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装置,即使在从面板与主体之间的间隙浸入了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内置于面板和主体中的基板破损的可能性。该装置具有:面板(70),具有开口(86);面板控制基板(72),设置在面板的内部空间;框体(14),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面板;装置控制基板(71),设置在框体的内部空间;隔壁(83),配置在开口与装置控制基板之间的框体的内部空间;线缆(87),插通于开口且经过与隔壁的上端相比的上侧,连接两基板(71、72);以及保持部(84),配置在开口(86)与隔壁(83)之间的框体(14)的内部空间,以开口与隔壁之间的线缆(87)的下端相比于开口或隔壁的上端的至少一方成为下侧的方式保持线缆。
【专利说明】电子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主体、和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在主体上的面板的电子装置。在主体中内置有装置控制基板,在面板中内置有面板控制基板。并且,主体的装置控制基板与面板的面板控制基板通过线缆连接。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打印机、扫描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电子装置上具备面板。该面板在动作信息的显示和动作指示的输入等中使用。作为该面板的操作手法,可以设想以下的情况。即,从电子装置的上面侧进行操作的情况、和从电子装置的正面侧进行操作的情况。因此,在很多电子装置中,面板被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在电子装置的主体上。
[0003]在电子装置的主体中,内置有用于对电子装置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装置控制基板。另一方面,在电子装置的面板中,内置有用于对动作信息的显示和动作指示的输入进行控制的面板控制基板。并且,装置控制基板与面板控制基板彼此连接。此时,为了使该连接不会由于面板相对于主体的转动而被切断,装置控制基板与面板控制基板通过柔性扁平线缆(FFC)等具有可挠性的线缆而连接。作为如上所述的电子装置的一例的电子设备,公开在专利文献1。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5837号公报
[0007]如上所述,面板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因此,在电子装置中,在面板与主体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当从该间隙浸入液体时,液体顺着线缆而到达面板控制基板和装置控制基板。其结果,存在面板控制基板和装置控制基板由于液体所引起的短路而破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子装置:即使在从面板与主体之间的间隙浸入了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内置在面板中的面板控制基板和内置在主体中的装置控制基板破损的可能性。
[0009](I)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具有:面板,具有内部空间和通向该内部空间的开口 ;面板控制基板,设置在上述面板的内部空间,对装置的动作信息的显示或装置的动作指示的输入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主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上述面板;装置控制基板,设置在上述主体的内部空间,对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隔壁,配置在上述开口与上述装置控制基板之间的上述主体的内部空间;线缆,该线缆的一端与上述面板控制基板连接,另一端与上述装置控制基板连接,插通于上述开口,且在该线缆的与上述开口相比的另一端侧经过上述隔壁的上端的上侧;以及保持部,配置在上述开口与上述隔壁之间的上述主体的内部空间,以上述开口与上述隔壁之间的上述线缆的下端相比上述开口或上述隔壁的上端的至少一方成为下侧的方式,保持上述线缆。[0010]根据该结构,在开口与隔壁之间,线缆比开口或隔壁的上端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下方。另外,从面板控制基板延伸的线缆经开口和隔壁的上侧,到达装置控制基板。
[0011]因此,根据该结构,在开口与隔壁之间的线缆的下端比开口配置在下方的情况下,即使液体浸入到开口与隔壁之间,液体想要沿着线缆到达面板控制基板则不得不向上流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接触面板控制基板的可能性。另外,在开口与隔壁之间的线缆的下端比隔壁的上端配置在下方的情况下,即使液体浸入到开口与隔壁之间,液体想要沿着线缆到达装置控制基板则不得不向上流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接触面板控制基板的可能性。
[0012](2)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具有排出部,该排出部设置在上述保持部的下方,将液体向装置的外部排出。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流入内部空间的液体存积该内部空间。
[0013](3)上述面板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覆盖从上述开口向上述装置控制基板延伸的上述线缆的上侧,在与上述线缆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端部侧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
[0014]根据该结构,由于倾斜部覆盖线缆的上侧,因此在液体从面板的上侧落下来时,能够降低该液体附着在线缆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倾斜部以端部侧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在液体从面板的上侧落下时,能够使该液体避开线缆且向下侧流动。
[0015](4)上述线缆以经过与上述面板的转动轴相同的轴的方式配线。
[0016]在面板转动时,与面板的转动轴同轴的位置的移动量比从该同轴的线分开的位置的移动量小。在该结构中,线缆是以经过与面板转动时的移动量小的转动轴相同的轴的方式配线。由此,根据该结构,在面板转动时,能够降低线缆很大地移动的可能性。
