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良的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26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构改良的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通过刮刷油墨驱动装置的摆臂及偏心控制凸轮呈上下作动与凹字模驱动装置及墨头驱动装置各设有枢导体相互导引作动下,使该印刷机达到机械化的作动而可于安全范围内达到最佳加工速度,进而大幅提升工作量达到以量制价的经济效益而具最佳效率。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现有的印刷机于带动上属于气动式,故于作动时必须通过压缩气体带动气动阀而产生作动,以致压缩气体的带动速度较缓慢耗时,遇较大的工作量时,则无法于短时间内完成作业,不仅须支付庞大的人工费用亦不具效率性及经济效益,进而降低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通过刮刷油墨驱动装置的摆臂及偏心控制凸轮呈上下作动与凹字模驱动装置及墨头驱动装置各设有枢导体相互导引作动下,使该印刷机达到机械化的作动而可于安全范围内达到最佳加工速度,进而大幅提升工作量达到以量制价的经济效益而具最佳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包括刮刷油墨驱动装置、凹字模驱动装置、墨头驱动装置及机台,其特征在于,刮刷油墨驱动装置于机台预定处凸设一支撑体,于支撑体一侧延设一摆臂,并于机台预定处穿设一可旋动的传动轴供一偏心控制凸轮套设,该偏心控制凸轮分别设有高点及低点以顶推摆臂上下旋摆,于摆臂的一侧固设一枢导体,该枢导体可随摆臂的旋摆顺导引件上下作动,而枢导体的一侧贴抵于一与机台相固结的撑体,且撑体两侧各固设一支撑片恰位于枢导体的上下端并固结于导引件的两端部,在二支撑片间形成一活动空间呈上下状,于枢导体一侧固设一具刮片及油墨刷的夹固体,凹字模驱动装置的一侧设一可前后位移的带动体穿设于机台下端段贯设的限位孔内,于带动体一侧固设有导引件,并设一枢导体与导引件相互导引,且导引件一侧固设具字模板的接合座并置设于导滑片上,在枢导体两侧形成一活动空间呈前后状,而机台的前侧设一具限位孔的延伸片,于延伸片的一侧上下端各固设一支撑片供墨头驱动装置的导引件固设,并设一枢导体与导引件相互导引,导引件固设于支撑片间形成一活动空间呈上下状,并于枢导体一侧延设一枢引片穿设于限位孔并嵌设于延伸片上,于枢引片一侧设一固定座,于固定座一侧锁设气动阀,于气动阀下侧设一墨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一;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中符号说明10 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1 支撑体12 摆臂121轴承122挡体123挡体124弹性组件125穿孔13 结合件 14 带动片15 枢导体 151枢导孔152撑体153支撑片154支撑片 155导引件156挡体157挡体
158 弹性组件 16 夹固体161 止挡面 162凹槽163 座片 164压制片165 置刷体 166容置槽17刮片 18 油墨刷20凹字模驱动装置 21 带动体22枢导体 221枢导孔222 导滑片 223挡体23导引件 24 接合座241 挡体 25 弹性组件26弹性组件 27 字模板271 油墨槽 272凹字模区30墨头驱动装置 31 导引件32枢导体 321枢导孔322 枢引片 33 固定座34气动阀 35 伸缩杆36墨头 40 机台41传动轴 42 偏心控制凸轮421 高点 422低点43限位孔 44 延伸片441 限位孔 45 支撑片46支撑片 A 产品B 油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同时请参考图2所示,其为由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凹字模驱动装置20、墨头驱动装置30及机台40所组成的印刷机,其中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于机台40预定处凸设一支撑体11,于支撑体11一侧延设一摆臂12,且摆臂12的预定处设一轴承121,并于机台40预定处穿设一可旋动的传动轴41供一偏心控制凸轮42套设,该偏心控制凸轮42分别设有高点421及低点422恰与轴承121相互抵触,且于摆臂12的一侧及机台40的适当处相对设一挡体122、123供一弹性组件124套设,于摆臂12的一侧贯设一穿孔125供一具外螺纹段的结合件13锁设而出,并设一“”状带动片14与结合件13相固结,其带动片14一侧固设一枢导体15,该枢导体15并贯设若干具纵向轴承的枢导孔151,该枢导体15的一侧贴抵于一与机台40相固结的撑体152,且撑体152两侧各固设一支撑片153、154恰位于枢导体15的上下端,于支撑片153、154之间固设若干柱状的导引件155枢置穿设于枢导孔151,于支撑片153、154之间设活动空间呈上下状,并于枢导体15及下支撑片154间相对设一挡体156、157供一弹性组件158套设,于枢导体15一侧固设夹固体16