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9499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喷射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到记录头的冲刷工作。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使墨滴对记录纸(介质)喷射的流体喷射装置,喷墨式打印机(下 面称为“打印机”。)已为众所周知。在这样的打印机中,存在下述问题由于因墨液从记录 头的喷嘴蒸发导致的墨液增粘或固化、尘埃的附着以及气泡的混入等,在喷嘴处发生堵塞, 引起印刷不良。因此,通常打印机要不同于对记录纸进行的喷射地,进行使喷嘴内的墨液强 行排出的冲刷工作。在扫描式的打印机中,使记录头向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移动来进行冲刷工作,但 是在具备记录头已固定的行式喷头的打印机中,无法在进行冲刷工作时使记录头移动。因 此,例如可以考虑朝向在记录纸的输送带表面所设置的吸收部件排出墨液的方法(特开 2005-119284 号公报)。但是,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因为在输送带上多个吸收部件对应于记录纸的尺寸以 等间隔配置,所以在冲刷时必须瞄准记录纸间的间隙来喷射墨液,而出现在记录纸的尺寸 和/或输送速度上发生限制这样的问题。另外,若对于平面形状的吸收部件进行了冲刷,则 因伴随墨滴排出的风压而使雾状的墨液飞散,还有可能将记录纸和/或输送带上弄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几个方式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以 简单的构成在短时间内进行清洁(冲刷)工作的流体喷射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几个方式提供了如下的流体喷射装置。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具备流体喷射头,该流体喷射头具有由多个喷 嘴构成的喷嘴列,并且对介质喷射流体;该流体喷射装置能够进行从上述喷嘴朝向吸收流 体的吸收部件喷射流体的冲刷工作,其特征为,上述吸收部件是沿着上述喷嘴列延伸的线 状部件,具备第1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吸收部件在退避位置和与喷射方向重叠的冲刷位置 之间,沿着与上述喷嘴列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上述退避位置是上述吸收 部件从由上述喷嘴喷射出的上述流体的上述喷射方向退避的位置;和收置部,其形成于上 述流体喷射头,在上述退避位置处收置上述吸收部件。优选的是,上述第1移动机构使上述喷射方向上的上述吸收部件与上述流体喷射 头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上述收置部只要是由下述突条划分出的区域就可以,该突条从流体喷射头的喷嘴 面朝向上述喷射方向突出,沿着上述喷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另外,上述突条从上述喷嘴面突出的突出高度与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径相同 或者比其大即可。上述收置部只要是沿着上述喷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成于流体喷射头的喷嘴面的凹部,就可以。另外,上述凹部从上述喷嘴面开始的深度与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径相同或者 比其大即可。优选的是,还具备第2移动机构,其通过旋转体的旋转驱动,使上述吸收部件按延 伸方向进行移动。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记录头单元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记录头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盖帽(cap)单元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冲刷单元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冲刷位置的俯视图及截面图。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退避位置的俯视图及截面图。图8是表示记录头其他配置例的俯视图。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具备的吸收部件的模式图。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工作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工作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记录头单元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冲刷位置的俯视图及截面图。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退避位置的俯视图及截面图。图1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吸收部件的退避位置的俯视图及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流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还有,在 下面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形成为可辨认的大小,所以适当变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尺。另 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下面简称 为打印机)。(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打印机的概略构成立体图,图2是记录头单元的概略构成立体图,图3是构 成记录头单元的记录头的概略构成立体图,图4是盖帽单元的概略构成立体图。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备记录头单元2 ;输送装置3,输送记录纸(介质);供纸 单元4,供给记录纸;排纸单元5,排出由记录头单元2打印后的记录纸;维护装置10,对于 记录头单元2进行维护处理。输送装置3在和构成记录头单元2的各记录头(流体喷射头)21 (21A、21B、21C、 21D、21E)的喷嘴面23之间隔开预定间隔的状态下,保持记录纸。输送装置3具备驱动辊 部31 ;从动辊部32 ;输送带部33,由在这些辊部31、32之间架设围绕的多个传送带构成。另 外,在输送装置3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下游侧(排纸单元5侧)的、与排纸单元5的之间,设 有保持记录纸的保持部件34。
