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和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收纳容器中的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和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喷射液体用的液体喷射装置通常设置有供给系统,其用于向液体喷射头供给诸如墨等液体;和液体收纳容器,其可移除地连接到供给系统的上游侧,用于保持液体。关于液体收纳容器所需的品质,液体收纳容器的液体收纳室中存在的气泡的体积小的状态被定义为高品质。液体收纳室中存在的气泡由于温度上升或气压下降而膨胀。与膨 胀的体积的量对应的液体从液体收纳室流入到液体收纳容器中的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并且流入的液体被该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的负压产生构件吸收。然而,当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的压カ超过负压产生构件的液体保持カ时,从液体供给ロ发生液体泄漏。因此,在对液体收纳容器进行液体填充时,液体收纳室中存在的气泡的体积管理对液体收纳容器的品质产生很大影响。在制造液体收纳容器时,通过利用日本特开2002-225308号公报中描述的方法来进行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并且通过利用日本特开平11-48490(1999)号公报中描述的填充方法来进行液体填充。然而,在通过利用上述日本特开平11-48490(1999)号公报中描述的技术来进行液体填充的情况中产生了如下问题。即存在如下一些情况在空气和液体在位于具有大气导入槽的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中混合的状态下,液体浸透负压产生构件。已知在液体填充过程中在大气释放时发生这种现象。归因于在该大气释放时空气进入液体收纳室的现象,而存在如下一些情况超过估量的空气进入液体收纳室,因此,液体收纳容器的品质不能令人满意。即使在大气释放时空气不进入液体收纳室的情况下,也产生空气和液体在位于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中混合的状态,从而造成空气可能更容易通过的状态。当对这种状态下的液体收纳容器施加冲击时,归因于用液体收纳室中的液体填充壁邻近部处的气体和液体混合的空间的可能性,产生气-液交換,结果,液体收纳室中的空气增加,因此难以使品质令人满意。在日本特开平11-48490(1999)号公报描述的液体填充方法中,为了防止在位于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中发生空气和液体混合的状态,考虑了两种防止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如下的方法通过为大气释放保留更多时间,大气释放时由大气施加的液体推力减弱,以降低液体流入液体收纳室的速度,因此将液体从整个负压产生构件供给到液体收纳室中。然而,在这种方法中,需要为大气释放保留超过数十秒的时间,从而引起生产性的问题。第二种方法是如下的方法通过使负压产生构件与具有大气导入槽的壁紧密接触来增大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的密度,因此增大流动阻力。壁邻近部的流动阻カ越大,液体流入液体收纳室的速度能够越小,使得可将液体从整个负压产生构件供给到液体收纳室中。然而,在传统的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中,难以以使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的密度比其他部分处的负压产生构件的密度积极増大的状态插入负压产生构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所述插入方法能提高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的密度。因此,本发明中的插入方法提供了如下一种插入方法,其中,液体收纳容器包括分隔壁,在所述分隔壁中形成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液体收纳室之间的连通部以及用于将空气导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大气导入槽;以及由所述分隔壁分隔形成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所述液体收纳室,其中,负压产生构件被插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形状形成为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相匹配,并且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形成为在与所述分隔壁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尺寸大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内部尺寸,所述插入方法包括第一转动步骤,在通过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与支撑构件接触的表面的插入时的前端用作支点,而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 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时,以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与所述分隔壁接触的第一面被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的方式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转动预定的转动角度,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被设置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与所述分隔壁相対的面;第一插入步骤,在保持所述第一转动步骤中的所述转动角度的状态下,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第二转动步骤,在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在所述第一插入步骤中被插入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与所述分隔壁的端部接触的所述第一面的插入时的后端用作支点,而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在与所述第一转动步骤中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与所述第一转动步骤中的转动角度相同的角度;以及第ニ插入步骤,在所述第二转动步骤之后,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向上的前表面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底面接触。