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行头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由树脂在玻璃基板形成的透镜与配置了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的行头(linehead)、和使用了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行头,已知有对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一个透镜,并且通过透镜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成像,以曝光潜像担载体表面等的成像面的行头。例如,在专利文献l中记载的行头中,沿纵长方向排列多个将多个发光元件分组后的发光元件组(相当于在同一专利文献中的发光二极管元件阵列上设置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并且,在透镜阵列中按每个发光元件组来设置透镜,发光元件组向透镜出射光束。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0183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76849号公报但是,可以以将透镜直径增大等为目的,通过沿宽度方向(第2方向)多个排列沿纵长方向(第l方向)多行排列了多个透镜后的透镜行,从而构成透镜阵列。即,在该透镜阵列中,二维配置多个透镜。另外,该透镜阵列的生成可以使用根据透镜形状形成了凹部的所谓的模具来进行。例如专利文献2中,在使玻璃基板与模具(同一文献的模具112)对接的状态下在凹部内填充光硬化性树脂,并且通过光照射使光硬化性树脂凝固,从而在玻璃基板上形成透镜。并且,在光硬化性树脂凝固后,从透镜和玻璃基板剥离模具(脱模)。并且,通过透镜形成时的温度变化使作为树脂的透镜变形,从而高效地执行该脱模动作。即,通过温度变化使透镜收縮,而使透镜离开模具,所以可以使透镜阵列容易与模具分离。但是,使用了玻璃基板的透镜阵列从脱模性的观点来看有如下这种问题。即,一般由于玻璃的线膨胀率低,所以以玻璃作为基材的玻璃基板对温度变化的收缩量小。因此,玻璃基板妨碍了伴随上述温度变化的透镜的收缩,透镜不能从模具迅速分离,有实现良好的脱模性困难的情形。并且,结果,有引起透镜产生缺陷,或每个透镜的透镜特性有偏差这种各种各样问题的危险。
发明内容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在玻璃基板上配置了树脂制的透镜后的透镜阵列的脱模性的技术。本发明的行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玻璃基板上由树脂形成的第1透镜与在第1方向上配置了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包含第1透镜的光轴的第1方向的剖面每的第1透镜的形状中,第1透镜的光轴曲率的绝对值比第1透镜的外围部曲率的绝对值小。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包括具有在玻璃基板上由树脂形成的透镜、和在第1方向上配置有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的曝光部;通过曝光部来形成潜像的潜像担载体;显像在潜像担载体上形成的潜像的显像;包含透镜的光轴的第l方向的剖面的形状中,透镜光轴曲率的绝对值比透镜外围部曲率的绝对值小。这样构成的发明(行头、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玻璃基板上由树脂形成透镜,并在从透镜和玻璃基板分离模具时,从第1方向进行模具的分离,所以在脱模时对透镜和玻璃基板施加了不均匀的应力。即,在脱模时,在第1方向上将较大的应力施加到透镜和玻璃基板。因此,本发明中,包含透镜的光轴的第1方向剖面的第1透镜具有第1透镜的光轴曲率的绝对值比第l透镜外围部曲率的绝对值小的形状。因此,很小地抑制了第l方向上的透镜外围部的切线角度,该透镜外围部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在通过这种透镜和玻璃基板构成透镜阵列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该透镜阵列的脱模性。另外,将包含第l透镜的光轴的第l方向的剖面形状加工为在第1透镜的外围部和光轴处曲率的符号相反的形状。以进行高精细的曝光动作等为目的,也可对上述透镜在第1方向上配置树脂制的第2透镜,或对上述透镜在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配置第3透镜,并相对于第3透镜在第1方向上配置第4透镜,对于这些透镜,通过构成为与上述同样,而使透镜外围部容易从模具分离,提高了透镜阵列6的脱模性。为了在第1方向上得到长的行头,需要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设置透镜阵列。为了与此相对应,也可对上述透镜阵列在第1方向上配置第2透镜阵列。即,也可在第1方向上配置多个透镜阵列而对应于行头的长条化。该情况下,对于第5透镜,通过构成为与上述同样,而使透镜外围部容易从模具分离,提高了透镜阵列的脱模性。也可构成为第1透镜具有以下关系数21+rf一>2\:1+其中r:距光轴的距离e:绕光轴的旋转角度。对于透镜的直径为0.5[mm]以上的行头,尤其可以很好适用本发明。这是因为在该行头中,透镜阵列具有0.5[mm]以上比较大的透镜,有可能使脱模性恶化。因此,通过适用本发明,很好地实现了透镜阵列的脱模性的提高。透镜中,也可构成为第1方向上的直径与第2方向上的直径不同。这是因为通过这样构成透镜,提高了透镜设计的自由度,可以容易得到良好的透镜特性。也可构成为在发光元件和透镜之间设置光圈。这是因为抑制了对透镜不需要的光入射,可以实现良好的曝光动作。透镜也可由光硬化性树脂形成。这是因为硬化性树脂可以通过照射光而使其快速硬化。因此,由于可简便形成透镜,所以简化了透镜阵列的制造工艺,可以降低透镜阵列的成本。玻璃基板具有第1方向的宽度比第2方向的宽度长的透镜区域,在透镜区域内配置了透镜的情况下,第1方向上由透镜区域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縮量较大。但是,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在透镜区域的温度变化造成的收縮量较大的第1方向中,透镜外围部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提高了透镜阵列的脱模性。对于发光元件为有机EL元件的行头,尤其最好适用本发明。即,在作为发光元件使用了有机EL元件的情况下,与使用了LED等的情况相比,发光元件的光量少。尤其,在将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作为发光元件使用的情况下进一步少。因此,为了将充分的光取入到透镜,有时需要增大透镜直径。但是,通过增大透镜直径,有可能如上这种上述脱模性恶化。与此相对,在适用本发明的情况下,更小抑制了透镜外围部的切线角度,各透镜变为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即使在增大透镜直径的情况下,也可提高透镜阵列的脱模性。图1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的说明图2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的说明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图4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行头的示意立体图6是图5所示的行头的宽度方向剖视图7是透镜阵列的立体图8是透镜阵列的俯视图9是表示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的图IO是表示头基板的背面的结构的图11是表示在头基板背面设置的发光元件组的结构的图12是透镜阵列的俯视图13是透镜阵列和头基板等的纵向方向的剖视图14是说明通过行头形成的点用的立体图15是表示基于上述的行头的点潜像形成动作的图;图16是表示在成像面上形成的点组的图;图17是表示点组和透镜直径等的关系图18是表示点组与光学系最终面的光线通过区域的关系的图;图19是表示包含透镜的透镜中心的剖视图;图20是透镜外围部的切线角度的定义图面;图21是用re坐标系来定义透镜面后的图;.图22是另一光学系统中的纵长方向的剖视图;图23是表示包含透镜的透镜中心的剖面的图;图24是表示透镜阵列的变形例的图;图25是表示实施例1的光学系统的数据的图;图26是实施例1中的光学系的主扫描方向的剖视图;图27是实施例1中的副扫描方向的剖视图28是表示每次求出图26和图27所示的光路所用的条件的图;图29是表示第1透镜的纵长方向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图30是表示第1透镜的宽度方向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图31是表示第2透镜的纵长方向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图32是表示第2透镜的宽度方向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图中21Y、21K…感光体鼓(潜像担载体),29…行头,293…头基板,295…发光元件组,2951…发光元件,299、299A、299B…透镜阵列,LS…透镜,CT…透镜中心,OC…透镜外围部,SP…点,Lsp…点潜像,MD…主扫描方向(第l方向),SD…副扫描方向(第2方向),LGD…纵长方向(第l方向)、LTD…宽度方向(第2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最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参考"A.