驱动辊部31其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连接在未图示的驱动马达上,通过驱动马达 进行旋转驱动。驱动辊部31的旋转动力传递给输送带部33,输送带部33被旋转驱动。在 驱动辊部31和驱动马达之间根据需要设置传动齿轮。从动辊部32是所谓的自由辊,支承 输送带部33,并且从动于输送带部33 (驱动辊部31)的旋转驱动而旋转。排纸单元5具备排纸用辊51以及保持由排纸用辊51所输送的记录纸的排纸托盘 52。记录头单元2通过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记录头(流体喷射头)21A 21E组件化来构成,从各记录头21A 21E的各喷嘴对(参见图3)排出多色的墨液(例如 黑色B、品红色M、黄色Y及青色C的各墨液)。上述记录头21A 21E (下面也有时称为记 录头21)通过安装于安装板22而被组件化。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头单元2 将多个记录头21 (单个记录头部件)组合多个,构成了记录头单元2的有效打印宽度和记 录纸的横向宽度(和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大致相等的行式记录头模块。还有,上述各记 录头2IA 2IE中的各个结构自身是相同的。如图2所示,记录头单元2在形成于安装板22的开口部25内配置备记录头21A 21E。具体而言,通过将各记录头21A 21E螺纹固定于安装板22的背面22b侧,而将喷嘴 面23配置成介由上述开口部25从安装板22的表面2 侧突出的状态。另外,记录头单元 2通过将上述安装板22固定于未图示的滑架上,而被搭载到打印机1中。另外,在记录头单元2的安装板22,形成有2个突条(cover head,覆盖头)29、四。 该突条四、四例如由从构成记录头21的喷嘴M的形成开口端的喷嘴面23朝向流体的喷 射方向H突出、沿着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肋状部件构成。被该2个突条四、四划分 出的区域构成下述吸收部件的收置部39。这样的吸收部件和其收置部39的作用将在下面 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记录头单元2能够通过上述未图示的滑架,在记录位置和维护位 置之间(图1中用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移动。这里,所谓的记录位置指的是,与输送装置 3相对且对记录纸进行记录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谓的维护位置指的是,从输送装置3上退 避后的、和维护装置10相对的位置。在该维护位置上,实施对记录头单元2的维护处理(吸 引处理、擦拭处理)。如图3所示,构成记录头单元2的记录头21A 21E (下面也有时简称为记录头 21)具备记录头主体25A,具有形成有喷嘴列L的喷嘴面23,该喷嘴列L由多个喷嘴M构 成;和支承部件观,用于安装该记录头主体25A。各记录头21A 21E具有4列与4色(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 对应的喷嘴列(L (Y)、L (M)、L (C)、L (Bk))。在各喷嘴列(L (Y)、L (M)、L (C)、L (Bk))中,构成 该喷嘴列(L(Y)、L(M)、L(C)、L(Bk))的喷嘴M按和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排 列,更为适合的是按和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排列。而且,在记录头21A 21E 的配置方向上,与同一色对应的喷嘴列L 一致。在支承部件观中,在喷嘴面23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伸出部沈、26。另外,在伸 出部沈、26,形成有将记录头21螺纹固定于上述安装板22的背面22b所用的贯通孔27。借 此,多个记录头21被安装于安装板22上,构成了上述记录头单元2 (参见图1)。维护装置10其构成具有盖帽单元6,对记录头单元2进行吸引处理;和冲刷单元11,对记录头单元2进行冲刷工作。如图4所示,盖帽单元6用来对上述记录头单元2进行维护处理,通过将与各记录 头21A 21E对应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盖帽部61A 61E组件化来构成。该 盖帽单元6配置于从记录头单元2的记录区域偏离的位置,这里,配置在不和输送装置3相 对的位置。各盖帽部6IA 6IE分别对应于记录头2IA 2IE的各自,其构成为,能够与各记 录头21A 21E的喷嘴面23抵接。通过使得盖帽部61A 61E对记录头21A 21E的各喷嘴面23分别紧密附着,可 以在吸引工作中良好地进行从各喷嘴面23使得墨液(流体)排出的吸引工作。构成盖帽单元6的各盖帽部61A 61E (下面也有时简称为盖帽部61)具备盖帽 主体67 ;密封部件62,在盖帽主体67的上侧的面设置为框状,与记录头21抵接;擦拭部件 63,在擦拭记录头21的喷嘴面23的擦拭处理时使用;以及壳体部64,一体地保持这些盖帽 主体67及擦拭部件63。在壳体部64的底部,形成有2个(1个未图示)将壳体部64保持于上述基体部件 69所用的保持部65。这些保持部65在俯视时配置到壳体部64的呈对角的位置上。在保 持部65的各自,形成有将壳体部64螺纹止动固定于基体部件69所用的螺纹件进行插入的 贯通孔6恥。冲刷单元11如图5(a)、(b)所示,具备多个吸收部件12,吸收冲刷工作时所排出 的墨滴;和支承机构9,支承这多个吸收部件12。这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能够适当使用的吸收部件12的具体构成。吸收部件12例如可以由SUS304、尼龙、实施了亲水性涂覆的尼龙、芳族聚酰胺、丝 织物、棉织物、聚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芳酯、Zylon(商品名)等的纤维或者含有它们多 个的复合纤维形成。更为详细而言,能够通过捻合或者束集多根由上述纤维或者复合纤维形成的纤维 束,来形成吸收部件12。图5是表示吸收部件12 —例的模式图,(a)是截面图,(b)是俯视图。如该附图 所示,吸收部件12例如通过捻合2根(多根)由纤维形成的纤维束1 来形成。如图5所 示,在通过捻合多根纤维束1 来形成吸收部件12的情况下,在形成于纤维束1 之间的 谷部12b内也能够保持墨液,可以使吸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量增加。