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232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液体喷射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向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已知从液体喷射头向纸张等记录介质喷射 液体从而形成图像的喷墨式打印机。在这种打印机中,存在一种如下的打印机,即,具备对 为了形成图像而附着于介质上的油墨(液体)进行加热并使油墨定影的定影单元(例如, 专利文献I)。[0003]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打印机具备包围描绘部的描绘部壳体,所述描绘部执行喷墨 头(液体喷射头)对记录介质的描绘动作,在该描绘部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定影单元。因此, 收纳于描绘部壳体的内部的喷墨头因定影单元产生的热量而被加热的情况得到抑制。[0004]另外,在描绘部壳体上形成有成为记录介质的送入口的开口和成为排出口的开 口,且连接有外部气体导入单元,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单元通过与这些开口不同的其他的外 部气体导入口,而向描绘部壳体的内部导入外部的空气。因此,当通过外部气体导入单元而 从外部气体导入口向描绘部壳体的内部导入空气时,将生成从描绘部壳体的内部朝向外部 的气流,通过该朝向外部的气流,升温的空气通过各个开口而从描绘部壳体内部向外部被 排出。[0005]可是,在上述的打印机中,由于通过外部气体导入单元而从外部导入至描绘部壳 体的内部的空气使描绘部壳体内产生气流,因此记录时也会在喷墨头和记录介质对置的空 间区域内产生气流。而且,该气流可能对从喷墨头向记录介质喷射的油墨(液体)的飞行 精度造成影响。因此,虽然能够抑制喷墨头被加热的情况,但却有可能降低该喷墨头在记录 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的质量。[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7564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0007]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所述 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在抑制来自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飞行精度降低的情况的同时,抑制液体 喷射头被加热的情况。[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支承部,其具有对目标进行 支承的支承面;液体喷射头,其从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向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 述目标喷射液体;筐体,其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对置的壁部上设置有所述支承部,并且从外 部吸入气体的进气口被形成于,在与所述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相比从所述液 体喷射头离开的位置处;排气单元,其从所述筐体的内侧排出气体。[0009]根据上述结构,排气单元通过排出因来自支承部的散热而被加热了的筐体内的气 体,从而促进了自支承部的散热,进而对支承部进行冷却。于是,由于被冷却了的支承部通 过介于支承面与液体喷射头之间的气体而将液体喷射头间接地冷却,因此抑制了液体喷射头被加热的情况。并且,在随着排气单元的排气动作,气体通过进气口而向筐体内被吸入 时,由于进气口被形成在与支承部的支承面相比从液体喷射头离开的位置处,因此通过进 气口而向筐体内被吸入的气体使液体喷射头和支承部的支承面之间产生气流的情况得到 抑制。因此,随着排气单元的排气动作,从液体喷射头向被支承于支承部的支承面上的目标 喷射的液体的飞行精度降低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能够在抑制来自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 飞行精度降低的情况的同时,抑制液体喷射头被加热的情况。[00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射装置还具备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被设置于与比 所述支承部相比靠所述目标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并对所述目标进行加热,所 述筐体具有通过所述排气单元而排出所述气体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被配置于所述进气口 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0011]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通过排气单元而排出气体的排气口设置于,目标的输送方 向上从进气口观察时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因此,在输送方向上成为加热单元的相反侧 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温度较低的气体从进气口被吸入至筐体内。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筐体 及筐体内所具备的支承部进行冷却。[001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靠所述目标的输送 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处,作为所述进气口而设置有上游侧进气口。[0013]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被设置于目标的输送方向上,从支承部观察时加热单元的相 反侧的上游侧进气口,温度较低的气体被吸入至筐体内。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筐体及筐 体内所具备的支承部进行冷却。