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伪标识物,特别是一种消费者可通过核对防伪信息进行真假鉴别的防伪标识物。
二背景技术:
目前,防伪技术的主流有首先是单纯的依靠材料技术的防伪技术,如激光防伪、油墨防伪(荧光、变温)、纸张防伪(水印、金属线、开窗跳线、纤维)、微缩防伪、网纹防伪、核径迹防伪、DNA油墨防伪等等,这些防伪技术主要从加工技术本身增加难度,寄希望于高筑壁垒来提高防伪效果,但是由于标识物加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批量的复制再加工,从理论上为造假者提供了机会,所以防伪效果短暂且效果不大;其次是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个性化防伪技术,代表技术是电码电话防伪技术,这种防伪技术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但是这种技术的最大缺陷就是一码多印、回收容易、批量造假、真假难辨、发现假冒困难;再次是依靠对应原理进行防伪的纹理防伪技术,这种防伪技术实物标签与数据电子图片一一对应,纹理防伪技术由于需要存储标识物照片文件,数据量占用空间很大,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只能存储分辨率很低的黑白图片,更不要说存储彩色图片,而且对印刷色彩屏蔽要求极高,既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又加大了存储成本,这也是纹理防伪数据库投资需要大,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纹理防伪由于无法海量存储彩色图片数据,导致技术上仅仅局限于使用单色纤维,作为防伪的主要识别特征,这样的防伪技术难度降低,防伪手段单一,防伪信息变化小,消费者识别难度增加,尤其是有眼疾的人群,如花眼、散光、近视等等最终影响到防伪效果。
三、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它制作技术要求不高,但极难伪造,具有更好的防伪效果。本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的一种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片状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基材中或表面随机分布有多个添加物,该添加物为薄片、且均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该基材中或表面印制有作为识别定位区域、由电脑随机生成的圆环或方框以及印制有由电脑随机生成的无重复性的一组编码。
所述圆环或方框为具有不同颜色的三个;所述添加物为具有不同颜色的薄片。
上述添加物的“确定的”几何形状是指其平面几何形状是唯一确定的和可叫出名称的,如圆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菱形、正多边形、五角星形等,而排除不规则的,如四边形的边上拼接一个三角形,或一个五边形被挖去一个三角形等,以及不确定的,如五边形、八边形等非正多边形。
本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利用图象识别设备如CCD摄像头、扫描仪等,捕捉基材表面的识别定位区域内的随机多色多形添加物的数量、形状、颜色和分布位置信息,以数据形式存储到子数据库中;在确定添加物分布位置时,可在该识别定位区域用电脑虚拟设定若干个坐标区域,如上、左上、右上、下、左下、右下、左、右、中等,图象识别设备可根据虚拟坐标,对该定位区域内的添加物的位置进行识读,并准确纪录于子数据库中;再将基材表面印制的随机编码读入并存于该子数据库中;最终将随机编码数据,随机定位区域数据(不同颜色的色环或色框),定位区域内添加物的颜色、形状、数量、位置数据公并为一个主数据文件,存入主数据库中。消费者通过大众通讯平台,仅需输入标识物上的编码,即可获得定位区域内添加物的颜色、形状、数量、位置等存贮数据,再将获取的该信息与标识物上对应区域内添加物的实际状况相核对,以便分别真伪,达到防伪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优点1、不需要存储图像照片,只是通过图像识别设备如CCD摄像头、扫描仪等,识别标识物随机定位色区上的随机多色多形添加物数量、颜色和分布位置信息,以数据形式存储到数据库,数据占用量极小。2、多色对位方位不但摆脱了庞大数据库的压力,而且表现形式可以更灵活、更自由、更广泛,标识物随机定位色区色彩丰富,随机多色多形添加物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组合形式变化万千,组合位置对应准确,清晰可见,识别容易,提高了防伪效果。3、多色多形实物随机添加,识别对应准确,极难伪造。
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本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片状基材1可选用半透明纸张、塑料薄膜及其它复合材料,将多色多形添加物2即色彩多异、具有确定几何形状(指唯一可确定,可叫出名称的几何图形)的实物薄片(指厚度占有长、宽尺寸很小比例的情况,如小于1/10)随机地分布在整个基材中或表面上(参见图2图3);再在基材表面印制作为识别定位区域、由电脑随机生成的色环或色框3,该色环或色框为颜色各不相同的多个,一般地,在基材表面随机印制三个不同颜色的色环或色框(如图1所示),色环或色框的轮廓线的宽度可设定0.5mm;最后在基材表面印制由电脑随机生成的、无重复性的一组编码4。上述多色多形添加物的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方便肉眼辨识。