另外,作为一例,还可以适当使用捻合了多根由SUS304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 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尼龙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实施了亲水性涂 覆的尼龙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芳族聚酰胺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 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丝织物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捻合了多根由棉织物形成的 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束集了由Belima(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束集 了由Soierion(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束集了由Hamilon 03T(商品名) 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束集了由Dyneemahamilon DB_8 (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所 得的线状部件、束集了由Vectranhamilon VB-30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束集了由 Hamilon S_5 CoreKevlar Sleeve Polyester(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束 集了由Hamilon S-212 Core Coupler Sleeve Polyester(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状部件、束集了由Hamilon SZ-IO Core Zylon SleevePolyester (商品名)形成的纤维 束所得的线状部件以及束集了由HamilonVB-3 Vectran(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所得的线 状部件,来作为吸收部件12。使用尼龙纤维的吸收部件12因为由作为一般水准纤维被广泛使用的尼龙来形 成,所以较为廉价。使用SUS材料的金属纤维的吸收部件12因为耐腐蚀性优良,所以能够吸收多类墨 液,并且因为和树脂相比较,耐磨性较高,所以能够反复使用。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其切断强度及耐化学性较高,并且耐有 机溶剂及酸、碱。这样,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因为切断强度较高,所以能 够用强的张力进行拉伸,可以抑制挠曲。因此,例如能使吸收部件12的直径变粗来增加吸 收容量,或在不使吸收部件12的直径变粗的情况下,可以缩短从记录头21到记录纸输送区 域的距离,使印刷精度得到提高。另外,使用Zylon或芳族聚酰胺纤维的吸收部件12也可 以期待和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相同的效果。使用棉织物纤维的吸收部件12其墨液吸收性优良。采用这种吸收部件12,落下后的墨液成为下述状态利用表面张力被保持于纤维 间及在纤维束12a间所形成的谷部12b (参见图5),由此被吸收。另外,落下到吸收部件12的表面的墨液一部分直接向吸收部件12的内部渗透,剩 余的沿着在纤维束12a间形成的谷部12b流动。然后,渗透到吸收部件12的内部的墨液在 吸收部件12的内部一部分慢慢地按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移动,在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 向上分散而被保持。沿着吸收部件12的谷部12b流动的墨液边沿着谷部12b流动,其一部 分一边慢慢地向吸收部件12的内部渗透,剩余的残留于谷部12b,因此在吸收部件12的延 伸方向上分散,而被保持。也就是说,滴落到吸收部件12的表面的墨液并不是全部停留于 落下的位置,而是向落下的位置的周围分散而被吸收。还有,实际设置于打印机1中的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要考虑吸墨液性、保持墨 液性、拉伸强度、耐墨液性、成形性(起毛或磨损的发生量)、扭曲性及成本等,进行选择。另外,吸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量是在吸收部件12的纤维间可保持的墨液量和在 谷部12b内可保持的墨液量的合计。因此,该墨液吸收量要考虑吸收部件12的更换频率等, 以使得与因冲刷而排出的墨液量相比充分大的方式来选择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还有,在吸收部件12的纤维间可保持的墨液量及在谷部12b内可保持的墨液量可 以通过墨液与纤维的接触角、与墨液表面张力相关的纤维间隙的毛细管吸引力,来规定。也 就是说,通过采用细的纤维来形成,增多纤维间的间隙,在整体上增加纤维的表面积,由此 即使吸收部件12的截面积相同,吸收部件12也能够吸收更多的墨液。从而,为了能够进一 步增多纤维间的间隙,作为形成纤维束12a的纤维,也可以使用微细纤维(超细纤维)。但是,吸收部件12的墨液保持力因纤维间的间隙增大、毛细管吸引力下降而减 低。因此,纤维间的间隙需要设定为吸收部件12的墨液保持力不因吸收部件12的移动而 使墨液滴落的程度。另外,吸收部件12的粗细设定为使得满足上述的墨液吸收量。具体而言,例如吸 收部件12的粗细设定为0. 3 1. Omm,更为适合的是设定为0. 5mm左右。但是,吸收部件12的粗细,为了防止对记录头21及记录纸的接触,其截面最大尺寸设定为从下述离开距离去除因吸收部件12的挠曲引起的移位量后的尺寸以下,该离开 距离是从记录头21到记录纸输送区域的距离。另外,该吸收部件12相对于喷嘴直径具有15 50倍左右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 中,因为记录头21的喷嘴面23和记录纸之间的间隙为2mm左右、喷嘴直径约为0. 02mm,所 以吸收部件12只要直径为Imm以下,就可以配置于喷嘴面与记录纸之间,且即便考虑部件 的误差,也可以利用吸收部件捕获所排出的墨液。另外,吸收部件12的长度优选的是,相对于记录头单元2的有效打印宽度具有充 分的长度。