术语的说明"项)。接着该术语的说明,说明装备了作为本发明的适用对象的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结构(参考"B.基本结构)项)、和该行头的基本动作(参考"C.基本动作"项)。并且,接着这些基本结构和基本动作的说明,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行头的透镜阵列所要求的结构(参考"D.透镜阵列所要求的结构"项),并且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阵列具有9的结构(参考"E.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阵列的结构"项)。A.术语的说明图1和图2是说明本说明书中所用的术语的说明图。这里,使用这些图来整理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本说明书中,将感光体鼓21的表面(成像面IP)的搬送方向定义为副扫描方向SD,将与该副扫描方向SD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定义为主扫描方向MD。在感光体鼓21的表面(成像面IP)上配置行头29,以使其纵长方向LGD对应于主扫描方向MD,其宽度方向LTD对应于副扫描方向SD。将与透镜阵列299具有的多个透镜LS以一一对应的关系配置在头基板293上而构成的多个(图1和图2中是8个)发光元件2951的集合定义为发光元件组295。即,头基板293中,相对于多个透镜LS分别配置由多个发光元件2951构成的发光元件组295。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295对应的透镜LS来成像来自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束,并将在成像面IP上形成的多个点SP的集合定义为点组SG。S卩,可以与多个发光元件组295—一对应地形成多个点组SG。另外,各点组SG中,将主扫描方向MD和副扫描方向SD上最上面的点特别定义为第1点。并且,将与第1点对应的发光元件2951特别定义为第1发光元件。如图2的"成像面上"的栏所示,定义点组行SGR、点组列SGC。艮P,将主扫描方向MD上排列的多个点组SG定义为点组行SGR。并且,多行点组行SGR以预定的点组行间距Psgr在副扫描方向SD上排列配置。将在副扫描方向SD上为点组行间距Psgr且在主扫描方向MD以点组间距Psg来排列的多个(该图中是3个)点组SG定义为点组列SGC。点组行间距Psgr是在副扫描方向SD上彼此相邻的2个点组行SG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距离。点组间距Psg是在主扫描方向MD上彼此相邻的2个点组SG各自的几何重心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距离。如该图的"透镜阵列"栏所示,定义透镜行LSR、透镜列LSC。艮P,将纵长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透镜LS定义为透镜行LSR。多行透镜行LSR以预定的透镜行间距Plsr在宽度方向LTD上排列而加以配置。另外,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为透镜行间距Plsr且在纵长方向LGD上以透镜间距Pls来排列的多个(该图中是3个)透镜LS定义为透镜列LSC。透镜行间距Plsr是在宽度方向LTD上彼此相邻的2个透镜行LS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宽度方向LTD上的距离。透镜间距Pis是在纵长方向LGD上彼此相邻的2个透镜LS各自的几何重心在纵长方向LGD上的距离。如该图的"头基板"栏所示,定义发光元件组行295R、发光元件组列295C。即,将纵长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组295定义为发光元件组行295R。多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以预定的发光元件组行间距Pegr在宽度方向LTD相排列地加以配置。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以发光元件组行间距Pegr且在纵长方向LGD上以发光元件组间距Peg来排列的多个(该图中是3个)发光元件组295定义为发光元件组列295C。发光元件组行间距Pegr是在宽度方向LTD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组行295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宽度方向LTD上的距离。发光元件组间距Peg是在纵长方向LGD上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组295各自的几何重心在纵长方向LGD上的距离。如该图的"发光元件组"栏所示,定义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元件列2951C。即,各发光元件组295中,将纵长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2951定义为发光元件行2951R。多行发光元件行2951R以预定的发光元件行间距Pelr在宽度方向LTD上相排列地加以配置。另外,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以发光元件行间距Pelr且在纵长方向LGD上以发光元件间距Pel排列的多个(该图中是2个)发光元件2951定义为发光元件列2951C。发光元件行间距Pelr是在宽度方向LTD上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行2951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宽度方向LTD上的距离。发光元件间距Pel是在纵长方向LGD上彼此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2951各自的几何重心在纵长方向LGD上的距离。如该图的"点组"栏所示,定义点行SPR、点列SPC。艮卩,各点组SG中,将纵长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点SP定义为点行SPR。多行的点行SPR以预定的点行间距Pspr在宽度方向LTD上相排列地加以配置。另外,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以点间距Pspr且在纵长方向LGD上以点间距Psp排列的多个(该图中是2个)点定义为点列SPC。点行间距Pspr是在副扫描方向SD上彼此相邻的2个点行SP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距离。点间距Psp是在主扫描方向MD上彼此相邻的2个点SP各自的几何重心在纵长方向LGD上的距离。B.基本结构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适用对象的装备了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图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该装置是可有选择地执行使黑色(K)、青绿色(C)、品红色(M)、黄色(Y)4色调色剂(toner)来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与仅使用黑色(K)调色剂来形成黑白图像的黑白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3是与执行彩色模式时相对应的附图。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若将来自主机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图像形成指令提供给具有CPU和存储器等的主控制器MC,则该主控制器MC向引擎控制器EC提供控制信号等,并且将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视频数据VD提供给头控制器HC。该头控制器HC根据来自主控制器MC的视频数据VD与来自引擎控制器EC的垂直同步信号Vsync和参数值,来控制各色行头29。由此,引擎部EG执行预定的图像形成动作,并在复写纸、复印纸、用纸和OHP用透明薄纸等的薄纸上形成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外壳主体3内设置内置了电源电路基板、主控制器MC、引擎控制器EC和头控制器HC的电装置盒5。将图像形成单元7、复印皮带单元8和供纸单元11也配置在外壳主体3内。图3中,在外壳主体3内右侧配置2次复印单元12、定影单元13、薄纸引导部件15。另外,供纸单元11构成为相对于装置本体1可自由地装卸。对于该供纸单元11和复印皮带单元8而言,为可分别取出进行修理或替换的结构。图像形成单元7具有形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图像的4个图像形成位置(station)Y(黄色用)、M(品红色用)、C(青绿色用)、K(黑色用)。各图像形成位置Y、M、C、K在主扫描方向MD上设置具有预定长度的表面的圆筒形感光体鼓21。并且,各图像形成位置Y、M、C、K分别将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体鼓21的表面上。