制在5/9以下,相当于其余黑点面积比率Sk1的黑点由第二黑点形成。
此外,在将黑点面积比率Sk1变为高值的单元Co集合的区域中,将第一黑点与第二黑点相互交错地配置。由此,形成第二黑点的速干性油墨相邻于形成第一黑点的慢干性油墨,通过速干性油墨的高渗透性来促使慢干性油墨的浸透。结果,缩短慢干性油墨的干燥时间。
即使数据变换后的黑点面积比率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时,通过上述干燥时间的缩短,仍然可将油墨干燥时间D抑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以上是在环境温度Ta约为25℃、且满足T1<Ta<T2的情况下的数据变换。另一方面,环境温度Ta在T1以下、或在T2以上的情况将在下文叙述。
首先,当环境温度Ta在第一温度T1以下时,根据上述理由,因将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设定为0%(参照图12),所以可以对形成黑点的单元Co…进行数据变换。这里,虽然也可以对形成黑点的全部单元Co…进行数据变换,但是为了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可以只对形成黑点的单元Co…中的一部分进行数据变换。
具体地说,在数据变换前,对于数据K为1的单元Co…(图16中表示为“K”的单元Co…)中的一部分进行数据变换,将其一部分单元Co…的数据K变换为0,将数据Y、M、C变换为1。
这里,在选择作为数据变换的对象的单元Co…时,可以采用上述条件2。由此,第一黑点与第二黑点相邻,可以促进慢干性黑油墨的干燥。
另一方面,在环境温度Ta为T2以上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由于将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设定为100%(参照图12),所以除了满足上述条件3的单元外,可以不进行数据变换。
-流程图-下面根据图1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以上的处理。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所示的处理中,以第一列的各单元Co依次为所讨论单元Ca,求该所讨论单元Ca的点形态(形成黑点面积比率Sk1及相邻的单元Co…的点颜色),进行适当数据的变换。然后,反复进行该处理,直到第n列为至。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变换后的数据D与变换前的数据D单独保存,假设在以下各步骤中所使用的变换前的数据D是不变化的。另外,环境温度Ta约为25℃,图1所示的流程图表示与环境温度Ta有关的分开进行上述情况后的处理。
首先,在步骤S0中,将作为初始值的所讨论单元Caij假设为(i,j)=(1,1)。然后,在步骤S1中,判断所讨论单元Caij是否有黑数据。这里,在所讨论单元Caij有黑数据(数据Kij=1)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步骤S2,而在没有黑数据(数据Kij=0)的情况下,进入后述的步骤S8。
在步骤S2中,通过由上述3行×3列的滤色器进行的处理,在所讨论单元区域中,对有黑数据(数据K=1)的单元Co…进行计数,以该值为黑点数pl。
这里,由于所讨论单元区域固定为3行×3列,因此,实际上在从黑点数p1求黑点面积比率Sk1的情况下,不进行除法运算,用表示黑点数p1与黑点面积比率Sk1的对应关系的表的面积比率换算TBL来求黑点面积比率Sk1。由此,可大幅度地缩短求黑点面积比率Sk1的运算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在步骤S3中进行该换算。另外,也可以在步骤S4的判别中直接利用黑点数p1。
接着,在步骤S4中,对所讨论单元Caij的黑点面积比率Sk1进行判断。在步骤S4中,如果黑点面积比率Sk1在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以下,则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5中,在以所讨论单元Caij为中心的所讨论单元区域(3行×3列的单元Co…)中,检查是否有彩色点。具体地,将所讨论单元区域内的数据Y、M、C之和代入相邻颜色点校验ck中,因此,在有彩色点的情况下,相邻颜色点校验ck≥1,在无彩色点的情况下,相邻颜色点校验ck=0。
然后,在步骤S6中,对步骤S5中求出的相邻颜色点校验ck进行判断。这里,在所讨论单元区域内不存在形成彩色点的数据D、即ck=0的情况下,在步骤S7中,在所讨论单元Caij的数据Dij中采用(没有变换数据)第一黑数据(数据Kij=1)。另外,将该步骤S7的处理称作第一图像形成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4中的黑点面积比率Sk1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情况下,而且,在步骤S6中存在形成彩色点的数据D的情况下,由步骤S12获得所讨论单元Caij的地址Rad20及地址Cad20的异或逻辑,将该值设为异或逻辑S。然后,在步骤S13中对异或逻辑S进行判断,在异或逻辑S为0的情况下,进入上述步骤S7,在所讨论单元Caij的数据Dij中采用(没有变换数据)第一黑数据(数据Kij=1)。
在步骤S13中,在异或逻辑S为1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在所讨论单元Caij的数据Dij中采用(没有变换数据)第二黑数据(数据Yij,Mij,Cij=1,而数据Kij=0)。另外,将从步骤S12到步骤S14的处理(包括步骤S7)称作第二图像形成处理。
如果根据步骤S7或步骤S14决定所讨论单元Caij的数据Dij则进入步骤S8,将i加1(即将行提前1行)。然后,在步骤S9中,反复进行上述处理,直到i=m。当i=m时,结束第一列的处理,进入步骤S10,将j加1(即将列提前1列)。然后,在步骤S11中,反复进行上述处理直到j=n,然后结束处理。
在环境温度Ta处在第一温度T1以下时,在上述步骤S1中,在所讨论单元Caij有黑数据(数据Kij=1)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步骤S12。
在环境温度Ta处在第二温度T2以上时,只在彩色点的边界进行数据变换就可以。因而,在上述步骤S1中,在所讨论单元Caij有黑数据(数据Kij=1)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步骤S5。
以上,对于在各单元Co中,与黑点相关的作为数据K储存0或1的情况、即按点单位来计算黑点面积比率Sk1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这种情况,在各打印头11K1、11K2、11K3、11Y、11M、11C(参照图3)改变点尺寸、各单元Co的数据D调制点尺寸时,可以进行同样的处理。这时,也可以进行下述处理。
首先,对于所讨论单元Ca计算用例如3×3滤色器附加点尺寸的黑点面积比率Sk2(定义在实施形态2中)。当该黑点面积比率Sk2超过上述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并且所讨论单元Ca的异或逻辑为1时,用表4所示的点尺寸(相对于理想点尺寸的比)的对应关系使YMC的各色点重合,表4的数据Y、M、C、K的值表示点尺寸。
表4
此外,也考虑所讨论单元Ca的点尺寸,可以进行数据变换。对此,在下述的实施形态2中详述。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检测形成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Ta,根据该环境温度Ta从慢干性油墨及速干性油墨中选择出用于形成点的油墨。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根据图像数据,来识别对要形成的点位置的预定图像上的范围所形成的点的打印面积比率So1,而且根据该打印面积比率So1来选择用于形成点的油墨。
由此,根据图像形成时的温度条件或形成的图像,来抑制慢干性油墨的使用,对油墨的使用进行调整,以便用速干性油墨代替,可抑制油墨的干燥时间D,使油墨在规定时间内干燥。结果,可以提高打印速度。
另外,利用该方法,可在规定时间内,在油墨干燥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以便尽量使用慢干性油墨,还可以提高颜色的再现性并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
根据环境温度Ta和打印面积比率So1来选择油墨时,基于慢干性油墨的温度特性,以通过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打印面积比率So1的允许限度为点面积限度比率(点密度限度)而对环境温度Ta进行设定,也可以将打印面积比率So1与对应于检测的环境温度Ta的点面积限度比率进行比较。作为该点面积限度比率,可以将规定时间内的慢干性油墨干燥所得到的慢干性油墨的打印面积比率So1设定为基准。
然后,在打印面积比率So1超过点面积限度比率的区域进行调整,使慢干性油墨的点和速干性油墨的点相互交错地配置。
即,根据慢干性油墨的相对于环境温度Ta的打印面积比率So1和干燥时间D的关系,预先确定慢干性油墨所形成的点的点密度的允许限度(点面积限度比率),与点密度没有超过该允许限度的有关区域用慢干性油墨来形成图像,而与点密度超过该允许限度的有关区域也可以同时用慢干性油墨及速干性油墨来形成图像。
由此,在抑制图像品质恶化的同时,还可以将干燥时间D抑制在所希望的设定值以下。因此,可提供缩短图像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能形成高品质图像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