虽然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采用了下述构成, 该构成为,吸收部件12的已经使用(已吸收墨液)的区域被依次卷绕,在吸收部件12的全 部区域吸收了墨液的情况下,更换吸收部件12其本身。因此,为了将吸收部件12的更换期 间设为能够经受实际使用的时间,吸收部件12的长度优选的是记录头单元2的有效打印宽 度的几百倍左右。但是,通过在打印机1内进行清洗等来实施吸收部件12的再生时,吸收 部件12的长度只要比记录头单元2的有效打印宽度的2倍稍长,就可以。而且,吸收部件12由支承机构9进行支承。支承机构9具备移动机构13 (第二移动机构)及移动机构14 (第一移动机构)。 该支承机构9和记录头单元2大致成为一体。移动机构14通过使吸收部件12按和喷嘴列的延伸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 正交)的方向移动,使吸收部件12在与喷嘴14相对的冲刷位置和不相对的退避位置之间 进行移动。另外,移动机构13通过卷绕吸收部件12,而使其沿着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进 行移动。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13如图1、图5(a)所示,在喷嘴列方向上的记录头单元 2的两侧的、安装板22的背面22b侧(和记录头21A 21E的喷嘴面23相反侧),具有将各 自的旋转轴设为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旋转部15、16(旋转体)。旋转部15、16是采用 旋转轴15a、16a和在旋转轴15a、16a上以等间隔所配设的多个(这里是5个)分隔板15b、 16b形成线轴形状的卷绕机构,通过绕分隔板15b、16b间的旋转轴15a、16a各卷绕1根、合 计4根的吸收部件12,而按延伸方向移动。通过这样卷绕吸收部件12而移动,由此可以一 边使吸收部件12移动,一边实施吸收部件12的回收。从而,卷绕完吸收部件12之后,能够 只通过旋转部15、16的更换来容易地更换吸收部件12。另外,移动机构13如图5所示,具备旋转驱动旋转部15、16的驱动装置13A。而 且,旋转部15、16连接于驱动装置13A,通过各自的旋转进行上述多个吸收部件12的开卷及 卷绕。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方的旋转部15用于开卷,将另一方的旋转部16用于卷绕,来 使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移动机构13通过旋转部15、16的旋转驱动,使 吸收部件12按延伸方向进行移动。移动机构(第一移动机构)14如图5 (a)、(b)所示,具有一对移动部件14A、14B, 通过在轴部Ha上将凸条部14b卷绕成螺旋状而成;和上下移动部件38,其保持该移动部 件14A、14B的轴部14a,沿着从喷嘴M喷射的流体的喷射方向H使移动部件14A、14B进行 上下移动。移动部件14A、14B在由轴部1 和凸条部14b形成的引导槽14c内,各保持1根吸收部件12。移动机构14配置在喷嘴列方向上的记录头单元2的两侧的、安装板22的表 面22a(记录头21A 21E的喷嘴面23)侧。将卷绕架设在移动机构13的旋转部15和旋 转部16上的多个吸收部件12,架跨到移动部件14A、14B上。而且,在和喷嘴面23垂直的方 向上,引导槽14c的端部相对于喷嘴面23,处于离开喷嘴面23的方向上。因此,移动部件 14A、14B上所架跨的吸收部件12可以在不接触记录头21A 21E的喷嘴面23的状况下,进 行保持。另一方面,构成移动机构(第一移动机构)14的上下移动部件38为了使移动部件 14AU4B按每个轴部1 沿着喷射方向H进行上下移动,例如可以由凸轮或齿条等能够直线 移动的部件构成。通过这样的上下移动部件38,吸收部件12在离开喷嘴面23的位置和接 近喷嘴面23的位置之间进行上下移动。还有,这样的上下移动部件38只要是使吸收部件 12和记录头(流体喷射头)21之间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的部件,就可以。另外,移动机构14如图5所示,具备驱动移动部件14A、14B及上下移动部件38的 驱动装置14C。如上所述,吸收部件12通过移动部件14A、14B进行1圈旋转,就在和喷嘴列 L重叠的位置也就是接住(吸收)喷射出的流体(墨滴)的位置和不与喷嘴列L重叠的位 置之间,沿着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P进行移动。另外,通过上下移动部件38,使得吸收部件 12在离开喷嘴面23的位置和接近或者接触到喷嘴面23的位置之间,沿着流体的喷射方向 H进行上下移动。借助于这种移动部件14A、14B及上下移动部件38双方的作用,吸收部件12其构 成为,使得能够在下述2个作用位置之间进行移位,上述2个作用位置一是和喷嘴列L重叠 的位置且从喷嘴面23离开预定距离的冲刷位置(参见图6),另一个是不和喷嘴列L重叠的 位置且接近或者接触到喷嘴面23并且收置于由突条(覆盖头)29,29划分出的收置部39 内的退避位置(参见图7)。在冲刷位置(参见图6)处,各吸收部件12对于对应的多个喷嘴列L (构成喷嘴列 L的多个喷嘴24),成为保持预定的墨滴Q的飞行距离并且相对的状态,该位置为可以在冲 刷工作时吸收从各喷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退避位置(参见图7)处,各吸收部件12是不和喷嘴列L(构成喷嘴 列L的多个喷嘴24)相对的状态,且收置于由突条四、四划分出的收置部39内,从喷嘴M 喷射出的墨滴Q能够对介质(记录纸)Z喷射。在移动部件14A和移动部件14B之间所架跨的吸收部件12,通过在安装板22所设 置的缺口部22c、22c内,卷绕架设在旋转部15、16上,防止对安装板22的接触。借此,吸收 部件12的移动变得流畅。而且,支承机构9通过在驱动装置13A中分别控制旋转部15、16的旋转速度,而不 使被移动机构13及移动机构14所支承的多个吸收部件12挠曲地在适当地施加张力的状 态下进行保持。借此,来防止吸收部件12挠曲而与喷嘴面23和/或记录纸进行接触。在这种支承机构9中,因为由记录头单元2中的安装板22的背面22b侧所配置的 旋转部15、16和安装板22的表面2 侧所配置的移动部件14A、14B,来支承多个吸收部件 12,所以从旋转部15所开卷的各吸收部件12经由各记录头21A 21E的各喷嘴面23上, 在旋转部16处进行卷绕。因此,吸收部件12伴随旋转部15、16的旋转,向记录头单元2的 各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也就是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R进行移动。
9