配置感光体鼓,以使其轴方向与主扫描方向MD大致平行。另外,各感光体鼓21分别与专用的驱动马达连接,且沿图中箭头D21的方向以预定速度旋转驱动。由此,感光体鼓21的表面沿与主扫描方向MD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副扫描方向SD搬送。在感光体鼓21的周围沿旋转方向配置带电部23、行头29、显像部25和感光体清除器27。通过这些功能部来执行带电动作、潜像形成动作和调色剂显像动作。因此,在执行彩色模式时,将所有图像形成位置Y、M、C、K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与复印皮带单元8具有的复印皮带81重合来形成彩色图像,并且在执行黑白模式时,仅使用在图像形成位置K上形成的调色剂像来形成黑白图像。图3中,由于结构彼此相同,所以图像形成单元7的各图像形成位置为了图示方便,仅对一部分图像形成位置添加附图标记,对于其他图像形成位置省略了附图标记。带电部23具有其表面由弹性橡胶构成的带电辊。该带电辊构成为在带电位置上与感光体鼓21的表面对接而进行从动旋转,并伴随感光体鼓21的旋转动作相对感光体鼓21沿从动方向以线速度从动旋转。该带电辊与带电偏压产生部(省略图示)相连,接受来自带电偏压发生部的带电偏压的馈电,从而在带电部23与感光体鼓21对接的带电位置上使感光体鼓21的表面带电。对感光体鼓21配置行头29,使其纵长方向与主扫描方向MD对应,并且其宽度方向与副扫描方向SD对应,行头29的纵长方向与主扫描方向MD大致平行。行头29具有沿纵长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且与感光体鼓21分离配置。从这些发光元件向通过带电部23而带电的感光体鼓21的表面照射光,从而在该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像部25具有在其表面装有调色剂的显像辊251。并且,通过从与显像辊251电连接的显像偏压发生部(省略图示)向显像辊251施加的显像偏压,在显像辊251与感光体鼓21对接的显像位置上,使带电调色剂从显像辊251移到感光体鼓21而显像通过行头29形成的静电潜像。这样,在沿感光体鼓21的旋转方向D21搬送上述显像位置显像的调色剂像后,在之后详细描述的复印皮带81与各感光体鼓21对接的1次复印位置TR1上由复印皮带81进行1次复印。该实施方式中,在感光体鼓21的旋转方向D21的1次复印位置TR1的下游侧且在带电部23的上游侧与感光体鼓21的表面对接地设置感光体清除器27。该感光体清除器27通过与感光体鼓的表面对接而清除在1次复印后在感光体鼓21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复印皮带单元8包括驱动辊82、图3中配置在驱动辊82的左侧的从动辊83(叶片(blade)相对辊)与架设在这些辊上向图示箭头D81的方向(搬送方向)循环驱动的复印皮带81。另外,复印皮带单元8具有在复印皮带81的内侧,在感光体筒(Cartridge)装载时,分别相对各图像形成位置Y、M、C、K具有的感光体鼓21—对一相对配置的4个1次复印辊85Y、85M、85C、85K。这些1次复印辊85分别与1次复印偏压发生部(省略图示)电连接。并且,如后所详述,在执行彩色模式时,如图3所示,通过将所有1次复印辊85Y、85M、85C、85K定位在图像形成位置Y、M、C、K侧,从而使复印皮带81压送到图像形成位置Y、M、C、K分别具有的感光体鼓21上进行对接,并在各感光体鼓21与复印皮带81之间形成1次复印位置TR1。并且,在适当的定时下通过从上述1次复印偏压产生部向1次复印辊85施加1次复印偏压,从而将各感光体鼓21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在分别对应的1次复印位置TR1上复印到复印皮带81表面而形成彩色图像。另一方面,在执行黑白模式时,使4个1次复印辊85中彩色1次复印辊85Y、85M、85C与分别相对的图像形成位置Y、M、C分离,并且仅使黑白1次复印辊85K与图像形成位置K对接,从而仅使黑白图像形成位置K与复印皮带81对接。结果,仅在黑白1次复印辊85K和图像形成位置K之间形成1次复印位置TR1。并且,在适当的定时内通过从l次复印偏压产生部向黑白1次复印辊85K施加1次复印偏压,从而将各感光体鼓21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在1次复印位置TR1上复印到复印皮带81表面上而形成黑白图像。进一步,复印皮带单元8具有在黑白1次复印辊85K的下游侧且在驱动辊82的上游侧配置的下游引导辊86。该下游引导辊86构成为在黑白1次复印辊85K与图像形成位置K的感光体鼓21对接形成的1次复印位置TR1上的1次复印辊85K与感光体鼓21的公共内切线上,与复印皮带81对接。驱动辊82使复印皮带81沿图示箭头D81的方向循环驱动,同时兼为2次复印辊121的返回(backup)辊。在驱动辊82的周围形成厚度为3mm左右、体积阻抗率为lOOOkQ'cm以下的橡胶层,通过经金属制的轴来接14地,而成为从省略了图示的2次复印偏压产生部经2次复印辊121供给的2次复印偏压的导电路径。这样,通过在驱动辊82上设置具有高摩擦且冲击吸收性的橡胶层,薄纸进入驱动辊82与2次复印辊121的对接部分(2次复印位置TR2)时的冲击难以传达到复印皮带81,可以防止图像质量的劣化。供纸单元11包括可层积保持薄纸的供纸盒77与具有从供纸盒77—片接一片地供应薄纸的拾取辊79的供纸部。通过拾取辊79从供纸部供应的薄纸在对抗(resist)辊对80中调整了供纸定时后,沿薄纸引导部件15供纸到2次复印位置TR2。2次复印辊121相对复印皮带81自由分离对接地加以设置,并通过2次复印辊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分离对接地加以驱动。定影单元13具有内置了卤素加热器等发热体并可自由旋转的加热辊131与按压赋能该加热辊131的加压部132。并且,在其表面上2次复印了图像后的薄纸通过薄纸引导部件15,引导到由加热辊131与加压部132的加压皮带1323形成的辊隙(nip)部,并在该辊隙部以预定的温度来热定影图像。加压部132由2个辊1321、1322与架设在这些辊上的加压皮带1323构成。并且,在加压皮带1323的表面中,构成为通过将由2个辊1321、1322张开的皮带张面按压到加热辊131的周围,而使由加热辊131和加压皮带1323形成的辊隙部变宽。另外,将这样接受了定影处理后的薄纸搬送到外壳主体3的上面部设置的排纸盘4中。该装置上,相对叶片相对辊83配置了清除部71。清除部71具有清除叶片711与废调色剂盒713。清除叶片711通过将其前端部经复印皮带81与叶片相对辊83对接,而去除2次复印后在复印皮带上残留的调色剂和纸粉等的异物。由废调色剂盒713来回收这样除去后的异物。清除叶片711和废调色剂盒713与叶片相对辊83—体构成。因此,如下面所说明的,在叶片相对辊83移动的情况下,与叶片相对辊83—起,清除叶片711和废调色剂盒713也加以移动。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行头的示意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行头的宽度方向剖视图。如上所述,对感光体鼓21配置行头29,使其纵长方向LGD与主扫描方向MD对应,并且其宽度方向LTD与副扫描方向SD对应。纵长方向LGD与宽度方向LTD彼此正交或大致正交。如后所述,在该行头29,在头基板293上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向感光体鼓21的表面射出光束。因此,本说明书中,将与纵长方向LGD和宽度方向LTD正交的方向,即从发光元件向感光体鼓表面的方向设作光束的行进方向Doa。该光束的行进方向Doa与后述的光轴OA平行或大致平行。行头29具有盒体291,并且在该盒体291的纵长方向LGD的两端设置定位销2911与螺栓插入孔2912。并且,将该定位销2911嵌入在覆盖感光体鼓21、并且相对感光体鼓21定位的感光体盖(省略图示)上穿设的定位孔(省略图示)中,从而相对于感光体鼓21而言定位行头29。进一步,通过经螺栓插入孔2912将固定螺栓拧入固定在感光体盖的螺栓孔(省略图示)内,从而对感光体鼓21定位固定行头29。在盒体291的内部配置头基板293、光圈板298和2个透镜阵列299(299A、299B)。盒体291的内侧与头基板293的表面293—h对接,另一方面,里盖2913与头基板293的背面293—t对接。该里盖2913通过固定器具2914经头基板293按压到盒体291内部。g卩,固定器具2914具有将里盖2913按压到盒体291内部侧(图6的上侧)的弹性力,并通过该弹性力来按压里盖,从而光密封地封闭盒体291的内部(换而言之,使得盒体291内部不漏过光,和光不从盒体291的外部侵入)。固定器具2914在盒体291的纵长方向LGD上设置在多个位置上。头基板293的背面293—t设置对多个发光元件进行分组后的发光元件组295。头基板293由玻璃等的光透过性部件形成,发光元件组295的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可从头基板293的背面293—t透过表面293—h。该发光元件是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通过密封部件294来覆盖。光圈板298隔着台座296A而与头基板293相对配置。该光圈板298上按照每个发光元件组295穿设光圈开口2981,从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束通过该光圈开口2981而被縮小。另外,在光圈板298的光束的行进方向Doa侧排列配置2个透镜阵列299。即,透镜阵列299A隔着台座296B与光圈板298相对配置,进一步,透镜阵列299B隔着台座296C与透镜阵列299A相对配置。这2个透镜阵列299A、299B分别按每个发光元件组295来设置透镜LS,并将来自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束入射到透镜LS。