[001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支承部被配置于连结所述上游侧进 气口和所述排气口的直线上。[0015]根据上述结构,在随着排气单元的排气动作,通过上游侧进气口而向筐体内被吸 入的气体的流道上,配置有支承部。因此,由于从上游侧进气口被吸入至筐体内的温度较低 的气体吹向支承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筐体内所具备的支承部进行冷却。[0016]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射装置还具备吸附单元,所述吸附单元通过从所述支 承面的相反侧对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上开口的抽吸孔内进行抽吸,从而对位于所述 支承面上的所述目标进行吸附。[0017]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目标未位于支承部的支承面上的情况下,随着吸附单元的 抽吸动作,滞留在液体喷射头和支承部的支承面之间的气体被吸附单元抽吸,因此更加可 靠地抑制了液体喷射头被加热的情况。另外,在目标位于支承部的支承面上的情况下,抽吸 孔的支承面上的开口被目标阻塞。因此,当液体从液体喷射头向目标喷射时,空气基本上不 会通过抽吸孔而向筐体内被抽吸,从而抑制了在液体喷射头和支承部的支承面之间产生气 流的情况。因此,能够在抑制来自液体喷射头的液体的飞行精度降低的情况的同时,更加可 靠地抑制液体喷射头被加热的情况。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要剖视图。[0019]图2为该实施方式的印刷部的侧视图。[0020]图3为该实施方式的印刷部的俯视图。[0021]图4为表示穿过了印刷部的进气口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0022]图5为表不穿过了印刷部的进气口的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0023]图6为表示支承板的抽吸孔被阻塞之前的印刷部的侧视图。[0024]图7为表示支承板的抽吸孔被阻塞之后的印刷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根据图1至图7,对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的、喷 墨式打印机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0026]如图1所示,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1中,呈筐体状的装置主体12被形成 为,其上表面12a呈沿着水平方向的大致矩形的平面状。另外,卷筒体收纳部14通过旋转 轴15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2的后方侧。卷筒体收纳部14具备上侧壳 体部16a,其被形成为朝向下方开口的箱体状;下侧壳体部16b,其被形成为朝向上方开口 的箱体状。而且,通过使两个壳体部16a、16b相互抵接,从而在卷筒体收纳部14的内部形 成有用于收纳卷筒体R的空间,所述卷筒体R通过将长条状的作为目标的薄片S卷绕成卷 筒状而成。另外,在下侧壳体部16b的后端,以朝向后方而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把手部17。[0027]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设置有输送部20、印刷部21和排纸部22。在输送部20中, 沿着薄片S的输送路径而设置有多个输送辊23 26。这些输送辊23 26朝向印刷部21 输送从卷筒体收纳部14内的卷筒体R放卷并排出的薄片S。[0028]在印刷部21中设置有支承板27,所述支承板27具有能够对从卷筒体R放卷并被 输送的薄片S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在图1中,为上表面)。支承板27被安装在由金属材料 构成的筐体28的上壁部上,并且支承板27的支承面构成上壁部的表面的一部分。在筐体 28上,通过排气管29而连接有作为排气单元的抽吸风扇30。另外,在上下方向上与支承板 27的支承面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滑架31。滑架31以在支承板27的上方移动自如的方式 被支承于引导轴32上,所述引导轴32在与薄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 为左右方向)上延伸。而且,滑架31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而沿着引导轴 32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另外,在滑架31的下表面上支承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33, 并且在该记录头33的下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喷射油墨的多个喷嘴(省略图示)。而且,记录 头33通过向穿过其与支承板27之间而输送的薄片S喷射油墨,从而对薄片S实施印刷处 理。[0029]另外,在印刷部21中,于薄片S的输送路径上的与支承板27相比靠下游侧且成为 输送辊对34、35之间的位置上,设置有作为加热单元的加热器单元36,所述加热器单元36 对实施了印刷处理的薄片S吹送暖风,从而实施干燥处理。[0030]另外,在印刷部21中,在薄片S的输送路径上的与加热器单元36相比靠下流侧的 位置上设置有剪切器37,所述剪切器37能够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 对薄片S进行切断。而且,薄片S通过剪切器37而从连续纸的状态被切断成单页纸的状态。[0031]在排纸部22中,具备输送辊对38a、38b,其向在印刷部21中被剪切器37切断 为单页纸的薄片S施加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输送力;反转部39,其使通过该输送辊对 38a、38b而被施加了输送力的薄片S反转。反转部39通过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两张引导板 40而构成,且两张引导板40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平行地配置。