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入装置,其中,液体收纳容器包括分隔壁,在所述分隔壁中形成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液体收纳室之间的连通部以及用于将空气导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室中的大气导入槽;以及由所述分隔壁分隔形成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所述液体收纳室,其中,负压产生构件被插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形状形成为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相匹配,并且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形成为在与所述分隔壁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尺寸大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内部尺寸,所述插入装置包括转动插入単元,该转动插入单元被构造为能够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以预定的转动支点转动,并且能够在保持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转动角度的状态下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从以下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參考附图),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IA是示出液体收纳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的示意图;图IB是示出液体收纳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的示意图;图IC是示出液体收纳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的示意图;图ID是示出液体收纳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的示意图2是示出将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液体收纳容器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将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的过程的图;图4A是示出在将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凹部时负压产生构件的形态的图;图4B是示出在将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凹部时负压产生构件的形态的图;图5A是示出插入负压产生构件之前的状态的图;图5B是示出插入负压产生构件之后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负压产生构件插入装置的示例的图; 图7是示出通常的液体收纳容器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參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将说明通常的液体收纳容器的构造。图7是示出通常的液体收纳容器的图。液体收纳容器设置有液体供给部210,液体供给部210用于从液体收纳容器向外部供给诸如墨等液体。另外,在液体收纳容器中,用于收纳负压产生构件的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和液体收纳室的凹部与设置有连通部220和大气导入槽270的分隔壁一体成型。另外,液体收纳容器的上部覆盖有作为上壁的共用盖构件230。盖构件230的与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大气连通部240,该大气连通部240用于随着液体的消耗而将空气导入到容器中,并且盖构件230的与液体收纳室对应的部分设置有液体填充孔250。在对这种构造的液体收纳容器填充液体时,当通过大气连通部来使液体收纳容器的减压状态朝向大气开放时,已填充的液体整体在远离盖构件230的方向上被大气压加压。关于受压的液体,负压产生构件130中所吸收的液体首先从邻近连通部220的部分流入到液体收纳室中,并且液体从整个负压产生构件聚集在邻近连通部220的部分以补偿减少的液体。在此时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密度不适当的情况下,使壁邻近部处的流动阻カ小并且液体进入液体收纳室的流动速度变快。已发现当液体的流动速度快吋,空气从大气连通部流入到液体收纳室中而不是从整个负压产生构件流入到液体收纳室中,从而形成液体和空气在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中混合的状态。图IA到图ID是示出本发明所适用的液体收纳容器80的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液体收纳容器80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在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液体收纳容器80时,用固定构件固定容器主体100,该容器主体100与分隔壁290 —体形成,分隔壁290设置有连通部93和大气导入槽(未示出),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和液体收纳室的凹部92通过连通部93连通。另外,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102被配置在容器主体100的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的与分隔壁290相対的面(以下称为短边面)附近。另外,用于压缩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压缩构件110被配置在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的与分隔壁290垂直的面(以下称为长边面)附近。由压缩构件110从长边面将尺寸比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的内部尺寸大的负压产生构件130压缩至尺寸比凹部91的内部尺寸小。之后,使被压缩的负压产生构件130的短边面与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102接触。此时,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上表面平行于凹部91的底面,且如图IA所示,以如下的状态配置负压产生构件130的长边面的中心107(确定位置)该中心107比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长边面的中心106靠近液体收纳室侧几毫米。接着,使负压产生构件插入构件(以下简称为插入构件或转动插入构件)101与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上表面接触。如图IB所示,将负压产生构件130的短边面侧的下侧棱线105作为转动支点108以转动负压产生构件130,使得在转动支点的基础上降低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受压面的分隔壁侧(第一转动)。此时的转动角度根据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尺寸而不同,且该转动角度优选是长边面的对角线R与凹部91的底面平行的角度左右的角度。在如此转动和插入负压产生构件130吋,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与分隔壁290接触的面(第一面)进入到凹部91的内部,且负压产生构件130移动,直到负压产生构件的上侧棱线103与分隔壁290的上部接触。此后,保持负压产生构件130的转动角度,同时在与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底面垂直的方向上向下插入负压产生构件130,直到负压产生构件130的棱线103进入到凹部91中(第一插入)。