呈L状而形成一止挡面161,且夹固体16的下端面设一凹槽162,并设一座片163嵌设锁固于夹固体16的凹槽162内,其座片163下侧锁设一压制片164,于座片163及压制片164间夹设一刮片17,且夹固体16一侧延设一具容置槽165的置刷体166供一油墨刷18嵌设固定,凹字模驱动装置20的一侧设一带动体21穿设于机台40下端段贯设的限位孔43内,其带动体21一侧固设若干柱状的导引件23,并设一具若干枢导孔221的枢导体22与导引件23相枢置穿设,于枢导孔221的内部并设有纵向轴承,枢导体22底侧设一导滑片222,且导引件23一侧固设一“”状接合座24并置设于导滑片222上,于枢导体22及接合座24的上端面相对固设若干挡体223、241供一弹性组件25、26套设,于枢导体22两侧设活动空间呈前后状,并设一具油墨槽271及凹字模区272的字模板27固设于接合座24上方,而机台40的前侧设一具限位孔441的延伸片44,于延伸片44的一侧上下端各固设一支撑片45、46供墨头驱动装置30的柱状导引件31固设,并设一具枢导孔321的枢导体32与导引件31相枢置穿设,令导引件31固设于支撑片45、46间设活动空间呈上下状,并于枢导体32一侧延设一枢引片322穿设限位孔441并嵌设于延伸片44上,于枢引片322一侧设一固定座33,于固定座33一侧锁设气动阀34,于气动阀34下侧设一可带动墨头36的伸缩杆35。
于作动时,如图3及图4所示,其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的摆臂12借助支撑体11形成支点,通过传动轴41呈逆时针转动而带动偏心控制凸轮42同步运转的设计下,当带动体21于限位孔43中往前带动,通过导引件23顺枢导体22带动接合座24的字模板27往前,并由弹性组件25、26形成拉撑作用,此时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的偏心控制凸轮42由低点422至高点421顺弧转动则摆臂12随之渐进由低摆高,并由结合件13将带动片14撑高,通过枢导体15顺导引件155于撑体152其支撑片153、154的活动空间渐进上升,并由弹性组件124、158形成拉撑作用,且夹固体16随之上升,以使该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由下往上形成机械式的升降,其凹字模体驱动装置20的字模板27由后往前,使夹固体16的刮片17顺其刮墨使凹字模区272表面由前往后刮除多余油墨B至油墨槽271,当带动体21往后至底及夹固体16往上至底时,此时墨头驱动装置30的枢导体32顺支撑片45、46间的导引件31往下降,且枢引片322顺延伸片44的限位孔441向下枢滑,同时固定座33上的气动阀34也往下降,此时气动阀34感应动作其伸缩杆35带动墨头36往下降,使墨头36与凹字模区272碰触,于碰触后墨头36随伸缩杆35往上升,当凹字模体驱动装置20的带动体21欲往后带动时,其墨头驱动装置30的枢导体32顺支撑片45、46间的导引件31往上升,且枢引片322顺延伸片44的限位孔441向上枢滑,同时固定座33上的气动阀34也往上升,当偏心控制凸轮42转至高点421而顶撑轴承121时摆臂12随之被往上旋摆而将结合件13的带动片14撑高,使枢导体15顺导引件155及撑体152于支撑片153、154间的活动空间往上升并同时带动夹固体16且止挡面161恰受下支撑片154的抵挡,并由弹性组件124、158形成拉撑作用,使轴承121贴紧偏心控制凸轮42作动,此时凹字模驱动装置20的带动体21于限位孔43中往前至底,使导引件23顺枢导体22的枢导孔221由两侧活动空间带动接合座24及字模板27前移,并由弹性组件25、26形成拉撑作用,令夹固体16的油墨刷18恰与油墨槽271接触而沾着油墨B,随后墨头驱动装置30的枢导体32顺支撑片45、46间的导引件31往下降,且枢引片322顺延伸片44的限位孔441向下枢滑,同时固定座35上的气动阀36也往下降,此时气动阀34感应动作其伸缩杆35带动墨头36下降与凹字模区272碰触,于碰触后墨头36随伸缩杆35往上升,当凹字模驱动装置20的带动体21欲往后带动,其墨头驱动装置30的枢导体32顺支撑片45、46间的导引件31往上升,且枢引片331顺延伸片44的限位孔441向上枢滑,同时固定座33上的气动阀34也往上升,随后带动体21于限位孔43中往后带动,通过导引件23顺枢导体22带动接合座24的字模板27后移,此时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的偏心控制凸轮42由高点421至低点422顺弧转动使摆臂12随之渐进由高摆低,并由结合件13将带动片14拉低,令枢导体15顺导引件155及撑体152于支撑片153、154的活动空间渐进下降,且夹固体16随之降低,以使该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由上往下形成机械式的升降,其凹字模体驱动装置20的字模板27往后,使夹固体16的油墨刷18刷墨使凹字模区272的表面布满油墨B,当带动体21往后至底及夹固体16往下至底时,此时墨头驱动装置30的枢导体32顺支撑片45、46间的导引件31往下降,且枢引片322顺延伸片44的限位孔441向下枢引,并使固定座33上的气动阀34也往下降,此时气动阀34感应动作其伸缩杆35带动墨头36往下降,使墨头36与产品A碰触,于碰触后墨头36顺伸缩杆35往上升,当凹字模体驱动装置20的带动体21欲往后带动,其墨头驱动装置30的枢导