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034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机,特别涉及一种印刷部的构造,该印刷部设置在给纸部与排纸部之间,向设在印版滚筒上的夹紧装置供给印版,并将其卷装在印版滚筒上。
背景技术
通常单张纸印刷机在给纸部与排纸部之间带有印刷部。该印刷部是将印版卷装在安装于主体外壳内的印版滚筒上并进行印刷的部分。印版相对于印版滚筒必须正确定位,为了将印版卷装在印版滚筒上,上述印刷部通常带有自动卷装被手动插入设在印版滚筒上的夹紧装置中的印版的印版卷装装置。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带有供版装置的印刷机,操作者将印版(新版)置于给定位置后,该供版装置将印版自动供给夹紧装置。作为供版装置,下述技术已经公知它带有将印版(印版里面)吸引到位于主体外壳前面的印版引导板上的吸引器,在用吸引器吸住印版的状态下,使印版引导板向印版滚筒的夹紧装置倾斜,使吸引器向夹紧装置侧直线移动,从而向夹紧装置供给印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向夹紧装置供给印版时,使印版相对于夹紧装置(印版滚筒)在轴向对齐,使形成在印版上的被定位部(切口)与沿轴向分离设置在夹紧装置上的一对定位部(突起)扣锁。但是,印版重叠在印版引导板上被吸引器吸引,使印版向夹紧装置移动时,如果印版的位置沿轴向偏离给定位置,则印版的被定位部与定位部无法对齐。象这种印刷机那样自动地驱动夹紧装置的结构中,不输出印版已定位在印版滚筒上的信号,就无法驱动控制夹紧装置,就不能将印版卷装在印版滚筒上。因此,提出了供版时为了使印版的被定位部与夹紧装置的定位部对齐,在印版引导板上设置用于引导印版的侧边部的引导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这种印刷机中,更换印版之前,必须要使印版滚筒预先回到最合适更换的轴向位置(原点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必须使印版滚筒的套准线回到原点,是因为向印版滚筒供给新版时,如果此前印版滚筒的位置偏离最合适的轴向位置,则夹紧装置的定位部(突起)就不能与印版的被定位部(切口)对齐(扣锁)。
上述现有的印刷机在印版引导板上设有用于引导印版的侧边部的引导件,从而供给印版。但是,由于引导件固定在印版引导板上,因此即使印版的侧边部接触到引导件,根据印版引导板相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精度,有时定位部仍然不能与被定位部对齐。而且,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被定位部(切口)与印版滚筒的夹紧装置的定位部(突起)对齐,必须要进行使印版滚筒的套准线回到原点的操作。
〖专利文献1〗特许第2844231号公报〖专利文献2〗实开平5-26374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许第3066614号公报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机,向印版滚筒供给印版时,设在印版滚筒侧的定位部与印版的被定位部确实对齐,从而可使印版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正确定位,且无需使印版滚筒的套准线回到原点。
本发明的印刷机中,用吸引器将印版的印版内表面吸附到印版引导板侧,同时使该吸引器向设在印版滚筒上的夹紧装置侧移动,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设在印版的叼紧侧端部上的被定位部定位在设在印版滚筒侧的定位部上,设有在用吸引器吸住印版的状态下,向夹紧装置供给印版的供版装置,在供版装置上设有使吸引器可向印版滚筒的轴向移动地支撑该吸引器的支撑部件。
上述构成中,由于在用吸引器吸住印版的状态下,用供版装置使印版向印版滚筒的夹紧装置侧移动,吸引器在支撑在支撑部件上的状态下,可沿印版滚筒的轴向移动,因此可一边调节印版在印版滚筒轴向上的位置,一边使其向夹紧装置侧移动,可将设在印版上的被定位部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正确地定位在设在印版滚筒侧的定位部上。而且,可使吸引器沿印版滚筒的轴向移动,使得印版可向轴向移动,因此从印版滚筒上更换印版时,为了对齐印版(新版),无需使印版滚筒的套准线回到原点。
特别是,最好吸引器通过可沿印版滚筒的轴向移动的可动部件安装在支撑部件上,还设有切换部,在吸引器吸住印版的开始位置处,该切换部限制该可动部件向印版滚筒轴向的移动,同时,在吸引器向夹紧装置移动的给定位置处,该切换部切换为该可动部件相对印版滚筒的轴向可以移动。该构成中,吸引器在吸住印版的开始位置相对印版滚筒的轴向受到限制,不能移动,因此可稳定地吸住印版,印版向夹紧装置移动的中途,切换部解除该限制,一边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对印版进行位置调节,一边可将设在印版上的被定位部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正确地定位在设在印版滚筒侧的定位部上。