具体地说,环境温度Ta高时,由于油墨的干燥时间D短,所以即使是黑点面积比率Sk1比较高的部分,也能形成慢干性黑油墨的黑点,使黑色的再现性提高,并提高了图像品质。
另一方面,环境温度Ta低时,由于油墨的干燥时间D变长,因而即使是黑点面积比率Sk1比较低的部分,也可以适当地采用慢干性黑油墨及速干性黑油墨的各黑点,避免油墨干燥时间D加长。特别是使速干性黑油墨的黑点与慢干性黑油墨的黑点相邻或重合,因而可促进慢干性黑油墨的浸透,有效地缩短干燥时间D。
这样,在可以保持形成图像的黑油墨的干燥时间D为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尽量地采用慢干性黑油墨,可抑制图像品质恶化。结果,可以抑制图像形成速度的降低,并且提高图像品质。
然后,如图2、图3及图13所示,实施该方法的本实施形态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喷射慢干性油墨的慢干性油墨喷射装置(黑色喷头块10a);用于喷射速干性油墨的速干性油墨喷射装置(彩色喷头块10b);用于检测形成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Ta的温度检测手段(温度检测装置24);以及根据该环境温度Ta从慢干性油墨喷射装置与速干性油墨喷射装置中选择出进行喷墨的喷墨装置的控制手段(控制装置22)。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根据图像数据计算在图像上的预定范围要喷出的油墨密度(打字面积比率So1)的运算手段(面积比率处理回路38),上述控制手段还根据所计算的油墨密度来选择喷墨的喷墨装置。
在这样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可以将油墨干燥时间D达到设定值以下,因而也可以不设干燥器16(参照图2),另外,也可以缩小其规模、输出。因此,该喷墨图像形成装置能实现装置的简化、小型化、低成本化,消耗功率的降低等。
这里,虽然主要说明了存储分配图的单元Co,但是由于单元Co与点是1对1地对应的,因而,关于上述单元Co及所讨论单元区域的说明,通过适当地替代点及所讨论区域可便于理解。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按照上述方式定义了表示点密度的值的打印面积比率So1,但是,本发明并不严密地被限制在上述定义上,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定义表示点密度的值。特别是关于所讨论单元区域的定义,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定义为例如相对于所讨论单元Ca包括行、列方向相邻的单元Co…的5个单元Co…组成的十字型区域。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说明了对于黑颜色所采取的对策,但是,对于其它颜色的油墨也同样适用。下面,根据图19至图22来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
本实施形态的喷墨方式的点形成方法适用于实施形态1中根据图2、图3、图13及图14说明的彩色喷墨打印机2,因而,其构成要素引用并标记有同一符号,其说明省略。再者,在实施形态1中定义的术语在没有特别说明时,在本实施形态也采用其定义原则。
-点尺寸-在实施形态1中,主要说明了形成打印图像的各点的点尺寸相同(点尺寸固定)的情况,而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叙述点尺寸可变(调制点尺寸)的情况。
在本实施形态中,储存在线路存储器36(参照图13及图14)各单元Co中的数据D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不同。即,在实施形态1中,根据数据D是否形成点来分别设置1或0的值,而在本实施形态中,数据D具有表示形成点的点尺寸的值。
具体地说,具有数据D的值与理想点尺寸成比例。这里,点尺寸相对于理想点尺寸形成100%、75%、55%、25%的点,与之对应的数据D是各个数据D=100%、75%、55%、25%。
这里,说明形成上述点尺寸的点的情况中的点彼此重叠的形式。在所讨论位置形成具有上述各点尺寸的点的情况下,在表5中示出在相对于所讨论位置的水平、垂直方向(行、列方向)及倾斜方向相邻的位置形成具有上述各点尺寸的点时的、所讨论位置的点和与之相邻位置的点之间有无重叠的情况。
表5
在表5中,所讨论位置的点和与之相邻位置的点之间有重叠的情况用“×”表示,没有重叠的情况用“○”表示。另外,点间距之比表示点尺寸相对于点间距的比率。
从表5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所讨论位置的点的点尺寸为50%以下的情况下,产生点彼此之间的重叠使所讨论位置的点的点尺寸为50%,而且,有仅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存在点尺寸100%的相邻点的情况。但是,即使是这种情况,如果考虑到点间距与点尺寸,则可知重叠部分的面积也会缩小。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所讨论位置的点是点尺寸超过50%的黑点,即,将储存在所讨论单元Ca中的数据K超过50%(数据K=75%、100%)的情况看作进行数据变换的条件(条件4)。
-打印数据的变换-下面,说明根据包含所讨论位置的区域的黑点密度进行数据变换的条件。首先,在调制点尺寸的情况下,作为表示根据m行×n列的点形成位置所构成的规定区域的黑点密度的值,依据下式定义为黑点面积比率Sk2(点面积比率)。
(黑点面积比率Sk2)=p2/(m×n)再有,p2表示规定区域内形成的黑点的点尺寸之和(%),m表示规定区域内的点形成位置的行数,n表示规定区域内的点形成位置的列数。
这里,与实施形态1同样,将所讨论单元Ca为中心的3行×3列的所讨论单元区域的黑点面积比率Sk2看作该所讨论单元Ca的黑点面积比率Sk2。并且,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同样,将所讨论单元Ca的黑点面积比率Sk2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情况作为进行数据变换的条件(条件5)。
与满足上述条件4及条件5的所讨论单元Ca对应形成的所讨论位置的点按照以下所述方式形成。如上所述,点尺寸为50%以下的点是没有重叠的或者重叠面积小的任何一种。因此,即使在所讨论位置的点满足上述条件4及条件5的情况下,该点尺寸的50%部分由第一黑点形成。然后,不足的黑点面积由第二黑点补充。
这时,先形成第二黑点后,最好在其上面以例如同心圆状重叠地形成第一黑点。此时,通过第二黑点可促进用于形成第一黑点的油墨向记录纸P(参照图3)的浸透,可以缩短干燥时间D。另外,由于第一黑点在上侧形成,因而可抑制打印图像中的黑颜色再现性的降低。
具体地,在满足条件4及条件5的所讨论位置的点的点尺寸为75%及100%的情况下,首先,分别形成点尺寸为50%及75%的第二黑点,在其上面形成点尺寸为50%的第一黑点(分别称作75%重叠及100%重叠)。另外,考虑到记录纸P上的点的放大,按照上述方式确定第二黑点的点尺寸。
另一方面,未满足条件4的所讨论单元Ca形成的所讨论位置的点(点尺寸为25%及50%),由于点彼此没有重叠或重叠面积小,因而可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D。因此,作为该所讨论位置的点,也可以由第一黑点形成该点尺寸的点。
另外,未满足条件5的所讨论单元Ca形成的所讨论位置的点,由于其周围的黑点密度低,因此,与上述同样可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D,可通过第一黑点形成该点尺寸的点。
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同样,即使是不满足条件5的所讨论单元Ca形成的所讨论位置的点,在与彩色区域的边界位置的情况下,即在该所讨论区域内有彩色点的情况(条件6)下,并且在满足条件4的情况下,与满足条件4及条件5的情况一样,仍可形成点。
下面,根据图19至图21说明上述方式那样的形成点的数据变换。图19至图21是线路存储器36的打印数据区域50内的数据变换的说明图,图19表示变换前的数据D,图20示出了各单元Co的黑点面积比率Sk2,图21示出变换后的数据D。
在图19至图21中,在形成黑点的单元Co…上标有斜线。在形成彩色的单元Co…上只用“Y”、“M”或“C”来表示。
首先,在图19所示的具有数据D的打印数据区域50内,相对于具有黑点的全部单元Co…,顺次求各单元Co的黑点面积比率Sk2。其结果,各单元Co的黑点面积比率Sk2在图20中示出。虽然也可以不将黑点面积比率Sk2保存在各单元Co中,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图20表示与各单元Co对应的黑点面积比率Sk2。
通过图19所示的变换前的数据D,可判断所讨论单元Ca是否满足上述条件4或条件6。另外,借助于图20所示的黑点面积比率Sk2,可判断所讨论单元Ca是否满足上述条件5。在满足条件4及条件5、或条件4及条件6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变换。
在表6中示出该数据变换中的所讨论单元Ca的变换前的数据K与变换后的数据Y、M、C、K的对应关系。另外,表6是以满足条件5或条件6的情况为前提的。
表6
在图21中,只形成第一黑点的单元Co表示其点尺寸,进行75%的重叠及100%的重叠的单元Co分别表示为“50”和“ymc”或“50”和“YMC”。
-流程图-下面根据图22所示的流程图说明以上的处理。图22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在图22所示的流程图中,与实施形态1的图1所示流程图进行的相同处理的步骤标有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了一部分。