而且,在两张引导板40之间,形成有弯曲的反转路径。而且,输送辊对38a被配置于在反转部39中所形成的反转路径的上游端的附近位置上,而输送辊对38b被配置于在反转部39中所形成的反转路径的下游端的附近位置上。并且,反转部39的上端部分位于与装置主体12的上表面12a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处。[0032]而且,通过记录头33而被实施了印刷处理的薄片S向下游侧被输送,且通过穿过反转部39的反转路径而使表背两面反转。另外,被反转了的薄片S从位于装置主体12的前侧且上表面12a的上方的排出口 41,朝向成为卷筒体收纳部14侧的装置主体12的后侧而被排出。并且,从排出口 41被排出的薄片S在使附着了油墨的印刷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 而被载置于装置主体12的上表面12a上。[0033]接下来,对支承板27及筐体28的结构进行说明。[0034]如图2及图3所示,支承板27被安装于开口部42内,所述开口部42在上下方向上观穿筐体28的上壁部中与记录头33的移动区域对置的区域部位。筐体28的开口部42 与支承板27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开口部42的内侧边缘和支承板27的外侧边缘几乎无缝间歇地紧贴。另外,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与筐体28的上壁部的上表面(表面)成为一个面,从而支承板27的支承面构成筐体28的表面的一部分。[0035]在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形成有多个抽吸孔43,所述多个抽吸孔43在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贯穿支承板27。另外,有底且呈大致四方筒状的流道形成部件44以使其开口端与支承板27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而被配置在支承板27的下表面侧。流道形成部件44 被形成为,可被收纳于筐体28的内侧的大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支承板27及流道形成部件44而构成了对薄片S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并且,流道形成部件44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和支承板27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相同的形状。而且,通过使流道形成部件 44的开口端与支承板27的下表面的外边缘部抵接,从而在支承 板27的下表面和流道形成部件44之间形成有被封闭了的空间区域45。[0036]另外,在流道形成部件44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使空间区域45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46,且以堵塞该开口部46的方式而设置有抽吸风扇47。该抽吸风扇47也被形成为, 可与流道形成部件44 一起被收纳于筐体28的内侧的大小。而且,当随着抽吸风扇47的驱动,通过开口部46流道形成部件44的空间区域45内被抽吸,而在抽吸孔43的内部产生负压时,由于该负压的产生,从而薄片S被吸附在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即,抽吸风扇47通过从支承面的相反侧对在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开口的抽吸孔43内进行抽吸,从而作为对位于支承面上的薄片S进行吸附的吸附单元而发挥功能。[0037]并且,筐体28的后壁部的高度低于筐体2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及筐体28的前壁部。因此,在筐体28的后壁部的上端部与筐体28的上壁部之间,形成了作为以横跨筐体 28的左右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而延伸的上游侧进气口的进气口 48,从而筐体28的内外通过进气口 48而连通。[0038]另外,在筐体2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上,于与薄片S的输送路径上的支承板27相比靠下游侧,且与支承板27的支承面相比靠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使筐体28的内外连通的矩形形状的进气口 49。S卩,进气口 49位于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支承板27与加热器单元3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口 49在筐体2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上的靠上方的位置处各形成有两个。而且,各个侧壁部的进气口 49在薄片S的输送方向即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相互位于相同的高度上。[0039]另外,在筐体28的前壁部的靠左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使筐体28的内外连通的排气 口 50。该排气口 50位于筐体28的底面附近。而且,收纳在筐体28的内部的流道形成部件 44位于连结筐体28的排气口 50和进气口 48的直线上。另外,排气管29的一端侧以从筐 体28的外侧堵塞排气口 50的方式而与筐体28连接。即,形成于排气管29的内部的排气 流道通过排气口 50而与筐体28的内部连通。另外,在排气管29的另一端侧连接有抽吸风 扇30,抽吸风扇30位于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与加热器单元36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处。 而且,当抽吸风扇30驱动时,气体将通过排气管29而从筐体28的内部被抽吸,并且由抽吸 风扇30抽吸的空气将被排出至装置主体12的外部。[0040]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打印机11的作用,特别是着眼于抽吸风扇30通过进 气口 48、49而向筐体28的内部吸入空气时的作用而进行以下的说明。