特别是,最好在印版滚筒的夹紧装置上形成在轴向上相互分离设置的圆柱状的一对突起,来作为定位部,并且被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是宽度与突起的直径相同且形成在印版的叼紧侧端部上的切口。采用该结构,供给印版时,印版相对于印版滚筒在轴向上错开时,切口的侧壁面受到突起的外周面的按压,可一边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对印版进行位置调节,一边供给印版。另外,只要可纠正被定位部,使其定位在定位部上,本发明的定位部和被定位部的结构可以不限于上述突起和切口。
采用本发明的印刷机,由于吸引器可向印版滚筒的轴向移动,因此将印版的叼紧侧端部叼在夹紧装置中地向印版滚筒供给印版时,即使印版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错开,也可使印版的被定位部向印版滚筒侧的定位部进行位置调节,同时向印版滚筒供给印版,可使印版相对于印版滚筒正确地定位并供版。而且,使吸引器沿印版滚筒的轴向可以移动,从而印版可向轴向移动,因此,从印版滚筒上更换印版时,可省略为了使印版(新版)对齐而使印版滚筒的套准线回到原点的操作。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印刷机供版时的动作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表示其印版排出时的动作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包含该供版装置的印版引导板的后视图。
图4是该下游侧前板的正视图。
图5是包含该供版装置的下游侧前板的侧面截面图。
图6是该供版装置的部分剖视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的吸引器吸住印版之前的截面图。
图8是该吸引装置的吸引器吸住印版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该吸引装置的吸引器吸住印版并后退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该吸引装置的吸引器吸住印版并后退,向夹紧装置移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中1-印刷部,2-主体外壳,3-印版,4-印版滚筒,A-供版装置,10-下游侧前板,15-夹紧装置,20-印版的叼紧侧端部,21-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5,26-突起,27,28-切口,30-开口部,31-印版引导板,37-气缸装置,40,41-长孔,50-吸引装置,51-吸引管,52-吸引器,65-支撑块,72-块定位机构,86-浮动部件,90-印版排出装置,91,92-印版排出引导板,93,94-夹持辊,96-辅助引导装置,97-倾斜板,99-供版引导辊。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以单张纸印刷机为例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印刷机。图1和图2是单张纸印刷机的印刷部的示意侧面截面图,图3是表示供版装置的构造的印版引导板的后视图,图4是下游侧前板的正视图,图5是表示供版装置的构造的侧面截面图,图6是图3的部分剖视的放大图。
通常单张纸印刷机在上游侧带有给纸部,在下游侧带有排纸部,它们中间设有印刷部(也称为印刷单元)。上述图都是表示该印刷部1的构造的图。本实施方式中以一个印刷部1为代表进行说明,但实际上根据印刷所使用的油墨的颜色数,在给纸部与排纸部之间并列设有多个印刷部1。
如图1及图2所示,印刷部1带有主体外壳2、内置于该主体外壳2中并用于卷装印版3的印版滚筒4、包含向印版滚筒4供给油墨的多个供墨辊6的上墨装置、用于将印版3供给到印版滚筒4侧的供版装置A。另外,印版滚筒4通过支撑轴4a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两个侧板8,9上。符号5表示可与印版滚筒4滚接的橡皮滚筒(橡皮布滚筒)。
主体外壳2带有设在两个侧板8,9之间的下游侧B1的下游侧前板10,下游侧前板10可上下运动地安装在两个侧板8,9之间,可开闭地构成两个侧板8,9之间的下游侧B1。
印版滚筒4带有用于叼住印版3的公知的夹紧装置15,该夹紧装置15在圆周方向成对地带有叼住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的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住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的末尾侧印版固定部23。如图3所示,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带有在印版滚筒4的轴芯方向B(以下称为“宽度方向B”)上相互隔开给定距离的圆柱状的一对突起25,26,作为定位部。在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上形成分别卡住突起25,26的切口27,28,作为被定位部。上述切口27,28中的至少一个带有形成半圆状的底面27b,28b、及从底面27b,28b的两侧直线状延长的侧壁27a,28a,上述底面27b,28b的半圆状的曲率与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的曲率实质上相等。