从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步骤S0开始进行步骤S1之后,进入步骤S22。在步骤S2中,通过由上述3行×3列的滤色器进行的处理,求所讨论单元区域中有黑数据(数据K>0)的单元Co…的数据K之和,即,求所讨论单元区域内的黑点的点尺寸之和,以该值作为黑点的点尺寸的总和p2。
这里,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同样,由于所讨论单元区域固定为3行×3列,因此,实际上在根据黑点的点尺寸的总和p2来求黑点面积比率Sk2的情况下,不进行除法运算,用表示黑点的点尺寸的总和p2与黑点面积比率Sk2的对应关系的面积比率换算表(图中未示),可以求黑点面积比率Sk2。由此,可大幅度地缩短求黑点面积比率Sk2的运算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在步骤S23中进行该换算。另外,在步骤S24的判别中,也可以直接利用黑点的点尺寸的总和p2。
接着,在步骤S24中,对所讨论单元Caij的黑点面积比率Sk2进行判断。在步骤S24中,如果黑点面积比率Sk2在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以下,则进入步骤S5,而且在步骤S6中,对步骤S5中求出的相邻颜色点校验ck进行判断。这里,在所讨论单元区域内不存在形成彩色点的数据D、即ck=0的情况下,在步骤S27中,在所讨论单元Caij中也采用(没有数据变换)所说的黑数据(数据Kij)。另外,将该步骤S27的处理与上述步骤S7同样称作第一图像形成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24中的黑点面积比率Sk2超过黑点面积限度比率Bmax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6中存在用于形成彩色点的数据D的情况下,在步骤S28中根据表6进行适当的数据变换。另外,将该步骤S28的处理称作第三图像形成处理。
通过步骤S27或步骤S28确定所讨论单元Caij的数据D后,以后进行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即使在点尺寸可变的情况下,与实施形态1同样,可抑制慢干性油墨的干燥时间D的增大,提高图像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在进行上述第三图像处理时,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可以重叠。由此,在速干性油墨的浸透作用下,可提高慢干性油墨的浸透性,所以可以缩短慢干性油墨的干燥时间。
如上所述,实施形态1及实施形态2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是采用相对干燥时间长的慢干性油墨和相对干燥时间短的速干性油墨形成点,通过该点形成图像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在该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检测形成上述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根据该检测的环境温度,从上述速干性油墨及慢干性油墨中选择用于形成上述点的油墨。
慢干性油墨具有其粘性因形成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而不同、其浸透记录纸时的浸透速度也因环境温度而不同的倾向。例如,环境温度高时浸透速度大,环境温度低时浸透速度小。另外,慢干性油墨的浸透速度还对慢干性油墨的干燥时间产生影响,浸透速度大时干燥时间短,浸透速度小时干燥时间长。
因此,在上述方法中,在形成点时,根据形成图像部分的环境温度,从慢干性油墨和速干性油墨中选择使用的油墨。由此,可按照图像形成时的温度条件,抑制慢干性油墨的使用,调整油墨的使用以便用速干性油墨来代替,并控制油墨的干燥时间,使油墨在规定时间内干燥。其结果,可以提高打印速度。
另外,该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在油墨干燥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以便尽量地使用慢干性黑油墨,可以提高颜色的再现性,抑制图像品质恶化。结果,可提供打印速度高、能避免图像品质恶化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
另外,在上述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还根据形成上述图像的图像数据,识别相对上述点的预定图像区域中的点密度,基于上述识别的点密度来选择用于形成上述点的油墨。
由上述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干燥时间也受其周围存在的点的点密度的影响。即,有点密度高时干燥时间长、点密度低时干燥时间短的倾向。
因此,上述方法基于形成上述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同时基于预定区域中形成的点相对图像区域中形成的点的点密度,从慢干性油墨及速干性油墨中选择用于形成点的油墨。
在该方法中,考虑到图像形成时的环境温度和形成图像中的点密度,在油墨不易干燥的情况下,即在环境温度低而点密度高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用速干性油墨代用慢干性油墨所形成的全部点的一部分来进行设定,使得慢干性油墨的点密度降低。由此,可以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提高打印速度。
另外,可以在可以维持求出的打印速度的范围内进行设定,使得尽力提高慢干性油墨的点密度。由此,还可以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
其结果,能提供更有效地提高打印速度、可避免图像品质的恶化的喷墨图像的形成方法。
此外,在识别上述点密度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还根据上述慢干性油墨的温度特性,相对于上述环境温度设定上述慢干性油墨所形成的点的点密度的允许限度,将该点密度的允许限度作为点密度限度,对上述识别的点密度和对应于上述检测的环境温度的上述点密度限度进行比较,基于该比较结果选择用于形成上述点的油墨。
在上述方法中,基于慢干性油墨的温度特性,以慢干性油墨的点密度的允许限度作为密度限度,相对于环境温度进行设定。并且,在图像形成时比较识别的点密度和检测的环境温度的点密度限度,基于该结果选择出用于形成点的油墨。
在该方法中,仅通过简单地比较预先设定的点密度限度和识别的点密度就可进行油墨的选择。因此,在图像形成中,可避免油墨选择所进行的运算等处理的复杂化。
此外,作为点密度限度,例如,可将规定时间内慢干性油墨干燥所得到的慢干性油墨的点密度设定为基准。
在设定上述点密度限度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还设定用于表示上述环境温度和上述极限密度的关系的函数,用该函数来求对应于上述检测的环境温度的上述点密度限度。
在上述方法中,设定表示点密度限度与周围温度的关系的函数。然后,用该函数求对应于图像形成中所检测的环境温度的点密度限度。其结果,在选择油墨时,可进行严密的判断,能选择更合适的油墨。
作为函数,可以是例如近似于环境温度与密度限度的关系的近似式。这里,用2次函数以上的近似式可得到高精度的近似,然而,即使是用1次函数的近似式,也能得到充分的精度。
在上述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通过在用上述慢干性油墨形成上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基于形成上述点的位置用上述慢干性油墨与上述速干性油墨的任何一种形成上述点的第二图像形成处理中进行切换,可进行用于形成上述点的油墨的选择。
在上述方法中,如上所述,进行图像形成时环境温度的检测和点密度的识别,根据该结果,在只用慢干性油墨形成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和根据形成点的位置用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任何一种的第二图像形成中进行切换,形成点。
在该方法中,在油墨干燥速度容易变大的条件、即点密度低而环境温度高的条件下,用慢干性油墨形成点,由此可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另外,在油墨干燥速度容易变小的条件、即点密度高而环境温度低的条件下,使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例如相互交错地配置(相邻地配置),以此形成点。因此,可缩短慢干性油墨的干燥时间。
结果,按照形成图像的条件和形成的图像,可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同时可提高打印速度。
另外,在上述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在用上述慢干性油墨形成上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并用上述慢干性油墨与上述速干性油墨形成上述点的第三图像形成处理中进行切换,可进行用于形成上述点的油墨的选择。
在上述方法中,如上所述,进行图像形成时环境温度的检测和点密度的识别,根据该结果,在只用慢干性油墨形成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和并用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形成点的第三图像形成中进行切换,并形成点。
