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方法

文档序号:250576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具体涉及在硬的非吸收性底衬例如玻璃上进行网板印刷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硬的非吸收性网板印刷的底衬和用于在这种底衬上进行印刷的网板。
背景技术
车窗通常沿其外周边缘印刷有所谓模糊带。这些带是不透明的,通常黑的,它可以覆盖位于车窗四周边缘下面的粗糙的车身部分、导线等,或者它也有助于防止使车窗和车身粘接在一起的粘合剂不受到紫外线的老化作用。
通常用丝的网板印刷法在车窗上进行印刷。网板可制作成选择性地渗透油墨。开口的渗透油墨的区域相当于要在玻璃上印刷的图案例如模糊带。
制作印刷网板需要在通常用铝作的框架上绷紧一个纺织品例如聚酯织品。可以用照相法进行屏蔽。在一种照相法中,网板用手或者用机器涂上光敏乳剂。此后,将图模采用例如真空固定法固定在网板上。该图模呈透明软片形式,采用例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和印刷出来。透明软片具有对应于所需印刷图案的掩蔽不透明区。因此在随后使网板曝光时,该掩蔽区便可防止光线照到下面的乳剂层上。该未曝光的乳剂仍然是软的,可以用温水流冲去,只剩下下面开口的可透过油墨的纤维织品。而曝光的乳剂则变硬,使得涂有乳剂的织品不渗透墨水。因此网板最后变成,除对应于所需印制图案的区域以外的所有区域均是不透过油墨的。
在车窗上印制模糊带通常是生产车窗工艺的一部分,在进行弯曲和韧化处理或层压之前进行。在印刷机中,网板水平地浮悬在玻璃上方。该印刷机具有满溢式涂墨器和橡皮滚子,此二者均需横过网板。在第一次横过时,满溢式涂墨机在网板上涂上油墨,在另一次横过时,橡皮滚子对网板施力,使其与玻璃形成线接触。在开口的网板区域接触时便将所带的油墨转印到下面的玻璃上。开始,油墨以分立的小柱形式转印到玻璃上,每个小柱对应于网板网孔上各别孔所带的油墨点。随后,分立的小柱扩散和融合到其相邻区域,形成连续的墨层。然后固化和干燥该墨层。
近来车辆设计者逐渐倾向于使车窗露出更多的边缘,这又对车窗制造商提出了要更靠近车窗边缘进行印刷的要求。然而要在边缘上进行印刷有许多困难。例如印刷网板和玻璃对不准或玻璃尺寸的变化将造成网板上的油墨转印到玻璃边缘上或油墨可能扩散到边缘上。出于美观的原因这两种情况都不希望出现,因为过量的油墨可能导致玻璃韧性下降。避免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使模糊带印在偏离边缘的地方。但是这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方法,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会在模糊带边缘和玻璃边缘之间造成明显的间隙。
已提出在边缘上进行印刷的其它方法,但这些方法一般都需要复杂的特殊装置,而且加工时间长。例如在EP507643中提出,在玻璃四周放一个延伸片,以便在越过边缘处便印在延伸片上,然后在等油墨干后除去延伸片。因此需要解决在边缘上进行印刷的问题,而这种印刷又不涉及复杂的或较长时间的处理。
发明概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用网板在硬的非吸收性底衬上进行网板印刷的方法,该网板至少具有一个可透过油墨的区域,其中在印刷期间网板放置底衬的上方,而可透过油墨的区域超过底衬的边缘,其特征在于,接触靠近上述边缘底衬区域的那部分上述透过油墨区域具有较小的油墨透过量。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采用标准印刷机在底衬上进行印刷,一直印到其边缘,但不印在边缘上。油墨只从接触底衬表面的油墨透过区域透过。因为接触靠近底衬边缘区域的部分网板具有较少的油墨透过量,所以只有有限的油墨转印在该区域上其转印的油墨量经过仔细计算,使得该油墨足以形成连续的油墨层,但却不能扩散到底衬的边缘上。
除能够特别地一直印刷到底衬的边缘而外,本发明的方法还允许网板和底衬具有的一定程度的对齐误差。在网板上具有较少的油墨透过量意味着增加了网板配置在底衬上方以及底衬尺寸变化的公差。只要边缘,直到预定要进行印刷的边缘位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下面,印刷总可以印到边缘,但不超出边缘。适当地计算穿过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便可作到这一点。因此对齐误差的距离可以达到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宽度,而印刷仍可达到边缘。当在底衬上围绕一个孔进行印刷时这是一个特别有用的特征,例如当底衬是车的侧窗时,通常需要形成一孔来容放车身紧固件,这些孔周围区域通常需要印刷,该印刷区域必需伸到孔的边缘。
在优选实施例中,油墨透过量横向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发生变化。
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还最好随离开网板其余透过油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另外,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最好由那部分网板上所涂乳剂的面积确定。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可以由乳剂点覆盖,为使透过量横向于该部分发生变化,使这些乳剂点的直径随离开网板其余油墨透过区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网板网孔的类型和/或油墨的型号也可以决定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用上述方法在其上进行印刷的硬的非吸收性底衬。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上述方法中使用的网板。