[0041]如图4及图5所示,当抽吸风扇30工作时,抽吸风扇30通过排气管29而使空气 从筐体28的内部排出。于是,空气通过筐体28的下游侧的进气口 48、49而被吸入至筐体 28的内部。而且,在筐体28的内部,如图4及图5中虚线所示,生成了从进气口 48、49朝向 排气口 50的气流。[004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板27及加热器单元36以在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相邻 的方式被配置。因此,配置有加热器单元36的、支承板2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区域的空气 被加热。被加热器单元36加热了的空气向薄片S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流动,从而到达支承 板27的配置位置的附近。[0043]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口 48隔着支承板27而朝向加热器单元36的相反侧 的空间区域。而且,通过进气口 48而被吸入到筐体28的内部的空气,与通过进气口 49而被 吸入到筐体28的内部的空气相比温度较低。其结果为,流道形成部件44通过被吹送温度 较低的空气而有效地被冷却,从而促进了热量从支承板27向流道形成部件44的传播。因 此,促进了记录头33通过记录头33与支承板27之间的空间区域的、向支承板27的散热。 因此,通过使记录头33被支承板27间接地冷却,从而抑制了记录头33被加热的情况。[0044]另外,进气口 49被设置于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排气口 50的上游侧。因此,容易从 进气口 49吸入输送方向上与进气口 49相比靠上游侧的空气,被吸入至筐体28的内部的空 气,与被进气口 49的下游侧的加热器单元36加热了的空气相比温度较低。其结果为,筐体 28及流道形成部件44通过被吸入到筐体28的内部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有效地冷却,从而 促进了热量从支承板27向流道形成部件44的传播。因此,促进了记录头33通过记录头33 与支承板27之间的空间区域的、向支承板27的散热。因此,由于记录头33被支承板间接 地冷却,从而抑制了记录头33被加热的情况。[0045]另外,进气口 48及进气口 49被形成在与支承板27的支承面相比靠下方的位置 处。因此,通过进气口 48及进气口 49而被吸入至筐体28的内部的空气,基本上不会使记 录头33的喷嘴形成面和支承板27的支承面之间的空间区域内产生气流。因此,随着抽吸 风扇30的动作,而对从记录头33向被支承于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薄片S喷射的油墨的 飞行精度造成的影响的情况得到抑制。[004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侧面观察时,在连结进气口 48和排气口 50 的直线上配置有流道形成部件44。另外,如图5所示,进气口 48在筐体28的左右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内开口,所述框体28包括在俯视观察时,隔着流道形成部件44而与排气口 50对 角配置的部分。因此,在筐体28的内部,通过使从进气口 48朝向排气口 50的气流吹向流 道形成部件44,从而促进了自流道形成部件44的散热。另外,由于自流道形成部件44的散 热而被加热了的空气,在以沿着流道形成部件44的侧面的方式流动后,通过排气口 50而从 筐体28的内部被排出。[0047]然而,如图6所示,在从刚更换后的卷筒体R放卷出的薄片S的顶端(下游端)未 到达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状态下,流道形成部件44内的空间区域45通过抽吸孔43而 与记录头33和支承板27之间的空间区域连通。因此,抽吸风扇47通过抽吸孔43而从记 录头33和支承板27之间的空间区域向流道形成部件44内的空间区域45吸入空气。其结 果为,即使从加热器单元36朝向支承板27流动的温度较高的空气的一部分,到达了记录头 33和支承板27之间的空间区域,也抑制了上述空气滞留在记录头33和支承板27之间的空 间区域内的情况。因此,抑制了记录头33被从加热器单元36朝向支承板27流动的空气加 热的情况。[0048]另外,如图7所示,当从卷筒体R放卷出的薄片S的顶端到达支承板27的支承面 上时,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抽吸孔43的开口将被薄片S阻塞。因此,即使抽吸风扇47 工作,空气也基本上不会从记录头33和支承板27之间的空间区域向流道形成部件44内的 空间区域45被吸入。因此,基本上不会发生随着抽吸风扇47的工作,而对从记录头33朝 向被支承于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薄片S喷射的油墨的飞行精度造成影响的情况。[004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所示的效果。[0050](I)抽吸风扇30通过排出因来自支承板27的散热而被加热了的筐体28内的空 气,从而促进了自支承板27的散热,进而对支承板27进行冷却。于是,由于被冷却了的支 承板27通过介于支承面和记录头33之间的空气而将记录头33间接地冷却,因此抑制了记 录头33被加热的情况。并且,随着抽吸风扇30的排气动作,空气通过筐体28的进气口 48、 49而向筐体28内被吸入。此时,由于进气口 48、49被形成在与支承板27的支承面相比从 记录头33离开的位置处,因此通过进气口 48、49而向筐体28内被吸入的空气使记录头33 和支承板27的支承面之间产生气流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随着抽吸风扇30的排气动作, 从记录头33向支承于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薄片S喷射的油墨的飞行精度降低的情况得 到抑制。因此,能够在抑制来自记录头33的油墨的飞行精度降低的情况的同时,抑制记录 头33被加热的情况。[0051](2)通过被配置于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与排气口 50相比靠上游侧的进气口 49,而 将与进气口 49相比靠上游侧的、与下游侧相比温度较低的气体吸入至筐体28内。因此,能 够有效地对筐体28及收纳于筐体28内的支承板27进行冷却。[0052](3)通过被设置于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从支承板27观察时加热器单元36的相 反侧的进气口 48,而将温度较低的气体吸入到筐体28内。