在该方法中,在油墨干燥速度容易变大的条件、即点密度低而环境温度高的条件下,用慢干性油墨形成点,由此可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另外,在油墨干燥速度容易变小的条件、即点密度高而环境温度低的条件下,通过同时使用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来形成点,可以缩短干燥时间。
结果,按照形成图像的条件和形成的图像,可以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同时可提高打印速度。
另外,在进行上述第二图像形成处理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在上述环境温度为预定的第一温度以下时,还可进行上述的第二图像形成处理。
或者,在进行上述第三图像形成处理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在上述环境温度为预定的第一温度以下时,还可进行上述的第三图像形成处理。
在上述方法中,在用于形成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低、慢干性油墨不易干燥的条件下,进行上述第二图像形成处理或第三图像形成处理。由此,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可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提高打印速度。另外,在该方法中,在环境温度为第一温度以下时,可省略点密度的识别,减轻运算处理等。
再者,在进行上述第一图像形成处理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在上述环境温度为预定的第二温度以上时,也可进行上述第一图像形成处理。
在上述方法中,在形成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高、慢干性油墨易于干燥的条件下,进行用慢干性油墨形成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由此,在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可提高图像品质。另外,在该方法中,在环境温度为第二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可省略点密度的识别,减轻运算处理等。
此外,在上述方法中,作为基准的温度,在例如点密度为最大值的用慢干性油墨形成点的情况下,可采用在规定时间使该油墨干燥的温度。
在进行上述第三图像形成处理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中,还在进行上述第三图像形成处理时,最好使上述慢干性油墨与上述速干性油墨重合。
根据该上述方法,使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重合来形成点。在该方法中,通过速干性油墨的浸透作用来提高慢干性油墨的浸透性,所以可以缩短慢干性油墨的干燥时间。例如,在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点密度小、各点孤立的情况下,在环境温度低时,有可能使干燥时间变长。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方法通过上述作用仍然可以缩短油墨的干燥时间。下面,根据图23至图35来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
-装置的整体构成-首先,基于图23及图24来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01。图23是表示彩色喷墨打印机101的外观透视图。图24是彩色喷墨打印机101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该彩色喷墨打印机101在机壳102的前面一侧(图23中的右侧)设有送纸托架103,另外,在该前面一侧的送纸托架103的上方设有排纸托架104。在送纸托架103上设有用于确定载置的记录纸P的送纸位置的定位部件131。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在机壳102的内部,从送纸托架103到排纸托架104顺次设置有拾取辊111、送纸辊112、大致为U形的输送通道113、PS辊114、油墨架117及排纸辊118。上述油墨架117具有油墨盒115及墨头116。另外,该彩色喷墨打印机101具有用于控制各部分的控制装置105。此外,以下说明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01的处理及动作在没有特别说明时由控制装置105进行控制。
如果该彩色喷墨打印机101的打印动作开始,首先,通过拾取辊111取出一张容纳在送纸托架103中的记录纸P,通过送纸辊112导入输送通道113。之后,将该记录纸P输送到与墨架117对峙的图像形成位置119。然后,在记录纸P通过图像形成位置119时,根据记录纸P的位置及后述的打印数据,从墨架117的墨头116喷出油墨,由此,对记录纸P进行图像的形成。具体地,在将记录纸P输送到图像形成位置119时,墨架117一边朝图24的纸面垂直方向移动,一边从墨头116喷出油墨,由此,在记录纸P上进行图像的形成。墨架117移动到记录纸P的一端部时,记录纸P移动(输送)规定量后停止。接着,墨架117再次沿图24的纸面垂直方向移动,同时进行图像的形成。这样,通过墨架117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与记录纸P的输送动作交错地进行,向记录纸P全体进行图像的形成。
表面上形成图像的记录纸P由排纸辊118向排纸托架104排出。由此,形成规定图像的记录纸P在面朝上的状态(图像形成面向上的状态)下排出到排纸托架104上。
下面,根据图25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同样地定义该彩色喷墨打印机101的方向。如图25所示,设图像形成位置119中的相对记录纸P的法线方向为z方向,图像形成位置119中的记录纸P的移动方向(图25中的箭头A方向)为y方向,与该z方向和y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为x方向。这些方向的各方向在图24及图25中指向共同通用的方向。
-墨头结构及点的定义-下面,基于图25来说明墨头116的结构。图2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墨头116时(从墨头116向记录纸P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喷嘴116a…的配置情况的配置图。
墨头116由黑色头块116A及彩色头块116B构成。在彩色头块116B上,设有与青色(C)、绛红色(M)及黄色(Y)的各色对应的青色头116C、绛红色头116M及黄色头116Y。
各头116A、116C、116M、116Y具有例如喷出各种油墨的64个喷嘴116a…,达到600dpi的清晰度。
各块116A、116B中的油墨喷射量、油墨浓度及处理条件在例如实施形态1的表1中示出。另外,作为各油墨,采用例如实施形态1的表2所示的组成。
上述墨架117搭载在驱动部件(图中未示)上,使得相对于用纸输送方向的A方向的直角方向作为打印头的移动方向(图25中箭头B方向)可以移动。另外,基于后述的打印数据、记录纸P的位置、墨头116的位置,通过使从喷嘴116a…的油墨喷射通断,可进行上述图像的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也采用实施形态1中定义的点、点尺寸、点形成位置、点间距的各术语。另外,以下说明点形成位置按行列状配置,对于各点的形成位置,行方向与列方向相邻的点形成位置的距离(点间距)全部相等的情况。
-印字面积比率-在本实施形态中,与实施形态1同样,各点的点尺寸是相同的(点尺寸固定)。另外,与实施形态1同样地定义表示点的密度(点密度)的值的打印面积比率So1、只在所讨论的黑点上黑点面积比率Sk1。因此,上述印字面积比率So1的具体例子在图4至图7中示出。
-黑点面积比率与干燥速度-在本实施形态中,用于形成黑点的黑油墨是颜料油墨。该颜料油墨与C、M、Y的各彩色油墨(染料油墨(速干性油墨))相比较,是颜色再现性高、干燥需要时间的慢干性油墨。因此,为了提高图像品质,如果采用慢干性黑油墨,则在黑点密度高的区域、即黑点面积比率Sk1高的区域,油墨的干燥时间变长。
就本实施形态的黑油墨来说,相当于实施形态1中的“-黑点面积比率与干燥速度-”的说明。
-打印数据-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中的通过上述点来用于形成图像的打印数据。
首先,基于图26来说明打印数据的流程。图26是打印数据的数据处理电路130的方框图。该数据处理电路130例如设置在控制装置105内。另外,与图10同样,在图26中,R、G、B及Y、M、C、K也分别表示红色、绿色、蓝色及黄色、绛红色、青色、黑色的各打印数据(各颜色数据)。另外,连接各块之间的线上标注的“∥”以及“3”或“4”的数字表示该部分的数据数(数据线数)。
RGB系的打印数据经过帧存储器132由RGB/YMCK变换电路134变换成YMCK系的打印数据。然后,输入到与各颜色数据(图像数据)对应的线路存储器136Y、136M、136C、136K。另外,如果原来的打印数据是YMCK系的数据,则不需要RGB/YMCK变换电路134。
输入到线路存储器136Y、136M、136C、136K的各颜色数据被顺次输送到面积比率处理电路138,计算打印面积比率So1及黑点面积比率Sk1。
将上述计算所使用的各颜色数据再次输入给各线路存储器136Y、136M、136C、136K。将从面积比率处理电路138再次输入到各线路存储器136Y、136M、136C、136K的各颜色数据输入到与之分别对应的头驱动器140Y、140M、140C、140K中。这些头驱动器140Y、140M、140C、140K分别根据输入的打印数据来驱动黄色头116Y、绛红色头116M、青色头116C、黑色头116A(参照图25)。然后,通过各头116A、116Y、116M、116C在记录纸P上形成点。