这样,在行头29中,头基板293、光圈板298、透镜阵列299A和透镜阵列299B等各部件以该顺序排列配置在光束的行进方向Doa,并在各部件间设置台座296。图7是透镜阵列的立体图。图8是透镜阵列的俯视图,相当于从光束的行进方向Doa看的情形。透镜阵列299具有由玻璃构成的玻璃基板2991。该玻璃基板2991在纵长方向LGD具有长条形状。在玻璃基板2991的背面2991—t设置透镜区域LA,在该透镜区域LA内形成多个上述透镜LS。该透镜区域LA在纵长方向LGD上的纵长方向宽度Wll(第1方向宽度)与宽度方向LTD上的宽度方向宽度W12(第2方向宽度)满足下式W11〉W12的关系,透镜区域LA在纵长方向LGD具有长条形状。另外,在宽度方向LTD上,在透镜阵列LA的外侧安装有座面突起2993、2995和对准标志器2997。该对准标志器2997在组装行头29时,用于透镜阵列299和其他部件的位置匹配。另外,在座面突起2993的宽度方向LTD的端部形成有对接面2993F。并且,在将透镜阵列299安装在盒体291上的状态下,使座面突起2993的对接面2993F与盒体291的内部对接。由此,相对于盒体291来定位透镜阵列299。另外,在将透镜阵列299安装在盒体291上之前,通过粘接等的方法在高度比座面突起2993低的座面突起2995上安装开口光圈,并通过使透镜阵列和开口光圈为一体部件,从而可高精度配置透镜和开口光圈,可以进行行头29的高精度组装。本实施方式中,沿纵长方向LGD排列多个透镜阵列299。S卩,例如,在与日本工业标准A3用纸对应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装载的行头29在纵长方向LGD上需要300[mm]左右的长度。但是,因透镜模具加工尺寸的限制等,制造透镜区域LA的长度为300[mm]的透镜阵列很困难。因此,该实施方式中,在纵长方向LGD上排列配置多个透镜阵列299。可以通过例如图9所示的方法来形成这种透镜阵列299。g卩,向玻璃基板(光透过性基板)2991的背面(透镜形成面)2991—t供给光硬化性树脂91。将该供给量调整为与透镜LS对应的量。接着,对玻璃基板2991的背面2991—t对接具有基于透镜LS的形状的凹部92的模具93,并进一步进行按压。由此,在模具93和玻璃基板2991之间填充光硬化性树脂91。并且,从玻璃基板2991的表面2991—h侧照射UV光线而使光硬化性树脂91硬化,并在玻璃基板2991上形成透镜LS(该图(b))。接着,使模具93与透镜阵列299分离。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玻璃基板2991具有纵长方向LGD的宽度比宽度方向LTD的宽度长的、所谓的长条形状。因此,由于使模具93从玻璃基板2991的背面2991—t均匀分离而进行脱模在实际上不可能,所以如该图(c)所示,首先,最先从玻璃基板2991的背面2991—t剥离纵长方向LGD上的模具93的一端(该图的左手端部),通过进一步从玻璃基板2991的背面2991—t分离其一端,而从纵长方向LGD的一侧(该图的左手侧)向另一侧(该图的右手侧)依次分离。并且,通过从玻璃基板2991的背面2991—t分离模具93的另一端(该图的右手端部)而完成脱模处理(该图(d))。由于这样形成了透镜阵列299,所以在脱模时对透镜LS和玻璃基板2991施加了不均匀的应力。即,在脱模时向透镜LS和玻璃基板2991施加在纵长方向LGD上较大的应力。图10是表示头基板的背面的结构图,相当于从头基板的表面看背面的情形。图11是表示在头基板背面设置发光元件组的结构图。另外,图10中,用双点划线来表示透镜LS,这是为了表示发光元件组295相对透镜LS—对一设置,不表示透镜LS配置在头基板背面。如图10所示,发光元件组295是将8个发光元件2951分组来构成的。各发光元件组295中,如下这样来配置8个发光元件2951。S卩,如图11所示,发光元件组295中,沿纵长方向LGD排列4个发光元件2951来构成发光元件行2951R,并且2个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上以发光元件行间距Pelr来排列设置。各发光元件行2951R在纵长方向LGD上彼此错开,各发光元件2951在纵长方向LGD的位置彼此不同。并且,这样构成的发光元件组295在纵长方向LGD上具有纵长发光元件组宽度W295gm,并且在宽度方向LTD上具有宽度发光元件组宽度W295gs,纵长发光元件组宽度W295gm比宽度发光元件组宽度W295gs大。在头基板293的背面293—t配置多个这样构成的发光元件组295。即,沿纵长方向LGD排列多个在宽度方向LTD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了318个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组列295C。换而言之,在纵长方向LGD上排列多个发光元件组295而构成发光元件组行295R,并且在宽度方向LTD上设置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在纵长方向LGD彼此相错开地加以配置,各发光元件组295在纵长方向LGD上的位置PTE彼此不同。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头基板293中二维配置多个发光元件组295。另外,该图中,发光元件组295的位置由发光元件组295的重心位置来代表,发光元件组295在纵长方向LGD上的位置PTE由从发光元件组295的位置向纵长方向轴LGD下引的垂线的足来表示。这样在头基板293上形成的各发光元件2951接受来自例如TFT(ThinFilmTransistor)电路等的驱动,并射出波长彼此相等的光束。该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面是所谓的完全扩散面光源,从发光面射出的光束遵守郎伯余图12是透镜阵列的俯视图,相当于从成像面侧(图6中的上侧)看透镜阵列的情形。透镜阵列299中,按照每个发光元件组295设置透镜LS。即,如该图所示,透镜阵列299中,在纵长方向LTD上多个排列由在宽度方向LTD的不同位置上配置的3个透镜LS构成的透镜列LSC。换而言之,透镜阵列299中,在纵长方向LGD排列多个透镜LS来构成透镜行LSR,并且在宽度方向LTD上设置3行透镜行LSR。另外,各透镜行LSR在纵长方向LGD上彼此错开地加以配置,各透镜LS在纵长方向LGD上的位置PTL彼此不同。这样,在透镜阵列299中二维配置多个透镜LS。该图中透镜LS的位置由透镜LS的透镜面LSF的中心来代表,透镜LS在纵长方向LGD上的位置PTL由从透镜LS的中心向纵长方向轴LGD下弓|的垂线的足来表示。图13是透镜阵列和头基板等在纵长方向的剖视图,表示包含在透镜阵列上形成的透镜LS的光轴的纵长方向剖面。如上所述,透镜阵列299具有在纵长方向LGD上为长条的玻璃基板2991,该玻璃基板表面2991—h为平坦的形状,另一方面,在玻璃基板背面299—t上按照每个发光元件组295形成透镜LS。因此,背面299—t中存在形成透镜LS且具有有限曲率的部分与不形成透镜LS而具有无限大曲率的平端部PL。该行头29中,沿光束的行进方向Doa排列配置2个具有这种结构的透镜阵列299(299A、299B),每个发光元件组295配置在光的行进方向Doa上排列的2个透镜LSl、LS2(图5、图6、图13)。另外,通过对应于彼此相同的发光元件组295的第1透镜LSI和第2透镜LS2各自的透镜中心的光轴OA(图13双点划线)与头基板293的背面293—t正交或大致正交。这里,光束的行进方向Doa上游侧的行头299A的透镜LS是第1透镜LS1,光束的行进方向Doa下游侧的行头299A的透镜LS是第2透镜LS2。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沿光束的行进方向Doa排列配置了多个透镜阵列299,所以可以提高光学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在光束的行进方向Doa中在透镜阵列299A、299B的上游侧设置光圈板298,该光圈板298上按照每个发光元件组295穿设光圈开口2981。光圈板298中,将光圈开口2981及其周边部分称作"光圈2982"。即,按照每个发光元件组295设置该光圈2982。这样,通过设置光圈2982,抑制了对于透镜LS而言不需要的光束的入射。这样,行头29包括光圈板298、具有第l'第2透镜LS1、LS2的成像光学系统。因此,通过第1透镜LSI和第2透镜LS2成像从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束中通过光圈开口2981的光束。这样,通过第1'第2透镜LS1、LS2成像光束,并在感光体鼓表面(像面)形成点SP。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感光体鼓表面在点形成之前通过带电部23带电。因此,除电形成了点SP的区域,而形成点潜像Lsp。并且,由感光体鼓表面承担这样形成的点潜像Lsp,同时搬送到副扫描方向SD的下游侧。并且,如下面的"C.基本动作"项所说明的,在对应于感光体鼓表面的移动的定时下形成点SP,并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排列的多个点潜像Lsp。C.基本动作图14是说明通过行头形成的点用的立体图。另外,图14中,省略透镜阵列299的记载。如图14所示,各发光元件组295可在主扫描方向MD上在彼此不同的曝光区域ER上形成点组SG。这里,点组SG是发光元件组295的所有发光元件2951同时发光而形成的多个点SP的集合。如该图所示,可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曝光区域ER上形成点组SG的3个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上彼此相错开地加以配置。即,例如,作为可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曝光区域ER—1、ER_2、ER一3上可形成点组SG—1、SG—2、SG—3的3个发光元件组295—1、295_2、295—3在宽度方向LTD上彼此相错开地加以配置。