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筐体28 及收纳于筐体28内的支承板27进行冷却。[0053](4)在随着抽吸风扇30的排气动作,通过进气口 48而向筐体28内吸入的空气的 流道上,配置有流道形成部件44。因此,由于从进气口 48被吸入至筐体28内的温度较低 的气体吹向流道形成部件44,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对收纳于筐体28内的支承板27进行冷却。[0054](5)由于在薄片S未位于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情况下,随着抽吸风扇47的抽吸动作,滞留在记录头33和支承板27的支承面之间的气体被抽吸风扇47抽吸,因此更加可靠地抑制了记录头33被加热的情况。另外,在薄片S位于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情况下, 抽吸孔43的支承面上的开口被薄片S阻塞。因此,当油墨从记录头33向薄片S喷射时,空气基本上不会通过抽吸孔43而向筐体28内被抽吸,从而抑制了在记录头33和支承板27 的支承面之间产生气流的情况。因此,能够在抑制来自记录头33的油墨的飞行精度降低的情况的同时,更加可靠地抑制记录头33被加热的情况。[0055]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的其他的实施方式。[005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省略使薄片S吸附在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的抽吸风扇47,并且省略在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上开口的抽吸孔43。[005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筐体28的后壁部形成为,与筐体2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及筐体28的前壁部相同的高度,并在筐体28的后壁部上贯穿形成进气口 48。此时, 进气口 48可以形成在筐体28的后壁部的任意位置上。另外,进气口 48既可以形成在筐体 2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上,也可以形成在筐体28的前壁部上。但是,优选为,流道形成部件 44位于连结进气口 48和排气口 50的直线上。[005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气口 49也可以形成在筐体28的两侧壁部的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支承板27的上游侧或与支承板27并排的位置处。[00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气口 49也可以形成在筐体28的前壁部上。[00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筐体28可以采用省略了进气口 48和进气口 49中任意一方的结构,所述进气口 48位于与支承板27相比靠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处,所述进气口 49位于与支承板27相比靠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006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器单兀36不一定必须设置于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与支承板27相邻的位置处。另外 ,也可以采用省略了加热器单元36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中,虽然温度较高的空气不会从加热器单元36朝向支承板27流动,但可能存在由于滑架31的散热等的原因,所以记录头33被加热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通过使抽吸风扇30从筐体28的内部抽吸空气以促进自流道形成部件44的散热,从而促进了从支承板27向流道形成部件44的散热。其结果为,通过使支承板27对记录头33间接地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抑制记录头33被加热的情况。[00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板27不一定必须构成筐体28的表面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采用支承板27的支承面与筐体28的上壁部的上表面相比向上方突出的结构。[00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单元并不限定于向薄片S吹送暖风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对薄片S辐射热量而对薄片S进行加热的结构。另外,并不限定于以干燥处理为目的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以对薄片S的温度进行控制为目的的结构。[006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头,也可以采用以横跨薄片S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而延伸的整行式的行式头。[006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目标并不限定于卷绕成卷筒状的长条状的目标,也可以采用单页状的目标。[0066]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也能够转用于具备使微量的液滴喷出的液体喷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并且,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 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在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液体的状态。