-存储器(线路存储器)结构-各线路存储器136Y、136M、136C、136K具有与实施形态1的各线路存储器36Y、36M、36C、36K(参照图13)相同的结构及功能。即,各行线路存储器136Y、136M、136C、136K的结构为图13所示的状况。打印数据区域50的行方向及列方向分别与墨头116的主扫描方向(头移动方向、图25中的B方向)及副扫描方向(用纸输送方向、图15中的A方向)对应。
-本实施形态的发明原理说明-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发明原理。本实施形态的发明的特点是,对连续送纸的记录纸P顺次进行图像形成时,为了防止记录纸P彼此接触时未干燥的油墨引起的污染的发生,调整速干性油墨(染料油墨)与慢干性油墨(颜料油墨)的比率。即,调整向先行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时的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的比率,使先行排出的记录纸P上的油墨在后续的记录纸P排出之前完全干燥。
以下,详述该原理。另外,下面的表7~表10及图27~图30是黑点面积比率Sk1为100%、即用B1的黑单色大致在记录纸P的整体上形成图像时的数据。
表7示出在各打印模式下B2中的单位打印面积比率So1的一张记录纸P打印所需要的时间(下面称作打印时间)。
B3每一张的打印时间(秒)
作为该打印模式,有打印速度优先的“正常打印模式”、图像品质优先的“最好的打印模式”、作为这两个打印模式中间的模式的“打印良好模式”。图B4是该表7的数据曲线化的示意图。如该表7及图27所示,图像品质优先的打印模式的打印时间较长,而且,打印面积比率SoB5越高(打印量越多),打印时间越长。
表8示出在各打印模式中对于B6中各打印面积比率So1的平均单位时间(1分钟)的打印张数。
表8B7打印张数(张/分)
图28B8是该表8的数据曲线化的示意图。如该表8及图28所示,图像品质优先的打印模式的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少,而且,打印面积比率SoB9越高(打印量越多),打印张数越少。
表9同时示出了上述表7中油墨的干燥(浸透)时间(到油墨完全干燥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表9B10每一张的打印时间(秒)
图29B11示出将该表9的数据曲线化的结果。该图29示出在干燥(浸透)时间的更下侧区域、打印时间比干燥时间更短、在排纸托架104排出的记录纸P上的油墨未干燥的状态下,下面的(后续的)记录纸P已经排到排纸托架104上的状态。例如,在“正常打印模式”下,在90%的打印条件下形成图像时,打印面积比率SoB12变为图29上的点A,位于干燥时间的更下侧。在这种状态下,在排纸托架104上的记录纸P上的油墨未干燥状态下,下面的记录纸P变为排纸的状况,因此,有可能发生排纸托架104上的记录纸P彼此接触所产生的污染。即,如果上述打印条件的打印时间是表9中的8.2秒,则这时的干燥时间需要12.7秒。就是说,在经过干燥时间的12.7秒之前,如果排出后面的记录纸P,就有可能发生记录纸P彼此接触所产生的污染。
表10同时记载了上述表8中平均单位时间(1分钟)的打印张数(可能打印的张数)。
表10B13打印张数(张/分)
图30B14示出将该表10的数据曲线化的结果。在该图30中示出在可打印的张数的上侧区域,在排纸托架104排出的记录纸P上的油墨未干燥的状态下,下面的(后续的)记录纸P已经排到排纸托架104上的状态。例如在“正常打印模式”下,以90%的打印条件来形成图像时,打印面积比率SoB15变为图30上的点B,位于打印张数的更上侧。这种状态是记录纸P上的油墨的干燥时间相对于打印张数不够充分的状态,有可能发生排纸托架104上的记录纸P彼此接触所产生的污染。
在打印所需的时间不长(每单位时间的打印张数不减少)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该污染,必须缩短干燥时间。本实施形态的发明,作为缩短干燥时间的手段,采用了速干性油墨(彩色油墨)。而且,在着眼于让在先行记录纸P上的每一图像形成区域中,从先行记录纸P上附着油墨起到后续记录纸P排出之前的时间均不相同这一点,基于此来调整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的比率。
以下,详细叙述从先行记录纸P上附着油墨起到后续记录纸P排出之前的时间因记录纸P上的图像形成区域而不同的情况。图31(a)及图31(b)是彩色喷墨打印机101的平面图,图31(a)示出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动作中途的状态(记录纸P的排纸方向用箭头表示),图31(b)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记录纸P由排纸托架104排出的状态。
首先考虑图31(a)所示的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动作的中途情况,在记录纸P上,在比进行当前图像形成动作的部分(图31(a)中虚线所围成的部分)的更前端侧(图31(a)中的右侧),已经结束形成图像,该部分的油墨开始干燥。特别是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Ⅰ的油墨与其它区域的油墨相比,在大气中晒干的时间、即有助于干燥所放置的时间变长。
接着,如图31(b)所示,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在排纸托架104排出记录纸的瞬间,在记录纸P的最后区域Ⅱ中,几乎不能得到上述放置时间,与之相对,在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Ⅰ中,能够确保与该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从图像形成开始至结束所需要的时间)大致相等的放置时间。例如,在“正常打印模式”中黑点面积比率Sk1为100%(打印面积比率So1也为100%)的情况下,由表9得出图像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打印时间)为9.0秒。即,在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Ⅰ中,能确保9.0秒的放置时间。
这样,在记录纸P上因纸面上的区域所保证的放置时间是不同的。即,放置时间从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开始端(图31(a)及图31(b)中的右端)向图像形成结束端(图31(a)及图31(b)中的左端)逐渐缩短。本发明考虑到这一方面后,对纸面上的每一区域调整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的比率。
这里,说明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和油墨干燥时间(到油墨完全干燥为止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图32是表示在黑点面积比率Sk1为100%的情况下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2和干燥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例如,在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为100%的情况下(不使用速干性油墨的情况下)C3,干燥时间需要15秒,与之相对,在比率为50%的情况下,干燥时间缩短到约4秒。
另一方面,图33是表示改变黑点面积比率Sk1的情况下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4和干燥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慢干性油墨的比率越低,干燥时间越短,另外,黑点面积比率Sk1越低,干燥时间越短。
利用这样的原理,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先行的排纸托架104上排出的记录纸P的油墨完全干燥的状态下,调整上述先行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时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5,使后续的记录纸P排纸。
因此,上述控制手段(控制装置)105设置有放置时间识别部件(放置时间识别部)155及油墨比率调整部件(油墨比率调整部)156(参照图24)。放置时间识别部件155识别从先行排出的记录纸P上的数个图像形成区域的各个图像区域中附着有油墨的时点开始到后续记录纸P重合的时候的油墨的放置时间。油墨比率调整部件156接受放置时间识别部件155的输出,对每一个图像形成区域调整图像形成所要的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的比率,对上述必要干燥时间进行控制,使得上述油墨放置时间在上述各图像形成区域中附着油墨后干燥所要的必要干燥时间以上。
另外,作为具体的喷入各种油墨的方法,是在同一点上喷入速干性油墨后再喷入慢干性油墨。即,对于形成黑点的部分,首先喷入彩色油墨(速干性油墨),然后,以重迭的方式喷入黑油墨(慢干性油墨)。这样,按理说,只对用黑油墨要进行图像形成的区域喷入彩色油墨,就可调整纸面上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面积比率D
-油墨比率调整的具体例-以下,说明利用上述原理向各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时的油墨比率调整的具体例。