图3是示出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的过程的图,图4A和图4B是示出在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时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形态的图。在图3的状态中,负压产生构件130的棱线103和棱线105被压缩以迫使压缩部分Illa和Illb处于压缩状态。在压缩部分Illa和Illb被压缩之后,将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上表面的与分隔壁290接触的部分(负压产生构件130的表面(第一面)的插入方向上的后端)作为支点以转动负压产生构件130。随即,负压产生构件130在与先前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相同的角度转动,使得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上表面与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的底面平行(第二转动)。此后,负压产生构件130被垂直地插入,直到负压产生构件130的插入方向上的前表面到达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的期望位置(第二插入)。以这种方式,转动支点108用作支点以在第一转动步骤转动负压产生构件,此后,转动支点109用作支点以进行第二转动。然后,负压产生构件的中心点沿着如图所示的轨迹132移动以迫使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分隔壁290侧处于压缩状态。结果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中心以转动移动的方式从中心线131a移动到中心线131b,从而能够以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分隔壁290侧被特意压缩的状态插入负压产生构件130。在插入负压产生构件130以后,通过周围壁内表面和负压产生构件130之间的摩擦力保持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分隔壁290侧的高压缩状态,其中该周围壁内表面形成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即,在周围壁内表面和负压产生构件130之间,产生了生成如下摩擦力的状态,该摩擦カ能够充分保持负压产生构件130的高压缩状态。图5A是示出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之前的状态的图,图5B是示出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之后的状态的图。根据实验,如图5A所示,负压产生构件130的长边面被等分为块P到块s这四块且每块均为12mm,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插入方法,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比负压产生构件130的长边面的全长小2mm的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结果,如图5B所示,负压产生构件130以如下方式被插入块P、块q和块r这三个块部分均被压缩至稍微短于12mm的尺寸,且块s部分被压缩至11_的尺寸。以这种方式,当较靠近分隔壁290的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压缩率増大吋,可增大负压产生构件130与分隔壁290的紧密接触。应注意,通过改变上述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102的厚度和改变该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102进入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凹部的深度中的进入量,该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102能改变较靠近分隔壁的负压产生构件的紧密接触状态。以这种方式,当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时,负压产生构件130在转动至预定的转动角度的状态下被插入,在保持该转动角度的状态下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底部,进一步,通过使负压产生构件130沿与先前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插入负压产生构件130。结果,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密度能够由于插入而增大。接着,下面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实施负压产生构件130的插入的 插入装置的构造。图6是示出负压产生构件插入装置的示例的图。用于压缩负压产生构件的压缩构件IlOa和IlOb被配置在负压产生构件130的长边面侧,且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以下简称为导入引导件)102被配置在负压产生构件130的短边面侧。定位机构501被配置在与负压产生构件的短边面相对的位置。压缩构件110a、导入引导件(支撑构件)102和定位机构501被配置于同一 Z轴驱动单元,其中,在压缩和定位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准备阶段和在插入负压产生构件130的插入阶段,压缩构件110a、导入引导件102和定位机构501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可改变。压缩构件IlOa和导入引导件102被固定于Z轴驱动单元。压缩构件IlOb使用诸如缸体(cylinder)等驱动单元,以在前进点进行主压缩,在中间点进行初步压缩,并且在后退点进行释放操作。应当注意,释放状态中的压缩构件IlOa和压缩构件IlOb之间的间距大于非压缩状态中的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尺寸,且初步压缩状态中的压缩构件IlOa和压缩构件IlOb之间的间距被减小到负压产生构件130能够被保持的程度下的压缩状态。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供给、初步压缩(保持)和主压缩这一系列操作。在进行了负压产生构件130的主压缩之后,通过具有例如缸体等驱动单元的定位构件使负压产生构件130移动到导入引导件,以被定位到期望位置。此时,考虑到处于相对位置的定位构件和导入引导件102之间的间距形成为等于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尺寸以不使负压产生构件130变形,来布置定位构件的前进位置。在压缩和定位负压产生构件130之后,压缩构件IIOa和导入引导件102降低以将导入引导件102插入到液体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凹部91中。各压缩构件IIOa和IlOb可以具有如下的上部和下部,该上部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用作压缩部分,该下部由约0. 5_厚的薄板形成以用作长边面侧的导入构件。以该方式,插入过程经过压缩和定位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准备阶段,并到达插入阶段。插入构件101具有Z轴驱动单元和用于改变负压产生构件130的受压面的角度的机构,并且当在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过程中受压面的角度被改变时,负压产生构件130能够转动到期望的角度。