这3个发光元件组295构成发光元件组列295C,并沿纵长方向LGD排列多个发光元件组列295C。结果,在图7的说明时也描述了,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A、295R_B、295R—C在宽度方向LTD上排列,同时,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A等在副扫描方向SD上在彼此不同位置上形成点组SG。艮P,该行头29中,将多个发光元件组295(例如,发光元件组295—1、295—2、295—3)在宽度方向LTD上配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并且,在宽度方向LTD上在彼此不同位置上配置的各发光元件组295在副扫描方向SD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形成点组SG(例如,点组SG—1、SG—2、SG—3)。换而言之,该行头29中,在宽度方向LTD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多个发光元件2951(例如,在宽度方向LTD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属于发光元件组295—1的发光元件2951、属于发光元件组295—2的发光元件2951)。并且,宽度方向LTD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的各发光元件2951在副扫描方向LTD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形成点SP(例如,在副扫描方向SD上彼此不同的位置上形成属于点组SG一1的点SP与属于点组SG—2的点SP)。这样,通过发光元件2951,副扫描方向SD上的点SP的形成位置不同。因此,为了在主扫描方向MD上排列形成多个点潜像Lsp(即,为了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同位置上形成多个点潜像Lsp),需要考虑该点形成位置的不同。因此,该行头29中,在基于感光体鼓表面的移动的定时下发光各发光元件2951。图15是表示基于上述行头的点形成动作的图。下面,使用图10、图14、图15来说明基于行头的点形成动作。大致上,感光体鼓表面(潜像担载体表面)沿副扫描方向SD移动,并且头控制模块54(图4)在基于感光体鼓表面的移动的定时内使发光元件2951发光,从而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排列的多个点潜像Lsp。首先,在宽度方向LTD上使属于最上游的发光元件组295J,295A4等的发光元件行2951R(图14)中,宽度方向LTD下游侧的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并且,通过透镜LS成像由该发光动作射出的多个光束,并在感光体鼓表面上形成点SP。另外,透镜LS具有倒立特性,来自发光元件2951的光束倒立而成像。这样,在图15的"第一次"的阴影图案的位置上形成点潜像Lsp。该图中,空白的圆点表示还没有形成,但是今后要形成的预定点潜像。该图中,表示由附图标记295—1295一4标记的点潜像是由与分别施加的附图标记对应的发光元件组295形成的点潜像。接着,使属于同一发光元件组295—1、295A4等的发光元件行2951R中,宽度方向LTD上游侧的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并且,通过透镜LS成像通过该发光动作射出的多个光束,并在感光体鼓表面形成点SP。这样,在图15的"第二次"的阴影图案的位置上形成点潜像Lsp。这里,从宽度方向LTD下游侧的发光元件行2951R依次发光是为了与透镜LS具有倒立特性的情形相对应。接着,使从宽度方向上游侧起属于第二个发光元件组295—2等的发光元件行2951R中宽度方向LTD下游侧的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并且,通过透镜LS来成像通过该发光动作射出的多个光束,而在感光体鼓表面上形成点SP。这样,在图15的"第三次"的阴影图案的位置上形成点潜像Lsp。接着,使从宽度方向上游侧起属于第二个发光元件组295_2等的发光元件行2951R中宽度方向LTD上游侧的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并且,通过透镜LS成像由该发光动作射出的多个光束,并在感光体鼓表面上形成点SP。这样,在图15"第四次"的阴影图案的位置上形成点潜像Lsp。接着,使从宽度方向上游侧起属于第三个发光元件组295_3等的发光元件行2951R中宽度方向LTD下游侧的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并且,通过透镜LS成像由该发光动作射出的多个光束,并在感光体鼓表面上形成点SP。由此,在图15"第5次"的阴影图案的位置上形成点潜像Lsp。最后,使从宽度方向上游侧起属于第三个发光元件组295—3的发光元件行2951R中宽度方向LTD上游侧的发光元件行2951R发光。并且,通过透镜LS成像由该发光动作射出的多个光束。并在感光体鼓表面上形成点SP。由此,在图15的"第6次"的阴影图案的位置上形成点潜像Lsp。22这样,通过执行16次之前的发光动作,从副扫描方向SD上游侧的点SP起形成点SP,并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排列的多个点潜像Lsp。D.透镜阵列所要求的结构如上所述,透镜阵列299中,二维配置多个透镜LS。因此,考虑这种透镜阵列299所要求的结构。如一般上所知的,因光折射的影响,艾里环(aiiydisc)强度为零的直径a根据下式a二l.22XX/NAimg=1.sin(e)…式1来决定。这里,X是光束的波长,NAimg是成像侧开口数。e是开口角(半角)。因此,像面的点SP的形状除了由作为光源的发光元件2951的形状和光学系统的像差决定的形状之外,还产生由折射影响造成的粗细。根据该式l,开口角(半角)为8[度]且波长为630[nm]的情况下的点SP的粗细是5.5[pm]左右。其相当于分辨率为1200dpi(dotsperinch)情况下像素间距(换而言之,相邻形成的点潜像Lsp间的间距)的25%以上。因此,从进行高分辨率的光写入的观点来看,折射对点形状的影响最好不增大到其以上。即,通过使成像侧开口角(半角)比8[度]左右大,最佳抑制了由折射造成的点SP的粗细。行头29接近于成像面(被照射面)使用,但是为了避免部件的干扰和放电等的问题,需要最低限度的间隙(clearance)S(行头29和像面的间隔)。在采用像侧远心的光学系统,使得由感光体鼓21的表面振动等产生的间隙S的变动难以产生写入位置变动(感光体鼓表面的点SP的位置变动)的情况下,需要满足下式Wlpm^2XSXtan(e)Xm/(m—l)…式2。这里,m是透镜行LSR的个数(行数)。Wlpm是光学系统最终面上的光线通过区域LP在主扫描方向MD(纵长方向LGD)上的宽度。所谓光学系统最终面是指最位于非像面侧的光学面,在图13所示的光学系统中,透镜阵列299B的玻璃基板表面2991—h相当于光学系统最终面。所谓光线通过区域LP是指在关注的光学面中光束通过的范围。后面描述式2的导出。在实际透镜阵列制造时,有透镜外围附近难以利用面精度的倾向。因此,最好透镜直径DM是在光线通过区域宽度LP上具有几十[|am]左右裕量的大小。这里,若设透镜直径的裕量为a,则主扫描方向MD(纵长方向LGD)上的透镜直径DMm(主扫描透镜直径DMm)由下式DMm=Wlpm十a…式3提供。进一步,为了抑制透镜阵列299中相邻的透镜LS间的干扰,对于主扫描透镜直径DMm,将主扫描方向MD上点组SG的宽度Wsgm(主扫描点组宽度Wsgm)设置在由下式Wsgm〉DMm/m…式4决定的范围中。因此,若设成像侧开口角e为8[度],间隙S为1[mm],透镜直径的裕量a是O.l[mm],则透镜直径和主扫描点组宽度Wsgm如下面这样。即,在透镜行LSR的行数m=2的情况下,需要为DMm>0.66[mm]、且Wsgm〉DMm/2=0.33[mm]。另外,在透镜行LSR的行数m二3的情况下,需要DMm〉0.52[mm]、且Wsgm〉DMm/3二0.173[mm]。另外,在透镜行LSR的行数m二4的情况下,需要DMm>0.47[mm]且Wsgm>DMm/4=0.1175[mm]。这样,需要透镜阵列299具有二维配置了透镜直径为0.5[mm]左右以上的透镜的结构。这里,导出式2。该式2从点组和透镜直径要满足的关系来导出。因此,在使用图16说明了与点组有关的量后,使用图17、图18来进行式2的导出。图16是表示在成像面上形成的点组的图。如图16所示,点组SG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主扫描点组宽度Wsgm,同时在副扫描方向SD上具有副扫描点组宽度Wsgs。如图16所示,可将该主扫描点组幅Wsgm作为在相邻的曝光区域ER上形成的2个点组SG(例如,图14中的点组SG1、SG2)各自的第1点SP1间的间距求出。这里,第1点SP1是各点组SG中位于主扫描方向MD最上游的点SP。图17是表示点组和透镜径等的关系的图,图18是表示点组和光线通过区域的关系的图。图17的"透镜阵列"栏中表示了透镜LS与透镜LS的光线通过区域LP的关系。另外,将透镜LS在主扫描方向MD(纵长方向LGD)的直径表示为主扫描透镜直径DMm,并且将透镜LS在副扫描方向SD(宽度方向LTD)的直径表示为副扫描透镜直径DMs。进一步,在主扫描方向MD(纵长方向LGD)上的宽度表示为主扫描通过区域幅Wlpm,同时将光线通过区域LP在副扫描方向SD(宽度方向LTD)上的宽度表示为副扫描通过区域宽度Wlps。另外,如图ll所示,发光元件组295中,长向发光元件组宽度W295gm比宽度发光元件组宽度W295gs大。因此,对应于此,主扫描通过区域宽度Wlpm比副扫描通过区域宽度Wlps大。另外,在图17的"感光体鼓表面"栏中,表示在感光体鼓表面(像面)上形成的点组SG。