[0017](5)上述保持部是设置在上述主体并向下延伸的壁状部件,上述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具有连接上述壁状部件的第I面与该第I面的背侧的第2面之间的弯曲形状。
[0018]根据该结构,由于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为弯曲形状,因此能够降低在线缆与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抵接时线缆破损的可能性。
[0019](6)在上述保持部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肋。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执行保持部与主体的一体成型。
[0020](7)上述主体具有:支撑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上述面板;以及框体部,安装有上述支撑部,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上述装置控制基板,上述保持部设置在上述支撑部上。
[0021]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单独制造支撑部和框体部,因此即使主体作为整体具有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制造主体。
[0022](8)上述隔壁设置在上述主体并向上延伸,上述隔壁的延伸前端部具有连接上述隔壁的第3面与该第3面的背侧的第4面之间的弯曲形状。
[0023]根据该结构,由于隔壁的延伸前端部为弯曲形状,因此能够降低在线缆与隔壁的延伸前端部抵接时线缆破损的可能性。
[0024](9)上述主体具有:支撑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上述面板;以及框体部,安装有上述支撑部,与该支撑部一起支撑上述面板,在内部空间配置有上述装置控制基板,上述保持部设置在上述支撑部上,上述隔壁设置在上述框体部上。
[0025]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单独地制造支撑部和框体部,因此即使主体作为整体具有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制造主体。
[0026](10)上述线缆以被上述隔壁和上述保持部夹着的状态配线。
[0027]根据该结构,线缆被固定在通过隔壁和保持部而夹入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面板转动的情况下,线缆在该位置处不会相对于隔壁和保持部滑动接触且不发生摩擦。由此,能够降低线缆由于该摩擦而破损的可能性。
[0028]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液体浸入到开口与隔壁之间,液体想要到达面板控制基板和装置控制基板则不得不向上流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接触面板控制基板和装置控制基板的可能性。由此,即使从面板与主体之间的间隙浸入了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内置在面板中的面板控制基板和内置在主体中的装置控制基板破损的可能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 (A)、l (B)是图像记录装置10的立体图,在图1 (A)中示出面板70大致沿着框体14的前表面的状态,在图1 (B)中示出面板70从图1 (A)的状态倾斜的状态。
[0030]在图2 (A)中示出从后方观察了面板70的立体图,在图2 (B)中示出面板70的后视图。
[0031]图3 (A)、3 (B)是示出线缆87插通于开口 86的状态的面板70的图,在图3 (A)中示出从后方观察了面板70的立体图,在图3 (B)中示出面板70的后视图。
[0032]图4是示出配置在第I框体73上的装置控制基板71及其周边部的立体图。
[0033]图5是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的立体图。
[0034]图6是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的主视图。
[0035]图7是从下方观察了第2框体74的立体图。
[0036]图8是示出面板70和该面板70的配置位置周边的框体14的纵向剖视图。
[0037]图9是第3框体75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当然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设置成能够使用复合机10的状态(图1 (A)的状态)作为基准定义了上下方向7。另外,将设置有复合机10的开口 13的一侧作为近前侧(正面)而定义了前后方向8。而且,从近前侧(正面)观察复合机10而定义了左右方向9。另外,在以下的各部件的说明中,在该各部件组装到复合机10的状态下,定义了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以及左右方向9。
[0039][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0040]如图1 (A)、l (B)所示,复合机10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的一例)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具有框体14 (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的一例)、面板70。框体14在其正面形成有开口 13。
[0041]在框体14的内部配置有供纸托盘20、多个辊对(未图示)、记录部(未图示)等。供纸托盘20能够从框体14的开口 13在前后方向8上插拔且在内部容纳有记录用纸。多个辊对使容纳在供纸托盘20的记录用纸沿着传送路径(未图示)传送。记录部对在传送路径上传送的记录用纸记录图像。另外,记录部通过喷墨打印记录方式、电子照相方式等公知的方法在记录用纸上记录图像。
[0042]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用纸排出到在供纸托盘20的上侧设置的排纸托盘21,载置在排纸托盘21上。另外,排纸托盘21是在供纸托盘20的上侧与供纸托盘20重叠设置,与供纸托盘20 —体地插拔于开口 13。
[0043][框体 14]
[0044]如图1 (A)、l (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14具有第I框体73、第2框体74、第3框体75(参照图5)。第I框体73和第3框体75是本实用新型的框体部的一例。第2框体7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一例。