如图3及图4所示,用于插入印版3的矩形开口部30形成在下游侧前板10的下部。前述供版装置A带有用于开、闭开口部30的印版引导板31。印版引导板31(开口部3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大于印版3宽度方向的长度L2。印版引导板31通过设在下游侧前板10的里面侧的上部两侧的支撑轴31a可自由倾斜地安装。用于切换为印版设置姿态C1和供版姿态C2的气缸装置36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下游侧前板10的侧部35,上述印版设置姿态C1是使印版引导板31覆盖住开口部30,上述供版姿态C2是使印版引导板31向夹紧装置15侧倾斜。该气缸装置36的杆36a的前端部安装在用于操纵印版引导板31的姿态的与宽度方向B平行的操作轴部件31b上。该操作轴部件31b通过连接部件31c和成为印版引导板31的旋转中心的与宽度方向平行的支撑轴31a连结。支撑轴31a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下游侧前板10的侧部35上。此后驱动气缸装置36,使杆36a伸缩,操纵操作轴部件31b,印版引导板31通过连接部件31c与支撑轴31a一体地旋转,切换为前述印版设置姿态C1和供版姿态C2。在印版引导板31的板面上,沿印版引导板31的板面在宽度方向B上并列形成多个长孔40,该长孔40在垂直于宽度方向B的方向(以下称为上下方向)上较长。
供版装置A带有支承框架42,该支承框架42在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侧,与开口部30的下缘相对,与下游侧重叠,与印版引导板31宽度方向的长度相等。支承框架42的印版引导板31侧设有一对定位部(突起42a,42b),可与印版3的被定位部(切口27,28)扣锁。在印版引导板31关闭开口部30的状态下,印版引导板31的下部与支承框架42之间设有可供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插入的间隙。在宽度方向B上比印版3长的上下一对印版引导杆45,46通过托架45c,46c相互平行且可旋转地架设在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侧上部。上述印版引导杆45,46上下具有给定的间隔宽度,设有可供印版3从各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通过的距离δ的间隙。各印版引导杆45,46的宽度方向的中间设有多个比杆主体45a,46a直径稍大的环状大径部45b,46b。
供版装置A带有用于吸引吸附印版3的印版里面的吸引装置(又称为“吸盘”)50。吸引装置50设在印版引导板31的里面侧。吸引装置50带有其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印版引导板31的吸引管51、向该吸引管51的前面突出且分别插入前述长孔40的多个吸引器52。该吸引装置50在下述两个位置之间可自由切换吸引器52位于长孔40的上方,吸引印版3的吸引位置E1、在吸住印版3的状态下位于长孔40的下方,即夹紧装置15侧的供版位置E2。另外,吸引管51通过与其中间连接的吸引接头53,与图中未示出的吸引泵连接,吸引管51的两侧被堵住。
如图5所示,各吸引器52的吸引口54从印版引导板31的前面稍稍突出地将各吸引器52安装在吸引管51上,各吸引器52的中心处形成与吸引管51连通的吸引孔52a。如图6所示,长孔40的宽度b1比吸引器52的吸引口54的最大直径b2大,由此,长孔40的两侧周壁面40b与吸引口54之间设有宽度为b3的间隙40a。
吸引管51可向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地支撑在支撑装置55上,同时吸引管51沿印版引导板31的板面可向宽度方向B往复移动地支撑在支撑装置55上。在印版引导板31的里面侧,一对上述支撑装置55设置在吸引装置50的宽度方向B的两侧,各自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此处仅说明一个支撑装置55的构成。支撑装置55带有被螺栓、螺母57固定在印版引导板31的侧部的弯曲形成的弯曲板部56上的支架60、固定在该支架60的上板部61上的作为移动机构的气缸装置37、固定在该气缸装置37的杆62前端部的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块65、设在该支撑块65和支架60的上板部61上的块定位机构72。
支架60由下述部件构成,在正视图中形成コ字形通过前述螺栓、螺母57固定在弯曲板部56上的安装部66、弯曲形成在该安装部66上部的前述上板部61、形成在安装部66的下部且带有后述止动件70的下板部71。气缸装置37的气缸部73沿上下方向被固定在上板部61上,杆62沿上下方向可往复运动。供气接头74,75与气缸部73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侧部连接。