另外,该栏的双点划线将形成各点组的透镜LS投影到感光体鼓表面上。将透镜行SGR中相邻的透镜LS间的间距(行内透镜间距)表示为(mXWsgm)。由于为了排列透镜LS,该行内透镜间距需要比各透镜中的光线通过区域LP在主扫描方向MD的宽度Wlpm大,所以需要满足下式-L^mxWsgm…式5。另外,在为了抑制由像面(被照射面)和行头29的距离改变引起的点SP的形成位置(光点SP的入射位置)的变动,而构成光学系统,使得成像侧为大致远心的情况下,下式成立Wlpm/2^Wsgm/2十SXtan(6)。若2倍该式的两边,则得到下式Wlpm^Wsgm十2XSXtan(6)…式6。若作为横轴Wsgm、纵轴Wlpm绘制式5和式6,则变为如图18所示那样,满足两式的是图18的斜线范围。并且,若求出图18中2线的交点,而求出与斜线部对应的Wlpm要取的范围,则导出下式Wlpm^2XSXtan(9)Xm/(m—l)…式2。E.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阵列的结构如上所述,为制造透镜阵列299而使用模具93,在其脱模时,在纵长方向LGD上将较大的应力施加到透镜LS和玻璃基板2991。因此,将透镜外围部做成容易从模具9分离的形状在提高透镜阵列299的脱模性方面很重要。通过上述的研究,在每个分组后的发光元件组295上设置1个透镜LS,并且为了构成二维配置了该透镜LS的透镜阵列299,而需要透镜直径为0.5[mm]以上。即,透镜阵列299中,二维配置作为0.5[mm]这样的微透镜为具有较大透镜直径的透镜LS,并密集排列凹凸形状。这样,密25集排列凹凸形状的透镜阵列299在透镜阵列形成时有模具的脱模性降低的倾向。尤其,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对玻璃基板2991用树脂形成透镜LS的透镜阵列299从脱模性的观点来看有如下这种问题。即,一般由于玻璃的线膨胀率低,所以以玻璃作为基材的玻璃基板2991对温度变化的收縮量小。因此,玻璃基板2991妨碍了伴随温度变化的透镜LS的收缩,透镜LS不能从模具快速分离,实现良好的脱模性很困难。并且,结果,有透镜LS产生缺陷,或透镜特性在每个透镜LS中有偏差这样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危险。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OA的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切断面中,透镜外围部OC的曲率与透镜中心CT的曲率具有相反的符号,或具有比透镜中心CT的曲率小的绝对值。因此,很小地抑制了纵长方向LGD上的透镜外围部OC的切线角度,该透镜外围部OC具有容易与模具分离的形状。且,在玻璃基板2991中设置了透镜的区域是透镜区域LA时,透镜区域LA在纵长方向上的纵长方向宽度Wll与宽度方向LTD上的宽度方向宽度W12为满足下式W11〉W12的关系。因此,纵长方向LGD中,设置在玻璃基板2991上的透镜区域LA的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量较大。即,该实施方式中,在透镜区域LA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量较大的纵长方向LGD中,透镜外围部OC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可以提高透镜阵列299的脱模性。下面详细描述这些内容。只要不是特别指出,"透镜切断面"、"透镜剖面"和"透镜的剖面"任何一个都表示包含光轴OA的透镜LS的剖面。图19是表示包含透镜的透镜中心的纵长方向剖面的图,包含透镜LS的光轴OA。该图所示的透镜LSb或透镜LSc相当于本发明的透镜。透镜Lsa为了与本发明的透镜相比较而加以记载。透镜透镜LSa、LSb、LSc任何一个都形成在玻璃基板表面2991—t上。该图中,重合透镜LSa、LSb、LSc,使得各自的透镜中心一致来加以记载,透镜LSa、LSb、LSc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垂度(sag)。各透镜LSa、LSb、LSc在透镜中心CT具有彼此相等的曲率半径Ra。该图中,将透镜LSa的曲率中心CC表示为曲率中心CCa,将透镜LSb26的曲率中心CC表示为曲率中心CCb,将透镜LSc的曲率中心CC表示为曲率中心CCc。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曲率CV可以如下这样来定义(参考图19的矩形框)。即,曲率CV(CVa、CVb、CVc)的绝对值是曲率半径R(Ra、Rb、Rc)的倒数。另外,在光束的行进方向Doa在透镜LS的透镜面之前的空间(方向Doa的下游侧)中存在曲率中心CC的情况下,由该曲率中心CC提供的曲率CV为正。另一方面,在光束的行进方向Doa比透镜LS的透镜面在手前侧(方向Doa的上游侧)存在曲率中心CC的情况下,由该曲率中心CC提供的曲率CV为负。进一步,该图中,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在透镜LSa的外围部OC上添加符号Oca,在透镜LSb的外围部OC上添加符号OCb,在透镜LSc的外围部OC上添加符号OCc。本说明书中,如下这样来定义透镜LS的夕卜围部OC。g卩,包含平端部PL的平坦的平坦面PLS与透镜LS的边界是透镜外围部。换而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玻璃基板2991形成作为透镜LS的树脂,所以树脂和玻璃基板2991的边界相当于透镜外围部OC。之后,进行使用了透镜外围部的切线角度的说明。因此,定义该切线角度。图20是透镜外围部的切线角度的定义图面,表示包含透镜中心的剖面。首先,将透镜外围部OC中的对透镜面LSF的切线设作TL。接着,将透镜TL与平坦面PLS可相交的角度中,可以在透镜侧的角度设作角度J31、P2。并且,这些角度(31、P2中,可在透镜中心侧的角度P1是切线角度。这时,角度P1取下式0度<(31<卯度的范围内的值。设切线斜率由tan(pi)来提供。如图19所示,透镜Lsa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透镜中心CT的曲率与透镜外围部Oca的曲率任何一个都是曲率CVa二l/Ra。与此相对,透镜LSb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露面中,透镜外围部OCb的曲率CVb二l/Rb具有比透镜中心CT的曲率CVa二l/Ra小的绝对值。另外,透镜LSc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露面中,透镜外围部OCc的曲率CVc二一l/Rc具有与透镜中心的曲率CVa二l/Ra相反的符号。这样,由于构成了透镜LSb、LSc,所以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可27以将透镜外围部OCb、Occ的切线角度抑制为比透镜LSa的透镜外围部OCa的切线角度小。艮口,在玻璃基板2991上设置的透镜区域LA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量在较大的纵长方向LGD中,具有透镜外围部OC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排列了这种透镜LSb、LSc后的透镜阵列具有良好的脱模性。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元件2951使用了有机EL元件,由于该有机EL元件与LED(LightEmittingDiode)等相比光量少,所以有取入到透镜LS的光量少的倾向。尤其在使用了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的情况下,由于从有机EL元件射出的光束的一部分被头基板293吸收,所以取入到透镜LS的光量进一步减少。这种情况下,为了将充分的光取入到透镜LS中,考虑增大透镜直径。但是,现有技术中,有因增大透镜直径,脱模性恶化的危险。与此相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各透镜LSb、LSc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所以不会使脱模性恶化,而可容易增大透镜直径。因此,可以将充分的光束取入到透镜LS中而执行良好的曝光。这里,考察具有如上这种曲率的透镜LSb、LSc的透镜面。在特定透镜面方面,使用例如如图21所示这种曲坐标系很有效。即,从距光轴OA的距离r和绕光轴OA的旋转角度e设re坐标中的光轴方向的透镜面高度z为z=f(r,0)。该情况下,透镜面上的坐标r、6中的曲率c(r,9)用下式来表示。数3<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8</formula>'(式7)某个角度ei在光轴OA上的曲率由于在光轴上r=0,所以表示为数4其剖面的外围部的曲率对于r^0,表示为数5<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9</formula>、因此,在通过某个光轴OA的剖面中,透镜面外围部的曲率具有与光轴OA上的曲率相反符号的条件,作为r-O,用数6来表示,表面外围部的曲率比光轴OA上的曲率具有更小绝对值的条件用数7<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9</formula>表不。F.其他这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纵长方向LGD和主扫描方向S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方向",宽度方向LTD和副扫描方向S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方向",感光体鼓21相当于本发明的"潜像担载体"。