[0045]第I框体73是占据框体14的大部分的主体部分,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在正面形成有上述开口 13。第I框体73具有内部空间,在该内部空间上配置有上述辊对和记录部、以及后述的装置控制基板71。
[0046]第2框体74安装在第I框体73的前侧且上侧。详细地讲,第2框体74通过形成于图5?图7所示的第2框体74上的连接部69与形成于第I框体73的突起(未图示)嵌合而螺纹固定,从而安装在第I框体73上。
[0047]如图5所示,关于第2框体74,后侧大致沿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延伸,在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向下方倾斜。由此,第2框体74的前侧相比于第2框体的后侧位于下侧。
[0048]在第2框体74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中的向下方倾斜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 76。开口 76形成在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在构成开口 76的左侧面77和右侧面78上形成有上侧缘部79。
[0049]第3框体75嵌入到第2框体74的开口 76。也就是说,第3框体75安装在第2框体74上。当进行详述时,形成于第2框体74的开口 76上侧的边缘附近的突起67(参照图7),与形成在第3框体75上侧的孔68 (参照图5和图6)嵌合,从而第3框体75嵌入到第2框体74的开口 76。
[0050]第3框体75具有下侧缘部59。在第3框体75安装在第2框体74上的状态下,下侧缘部59设置在与上侧缘部79嵌合的位置上。在通过上侧缘部79与下侧缘部59之间的嵌合而形成的开口上,插通有后述的面板70的轴80 (参照图2 (A)、2 (B))。由此,面板70转动。也就是说,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可转动地支撑后述的面板70。
[0051]以上,在图5所示的第2框体74的开口 76中的上侧,配置有从图2 (A)、2 (B)所示的面板70的后表面81突出的凸部82。另外,在图5所示的第2框体74的开口 76中的下侧,嵌入有图5所示的第3框体75。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当在第2框体74的开口 76上配置有面板70且嵌入有第3框体75的状态下,面板70的凸部82位于第3框体75的上侧。
[0052]如图4和图8所示,装置控制基板71配置在第I框体73的内部空间中的前部、上部、且左部。也就是说,装置控制基板71配置在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的配置位置的附近。详细地讲,装置控制基板71配置成其前端部成为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的下方。
[0053]虽然未在图4中示出,但是在装置控制基板71上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等。装置控制基板71与电动机、传感器、记录部、后述的面板控制基板72等连接。电动机对上述辊对和记录部进行驱动。传感器检测配置在传送路径上的记录用纸。装置控制基板71对复合机10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地讲,装置控制基板71使构成辊对的辊子驱动而使容纳在供纸托盘20的记录用纸传送,控制记录部而在该记录用纸上记录图像。
[0054]另外,在第3框体75上设置有后述的隔壁83,在第2框体74上设置有后述的保持部84。[0055][面板70]
[0056]如图1 (A)、I (B)所示,面板70安装在复合机10的前部且上部。如图2 (A)、2(B)所示,面板70为大致平板形状的部件。在面板70的前表面排列有触控面板单元85 (参照图1 (A)、l (B))和操作键17等。另外,在面板70的后表面81的中央部上形成有凸部82。
[0057]面板70的轴80从凸部82的右端和左端分别向右向和左向延伸。如上所述,面板70通过将轴80插通于由上侧缘部79 (参照图5)和下侧缘部59 (图5参照)形成的开口而安装到第2框体74。由此,面板70通过第2框体74而以能够将轴80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另外,在面板70和第2框体74上设置有公知的倾斜机构(未图示)等。由此,面板70通过第2框体74而保持在预先设定的转动位置。
[0058]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70在图1 (A)所示的位置与图1 (B)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图1 (A)所示的位置为面板70的前表面大致沿着框体14的前表面的位置。图1 (B)所示的位置为以面板70的下端相比于面板70的上端位于前侧的方式相对于框体14的前表面倾斜的位置。
[0059]面板70具有内部空间。如图8所示,在该内部空间配置有面板控制基板72。虽然未在图8中示出,但是与装置控制基板71同样,在面板控制基板72上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等。面板控制基板72与上述触控面板单元85、操作键17、以及装置控制基板71连接。另夕卜,面板控制基板72和装置控制基板71通过后述的线缆87 (参照图4)而连接。
[0060]用户按压或接触触控面板单元85或操作键17,从而对于复合机10的动作指示从触控面板单元85或操作键17传递到面板控制基板72。并且,面板控制基板72将该动作指示输出到装置控制基板71。装置控制基板71根据该动作指示对复合机10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面板控制基板72对复合机10的动作指示的输入进行控制。
[0061]另外,当面板控制基板72从装置控制基板71接受使动作信息显示在触控面板单元85上的主旨的命令时,将该命令输出到触控面板单元85。在触控面板单元85上显示基于该命令的动作信息。也就是说,面板控制基板72对复合机10的动作信息的显示进行控制。