支撑块65比支架60的安装部66的长度方向的高度小,同时该支撑块65设在上板部61与下板部71之间。该支撑块65由下述部件构成,在正视图中形成コ字形固定在杆62的前端部的主体部80、在该主体部80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两侧,分别与上板部61、下板部71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支撑片81,82。前述止动件70设在与支撑块65的主体部80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位置上,并从支架60的下板部71向支撑块65的主体部80侧突出。
块定位机构72带有安装在支架60的上板部61上的突起85、架设在支撑块65的支撑片81,82上地安装的可动部件(以下称为“浮动部件”)86、形成在支撑片81,82上且使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沿宽度方向B可浮动地穿过的长孔41。
使突起85的基端部85a插入支架60的上板部61,从而固定突起85,突起85的前端部85b形成依次缩小的圆锥状。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比长孔41的直径更大,其中心处设有可与前述突起85的前端部85b嵌合或脱离的凹部86c。防止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从长孔41中拔出的卡环86d装在浮动部件86的端部。前述吸引管51的端部与设在支撑块65的支撑片81,82之间,外嵌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并堵塞吸引管51的端部的堵塞部件87形成一体化。突起85的前端部85b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凹部86c)具有作为切换部的结构,通过它们的扣锁(嵌合)或脱离,在吸引器52开始吸住印版3的位置,吸引器52沿印版滚筒4的轴向不动地支撑浮动部件86,印版3向夹紧装置15移动的途中解除吸引器52的限制。
供版装置A带有在供版、排出印版时引导印版3的辅助引导装置96。该辅助引导装置96带有通过支撑轴96a支撑在下游侧前板10的轴向两侧部上的倾斜板97、多个设在该倾斜板97的前端部上的杆部件98中间且仅在供版时接触印版3表面,对其进行引导的供版引导辊99、仅在印版排出时接触印版3的表面并对其进行引导的图中未示出的印版排出引导体。倾斜板97采用图中未示出的连杆机构等,供版时和印版排出时,倾斜板97相对水平面P的倾斜角度不同。具体地说,印版排出时的倾斜板97与水平面P大致平行,供版时,倾斜板97相对水平面P仅以倾斜角度θ向上方倾斜。通过上述倾斜板97的动作,供版时及印版排出时,选择是使供版引导辊99接触印版还是使印版排出引导体接触印版。这是为了防止供版时印版3(旧版)上的油墨附着在印版3(新版)上,油墨仅在印版排出时附着在印版排出引导体上,而不会附着在供版引导辊99上,因此可防止油墨附着在新供给的印版3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印刷部1在下游侧前板10上带有使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的印版3从下游侧前板10的上部排出的印版排出装置90。该印版排出装置90带有设在下游侧前板10的里面侧上部的前后一对印版排出引导板91,92、从前后两侧夹住印版3的夹持辊93,94。图中未示出的公共的气缸装置使夹持辊93,94可沿印版排出引导板91,92上下运动,另一个夹持辊94可沿印版排出引导板91,92上下运动,同时随着其动作,可自由接近或远离夹持辊93。即,图中未示出的弹簧将另一个夹持辊94推向夹持辊93,下游侧前板10上设有撑条95,另一个夹持辊94位于下方时,该撑条95使其远离夹持辊93,并保持在该位置上。
首先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印刷部1中,将印版3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的动作。此时,工作人员在印版引导板31处于关闭开口部30的印版设置姿态C1的状态下,将印版3插入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与印版引导杆45之间的间隙中。接着,使印版3进一步下降,送入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与下方的印版引导杆46之间的间隙,将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插入印版引导板31与支承部件42之间。定位部(突起42a,42b)设在支承部件42上,使其与位于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上的被定位部(切口27,28)扣锁,对印版3进行定位。