另外,若移动部件14A、14B通过驱动装置14C进行了旋转,则致使由轴部1 和凸 条部14b形成的多个弓I导槽Hc沿着轴向,在表象上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使各吸收部件12 相对记录头单元2 (喷嘴列L)的位置产生变化。具体而言,可以使吸收部件12沿着与记录 头单元2的各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P交叉的方向R、也就是记录纸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另外,若通过驱动装置14C驱动了上下移动部件38,则移动部件14A、14B沿着喷射 方向H进行上下移动,借此吸收部件12在离开喷嘴面23的位置和接近或者接触到喷嘴面 23的位置、也就是收置到由突条四、四划分出的收置部39内的位置之间,沿着流体的喷射 方向H进行上下移动。借助于这些移动部件14A、14B及上下移动部件38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吸 收部件12在冲刷位置(参见图6)和退避位置(参见图7)之间进行移动。这里,如图7所示,优选的是,从喷嘴面23朝向喷射方向H突出形成的突条(覆 盖头) 例如其形成为,从喷嘴面23开始的突出高度W1,与吸收部件12的截面的直径Φ 相同或者比其高。假设吸收部件12的直径为1mm,则只要将突条四的突出高度Wl形成为 1 1. 5mm左右就可以。因此,如图7所示,吸收部件12在退避位置处,其整体被收置于收 置部39内。这样,由于在退避位置,将吸收部件12收置于收置部39内,因而可以抑制对介质 的记录时因介质和吸收部件12之间的接触导致的卡纸(塞纸)的发生。另外,由于介质不 与吸收了冲刷时的流体(墨液)的吸收部件12接触,因而还可以防止介质污损。还有,这样的突条四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形成为在记录头21A 21E的全部 区域的范围内同样地延伸,但是例如也可以只在喷嘴列存在的部分断续地形成,或者只形 成于任意的区域。另一方面,假设吸收部件12的直径为1mm,则还包括部件尺寸误差和/或配置误 差在内,移动部件14A、14B只要使吸收部件12沿着喷嘴列的延伸方向P例如移动1mm,就 可以。假设凸条部14b的间隔为1mm,则由于如果使移动部件旋转了 1圈,则吸收部件移动 1mm,因而能够使多个吸收部件12容易且精度良好地进行移动,并且由于只是移动1mm,因 而移动所需的时间也可以较少。还有,由于记录头21和记录纸的距离有2mm,在其间以对吸 收部件12施加张力的状态进行配置,因此在移动时记录头21及记录纸都不需要移动。还有,在图1中,只图示出1组记录头模块2、维护装置10及冲刷单元12。但是, 实际上,还按记录纸的输送方向配置有另1组记录头模块2、维护装置10及冲刷单元12。 这2组虽然在机构上具有相同的构成,但是在和记录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记录 头21A 21E的排列方向)上偏离进行了配置。更为详细而言,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看 上去,在第1组的记录头模块2具备的记录头21A 21E间配置第2组的记录头模块2具 备的记录头2IA 2IE。这样,由于将2组记录头模块2、维护装置10及冲刷单元12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 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偏离进行配置,因而在整体上记录头21A 21E进行交错配置,能够对 有效打印宽度的全部区域排出墨液。例如图8所示,在对多个记录头21a进行交错配置时,在喷嘴列的排列方向(记录 纸的输送方向)上在同一位置配置多个喷嘴列,在冲刷工作时,通过在这些喷嘴列的排列 方向上使配置于同一位置的多个喷嘴列成为1个喷嘴列,就可以在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控制下进行冲刷工作。在如上所构成的打印机1中,在从记录头21A 21E对记录纸排出墨液进行印刷 的期间,并不是从全部的喷嘴M排出墨液。因此,未排出墨液的喷嘴M内的墨液干燥,粘 度增加。因为若墨液增粘,则无法排出希望的墨液量,所以要定期进行将墨液对吸收部件12 排出的冲刷工作以便墨液不增粘。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的吸收部件12在进行对记录纸的印刷时不在喷 嘴M的下方重叠,且位于收置到收置部38内的退避位置,在进行冲刷工作时才位于喷嘴M 正下方的冲刷位置。也就是说,在进行冲刷工作时,因为吸收部件12位于喷嘴M的正下 方,所以无法进行印刷,而需要停止印刷处理。因此,冲刷工作最好在被输送的记录纸与记 录纸之间位于喷嘴的正下方时进行。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那种所谓的行式记录头打印 机中,因为通常在1分钟内对60张左右的记录纸进行印刷,所以致使每5秒钟记录纸与记 录纸之间位于喷嘴的正下方。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例如每5秒钟或者每10秒钟进行冲刷工作。还有,在连续地对多张记录纸进行印刷时,记录纸与记录纸之间位于喷嘴M正下 方的时间较短。在以往的打印机中,为了冲刷工作所进行的吸收部件或者记录头单元的移 动较大。因此,在以往的打印机1中,无法在上述短时间内完成冲刷工作,而暂时停止记录 纸的输送,该停止期间成为使每单位时间的印刷张数减少的原因。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 的打印机1中,因为只是通过在俯视状态下吸收部件12在各记录头21A 21E附近的范围 的狭窄区域内进行移动,就可以转换印刷和冲刷工作,能够在记录纸与记录纸之间位于喷 嘴M正下方的期间完成冲刷工作,或者可以使得为了冲刷工作而停止记录纸输送的期间 极短。下面,对于与上述冲刷工作相关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工作,参照图10所示 的流程图及图6、图7、图11所示的表示冲刷单元的工作的主要部分截面图,进行说明。还 有,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工作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打印机1根据预定的指令,开始冲刷工作。首先,控制装置驱动图11所示的移动机构(第一移动机构)14(图10 :S1),使当前 支承的多个吸收部件12向图6所示的那种冲刷位置移动。具体而言,使移动部件14A、14B 分别以预定的转数(在本实施方式是1圈)进行正转,同时通过上下移动部件38使移动部 件14A、14B在喷射方向H上向远离喷嘴面23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此使各吸收部件12与记 录头21A 21E的各喷嘴列L,保持预定的间隔并且相对。此时,各吸收部件12其状态为, 如图9所示,还与在记录头2IA 2IE的配置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喷嘴列L相对。这样一来,就使4根吸收部件12在各喷嘴列L的墨液排出方向上出现。接下来,控制装置执行对记录头单元2的冲刷工作(步骤S》,使得从记录头21的 各喷嘴列L (喷嘴M),对相对的吸收部件12喷射墨液(例如10滴左右)。从喷嘴列L所 排出的墨液被吸收部件12吸收。控制装置在执行记录头单元2的冲刷工作的期间,通过驱动移动机构13使各吸收 部件12移动,来实施吸收部件12中的吸收墨液后的部分的卷绕工作(步骤S3)。借此,由 于从喷嘴列L所排出的墨液总是对吸收部件12的不含有墨液的新的部分排出,因而在吸收 部件12内被快速吸收。