(第一具体例)首先,说明第一具体例。图34中的横轴是表示记录纸P的输送方向的各位置的坐标,图34中的右端是记录纸P的最前端(最初形成图像的部分),左端是记录纸P的最后端(最后形成图像的部分)。另外,纵轴是表示放置时间(有助于油墨干燥的时间)的坐标。图34中的空白区域示出记录纸P各区域的放置时间,带斜线的区域表示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6为100%时的干燥不足时间(使油墨完全干燥所需要的时间)。图34示出了“正常打印模式”下黑点面积比率Sk1为100%(打印面积比率So1也为100%)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该打印条件下,在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时刻,在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可确保9.0秒的放置时间。与之相比,在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几乎不能确保放置时间(都由放置时间识别部件115识别)。
但是,在只用慢干性油墨(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7为100%)进行该图像形成动作的情况下,油墨干燥本来就需要15.0秒。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也只有不足6.0秒的干燥时间,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处于油墨全部未干燥的状态,即,如果从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时刻不经过15.0秒的话,则肯定处在不能使油墨干燥的状态。
-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这里,考虑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如果这部分可以用9.0秒干燥,则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在该最前端区域就可以结束油墨的干燥。即,在该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调整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使油墨以9.0秒来干燥。具体地说,根据图32,为了使油墨以9.0秒干燥,将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8设定为73%(通过油墨比率调整部件156进行的调整动作)。即,如果将该记录纸P最前端区域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设定为73%,则在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使该区域的油墨干燥结束。此外该比率并不限于73%,如果是73%以下的值,在后续记录纸P排出的时候,也可以干燥先行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的油墨。
另外,假如在黑点面积比率Sk1为80%时,根据图33,为了在9.0秒内使油墨干燥,将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9设定为92%以下。
-记录纸P的其它区域-接着,考虑记录纸P的其它区域(最前端区域以外的区域)。在该区域中,放置时间比9.0秒短。即,如图34所示,放置时间从最前端区域向最后端区域成比例地缩短。而且,在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放置时间为0秒。因此,如果该最后端区域能与记录纸P的排纸大致同时地干燥,就不会发生随后续记录纸P的排纸所引发的污染。即,作为该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即使几乎没有放置时间,也要调整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0,以便于油墨的干燥。具体地,根据图32,如果将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1设定为30%左右,就可以在记录纸P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使该区域油墨的干燥结束。另外,该比例并不限于30%左右。也可以设定为该值以下的任意值。
如上所述,在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将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2设定为73%,在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将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3设定为30%左右,在其中间区域,在该两个设定的比率之间成比例地调整慢干性油墨的比率。例如,在记录纸P的中央部分,设定为52%左右。由此,在记录纸P的全部区域中,在记录纸P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可结束油墨的干燥,之后,即使后续记录纸P排纸,也不会产生记录纸P彼此接触造成的污染。特别是在油墨比率设定为上述值的情况下,尽管在确保先行排出的记录纸P上的油墨完全干燥后再进行后续记录纸P的排纸的动作,但尽可能增大慢干性油墨的比率。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相比,其颜色的再现性好。即,可以兼顾确保防止记录纸P的污染和颜色的再现性。
此时,作为喷入各种油墨的方法,是在同一点上喷入速干性油墨之后再喷入慢干性油墨。这样,通过先喷入速干性油墨,可提高慢干性油墨向记录纸P的浸透性,缩短形成点的油墨的干燥时间。这时,作为先喷入的速干性油墨,可以是C、Y、M中的任何一种,但也可以考虑喷入慢干性油墨时黑色的再现性来进行选择。
(第二具体例)下面,说明第二具体例。在实际的彩色喷墨打印机101的图像形成动作中,在先行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之后,后续记录纸P层叠少。即,在先行记录纸P排出到排纸托架104上之后,开始后续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动作,在该图像形成动作进行到某种程度的状态下,后续记录纸P层叠到先行记录纸P的上面。
在本例中,用图35说明开始后续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动作之后,到后续记录纸P层叠到先行记录纸P的上面所需要的时间为10.0秒的情况下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4的调整。在本说明中也用例子来例举“正常打印模式”下黑点面积比率Sk1为100%的情况。
如图35所示,由于到后续记录纸P层叠的时间需要10秒,因此,在后续记录纸P排出并层叠的时候,在先行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要确保19.0秒(9秒+10秒)的放置时间。与此相对,在先行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要确保10.0秒的放置时间。为此,在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在只用慢干性油墨(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5为100%)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的情况下,要确保比干燥所需要的时间(15秒)更长的放置时间。因此,在该部分不需要使用速干性油墨,在后续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时候,可结束油墨的干燥。
另一方面,为了在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确保10.0秒的放置时间,在只用慢干性油墨进行该区域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情况下,对于干燥所需要的时间(15秒)来说,仅用5秒的放置时间是不够(图35的带斜线部分的左端)的。因此,在该部分,调整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6,以便用10.0秒进行油墨的干燥。具体地说,根据图32,为了使油墨以10.0秒干燥,将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7设定为78%。即,如果将该记录纸P最后端区域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8设定为78%,则在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使该区域的油墨干燥结束。此外该比率并不限于78%,可以设定为78%以下的任意值。
需要利用这样的速干性油墨来缩短干燥时间的区域是放置时间不足15秒的区域(图35中带斜线的区域)。即,从记录纸P的最前端开始,从用纸总长度约44%的后端侧位置起需要进行调整动作。该值根据以下的式子来求。