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精神,就可以在上述之外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在玻璃基板背面2991—t上形成透镜LS后的透镜阵列299来构成光学系统。但是,并不限定光学系的构成方式。图22是另一光学系统的纵长方向的剖视图。即,图22是包含在透镜阵列上形成的透镜LS的光轴的纵长方向剖视图,包含透镜LS的光轴OA。在下面的说明中,描述了另一光学系统的特征部分,但是,对与上面已经描述的光学系统的公共部分添加相应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如图22所示,在另一光学系统中,在玻璃基板的表面2991—h形成透镜LS。因此,在表面2991—h存在形成透镜LS而具有有限曲率的部分与不形成透镜LS而具有无限大曲率的平端部PL。在该图所示的光学系统中,在2个(299A,299B)光束的行进方向Doa上排列配置具有这种结构的透镜阵列299,每个发光元件组295配置在光的行进方向Doa排列的2个透镜LSl,LS2。通过对应于彼此相同的发光元件组295的第1透镜LSI和第2透镜LS2各自的透镜中心的光轴OA(图22双点划线)与头基板293的背面293—t正交或大致正交。另外,在光束的行进方向Doa上,在透镜阵列299A和透镜阵列299B之间设置光圈板,在该光圈板298上,每个发光元件组295设置光圈开口2981(光圈2982)。通过这样设置光圈2982,可以抑制对透镜LS的不必要的光束入射。这样,在另一光学系统中,在光束的行进方向Doa,排列配置第l透镜LS1、光圈2982和第2透镜LS2。因此,在从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束通过第1透镜LSI后,通过光圈2982(光圈板298)进行收縮,并入射到第2透镜。由此,来成像光束。并且,在另一光学系中,在包含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OA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切断面中,透镜外围部OC的曲率与透镜中心CT的曲率具有相反的符号、或具有比透镜中心CT的曲率小的绝对值。因此,很小地抑制了纵长方向LGD上的透镜外围部OC的切线角度,该透镜外围部OC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且,在玻璃基板2991中设置了透镜的区域为透镜区域LA时,透镜区域LA在纵长方向的纵长方向宽度Wll与宽度方向LTD上的宽度方向宽度W12为满足下式W11〉W12的关系。即,在透镜区域LA因温度变化造成的收缩量较大的纵长方向LGD中,透镜外围部OC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可以提高透镜阵列299的脱模性。下面详细描述这些内容。图23是表示包含透镜的透镜中心在纵长方向上的剖面的图,包含透镜LS的光轴OA。图23仅在玻璃基板2991的表面2991—t上形成透镜LS的方面与图19不同,对于其他部分,图23与图19相同。因此,下面主要说明与图19的差异点,对于公共部分省略说明。与图19的情形相同,图23所示的透镜LSb或透镜LSc相当于本发明的透镜,透镜Lsa为与本发明的透镜相比较而加以记载。透镜Lsa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透镜中心CT的曲率与透镜外围部Oca的曲率任何一个都是曲率CVa二一l/Ra。与此相对,透镜LSb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露面中,透镜外围部OCb的曲率CVb-—l/Rb具有比透镜中心CT的曲率CVa二一l/Ra小的绝对值。透镜LSc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透镜外围部OCc的曲率CVc二l/Rc具有与透镜中心的曲率CVa二一1/Ra相反的符号。这样,由于构成了透镜LSb、LSc,所以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可以将透镜外围部OCb、Occ的切线角度抑制为比透镜LSa的透镜外围部OCa的切线角度小。即,在玻璃基板2991上设置的透镜区域LA的温度变化造成的收縮量较长的纵长方向LGD中,透镜外围部OC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排列了这种透镜LSb,LSc后的透镜阵列具有良好的脱模性。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将透镜LS设置在玻璃基板2991的表面2991—h或背面2991—t的其中一面,但是也可构成为在玻璃基板2991的两面形成31透镜LS。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2个透镜阵列299,但是透镜阵列299的个数并不限于此。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LTD上排列3个发光元件组行295R。但是,发光元件组行295R的个数并不限于3个,是2个以上就可以了。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组295由2个发光元件行2951R构成。但是,构成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行2951R的个数并不限于2个,可以是例如1个。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行2951R由4个发光元件2951构成。但是,构成发光元件行2951R的发光元件2951的个数并不限于4个。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元件2951使用了有机EL元件。但是,也可将有机EL元件之外的元件用作发光元件2951,例如,可以将LED(LightEmittingDiode)用作发光元件2951。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单一的透镜阵列299,但是透镜阵列的个数并不限于此,也可例如如图24所示,在纵长方向LGD上配置4个透镜阵列2991—12991—4。即,该实施方式中,在透镜框架2991—a的中央部形成开口部2991—b,并且使透镜阵列2991—12991—4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与透镜框架2991—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对接,使其跨过开口部2991一b。在纵长方向LGD上沿一直线状排列这些透镜阵列2991—12991—4,并且通过粘接剂等来接合。各透镜阵列2991—12991—4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透镜区域上设置了树脂制的透镜LS。当然,为了提高脱模性,各透镜LS中,在包含由透镜构成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OA的纵长方向LGD的剖面上,透镜的外围部的曲率与透镜的光轴OA上的曲率具有相反的符号,或具有比透镜的光轴OA上的曲率小的绝对值。实施例接着,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始终不受下述实施例限制,当然可以在适合于前述后述的精神的范围内适当施加改变来加以实施,这些任何一个都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图25是表示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数据的图。图25中,主扫描方向坐标x是主扫描方向MD的坐标轴,副扫描方向坐标y是副扫描方向SD的坐标轴,x—y坐标的原点通过光轴OA。图26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主扫描方向(纵长方向)的剖视图,图27是实施例在扫描方向(宽度方向)的剖面,图26和图27任何一个都包含透镜LS的光轴OA。图28是表示每次通过仿真求出图26和图27所示的光路时所用的条件的图。如图26、图27所示,物体面S1相当于玻璃基材的背面,该实施例相当于将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元件作为发光元件2951使用的情形。第1透镜LSI和第2透镜LS2任何一个都形成在玻璃基材的背面。如图28所示,实施例中主扫描点组宽度Wsgm是0.582[mm]。与此对应,图26中表示了成像IMmO、IMml、IMm2的光路。S口,像IMmO是可位于光轴上的(换而言之,主扫描方向MD上的像高是0[mm])像,像IMml是可以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像高是0.291[mm](=Wsgm/2)的像,像IMm2是位于位于主扫描方向MD上的像高为一0.291[mm](二一Wsgm/2)的像。另外,如图28所示,实施例中副扫描点组宽度Wsgs是0.058[mm]。与此相对应,图27中,表示成像IMsl、IMs2的光路。即,像IMsl是可以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像高为0.029[mm](=Wsgs/2)的像,像IMm2是可以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像高为一0.029(二一Wsgs/2)的像。