[00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控制基板72对复合机10的动作指示的输入和复合机10的动作信息的显示双方进行控制。但是,面板控制基板72也可以对该输入和该显示中的任意一个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面板控制基板72对该输入和该显示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0063]如图2 (A)、2 (B)所示,在凸部82的后侧形成有开口 86。开口 86形成在左右方向9中的凸部82的左侧。也就是说,开口 86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靠近装置控制基板71的位置。开口 86通向面板70的内部空间。另外,在面板70安装到复合机10的状态下,开口86朝向第I框体73侧。也就是说,面板70的内部空间与框体14的内部空间通过开口 86而连通。
[0064]上板88 (本实用新型的倾斜部的一例)、侧板89、以及下板90从凸部82的后表面突出。开口 86通过上板88的后侧端缘、侧板89的后侧端缘、下板90的后侧端缘而形成。此处,如图3 (A)、3 (B)所示,连接面板控制基板72与装置控制基板71的线缆87,经由开口 86从面板70的内部空间向框体14的内部空间、也就是说向装置控制基板71延伸。也就是说,线缆87在开口 86中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由此,上板88覆盖线缆87的上侧。另夕卜,下板90从下方支撑线缆87。关于线缆87,将在后表面详述。
[0065]另外,关于上板88,左右方向9 (与开口 86中的作为线缆87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8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相比于端部成为上侧。也就是说,上板88从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起在右侧以某程度向下侧倾斜,且从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起在左侧以某程度向下侧倾斜。
[0066][隔壁83]
[0067]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3框体75上形成有隔壁83。隔壁83由从构成第3框体75的底部91的后端部向上竖立设置的壁部61构成。
[0068]如图8所示,在第3框体75和面板70安装在第2框体74上、且第2框体74安装在第I框体73上的状态下,隔壁83的壁部61的上方被第2框体74覆盖。隔壁83的壁部61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被框体14包围。另外,隔壁83的壁部61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不从框体14形成的空间突出。即,隔壁83位于框体14的内部空间。另外,在该状态下,隔壁83的壁部61位于形成在面板70上的开口86的大致下方。另外,在该状态下,隔壁83的壁部61位于配置在第I框体73上的装置控制基板71的前端部的大致上方。也就是说,隔壁83配置在开口 86与装置控制基板71之间的框体14的内部空间。另外,第3框体75具有以覆盖装置控制基板71的前侧部分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的底部91。底部91配置在从装置控制基板71的前侧部分的上方到装置控制基板71的前方为止的整个区域。
[0069]壁部61是前后方向8的长度比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的长度短的板状的壁。并且,如图8所示,壁部61的最上部、也就是延伸前端部57为向上凸的弯曲形状。也就是说,壁部61的前表面92 (本实用新型的第3面的一例)与壁部61的后表面93 (本实用新型的第4面的一例)以弯曲状连接。壁部61的后表面93为前表面92的背面。
[0070][保持部84]
[0071]如图5?图7所示,在第2框体74上形成有保持部84。保持部84是从第2框体74的上部板60的背面向下方向延伸的壁状的部件。详细地讲,保持部84形成在第2框体74的开口 76上侧的边缘附近。
[0072]如图8所示,在第3框体75和面板70安装在第2框体74上、且第2框体74安装在第I框体73上的状态下,保持部84的上方被第2框体74的上部板60覆盖。保持部84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被框体14包围。另外,保持部84在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以及上下方向7上,不从框体14形成的空间突出。即,保持部84位于框体14的内部空间。另外,在该状态下,保持部84位于形成在面板70上的开口 86的后方。另夕卜,在该状态下,保持部84位于形成在第3框体75上的隔壁83的壁部61的前方,并位于第3框体75的底部91的上方。也就是说,保持部84配置在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的框体14的内部空间。另外,在该状态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相比于形成开口 86的下端缘的下板90位于下方,而且相比于隔壁83的上端、也就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端位于下方。
[0073]保持部84是前后方向8的长度比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的长度短的板状的壁。并且,如图8所示,保持部84的最下部、也就是延伸前端部58为向下凸的弯曲形状。也就是说,保持部84的前表面94 (本实用新型的第I面的一例)与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 (本实用新型的第2面的一例)以弯曲状连接。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为前表面94的背面。
[0074]如图5?图7所示,在保持部84的前表面94上形成有肋96。肋96是沿着上下方向7而延伸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五个肋96。各肋96在左右方向9上隔开一定的间隔而设置。另外,肋96的数量不限于五个。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84上至少形成有一个肋96。当然,在保持部84上没有必要一定形成有肋96。
[0075][基于线缆87的装置控制基板71与面板控制基板72的连接]
[0076]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87为柔性扁平线缆。另外,关于线缆87,只要是能够在复合机10的内部弯曲的同时进行配线,则不限于柔性扁平线缆。
[0077]如图8所示,线缆87的一端与安装在面板控制基板72上的连接器97连接。另外,线缆87的另一端与安装在装置控制基板71上的连接器98连接。也就是说,线缆87的一端与面板控制基板72连接,另一端与装置控制基板71连接。