(19秒-15秒)/(19秒-10秒)=4/9=0.44因此,在记录纸P的打印时间为9秒的情况下,从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开始,通过经过约3.9秒(9秒×0.44)的时间后进行利用速干性油墨的油墨比率调整动作,可以在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在记录纸P的整个区域结束油墨的干燥。
(第三具体例)下面,说明第三具体例。在上述各例子中,用例子来例举黑点面积比率Sk1为100%的情况。即,说明了沿着记录纸P的整个区域进行均匀图像形成的情况。以下的说明是在黑点面积比率Sk1不是100%、打印量因记录纸P的区域而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的说明。
如图36所示,在打印量因记录纸P的区域不同的情况下(线图高度尺寸(空白部分与带斜线的部分合起来的整体高度)表示打印量),在各区域的图像形成动作只用慢干性油墨进行的情况下,干燥所需要的时间与放置时间之差不成比例地变化。即,在图36中,带斜线的区域的高度尺寸(不足于完全干燥的时间)在每一图像形成区域中增减地变化。
但是,即使每个区域的打印量以任何形式变化,记录纸P的最前端区域的油墨也要以9秒干燥,在记录纸P的最后端区域,如果按照上述第一具体例子的方式设定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19,以便在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使油墨干燥,则不会发生记录纸P彼此接触所产生的污染。
可是,为了得到高浓度的图像,最好尽量增大使慢干性油墨的比率。因此,这样,在打印量因记录纸P的区域不同的情况下,在打印量少的部分,即使增大慢干性油墨的比率,也可以使干燥时间比较短,因而,根据该打印量调整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20。例如,在比较图36中的记录纸P的α区域(打印量多的区域)和与之相邻的β区域(打印量少的区域)的情况下,即使β区域与α区域相比位于用纸后端侧,但由于该β区域的打印量少,所以即使慢干性油墨的比率比α区域大,也可以良好地进行油墨的干燥。即,在β区域可以得到高浓度的图像。如果根据这样的打印量使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21变化,则能得到尽可能高的高浓度的图像,可在记录纸P的图像形成结束的同时,使整个记录纸P的区域的油墨干燥。具体地说,根据图36中带斜线部分的高度尺寸的比例,使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产生变化。即,在带斜线部分的高度尺寸大的图像形成区域中,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22小(增大速干性油墨的比例),相反,在带斜线部分的高度尺寸小的图像形成区域中,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率C23大(减小速干性油墨的比例)。
另外,本例的动作也可以与上述第二具体例(先行记录纸P排出之后到后续记录纸P层叠时需要规定时间的情况)进行组合。
(其它例)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喷入各种油墨的方法,是在同一点上喷入速干性油墨之后再喷入慢干性油墨。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不同的点上喷入各种油墨,调整记录纸P上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面积比率D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速干性油墨,采用彩色油墨,作为慢干性油墨,采用黑色油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作为速干性油墨,除了彩色油墨之外,也可以采用黑色染料油墨。
如上所述,实施形态3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及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在同时使用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形成图像时,着眼于按照各种油墨的比率使干燥时间不同这一方面,通过调整各种油墨的比率来控制先行排出的记录纸上的各区域油墨干燥所需要的时间,使得在先行排出的记录纸上的各图像形成区域中的油墨干燥之后再排出后续记录纸。因此,不需要采用使油墨干燥所需要的特别部件,可以兼顾使图像形成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和防止发生油墨未干燥时记录纸的污染。
作为具体的比率调整动作,例举了油墨比率调整部件使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例从记录纸的图像形成开始端向图像形成结束端逐渐缩小的情况。
另外,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例从记录纸的图像形成开始端向图像形成结束端成比例地变化。
即,在记录纸的图像形成开始端,在该记录纸的图像形成动作中已经开始干燥动作,与图像形成结束端相比,油墨放置时间更长一些。因此,考虑到在每一记录纸输送方向的各图像形成区域中放置时间不同的情况,从图像形成开始端到图像形成结束端,使油墨的比例变化。
此外,作为油墨比例调整部件,采用可调整记录纸上的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的面积比率的结构。
除此之外,在调整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的比率时,在慢干性油墨附在记录纸上之前,在与附有该慢干性油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预先附上速干性油墨。
这样,在先将速干性油墨附着在记录纸上的情况下,提高了慢干性油墨对记录纸的浸透性,缩短了用于形成点的油墨的干燥时间。因而,缩短了记录纸上的油墨干燥时间,也缩短了图像形成时间,可以在先行记录纸上的油墨完全干燥之后,再排出后续记录纸。结果,可以增加平均单位时间进行图像形成的记录纸的张数,可使图像形成装置高速化。
此外,为了使油墨比例调整部件的各种油墨的比例调整最佳化,可以对各图像形成区域调整速干性油墨与慢干性油墨的比率,以便使必要的干燥时间与油墨的放置时间一致。
根据该特定事项,尽管确保先行排出的记录纸上的油墨完全干燥之后再排出后续记录纸的动作,但也可以尽量扩大慢干性油墨的比率。该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相比,其颜色的再现性好。即,根据这种特定的事项,能兼顾确保避免记录纸的污染和颜色的再现性。
作为放置时间识别部件的具体动作,根据对后续记录纸的图像形成量来计算油墨放置时间。因而,能得到更正确的油墨放置时间,适当地控制所需要的干燥时间。
作为本发明详细说明的项目的具体的实施形态或实施例只是用于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而已,不能狭义地解释为仅限定于这样的具体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墨图像形成方法,采用干燥时间相对长的慢干性油墨和干燥时间相对短的速干性油墨来形成点,由该点来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检测形成所述图像的部分周围的温度;根据该检测到的周围温度,从所述慢干性油墨和所述速干性油墨中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用于形成所述图像的图像数据,对所述点识别在预定图像区域中的点密度;再根据所述识别出来的点密度来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慢干性油墨的温度特性,对于所述周围温度,将所述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点密度的容许限度设定为点密度限度;将所述识别出的点密度与对应于所述检测出的周围温度的所述点密度限度相比较;根据所述比较的结果来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表示所述周围温度与所述点密度限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用该函数求对应于所述检测出的周围温度的所述点密度限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来形成所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根据形成所述点的位置而选用所述慢干性油墨或所述速干性油墨来形成所述点的第二图像形成处理之间的切换,进行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形成所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根据形成所述点的位置而选用所述慢干性油墨或所述速干性油墨来形成所述点的第二图像形成处理之间的切换,进行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当所述识别出的点密度低于所述检测出的周围温度所对应的所述点密度限度的情况下,进行第一图像形成处理。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形成所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根据形成所述点的位置而选用所述慢干性油墨或所述速干性油墨来形成所述点的第二图像形成处理之间的切换,进行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当所述识别出的点密度超过所述检测出来的周围温度所对应的所述点密度限度时,进行第二图像形成处理。