还有,在可以相对于喷嘴直径确保吸收部件12的截面最大尺寸大约为75倍时,吸 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量变得非常大。因此,也可以一边进行冲刷工作,一边不实施吸收部 件12的卷绕工作。例如,在对吸收部件12的同一部位大约排出100滴的墨液而墨液也不 落下时,也可以在进行10次冲刷工作之后,卷绕吸收部件1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移动机构13也可以在多次冲刷工作之后 移动吸收部件。因此,由吸收部件12的同一区域多次接受墨滴,能够在吸收部件12中吸收 大量的墨液。在本实施方式中,要相应于墨液的排出量来调整移动机构13的吸收部件12的卷 绕速度,在排出量多时以使得吸收部件12不饱和的方式提高卷绕速度,使得不发生墨液的 吸收遗漏地高速进行卷绕。若冲刷工作结束(S4),则控制装置驱动移动机构14,如图6所示,使多个吸收部件 12向退避位置移动(S5)。具体而言,通过使移动部件14A、14B分别以预定的转数进行反转,并且利用上下 移动部件38使移动部件14A、14B在喷射方向H上向接近喷嘴面23的方向进行移动,而使 各吸收部件12为不与喷嘴列L(构成喷嘴列L的多个喷嘴24)相对的状态且收置于由突条 (覆盖头)29、四划分出的收置部39内。在该退避位置,从喷嘴M喷射出的墨滴Q能够对 介质(记录纸)Z喷射。还有,也可以在退避后进行上述的卷绕工作。随后,控制装置重新开始对记录纸的记录工作。然后,在记录工作之间等执行多次冲刷工作之后,若移动机构13的旋转部15上所 卷绕的吸收部件12基本全部被卷绕到旋转部16上、由旋转部16做出的吸收部件12的卷 绕结束,则更换为新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13由于介由安装部件70能够装卸地 设置在安装板22的背面22b侧,因而能够容易地更换。根据这种本实施方式,由于可以在记录头21与记录纸8之间配置线状的吸收部件 12,移动线状的吸收部件12,使之与记录头21的喷嘴相对来吸收冲刷时的墨液,因而不用 使记录头单元2移动,就能够执行冲刷工作。因为可以不移动记录头单元2,所以能够在恰 当的时期在短时间内进行冲刷工作。而且,在不进行冲刷工作的退避位置处,由于使吸收部件12收置于由突条(覆盖 头)29J9划分出的收置部39内,因而可以抑制对介质的记录时因介质和吸收部件12之间 的接触导致的卡纸(塞纸)的发生。另外,由于介质不与吸收了冲刷时的流体(墨液)的 吸收部件12接触,因而还可以防止介质污损。另外,作为吸收部件12,使用线状部件,因而可以在墨液向吸收部件12落下时,抑 制吸收部件12周围的上升气流的产生,防止在记录头21上附着墨液。因此,能够使吸收部 件12与记录头21接近,可以抑制因墨液挥发而产生的、成为记录头21等污染原因的雾化 物的发生。另外,因为在冲刷时作为排出对象的是线状的吸收部件12,所以难以发生因对吸 收部件12的排出时的风压的影响导致的墨点遗漏。另外,因为冲刷时所排出的墨液在喷嘴 24的附近被吸收部件12全部吸收,所以可以防止记录纸和/或输送带部33上被污染。另外,由于相应于排出的墨液量使吸收部件12的卷绕速度产生变化,因而能够在吸收部件12不因墨液而饱和的期间进行卷绕。因此,可以在不漏掉冲刷墨液的状况下,使 之在吸收部件12内可靠地吸收。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采用简单的构成高速执行冲刷工作,因而使 印刷能力得到提高。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冲刷位置处,以从喷嘴M的开口端保持预定的间隔 (墨液的飞行距离)地使得吸收部件12重叠的方式,通过上下移动部件38使吸收部件12 沿着喷射方向进行移动。其原因为,若在吸收部件12接近乃至接触到喷嘴面23的状态下, 在与喷嘴M重叠的位置进行了冲刷,则成为吸收部件12堵塞喷嘴M的开口端的状况,有 可能导致流体反向飞散。在收置部39的深度、也就是突条(覆盖头)29从喷嘴面23开始的高度,与吸收部 件12的直径相比充分高,在退避位置处吸收部件12也不从突条四的上端突出,且能保持 吸收部件12和喷嘴面23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其构成也可以是,当使吸收部件12从退避 位置向冲刷位置进行移动时,不设置上下移动部件38,不沿着喷射方向使其移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冲刷工作中随时卷绕吸收部件12,但是在排出的 墨液量少而不需要卷绕时,也可以预先使吸收部件12停止。另外,移动机构14也可以具有位置调整机构,调整吸收部件12的在喷嘴列L的正 交方向上的位置。借此,可以使吸收部件12可靠地移动到和喷嘴列L相对的位置,并且能 够可靠地退避到不和喷嘴列L相对的位置。还有,如果作为吸收部件使用了宽度窄的带状部件(布等),则即便是在记录头21 与盖帽部61之间夹着有吸收部件的状态,仍可以良好地密封喷嘴面23。(第2实施方式)下面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基本构成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 同,但是冲刷单元的构成不同。因而,在下面对于和前面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 明,相同部位的说明予以省略。另外,在使用于说明的各附图上,对和图1 图11相同的构 成要件附上相同的符号。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记录头单元的概略构成的主要部分立体 图,图13是冲刷单元的冲刷位置处的俯视图及截面图,图14是冲刷单元的退避位置处的俯 视图及截面图。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记录头单元72,在形成于安装板82的开口部 85内配置各记录头81A 81E。具体而言,因为各记录头81A 81E螺纹止动于安装板82 的背面82b侧,所以喷嘴面23配置成介由上述开口部85从安装板82的表面8 侧突出的 状态。另外,记录头单元72通过上述安装板82固定于未图示的滑架上,而搭载到打印机。在各记录头81A 81E,分别形成和吸收部件12 (参见图12、13)的数量相同的吸 收部件12的收置部89。该收置部89只要是例如在记录头81的喷嘴面23所形成的、沿着 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P延伸的凹部(凹槽),就可以。由这样的凹部构成的收置部89从喷 嘴面23开始的深度W2优选的是,例如和吸收部件12的截面的直径Φ相同或者形成得比 其深。