实施例1将形状如等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五角星形等,色彩各异如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等的薄片实物,如塑料、金属、陶瓷、木材、玻璃等等作为多色多形添加物2,随机均匀的添加于,经过处理的纸浆中,用抄纸机造出含有添加物,且分布均匀的防伪纸张;或将该添加物(可增加纸张)随机均匀散布于两种透明的薄膜之间,复合而成幅状防伪材料,此材料表面可复盖一层不干胶,作为不干胶标贴使用;或者将该添加物(除塑料外、且可增加纸张)随机均匀添加在树脂中,并将其制成塑料薄膜。或者将该添加物随机均匀地附着在塑料薄膜的表面;然后,在此材料上任意选取一块基材,如图1所示基材1,作为标识物防伪信息载体,在其上印制需要防伪产品(如剑南春)的名称、企业CI标志及查询方法;并印制电脑生成的随机识别定位区域,产品防伪随机编码4;用图像识别设备识读定位区域内(含色环或色框轮廓线上的添加物)添加物的形状、颜色、数量、位置信息;最后将上述添加物、识别定位区域、编码信息等数据存入数据库;成品防伪标识物,供客户使用;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电话、传真、短信、互联网,查询标识物中的防伪信息,数据库语音会自动回复,如“标识物上有随机分布的多色多形添加物;请您核对红色区域左侧有一黑色等边三角形;黄色区域中间有一蓝色正方形,左下方有一红色圆点;黑色区域右侧有一黄色五星。”确认后,语音提示“您查询的产品(如剑南春)为正牌产品”。此防伪标识物,消费者可清晰观察其防伪信息,更可通过大众通讯平台查询防伪信息。
实施例2
将多色多形添加物与胶料混和,用压缩空气机随机均匀的喷洒于,连续化生产的在线包装物塑料薄膜表面某一固定区域;包装物事先在该区域印制需要防伪产品(如剑南春)的名称、企业CI标志及查询方法;并印制电脑生成的随机识别定位区域;喷洒完毕,用图像识别设备连续识读定位色区(即色环或色框)上添加物的形状、颜色、数量、位置信息;识读后,用喷码机在其上随机连续喷防伪编码;最后将添加物、识别定位区域、编码信息等数据存入数据库;有完整防伪标识物的成品包装物,供客户使用,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电话、传真、短信、互联网,查询标识物中的防伪信息,数据库语音会自动回复,如“标识物上有随机分布的多色多形添加物;请您核对红色区域左侧有一黑色等腰三角形;黄色区域中间有一蓝色正方形,左下方有一红色圆点;黑色区域右侧有一黄色五星。”确认后,语音提示“您查询的产品(如剑南春)为正牌产品”。此防伪标识物,消费者可清晰观察其防伪信息,更可通过大众通讯平台查询防伪信息。若采用非柔性片材作为基材,也属本新型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片状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基材(1)中或表面随机分布有多个添加物(2),该添加物为薄片、且均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该基材(1)中或表面印制有作为识别定位区域、由电脑随机生成的圆环或方框(3)以及印制有由电脑随机生成的无重复性的一组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或方框(3)为颜色各不相同的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或方框(3)为颜色各不相同的3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添加物(2)为具有不同颜色的薄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1)为纸张;所述用于添加在对应纸浆中的多色多形添加物(2)选自塑料、金属、陶瓷、木材、玻璃。
6.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1)为塑料薄膜;所述用于添加在对应树脂中的多色多形添加物(2)选自纸张、金属、陶瓷、木材、玻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1)为双层复合塑料薄膜;所述用于随机散布在上述两层薄膜之间的多色多形添加物(2)选自纸张、塑料、金属、陶瓷、木材、玻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塑料薄膜的基材(1)表面复盖有一层不干胶。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或方框的轮廓线的宽度约为0.5mm。
专利摘要一种多色对位防伪标识物,涉及消费者通过核对防伪信息识别真假的防伪标识物。其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片状基材中或表面上随机分布有多色多形添加物,该添加物为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薄片,基材表面印制有作为识别定位区域、由电脑随机生成的色环或色框,以及印制有由电脑随机生成的无重复性的一组编码。利用图像识别设备认读所在定位区域的添加物的形状、色彩、数量、位置等信息,并以数据形式存入数据库,消费者可通过大众通讯平台,查询该标识物的真实性,验证产品的真假。
文档编号G09F3/02GK2694403SQ20042003424
公开日2005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9日
发明者李威 申请人: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