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形成所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同时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和所述速干性油墨来形成所述点的第三图像形成处理之间的切换,来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形成所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同时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和所述速干性油墨来形成所述点的第三图像形成处理之间的切换,来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当所述识别出的点密度低于所述检测出的周围温度所对应的所述点密度限度的情况下,执行第一图像形成处理。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形成所述点的第一图像形成处理和同时使用所述慢干性油墨及所述速干性油墨来形成所述点的第三图像形成处理之间的切换,来选择用于形成所述点的油墨;当所述识别出来的点密度超过所述检测出来的周围温度所对应的所述点密度限度情况下,执行第三图像形成处理。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围温度低于预定的第一温度时,执行所述第二图像形成处理。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围温度低于预定的第一温度时,执行所述第三图像形成处理。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围温度超过预定的第二温度时,执行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处理。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围温度超过预定的第二温度时,执行所述第一图像形成处理。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所述第三图像形成处理时,重叠所述慢干性油墨和所述速干性油墨。
16.一种喷墨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喷出油墨来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慢干性油墨喷出部件(10a),喷出干燥时间相对长的慢干性油墨;速干性油墨喷出部件(10b),喷出干燥时间相对短的速干性油墨;温度检测部件(24),对形成图像部分的周围温度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件(22),根据所述检测出的周围温度,从所述慢干性油墨喷出部件和所述速干性油墨喷出部件中选择喷出油墨的喷出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计算部件(38),根据用于形成所述图像的图像数据,来计算喷到图像预定区域上的油墨密度;所述控制部件进而根据所述计算的油墨密度,从所述慢干性油墨喷出部件和所述速干性油墨喷出部件中选择喷出油墨的喷出部件。
18.一种喷墨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根据图像数据来喷出慢干性油墨和速干性油墨,并在记录纸上形成点而形成图像,该装置包括数据变换部(38),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温度检测部件(24),检测形成图像部分的周围温度;以及点密度限度输出部(42),根据所述慢干性油墨的温度特性,对于所述周围温度设定作为由所述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点密度的容许限度的点密度限度,根据由所述温度检测部件检测的周围温度,来输出对应的点密度限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变换部根据图像数据计算记录纸上预定区域中由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的点密度,并将计算的点密度与所述点密度限度输出部输出的点密度限度相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来变换图像数据,使得至少一部分应该喷出的油墨从慢干性油墨变换为速干性油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变换部变换图像数据,使应喷出的油墨从慢干性油墨置换为速干性油墨时,进行图像数据变换,使得由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和由速干性油墨形成的点在记录纸上交错地配置。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变换部变换图像数据,使应喷出的油墨从慢干性油墨置换为速干性油墨时,进行图像数据变换,使得仅由慢干性油墨形成的点通过重叠慢干性油墨和速干性油墨来形成。
21.一种喷墨图像形成方法,同时使用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用上述各油墨在连续送纸的多张记录纸上连续地形成图像,后续的记录纸重叠排放在先前排出的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对于各图像形成区域分别调整用于形成图像的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比例,并控制上述必要干燥时间,使得从油墨附着在上述先前排出的记录纸的多个图像形成区域上时起到与后续的记录纸重合时为止的油墨放置时间长于油墨分别附着在上述各图像形成区域之后干燥所需要的必要干燥时间。
22.一种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同时使用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用上述各油墨在连续送纸的多张记录纸上连续地形成图像,后续的记录纸重叠排放在先前排出的记录纸上,其特征在于,该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放置时间识别部件(155),识别从油墨分别附着在上述先前排出的记录纸的多个图像形成区域上时起到与后续的记录纸重合时为止的油墨放置时间;以及油墨比例调整部件(156),接收该放置时间识别部件输出的信号,对各图像形成区域分别调整用于形成图像的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比例,并控制上述必要干燥时间,使得上述油墨放置时间长于上述油墨分别附着在上述各图像形成区域上之后干燥所需要的必要干燥时间。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油墨比例调整部件,使得从记录纸的图像形成开始端起向图像形成结束端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例逐渐减小。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从记录纸的图像形成开始端起向图像形成结束端的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的比例成比例变化。
25.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油墨比例调整部件,可调整记录纸上的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面积比例。
26.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调整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比例时,在慢干性油墨附着在记录纸上之前,预先使速干性油墨附着在与该慢干性油墨附着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
27.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油墨比例调整部件对各图像形成区域调整速干性油墨和慢干性油墨的比例,使得必要干燥时间与油墨放置时间相一致。
28.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墨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放置时间识别部件,使得根据相对于后续的记录纸的图像形成量来计算油墨放置时间。
全文摘要
本图像形成方法利用慢干性油墨及速干性油墨形成点来形成图像的喷墨图像,在图像形成时,检测形成图像的部分的环境温度,同时根据图像数据来识别预定的图像上的区域中的点密度。然后,根据所检测的环境温度和所识别的点密度,选择形成点的处理。在油墨易于干燥的条件下,由慢干性油墨形成点。在油墨不易干燥的条件下,适当地使用慢干性油墨与速干性油墨来形成点。由此,可抑制图像品质的恶化,高效率地使油墨干燥。
文档编号B41J2/045GK1318470SQ0111968
公开日2001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17日
发明者金山义雄, 入原纮一, 樋口馨, 永井芳之, 石井洋, 本拓司, 石仓裕之, 平田进 申请人:夏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