本发明还附加地提供一种用于在硬的非吸收性底衬上进行印刷的网板,该网板包括至少一个可透过油墨的区域,其中,当印刷期间把网板放在底衬的上方时油墨透过区域超过底衬的边缘,其特征在于,上述一部分油墨透过区域具有较少油墨透过量,在印刷期间,上述部分接触底衬的边缘区域。
附1是用本发明的方法印刷完的车窗的平面图;图2是沿

图1的II-II线穿过车窗外边缘截取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是用在本发明方法中的印刷网板的示意部分横截面图,该网板相对于图1所示待印车窗位于预备印刷的位置;图4是示意的部分截面图,示出图1的车窗在印刷期间在油墨已从印刷网板转印到车窗表面上的最初状态;图5是类似于图4的示意的部分横截面图,示出印完后经过相当时间的状态;图6是用于生产图3所示类型网板的图模的平面图,该图模包括曝光部分的点式图案。
最佳方式图1示出车辆的前车窗1,该车窗已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沿其外周边缘2印上黑色的模糊带4。该带为40mm宽,该带完全越过边缘2,一直伸到车窗1的外周边缘6,但没有印到该边缘6上。
图2示出窗1的外周边缘2的横截面图。模糊带4的厚度在横方向是变化的。在远离边缘6处带4的厚度是大体相同的,但在靠近边缘6的区域E,带4逐渐变薄,对着边缘6其厚度逐渐减小。该边缘区域E仅约3~5mm宽(在图中为清楚起见以过分放大的方式示出),所以裸眼难以察觉由于带边缘厚度减小而造成的颜色密度的差别。如下所述,改变常规印刷网板的结构便可以形成这种厚度变化。
如上所述,常规印刷网板具有两个显著不同的区域透过油墨的区域和不透过油墨的区域,或者换言之,透过油墨的量为一定均匀值的区域和完全不透过油墨的区域。然而供本发明使用的网板中,网板的透过区域还可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具有最大的油墨透过量,而另一部分具有较少的油墨透过量。油墨透过量决定于特定部分有多大面积涂有乳剂即特定部分面积中有多大比例涂有乳剂;选择的网孔,即使用的网孔大小如何;以及选择的油墨,不同的油墨其密度和粘度各不相同;因此,控制以下因素便可以改变任何一部分的油墨透过量,即控制在该部分由乳剂掩蔽的合并的孔的数目;开口的孔的尺寸,该尺寸取决于所用网孔和/或任何由乳剂部分掩蔽的网孔的尺寸;和/或透过这些孔的油墨的类型。
图3示出用在本发明方法中的多孔印刷网板10,该网板用于沿车窗1的外周边缘印刷模糊带。该网板10具有聚酯网12,该网由在其间形成孔18的交织的经线和纬线14、16构成。该网板10分成三个区域区域A和C,该区域不渗透油墨,油墨透过量为零;区域B,该区域渗透油墨。区域B对应于待印刷的带,它沿纵向进一步再分为两部分部分X,具有最大的油墨透过量;部分Y,具有较少的油墨透过量。任何区域或部分的油墨透过量部分地取决于孔18的尺寸以及在那个区域中由乳剂掩蔽孔18的程度。在不渗透区域A和C中所有孔18均由一层乳剂20掩蔽,没有一点油墨透过网12。而在渗透部分X,所有的孔18未被掩蔽,而是开口的,可以透过油墨,在较少透过量部分Y,有些孔18是掩蔽的,有些孔是开口的,有些孔部分被掩蔽。因此在部分Y中,能够透过油墨的孔18只是开口的或部分开口(部分掩蔽的)的那些孔。因而总的效果是,Y部分单位面积透过的油墨不如部分X那么多。另外,Y部分的油墨透过量沿横向方向分成级别,与区域C相比越靠部分X,其透过量越大,因而在最大的油墨透过量部分X到油墨零透过量部分C之间有效地形成平滑过渡。改变横穿部分Y的乳剂涂层的量便可以作到这一点靠近部分C的乳剂20的涂层使得大部分的孔被掩蔽而不渗透油墨,同时在靠近X区域的被掩蔽孔18的比例逐渐减少。
在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Y上的乳剂涂层20是不连续的,而形成点阵200,即形成分立的乳剂柱,当从网板10的上面观看时,这些点基本上是圆的,而且每个点200掩蔽一个或多个孔18。这些点200沿其中心之间距离的方向上是等距间隔开的,但在横过Y的方向上其尺寸是变化的在最靠近C处,点200的直径相当大(大到在很靠近C的区域这些点汇合成连续的涂层),因此很大比例的孔18被掩蔽。而越靠近部分X,则点变小,掩蔽较少的孔18。因此乳剂点导致Y部分具有较少的油墨透过量,这种透过量在从部分C到部分X的横方向逐渐增加。
图3示出在印刷图1所示四周模糊带4期间网板10相对窗1的相对位置(为清楚起见以过分放大的尺寸表示)。通过将油墨从要求的图案区域B转印到窗1上而印刷带4。印刷前将网板10悬挂在窗1上并对齐,使得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Y位于边缘区域E上,并超过边缘6。如上所述,涂加油墨时使油墨满盈地涂在网12的开口的孔和部分开口的孔18上,然后用橡皮滚子(未示出)对网12加力,使其与窗1的顶表面22形成线接触。当与带有油墨的一部分网接触时,油墨便通过其中沉积油墨点的各个孔18转印到窗表面22上。而油墨仍保持在未与窗表面22接触的网12的开口部分上,例如伸过边缘6的那部分Y区域。转印的墨斑24开始以分立的柱立于窗表面22(图4)上,随后该墨斑24扩散和融合到其近邻(图5),形成连续的墨层。所有X部分的孔都透过油墨,所以从X部分转印的墨斑24及其形成的柱其尺寸相同,形成大体均匀的间隔。另一方面,Y部分因其较少的透过量,因此只有较少的墨斑24,而且转印的墨斑具有更大的间隔,靠近区域C时该间隔增加。这导致由Y部分转印的墨柱扩散和融合形成不均匀厚度的墨层,靠近窗边缘6时该墨层变得更薄,在该边缘处各个墨柱也得扩散而与其近邻进一步融合(图2)。结果是,横过窗1四周边缘2形成连续的墨层(模糊带4)。然而,仅使网板10的较少油墨透过部分Y与边缘区域E接触意味着,与其它印刷的外周边缘2相比,较少的油墨量被转印到边缘区域E上。Y部分的较少的油墨透过量可以这样计算,使得有充分的油墨转印到边缘区域E,形成一直到边缘6的连续墨层,而在同时,转印的油墨又不足以扩散到边缘6上。