吸收部件12构成为,借助于移动部件14Α、14Β及上下移动部件38双方的作用,能 够在下述2个作用位置之间进行移位,上述2个作用位置一是和喷嘴列L重叠且从喷嘴面23离开预定距离的冲刷位置(参见图13),另一个是不和喷嘴列L重叠且收置于收置部(凹 部)89内的退避位置(参见图14)。在冲刷位置(参见图13),各吸收部件12对于对应的多个喷嘴列L(构成喷嘴列L 的多个喷嘴,成为保持预定的墨滴Q的飞行距离并且相对的状态,其位置为可以在冲刷 工作时吸收从各喷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退避位置(参见图14),各吸收部件12A 12D是不和喷嘴列L(构 成喷嘴列L的多个喷嘴24)相对的状态,且分别收置于在记录头81所形成的收置部(凹 部)89a 89d内,从喷嘴M喷射出的墨滴Q能够对介质(记录纸)Z喷射。这种方式的打印机若根据预定的指令开始了冲刷工作,则驱动移动机构(第一移 动机构)14,使当前支承的多个吸收部件12向图13所示的冲刷位置移动。具体而言,使移 动部件14A、14B分别以预定的转数(在本实施方式是1圈)进行正转,同时通过上下移动 部件38使移动部件14A、14B在喷射方向H上向远离喷嘴面23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此收置 部(凹部)89a 89d内所分别收置的吸收部件12A 12D与记录头21A 21E的各喷嘴 列L,保持预定的间隔并且相对。这样一来,就使4根吸收部件12A 12D在各喷嘴列L的 墨液排出方向上出现。接下来,控制装置执行对记录头单元72的冲刷工作,使得从各记录头81A 81E 的各喷嘴列L(喷嘴,对相对的吸收部件12A 12D喷射墨滴Q(例如10滴左右)。从 喷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Q被吸收部件12吸收。控制装置在执行记录头单元2的冲刷工作中的期间,通过驱动移动机构(第二移 动机构)13,沿着图13、14中用箭头P所示的喷嘴列的延伸方向使各吸收部件12移动,进行 吸收部件12的吸收墨液后的部分的卷绕工作。借此,由于从喷嘴列L所排出的墨滴总是对 吸收部件12的不包含墨液的新的部分排出,因而能可靠地在吸收部件12内被快速吸收。若冲刷工作结束,则控制装置驱动移动机构14,如图14所示使多个吸收部件12移 动到退避位置。具体而言,使移动部件14A、14B分别以预定的转数进行反转,并且通过上下 移动部件38使移动部件14A、14B在喷射方向H上朝向喷嘴面23进行移动,将各吸收部件 12A 12D分别收置于收置部(凹部)89a 89d内。因此,将各吸收部件12在不和喷嘴列 L (构成喷嘴列L的多个喷嘴24)相对的状态下,分别收置于收置部(凹部)89a 89d内。 在该退避位置,从喷嘴M喷射出的墨滴Q能对介质(记录纸)Z喷射。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收置部(凹部)89a 89d的截面尺寸形成为比吸 收部件12的截面尺寸稍大的程度,即便在冲刷工作时不通过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13 卷绕吸收部件12,也可以在收置部(凹部)89内利用流体的张力,不使得预定量的流体(墨 液)漏出地进行保持。因此,优选的是,进行下述控制例如事先由计数器等记录冲刷工作 的次数,若进行了预定次数的冲刷工作,则在吸收部件12收置到退避位置、也就是收置到 收置部(凹部)89内的状态下使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13进行工作,卷绕吸收部件12 的吸收了流体的部分,并且清洁收置部(凹部)89内所残留的流体(墨液)。上面,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收置部的一个形态,例示了由从喷嘴面突出的 突条形成的例子,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在喷嘴面所形成的凹部形成的例子, 但优选的是,将它们组合来形成收置部。例如,在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从喷嘴面23沿着喷射方向H突出的突条(覆盖头)91和在喷嘴面23所形成的凹部92,来构成退避位置的吸收部件12的收置部93。在 这种实施方式中,其形成为,突条91的在喷射方向R上从喷嘴面23开始的突出高度Wa和 凹部92从喷嘴面23开始的深度Wb的合计量W3,与吸收部件12的截面的直径Φ相同或比其大。采用这种构成,在退避位置,在凹部92内所收置的吸收部件12不从突条91的上 端突出地收置于收置部93内。而且,由于由突条(覆盖头)91和凹部92来构成收置部93, 由此可以使形成于喷嘴面23的凹部92的深度浅,因而能够使喷嘴板95的厚度较薄。上面,虽然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了本发明所涉及的最佳实施方式,但是不言而 喻本发明不限定为有关的例子,也可以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 够在技术方案所述的技术构思范畴内,显而易见地联想到各种变形例或者修改例,关于它 们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例如,也可以在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设置清洁机构。这种情况下,通过配置 于吸收部件12的移动方向下游侧(比移动部件14Β靠下游侧),就可以实施清洗吸收了墨 液的吸收部件12等的清洁处理。在旋转部16上,卷绕清洗后可重新利用的吸收部件12,例 如通过使旋转部15、16反向旋转,就能够再次实施冲刷工作。另外,吸收部件的根数要相应于记录头21的喷嘴列L适当设定。还有,在上述各 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对于1个喷嘴列L使1个吸收部件相对应,但是也可以对于多个 喷嘴列L使1个吸收部件相对应。这种情况下,要采用使吸收部件的宽度与对应的多个喷 嘴列L相符的部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同时卷绕多个吸收部件12,但是也可以分 别卷绕。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吸收部件12平行地沿着喷嘴列的构成进行了说 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不一定必须使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和喷嘴列的延伸方 向完全平行。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所谓沿着喷嘴列延伸,并不是只限定为和喷嘴列完全 平行的状态,而是还包括按喷嘴列的延伸方向延长的延长线和按吸收部件的延伸方向延长 的延长线在前侧的区域上交叉的情形在内的含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用于行式记录头方式的打印机中的构成, 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串行方式的打印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了喷墨式的打印机,但是也可以采用喷射、排出墨液 以外的其他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和收置该流体的流体容器。