如图6所示,插入构件101被联接到插入轴502和插入轴503。插入构件101的插入轴502侧的孔形成为长孔,插入构件101的插入轴503侧的孔形成为圆孔,并且轴被插入到插入构件101的孔和相应的插入轴的孔中,以将插入构件101联接到插入轴502和插入轴503。Z轴马达504和505相应地联接到能够被单独驱动的插入轴。在水平地移动插入构件101的加压面时,两个插入轴以相同的速度移动,在转动插入轴101的加压面时,只有一个插入轴被移动或者两个插入轴以彼此不同的速度移动,因此使得可以以期望的转动角度插入负压产生构件。在通过插入构件101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期望的位置之后,导入引导件102和插入构件101以该顺序从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退避。利用用于负压产生构件130的、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这些机构的一系列操作的插入装置,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产生构件130的插入方法。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应符合最广泛的阐释,以包含所有这样的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插入方法,其中,液体收纳容器包括分隔壁,在所述分隔壁中形成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液体收纳室之间的连通部以及用于将空气导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室的大气导入槽;以及由所述分隔壁分隔形成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所述液体收纳室,其中,负压产生构件被插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形状形成为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相匹配,并且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形成为在与所述分隔壁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尺寸大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内部尺寸,所述插入方法包括 第一转动步骤,在通过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与支撑构件接触的表面的插入时的前端用作支点,而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时,以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与所述分隔壁接触的第一面被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的方式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转动预定的转动角度,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被设置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与所述分隔壁相对的面; 第一插入步骤,在保持所述第一转动步骤中的所述转动角度的状态下,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 第二转动步骤,在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在所述第一插入步骤中被插入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与所述分隔壁的端部接触的所述第一面的插入时的后端用作支点,而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在与所述第一转动步骤中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与所述第一转动步骤中的转动角度相同的角度;以及 第二插入步骤,在所述第二转动步骤之后,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向上的前表面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底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包括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引导件用于确定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相对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位置,以及用于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导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
3.—种插入装置,其中,液体收纳容器包括分隔壁,在所述分隔壁中形成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液体收纳室之间的连通部以及用于将空气导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室中的大气导入槽;以及由所述分隔壁分隔形成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和所述液体收纳室,其中,负压产生构件被插入到所述液体收纳容器的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形状形成为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相匹配,并且所述负压产生构件形成为在与所述分隔壁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尺寸大于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内部尺寸,所述插入装置包括 转动插入单元,该转动插入单元被构造为能够使所述负压产生构件以预定的转动支点转动,并且能够在保持所述负压产生构件的转动角度的状态下将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插入到所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中。
全文摘要
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和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装置。提供如下一种负压产生构件的插入方法,其中,当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时,负压产生构件(130)在转动到预定的转动角度的状态下被插入,在保持该转动角度的状态下,将负压产生构件(130)插入到负压产生构件收纳室的底部,进一步,通过使负压产生构件(130)沿与先前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插入负压产生构件(130),由此增大分隔壁邻近部处的负压产生构件的密度。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2673162SQ201210059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1日
发明者山田良太, 柴彰, 米田勇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