[0078]从面板控制基板72的连接器97大致向后方向延伸的线缆87,经过从面板70的后表面81突出的凸部82的内部空间。线缆87在凸部82的内部空间中以经过面板70的转动轴的方式配线。此处,面板70的转动轴为将从面板70的凸部82的右端和左端延伸的两个轴80连接的假想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87以经过面板70的转动轴的方式,在凸部82的内部空间,通过止动部件99而被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件99为用于去除线缆87的噪音的芯。止动部件99在与面板70内的肋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支架,以线缆87经过转动轴的方式被定位。
[0079]如图3 (A)、3 (B)和图8所示,从线缆87的转动轴上大致向后方向延伸的线缆87插通开口 86。
[0080]如图8所示,线缆87在开口 86与保持部84之间向下侧弯曲。由此,在开口 86的附近大致向后延伸的线缆87的延伸朝向变化为大致向下的延伸朝向。
[0081]在开口 86的后侧附近弯曲的线缆87,在上下方向7上,在沿着保持部84的前表面94比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还要延伸到下侧为止之后,向上侧弯曲。具体地讲,线缆87以沿着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弯曲。
[0082]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87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并且以沿着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弯曲。如上所述,在第3框体75和面板70安装在第2框体74上、且第2框体74安装在第I框体73上的状态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相比于形成开口 86的下端缘的下板90位于下方。而且,在该状态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相比于隔壁83的上端、也就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端位于下方。也就是说,保持部84以面板70的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的线缆87的下端,相比于开口 86的下端和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成为下侧的方式,保持线缆87。
[008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3框体75和面板70安装在第2框体74上、且第2框体74安装在第I框体73上的状态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下端相比于形成开口86的下端缘的下板90位于下方。而且,在该状态下,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下端相比于隔壁83的上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端)位于下方。但是,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也可以相比于开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一方位于下方。并且,此时,保持部84以面板70的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的线缆87的下端相比于开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一方成为下侧的方式保持线缆87。[0084]也就是说,保持部84以相比于开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中的至少一方成为下侧的方式保持线缆87。
[008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87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并且以沿着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弯曲,但是线缆87也可以不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而以沿着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的方式弯曲。此时,如后所述,线缆87如果在通过隔壁61的壁部61和保持部84夹入的状态下配线,则线缆87即使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分开,也能够通过保持部84和壁部61而保持在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分开的位置上。
[0086]以沿着保持部84的延伸如端部58的方式弯曲的线缆87,在上下方向7上,在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和壁部61的前表面92之间,在沿着后表面95和前表面92比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延伸到上侧之后,向下侧弯曲。具体地讲,线缆87以沿着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弯曲。
[0087]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87在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开的状态下,以沿着作为弯曲形状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弯曲。也就是说,线缆87在该线缆87的与面板70的开口 86相比的另一端侧(与装置控制基板71连接的一侧),经过相比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侧。此时,如后所述,如果线缆87在通过隔壁83的壁部61和保持部84夹入的状态下配线,则线缆87即使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开,也能够通过保持部84和壁部61而保持在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开的位置上。