另外,在这里所说 的液体只需为能够由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 即可,其不仅包括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 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以及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 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体 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举出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油墨、液晶等。这 里,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的各种液体 组成物在内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示例,例如可以为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对用 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溶解的 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被用于生物芯 片制造的生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吸液管来使用,并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 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液体喷射装置,即,向钟表 或照相机等的精密设备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 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 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能够将本实 用新型应用于上述中的任意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0067]符号说明[0068]11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0069]27构成支承部的支承板,[0070]28筐体,[0071]30作为排气单元的抽吸风扇,[0072]33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0073]36作为加热单元的加热器单元,[0074]43抽吸孔,[0075]44构成支承部的流道形成部件,[0076]47作为吸附单元的抽吸风扇,[0077]48进气口(上游侧进气口),[0078]49进气口,[0079]50排气口,[0080]S作为目标的薄片。
权利要求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其具有对目标进行支承的支承面; 液体喷射头,其从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向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目标喷射液体; 筐体,其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对置的壁部上设置有所述支承部,并且从外部吸入气体的进气口被形成于,在与所述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相比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离开的位置处; 排气单元,其从所述筐体的内侧排出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被设置于与所述支承部相比靠所述目标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并对所述目标进行加热, 所述筐体具有通过所述排气单元而排出所述气体的排气口, 所述排气口被配置于所述进气口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支承部相比靠所述目标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处,作为所述进气口而设置有上游侧进气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被配置于连结所述上游侧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的直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吸附单元,所述吸附单元通过从所述支承面的相反侧对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支承面上开口的抽吸孔内进行抽吸,从而对位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目标进行吸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支承部,其具有对目标进行支承的支承面;液体喷射头,其从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向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目标喷射液体;筐体,其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对置的壁部上设置有所述支承部,并且从外部吸入气体的进气口被形成于,在与所述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相比从所述液体喷射头离开的位置处;排气单元,其从所述筐体的内侧排出气体。
文档编号B41J2/01GK202826726SQ201220450389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7日
发明者鳥越安英, 宫沢弘, 飯島貴幸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