接着,工作人员操纵图中未示出的吸引开关,驱动吸引装置50的吸引泵,吸引泵的吸引力通过吸引管51传递到各吸引器52,各吸引器52吸附印版3的印版里面,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处于沿着印版引导板31的状态。此时,吸引管51相对长孔40位于其上部区域,因此各吸引器52也处于相对长孔40位于其上部区域的吸引位置E1。此时,还没有驱动气缸装置37,其杆62后退,突起85的前端部85b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凹部86c)嵌合。从而,吸引器52位于长孔40的上部区域,限制了吸引器52向宽度方向B的移动,可使印版3在稳定的状态下被吸引器52吸住。
接着,工作人员操纵图中未示出的供版开关,印版滚筒4的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停止在插入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的位置后,在使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区域沿着印版引导板31的状态下,继续驱动气缸装置36,此前堵住开口部30的印版引导板31围绕支撑轴31a向印版滚筒4侧倾斜(图1的逆时针方向),形成供版姿态C2。通过该动作,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接近印版滚筒4的夹紧装置15,特别是接近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另一方面,随着印版引导板31向印版滚筒4侧倾斜的动作,此前处于大致水平姿态的辅助引导装置96的倾斜板97如虚线所示地相对于水平面P以角度θ向上方倾斜,设在其前端部的供版引导辊99接近印版引导板31的叼紧侧端部20。
一旦检测出印版引导板31处于供版姿态C2,则驱动气缸装置37,其杆62伸长。由于支撑块65的主体部80安装在杆62上,因此支撑块65沿着印版引导板31向止动件70侧移动。另一方面,此前相互嵌合的突起85的前端部85b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凹部86c)的嵌合松开,吸引装置50移动到各吸引器52位于长孔40的下方区域的供版位置E2。吸引管51通过浮动部件86和堵塞部件87安装在支撑块65上,由于各吸引器52安装在吸引管51上,一旦支撑块65沿印版引导板31向止动件70侧移动,则各吸引器52吸附着印版3地沿长孔40向夹紧装置15的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移动。
吸引装置50移动到供版位置E2,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的位置正确对准时,形成在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的切口27,28分别与设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上的突起25,26扣锁。由此,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的切口27,28分别与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的突起25,26卡住,由于吸引装置50吸引印版3的吸引力比气缸装置37的驱动力大得多,因此其扣锁力(嵌合力)形成的负荷作用在气缸装置37上,杆62停止伸长,在此状态下驱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紧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
如果印版3的切口27,28卡住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的突起25,26,即使支撑块65沿印版引导板31向止动件70侧移动,在支撑块65接触止动件70之前气缸装置37也会停止,吸引装置50移动到给定的供版位置E2并停止。但是,在例如未将印版3插入下游侧前板10的表面与支承部件42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工作人员误操作了吸引开关的情况下,由于印版3的切口27,28没有卡住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的突起25,26,负荷无法作用于气缸装置37,杆62继续伸长。但是,由于支撑块65接触到止动件70后,负荷作用在气缸装置37上,因此气缸装置37的杆62停止伸长。
下面说明假设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的位置没有正确对齐的情况。此时,切口27,28与突起25,26在宽度方向B上错开,出现两者无法扣锁的情况。但是,块定位机构72中,支撑片81,82上具有在宽度方向B上可浮动地穿过浮动部件86的躯干部86a的长孔41,吸引装置50的供版位置E2上,突起85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的嵌合脱离,因此浮动部件86处于可沿着长孔41浮动的状态。即,驱动气缸装置37,从突起85的前端部85b直到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脱离为止,杆62伸长到给定位置,浮动部件86、吸引器52轴向移动的限制解除了,处于可向宽度方向B移动的状态。