[008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线缆87是以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开的状态下以沿着弯曲形状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弯曲,但是线缆87也可以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抵接并弯曲。
[0089]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87是在通过保持部84的后表面95和隔壁83的前表面92夹入的状态下配线。由此,即使线缆87如上所述处于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和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分开而配线的状态,也能够通过保持部84和隔壁83而保持该状态。
[0090]以沿着具有弯曲形状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方式弯曲的线缆87,在上下方向7上,在隔壁83的后表面93的后方向下配线到装置控制基板71的连接器98。
[0091][排出部66]
[0092]如图9所示,在第3框体75上形成有将从面板70与第2框体74之间的间隙62(参照图8)流到框体14的内部空间的液体排出到复合机10的外部的排出部66。
[0093]排出部66构成第3框体75。而且,排出部66由底面65、细槽部64A、细槽部64B、排出口 63构成。底面65位于作为隔壁83的一部分的底部91中的、与壁部61的前表面92在左右方向9上相同的位置。细槽部64A与底面65连续并从该底面65的右侧向前侧延伸设置。细槽部64B从细槽部64A的前侧端向右侧延伸设置。排出口 63与细槽部64B连续,向下方开口。另外,底面65A与细槽部64B水平,细槽部64A倾斜成越朝向前侧越成为下方。
[0094]由此,从间隙62 (参照图8)流到框体14的内部空间的液体落到底面65。并且,落到底面65的液体沿着细槽部64A和细槽部64B而导入到排出口 63。到达排出口 63的液体,通过排出口 63而排出到复合机10的外部。
[0095][实施方式的效果]
[0096]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线缆87相比于开口 86或隔壁83的上端(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下方。另外,从面板控制基板72延伸的线缆87,经由开口 86和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上侧,到达装置控制基板71。
[0097]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的线缆87的下端相比于开口 86配置在下方的情况下,即使液体浸入到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液体想要沿着线缆87而到达面板控制基板72,则液体不得不向上流动。因此,液体与面板控制基板72接触的可能性变低。另外,在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的线缆87的下端相比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配置在下方的情况下,即使液体浸入到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液体想要沿着线缆87而到达装置控制基板71,则液体不得不向上流动。因此,液体与装置控制基板71接触的可能性变低。由此,即使在液体从面板70与框体14之间的间隙浸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内置于面板70中的面板控制基板72和内置于框体14中的装置控制基板71破损的可能性。
[009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有排出部66,因此能够防止流到框体14的内部空间的液体存积在该内部空间。
[009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上板88覆盖线缆87的上侧,因此在液体从面板70的上侧落下时,能够降低该液体附着在线缆87上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上板88以端部侧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在液体从面板70的上侧落下时,能够使该液体避开线缆70且向下侧流动。
[0100]另外,当面板70转动时,与面板70的转动轴同轴的位置的移动量,比从该同轴的线分开的位置的移动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87以经过与面板70转动时的移动量小的转动轴相同的轴的方式配线。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面板70转动时,能够降低线缆87很大地移动的可能性。
[0101]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具有弯曲形状,因此能够降低线缆87与保持部84的延伸前端部58抵接时线缆87破损的可能性。
[010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保持部84上形成有肋96,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保持部84与第2框体74的一体成型。
[0103]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隔壁83中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具有弯曲形状,因此能够降低线缆87与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抵接时线缆87破损的可能性。
[010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单独制造构成框体14的第I框体73、第2框体74、以及第3框体75,因此即使框体14作为整体具有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制造框体14。
[010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线缆87被固定在通过隔壁83的壁部61和保持部84而夹入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面板70转动的情况下,线缆87也不会在该位置上与壁部61和保持部84滑动接触且不产生摩擦。由此,能够降低线缆87由于该摩擦而断线的可能性。