能够转用于具备流体喷射头等 的各种流体喷射装置,该流体喷射头排出微量的液滴。还有,所谓的液滴是指从上述流体喷 射装置排出的流体的状态,还包括拖尾呈粒状、泪滴状、丝线状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流 体只要是流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那种材料就可以。例如,只要是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溶胶、凝胶 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融液)那样的流体状态, 而且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流体、还包括溶媒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包括颜料和/ 或金属微粒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的微粒所成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流体的代表例,可以举出 在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的墨液、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液,包括一般性的水性 墨液、油性墨液以及凝胶墨液(gel ink)、热熔墨液(hot melt ink)等的各种流体组成物。
作为流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在例如液晶显 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和/或 色材料等的材料的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 流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吸管使用的喷射作为试样的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 型分配器(micro dispenser)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在时钟、相机等精密机械中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流体喷射装置、 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对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 化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液的流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的蚀刻液 的流体喷射装置。而且,也能够在这些之中的任一种喷射装置以及流体容器中应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具备流体喷射头,该流体喷射头具有由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 列,并且对介质喷射流体,该流体喷射装置能够进行从上述喷嘴朝向吸收流体的吸收部件 喷射流体的冲刷工作,其特征为,上述吸收部件是沿着上述喷嘴列延伸的线状部件, 该流体喷射装置具备第1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吸收部件在上述吸收部件从由上述喷嘴所喷射出的上述流体 的喷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与重叠于该喷射方向的冲刷位置之间,沿着与上述喷嘴列的延 伸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和收置部,其形成于上述流体喷射头,在上述退避位置处收置上述吸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上述第1移动机构使上述喷射方向上的上述吸收部件与上述流体喷射头的相对位置产生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上述收置部是由下述突条划分出的区域,该突条从流体喷射头的喷嘴面朝向上述喷射 方向突出,沿着上述喷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上述突条从上述喷嘴面突出的突出高度,与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径相同或者比其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还具备第2移动机构,该第2移动机构通过旋转体的旋转驱动,使上述吸收部件在延伸 方向进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上述收置部是沿着上述喷嘴列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于流体喷射头的喷嘴面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凹部距上述喷嘴面的深度,与上述吸收部件的截面的直径相同或者比其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为,还具备第2移动机构,该第2移动机构通过旋转体的旋转驱动,使上述吸收部件在延伸 方向进行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流体喷射装置。在记录头单元(2)的安装板(22),形成有2个突条(覆盖头)(29、29)。该突条(29、29)由例如从构成记录头(21A~21E)的喷嘴(24)的形成开口端的喷嘴面(23)朝向流体的喷射方向(H)突出、沿着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肋状部件构成。被该2个突条(29、29)划分出的区域构成在退避位置收置吸收部件的收置部(39)。
文档编号B41J2/165GK102139571SQ2010105521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7日
发明者伊藤公二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