图6示出用于制备图3所示网板的图模。该图模是透明的塑料板30,该板带有对应于要印刷图案的掩模32,在这种情况下,该图案是车窗镶嵌外周的模糊带。制备掩模的方法是,先在CAD或其它系统上制成要求的图案,然后将该图案32印在塑料板30上。
图案32像网板10的透墨区域一样分成两个部分;部分V,该部分完全围绕和邻接图案32内周缘34,被致密地掩蔽;部分W完全围绕和邻接图案32的外周缘36,仅被部分地掩蔽。在致密掩蔽的地方,图模完全不透光。局部掩蔽部分W由印刷的圆点阵38构成。局部掩蔽部分W的光的透过率随点38的大小变化。点38均匀间隔开(点中心之间均匀间开),但最靠近内周边缘34的点38其直径大于最靠近外周边缘36的点的直径。因此穿过局部掩蔽部分的光的透过率横向增加。所以当将图模放在涂有乳剂的网板上并曝光时,致密掩蔽部分V便使位于其下乳剂不曝光,这样便形成具有油墨透过量的网板部分,而局部掩蔽部分则只允许光线通过不在印刷点下面的乳剂,这样便形成具有较小油墨透过量的网板部分,该油墨透过量随点的尺寸而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用网板在硬的非吸收性底衬上进行网板印刷的方法,该网板至少具有一个可渗透油墨的区域,其中,在印刷期间该网板位于底衬上方,可渗透油墨的区域超过底衬边缘,其特征在于,在印刷期间与邻接上述边缘的底衬区域接触的上述透过油墨的部分具有较少的油墨透过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油墨透过量横向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发生改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随离开网板其余透墨区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区域的油墨透过量由那部分网板上涂有的乳剂的面积决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涂有乳剂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乳剂点的直径随离开其余上述透墨区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还取决于网板的网的类型和/或油墨的类型。
8.一种已采用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印刷的硬的非吸收性底衬。
9.一种用在如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中的网板。
10.一种用于在硬的非吸收性底衬上进行印刷的网板,该网板包括至少一个可渗透油墨的区域,其中当印刷期间将网板置于底衬的上方时油墨透过区域超过底衬边缘,其特征在于,一部分上述油墨透过区域具有较少油墨透过量,上述部分在印刷期间与邻接上述边缘的底衬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板,其特征在于,油墨透过量横向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发生变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板,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随离开上述油墨渗透区其余部分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板,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取决于那部分网板涂有的乳剂的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网板,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涂有乳剂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板,其特征在于,乳剂点的直径随离开网板油墨透过区其余部分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网板,其特征在于,较少油墨透过量部分的油墨透过量还取决于网板所用网的类型和/或墨水的类型。
全文摘要
在硬的非吸收性底衬上进行网板印刷的方法使用一种网板,该网板具有油墨透过区,该区的图案对应于所要印的任何一种花样。区域B分成两部分(X和Y)。部分X具有通常的最大油墨透过量,而部分Y具有较少的油墨透过量。较少的油墨透过量部分Y的油墨透过量取决于该部分涂有不渗透油墨的乳剂的面积、网板中网孔的大小和所用油墨的类型。部分Y的油墨透过量随离开部分X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乳剂涂层呈点的形状,该点的直径随离开部分X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文档编号B41M1/12GK1187158SQ96194658
公开日1998年7月8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21日
发明者特伦斯·威廉·柯林斯 申请人:三层安全玻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