[0106][变形例I]
[010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体14具有第I框体73、第2框体74、第3框体75,通过组合这些三个框体73、74、75而构成框体14。但是,框体14也可以通过两个以下的框体的组合或四个以上的框体的组合构成。
[0108]例如,框体14也可以构成为一个部件,也就是说第I框体73、第2框体74、第3框体75构成为一体。此时,框体1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一例且也是框体部的一例。
[0109]另外,作为其他的例子,框体14也可以具有由第I框体73、第2框体74以及第3框体75 —体构成的框体。此时,隔壁83和保持部84设置在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构成为一体的框体上。另外,此时,第I框体73为本实用新型的框体部的一例,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构成为一体的框体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一例。另外,此时,框体14具有:将面板70的框体(第2框体74和第3框体75构成为一体的框体);以及在内部空间配置有装置控制基板71的第I框体73,保持部84设置在将面板70可转动地支撑的框体上。
[0110]根据变形例1,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由于能够将框体14分成多个框体而单独制造,因此即使框体14作为整体具有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制造框体14。
[0111][变形例2]
[01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84是从第2框体74的上部板60的背面向下延伸的壁状的部件。但是,关于保持部84,只要以将面板70的开口 86与隔壁83之间的线缆87的下端相比于开口 86或隔壁83的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成为下侧的方式保持线缆87,则不限定于壁状的部件。
[0113]例如,保持部84也可以是在相比于开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的下方,沿左右方向9延伸设置的棒状的部件。此时,线缆87以经过该棒状的部件的下侧的方式配线。另外,线缆87也可以与该棒状的部件抵接,也可以不抵接。线缆87,在不与该棒状的部件抵接时,优选保持在通过单独部件配线的位置。
[0114]另外,例如,关于保持部84,相比于开口 86或壁部61的延伸前端部57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下方,也可以是从上下夹着线缆87从而能够钩挂线缆87的钩挂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面板,具有内部空间和通向该内部空间的开口; 面板控制基板,设置在上述面板的内部空间,对装置的动作信息的显示或装置的动作指示的输入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 主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上述面板; 装置控制基板,设置在上述主体的内部空间,对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隔壁,配置在上述开口与上述装置控制基板之间的上述主体的内部空间;线缆,该线缆的一端与上述面板控制基板连接,另一端与上述装置控制基板连接,插通于上述开口,且在该线缆的与上述开口相比的另一端侧经过上述隔壁的上端的上侧;以及保持部,配置在上述开口与上述隔壁之间的上述主体的内部空间,以上述开口与上述隔壁之间的上述线缆的下端相比上述开口或上述隔壁的上端的至少一方成为下侧的方式,保持上述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装置具有排出部,该排出部设置在上述保持部的下方,将液体向装置的外部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板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覆盖从上述开口向上述装置控制基板延伸的上述线缆的上侧,在与上述线缆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端部侧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缆以经过与上述面板的转动轴相同的轴的方式配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是设置在上述主体并向下延伸的壁状部件, 上述保持部的延伸前端部具有连接上述壁状部件的第I面与该第I面的背侧的第2面之间的弯曲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持部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具有:支撑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上述面板;以及框体部,安装有上述支撑部,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上述装置控制基板, 上述保持部设置在上述支撑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壁设置在上述主体并向上延伸, 上述隔壁的延伸前端部具有连接上述隔壁的第3面与该第3面的背侧的第4面之间的弯曲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具有:支撑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上述面板;以及框体部,安装有上述支撑部,与该支撑部一起支撑上述面板,在内部空间配置有上述装置控制基板, 上述保持部设置在上述支撑部上, 上述隔壁设置在上述框体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缆以被上述 隔壁和上述保持部夹着的状态配线。
【文档编号】B41J2/01GK203705823SQ201320766046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和田朋广, 西村阳一郎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