体32顺支撑片45、46间的导引件31往上升,且枢引片322顺延伸片44的限位孔441向上枢引,并使固设于固定座33上的气动阀34也往上升,随着传动轴41逆时钟转动使偏心控制凸轮42渐进带动装置间将不断反复上述的动作,令刮刷油墨驱动装置10、凹字模驱动装置20及墨头驱动装置30通过机械式动作使其在安全范围内能快速作动,速度加快其经济效益将提高,达到印刷机的最佳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包括刮刷油墨驱动装置、凹字模驱动装置、墨头驱动装置及机台,其特征在于,刮刷油墨驱动装置于机台预定处凸设一支撑体,于支撑体一侧延设一摆臂,并于机台预定处穿设一可旋动的传动轴供一偏心控制凸轮套设,该偏心控制凸轮分别设有高点及低点以顶推摆臂上下旋摆,于摆臂的一侧固设一枢导体,该枢导体可随摆臂的旋摆顺导引件上下作动,而枢导体的一侧贴抵于一与机台相固结的撑体,且撑体两侧各固设一支撑片恰位于枢导体的上下端并固结于导引件的两端部,在二支撑片间形成一活动空间呈上下状,于枢导体一侧固设一具刮片及油墨刷的夹固体,凹字模驱动装置的一侧设一可前后位移的带动体穿设于机台下端段贯设的限位孔内,于带动体一侧固设有导引件,并设一枢导体与导引件相互导引,且导引件一侧固设具字模板的接合座并置设于导滑片上,在枢导体两侧形成一活动空间呈前后状,而机台的前侧设一具限位孔的延伸片,于延伸片的一侧上下端各固设一支撑片供墨头驱动装置的导引件固设,并设一枢导体与导引件相互导引,导引件固设于支撑片间形成一活动空间呈上下状,并于枢导体一侧延设一枢引片穿设于限位孔并嵌设于延伸片上,于枢引片一侧设一固定座,于固定座一侧锁设气动阀,于气动阀下侧设一墨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刷油墨驱动装置于摆臂的一侧设一轴承与偏心控制凸轮相抵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臂的一侧贯设一穿孔供一结合件锁设而出,并设带动片与结合件相固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动片固设于摆臂与枢导体间,而随摆臂的旋动带动枢导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刷油墨驱动装置的结合件设呈外螺纹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刷油墨驱动装置于摆臂的一侧及机台之上相对设一挡体供一弹性组件套设。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刷油墨驱动装置的带动片设呈“”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刷油墨驱动装置的枢导体及下支撑片间相对设一挡体供一弹性组件套设。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刷油墨驱动装置的夹固体设呈L状而形成一止挡面,且夹固体的下端面设一凹槽,并设一座片嵌设锁固于夹固体的凹槽内,其座片下侧锁设一压制片,该座片及压制片间可供刮片夹设固定,且夹固体一侧延设一具容置槽的置刷体供油墨刷嵌设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字模驱动装置的接合座设呈“”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字模驱动装置的枢导体及接合座的上端面相对设数个挡体供一弹性组件套设。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墨头驱动装置的气动阀下侧设一可带动墨头的伸缩杆。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引件设为柱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导体设有枢导孔与导引件相枢置穿设。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导体于枢导孔内部组设有纵向轴承。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字模驱动装置于枢导体底侧设一导滑片。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字模板设有油墨槽及凹字模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印刷机,其包含刮刷油墨驱动装置、凹字模驱动装置、墨头驱动装置及机台,其中刮刷油墨驱动装置的摆臂通过偏心控制凸轮控制枢导体使刮片及油墨刷呈上下作动,凹字模驱动装置的带动体通过枢导体使字模板的凹字模区及油墨槽呈前后作动,墨头驱动装置的墨头通过枢导体及气动阀呈上下作动;通过上述结构,使该印刷机达到机械化的作动而可于安全范围内达到最佳加工速度,进而大幅提升工作量达到经济效益而具最佳效率。
文档编号B41F31/30GK2883002SQ20062000313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2日
发明者吴德铨 申请人:立富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