图29是表示包含第1透镜在纵长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的透镜中心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图30是表示包含第1透镜在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透镜中心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如图29所示,第1透镜LS1中,纵长方向LGD的透镜直径为1.66[mm](=主扫描通过区域宽度Wlpm+0.11[mm]),宽度方向LTD的透镜直径为1.74[mm](二副扫描通过区域宽度Wlps+0.25[mm])。这样,在第l透镜LSl上,纵长方向LGD的直径与宽度方向LTD的直径不同。这样,实现了透镜设计的自由度的提高,可以容易得到良好的透镜特性。图31是表示包含第2透镜在纵长方向(主扫描方向)的透镜中心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图32是表示第2透镜在宽度方向(副扫描方向)的透镜中心的透镜剖面形状的透镜数据。如图31所示,第1透镜LS1中纵长方向LGD的透镜直径为1.66[mm](二主扫描通过区域宽度Wlpm+0.20[mm]),宽度方向LTD的透镜直径为1.65[mm](二副扫描33通过区域宽度Wlps+0.65[mm])。这样,第2透镜LS2中,纵长方向LGD的直径与宽度方向LTD的直径不同。这样,实现了透镜设计的自由度的提高,可以容易得到良好的透镜特性。这里,考虑由3个透镜行LSR构成配置了多个例如,透镜LS(第1透镜LS1或第2透镜LS2)的透镜阵列299的情形。该情况下,由于宽度方向LTD的透镜LS在宽度方向LTD的直径为1.651.74[mm]左右,所以透镜区域LA在宽度方向LTD的宽度W12为5[mm]左右。另一方面,行头29在纵长方向LGD的宽度通常比印字区域宽度长地加以设置。因此,在与日本工业标准A3的用纸对应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装载的行头29在纵长方向LGD上需要300[mm]左右的长度。由于因透镜模具加工尺寸的限制等,制造透镜区域LA的长度为300[mm]的透镜阵列很困难,所以考虑在纵长方向LGD上接合多个透镜阵列299,而进行长条化的方法等。但是,在为了确保高精度的透镜间距,而将透镜区域抑制为50[mm]左右的情况下,透镜阵列299在纵长方向LGD的长度与宽度方向LTD的宽度比为10:1左右,结果,透镜阵列299具有非常细长的形状。从实现良好的组装性的观点来看,最好尽可能长地取接合前各个透镜阵列299在纵长方向LGD的长度,但是该情况下,纵长方向LGD的长度与宽度方向LTD的宽度的比值进一步增大,变为透镜阵列299具有更细长的形状。并且,在用对玻璃基板2991通过光硬化性树脂形成凹凸的方法来制造透镜阵列299的情况下,由于玻璃基板的线膨胀率低,所以玻璃基板妨碍了伴随温度变化的树脂的收縮,所以有时实现良好的脱模性有困难。尤其,在最先的比值约是10倍以上的情况下,脱模定时的偏差变大,存在产生透镜缺陷的情形。与此相对,该实施例中,在包含透镜LS的透镜中心CT的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透镜外围部OC的曲率具有比透镜中心CT的曲率小的绝对值。因此,很小地抑制了纵长方向LGD上的透镜外围部OC的切线斜率,该透镜外围部OC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g卩,第1透镜LSI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透镜外围部OC的曲率(=0.448)具有比透镜中心CT的曲率(二0.674)小的绝对值。因此,更小地抑制了纵长方向LGD上的透镜外围部的切线斜率(二0.555)。另外,第2透镜LS2中,在纵长方向LGD的透镜剖面中,透镜外围部OC的曲率(=0.047)具有比透镜中心CT的曲率(=0.785)小的绝对值。因此,更小地抑制了纵长方向LGD上的透镜外围部的切线斜率(=0.534)。这样,该实施例中,在玻璃基板2991上设置的透镜区域LA因温度变化造成的收缩量较大的纵长方向LGD中,透镜外围部OC具有容易从模具分离的形状。结果,提高了透镜阵列299的脱模性。权利要求1、一种行头,其包括第1透镜,其由树脂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和发光元件基板,其在第1方向上配置有发光元件,包含所述第1透镜的光轴的所述第1方向的剖面内的所述第1透镜的形状为所述第1透镜的光轴的曲率的绝对值比所述第1透镜外围部的曲率的绝对值还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板上具有所述第1透镜与树脂制的第2透镜配设在所述第l方向上的透镜阵列;包含所述第1透镜的所述光轴的所述第1方向的剖面内的所述第2透镜的形状为所述第2透镜的光轴的曲率的绝对值比所述第2透镜外围部的曲率的绝对值还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板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透镜而言配设在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树脂制的第3透镜;包含所述第3透镜的光轴的所述第1方向的剖面内的所述第3透镜的形状为所述第3透镜的光轴的曲率的绝对值比所述第3透镜外围部的曲率的绝对值还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板具有配设在所述第3透镜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树脂制的第4透镜;包含所述第4透镜的光轴的所述第1方向的剖面内的所述第4透镜的形状为所述第4透镜的光轴的曲率的绝对值比所述第4透镜的外围部的曲率的绝对值还小。5、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在配设于所述玻璃基板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第2玻璃基板上具有树脂制的第5透镜;包含所述第5透镜的光轴的所述第1方向的剖面内的所述第5透镜的形状为所述第5透镜的光轴的曲率的绝对值比所述第5透镜的外围部的曲率的绝对值还小。6、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包含所述第1透镜的光轴的所述第1方向的剖面形状,在所述第1透镜的外围部和光轴处使曲率的符号相反。7、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l透镜具有以下关系<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column></row><table>其中、r-距光轴的距离e:绕光轴的旋转角度。8、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的直径为0.5[mm]以上。9、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中,所述第1方向上的直径与不同于所述第1方向的方向上的直径不同。10、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第1透镜之间设置有光圈。11、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由光硬化性树脂形成。12、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板中,所述第1方向的宽度比不同于所述第1方向的方向的宽度长。13、根据权利要求l、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是有机EL元件。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行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EL元件是底部发光型。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曝光部,其具有在玻璃基板上由树脂形成的透镜、以及在所述第l方向上配置有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潜像担载体,其通过所述曝光部来形成潜像;和显像部,其对在所述潜像担载体上形成的所述潜像进行显像;包含所述透镜的光轴的所述第1方向的剖面形状为所述透镜的光轴曲率的绝对值比所述透镜的外围部的曲率的绝对值小。全文摘要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在玻璃基板上配置了透镜的透镜阵列的脱模性的技术。该行头具有在玻璃基板设置了由树脂形成的透镜的透镜阵列。透镜阵列中,将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多个透镜后的透镜行在与第一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排列多个,在玻璃基板中设置了透镜的区域为透镜区域时,透镜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方向宽度Wl1和第二方向上的第二方向宽度Wl2为满足下式Wl1>Wl2的关系。在包含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第一方向的透镜切断面上,透镜外围部的曲率与透镜中心的曲率具有相反的符号,或具有比透镜中心的曲率小的绝对值。文档编号B41J2/45GK101491978SQ2009100059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申请日期2009年1月20日优先权日2008年1月21日发明者井上望,宗和健,野村雄二郎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