印版引导板31处于向夹紧装置15侧倾斜的供版姿态C2,使开口部31开放,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向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移动时,如果切口27,28与突起25,26在宽度方向B上错开,只要切口27,28与突起25,26重叠,就会由圆柱状的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向纠正的方向按压切口27,28的侧壁面27a,28a,使其纠正到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上对齐的位置。
此后,吸引器52吸附印版3,使其紧密附着,吸引装置50的吸引器52及吸引管51与印版3一起向宽度方向B移动,同时向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移动,如上所述,通过驱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住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因此,一般即使印版3与印版滚筒4在宽度方向B上的位置没有正确地对齐,其错开的偏差量也很小。因此,即使切口27,28与突起25,26错开重叠,也可以由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按压切口27,28的侧壁面27a,28a,可纠正印版3在宽度方向B的位置。
驱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叼住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并使印版滚筒4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可将印版3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此时,倾斜板97相对水平面P向上方倾斜角度θ,印版3沿着设在倾斜板97上的供版引导辊99引导。夹紧装置15的末尾侧印版固定部23叼住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印版3紧密附着在印版滚筒4上,处于可进行印刷作业的状态。另一方面,印版3卷装在印版滚筒4上的动作结束后,气缸装置37再次驱动杆62,使其回到气缸部73侧,由此吸引装置50整体向上运动,其吸引器52此后回到吸引被供给的印版3的吸引位置E1,块定位机构72的突起85与浮动部件86的头部86b嵌合,吸引装置50整体不能向宽度方向B移动地固定。几乎同时,通过气缸装置36的驱动,印版引导板31从供版姿态C2恢复到印版设置姿态C1。此时,辅助引导装置96的倾斜板97恢复到大致水平的姿态。
印刷结束,排出印版3时,使印版滚筒4旋转,使得夹紧装置15到达给定位置,末尾侧印版固定部23解除叼住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的状态。这样,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借助其弹性而离开印版滚筒4,接触几乎处于水平姿态的倾斜板97的印版排出引导体。接着,使印版滚筒4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印版3的中间部分依次离开印版滚筒4,从印版3的末尾侧端部22开始依次被送入印版排出引导板91,92之间,解除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后,印版3在其中间部被夹持辊93,94夹住的状态下,气缸装置的驱动使夹持辊93,94向上移动,同时从下游侧前板10的上部向主体外壳2的外部排出印版。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机构,支撑块65固定在仅向供版方向伸缩的气缸装置37的杆62上,浮动部件86可自由地向印版滚筒4的宽度方向B移动(浮动)地安装在该支撑块65上,吸引装置50安装在浮动部件86上。从而,吸引装置50吸住印版3,同时向印版滚筒4的夹紧装置15供版时,即使印版3的切口27,28与突起25,26在宽度方向B上错开,也可使印版3与吸引装置50一起在宽度方向B上进行位置纠正,同时可向印版滚筒4的夹紧装置15供给印版。而且,通过按压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及切口27,28的侧壁面27a,28a,可对印版3在宽度方向B上进行位置纠正,同时向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供给印版。从而,可使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以正确的姿态被夹在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中,使印版3相对印版滚筒4正确地定位并供版。
因此,现有技术的这种印刷机中,供给印版时,为了使印版(新版)的被定位部与印版滚筒的定位部对齐,必须使印版滚筒的套准线回到原点。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印版3被吸引装置50吸住,同时向印版滚筒4的夹紧装置15供版时,即使印版3的切口27,28相对突起25,26在宽度方向B上错开,也可使印版3与吸引装置50一起在宽度方向B上进行位置纠正,同时可向印版滚筒4的夹紧装置15供给印版。因此,为了使印版滚筒4的定位部与印版(新版)3的被定位部对齐,无需使印版滚筒4的套准线回到原点的操作,即可有效地完成印刷作业。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图7~图10示出了吸引装置100的另外的实施方式。上述图所示的吸引装置100带有支撑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块定位机构72上的外壳100A、插入支撑在外壳100A内同时与图中未示出的吸引泵连接的吸引管101、由外壳100A形成并与吸引管101连通的多个活塞室102、可自由滑动地与上述活塞室102嵌合的筒状活塞103、安装在活塞103的前端部的吸引器104、将活塞103推向吸引器104后退的方向的弹簧105。
活塞室102通过形成在吸引管101中间的连通孔106与活塞室102连通。活塞103带有直径小于活塞室102的躯干部103a、与活塞室102直径相同且可在活塞室102的圆周壁面102a上滑动的大径部103b,小径孔103c形成在躯干部103a上。吸引器104的最大直径小于长孔40轴向的宽度。吸引器104的中心处形成有连通活塞室102与外部的吸引孔104a。弹簧105以活塞室102的吸引器104侧的环状面102b和大径部103b的环状面103d作为弹簧座。小径孔103c的面积比连通孔106的面积小得多。
下面说明吸引装置100在吸住印版3的吸引位置E1处的动作。由于吸引管101与活塞室102通过连通孔106连通,因此一旦驱动吸引泵,抽出活塞室102内的空气,形成负压。由于小径孔103c的面积比连通孔106的面积小得多,因此活塞103抵抗弹簧105的弹性,从长孔40向突出的方向(图7的左方向)移动,随之如图8所示,吸引器104也从长孔40向突出的方向移动。此时,形成在活塞103的外周面上的阶梯面103e接触环状面102b,从而限制吸引器103从长孔40的突出量。
虽然小径孔103c的面积比连通孔106的面积小得多,但由于也可以从吸引器104的吸引孔104a吸入空气,因此如图8所示,其吸引力可将印版3吸附在吸引器104上。一旦印版3吸附在吸引器104上,由于空气的吸入部分没有了,因此活塞室102与活塞103内的气压重又相等,从而如图9所示,在弹簧105的弹力作用下,活塞103从长孔40向后退方向(图9的右方向)移动。由于此时的吸引器104吸住印版3,因此印版3也被拉向长孔40侧。由此,在吸引器104吸住印版3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如果使吸引装置100向下移动,则吸引装置100移动到吸引装置E1,可将印版3的叼紧侧端部20供给夹紧装置15的叼紧侧印版固定部21,可将印版3供给印版滚筒4。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定位部和被定位部分别为突起25,26和切口27,28,通过由突起25,26的外周面25a,26a向纠正的方向按压切口27,28的侧壁面27a,28a,可对印版3进行定位,上述纠正方向是将印版3与印版滚筒4纠正到在宽度方向B上的正确位置的方向。但是,只要是可纠正被定位部,使其定位在定位部上的结构,可以不限于本发明的定位部和被定位部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印刷机,用吸引器将印版的印版内表面吸附到印版引导板侧,同时使该吸引器向设在印版滚筒上的夹紧装置侧移动,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设在印版的叼紧侧端部上的被定位部定位在设在印版滚筒侧的定位部上,其特征在于,设有在用吸引器吸住印版的状态下,向夹紧装置供给印版的供版装置,在供版装置上设有使吸引器可向印版滚筒的轴向移动地支撑该吸引器的支撑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吸引器通过可沿印版滚筒的轴向移动的可动部件安装在支撑部件上,还设有切换部,在吸引器吸住印版的开始位置处,该切换部限制该可动部件向印版滚筒轴向的移动,同时,在吸引器向夹紧装置移动的给定位置处,该切换部切换为该可动部件相对印版滚筒的轴向可以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印版在印版滚筒的轴向上错开,也可在轴向上相对印版滚筒对印版进行位置调节,同时可靠地供版,且无需将印版滚筒的套准线回到原点的印刷机。印刷机的印版引导板(31)可自由倾斜地设在覆盖印版滚筒(4)的主体外壳(2)的开口部(30)处,将印版(3)吸附到印版引导板(31)侧的吸引器(52)可向设在印版滚筒(4)上的夹紧装置(15)移动,同时可沿印版滚筒(4)的宽度方向(B)移动。
文档编号B41F13/08GK1712216SQ2005100764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25日
发明者藤原茂生 申请人:利优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