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849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等离子显示器,尤其是关于大型化和高解析度板的寻址电极通过单个扫描驱动方式工作的一种等离子显示器。
背景技术
等离子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以下称″PDP″)是通过气体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接触荧光体时,对从荧光体发出可视光线加以利用的显示装置。PDP和传统显示手段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相比,具有薄而轻,可实现大型画面功能的优点。PDP由以矩阵形态排列的多数放电单元构成,单个放电单元形成画面的一个像素。
传统的3电极交流面放电形PDP的放电单元包含设置在上部基板上的支持电极组的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的上板;包含在下部基板上形成的支持电极组和交叉设置的寻址电极的下板;上板和下板之间形成放电空间的间隔壁。
这种构造的PDP通过寻址电极和维持电极间的放电,经相对选择后,通过维持电极组间的面板持续放电。利用持续放电时产生的紫外线通过荧光体发光,可视光从单元外部被释放。结果是,放电单元组调节持续放电的时间,彻底实现调节灰度,放电单元组从而显示以矩阵形态排列的PDP图像。
驱动这种PDP的寻址电极,将引发数据驱动器直接电路放电,导致对寻址电极供给高电压,将产生电力消耗增大,费用增多的缺点。更为详细的说,数据驱动器直接电路的电力消耗是与寻址电极的长度和寻址电极线数及面板寄生电容器成比例增。即,为实现高清晰度,增大显示范围,数据驱动器直接电路的电力消耗也将增大。
为解决此类问题,如图1所示,驱动方法是通过双重扫描寻址电极(X)驱动的方式进行。
图1所示的PDP包括以下组成通过双重扫描驱动寻址电极(X)进行工作的2个寻址驱动部6,10;驱动扫描电极(X)的扫描驱动部2;驱动维持电极(Z)的维持驱动部4。在这里,第1寻址驱动部6顺次驱动位于显示板8上部的第1寻址电极组(X11至X1m),第2寻址驱动部10顺次驱动位于显示板8下部的第2寻址电极组(X21至X2m)这种情况下,第1和第2寻址驱动部6、10如图2所示,通过同时顺次扫描第1和第2寻址电极组(X11至X1m,X21至X2m),可将寻址时间减少1/2。但是,双重扫描驱动方式多数需要包含各个驱动部6、10的数据驱动器直接电路,这将升高制造的单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关于大型化和高清晰度板的寻址电极通过单个扫描驱动方式工作的等离子显示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构造组成如下上部基板上设置的上部电极;与上部基板相对的下部基板上设置有与上述上部电极交叉的下部电极;形成于上部基板和下部基板之间,划分出放电空间的间隔壁;为覆盖下部电极而形成的下部导电体层。位于各个上述邻近的放电空间的寻址电极组之间的间距在上述放电空间幅度以下,同时是上述下部导电体层厚度的8-12倍。
上述寻址电极组间的间隔距离为180-190μm。
上述下部导电体层厚度为17-21μm。
上述下部电极组顺次被寻址脉冲识别。
除此之外,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特点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效果与上述相同,在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中,位于各个上述邻近的放电空间的寻址电极组之间的间距在上述放电空间的幅度以下,同时是上述上部导电体层厚度的8-11倍。这种情况下,寻址电极间的寄生电容的容量值和传统相比减少。和减少的寄生电容器的容量成正比,寻址电流变小,数据驱动器直接电路的电力消耗就随之变小。此外,根据本发明,PDP显示画面的时候,可以防止水平方向不稳定的抖动产生的偏差。此外,本发明是通过单个扫描(singleScan)等离子显示器的方式工作。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通过传统的双扫描驱动方式工作的等离子显示器。
图2是图1所示识别寻址电极的寻址脉冲波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平面图。
图4是图3所示等离子显示器的断面图。
图5是如图3所示,驱动电极的驱动部分。
图6是如图5所示,识别寻址电极的寻址脉冲波形图。
附图主要部分符号说明1,42基板48,52导电体层50保护膜 54间隔壁56荧光体层 X寻址电极Y扫描电极Z维持电极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3至图6对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器平面图,图4是如图3所示等离子显示器的断面图。
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发明的PDP具备上部基板40上形成的扫描电极(Y)和维持电极(Z),下部基板42上形成的寻址电极(X)。
扫描电极(Y)和维持电极(Z)分别是透明电极44Y、44Z和在透明电极44Y、44Z一侧上端形成的,线幅比透明电极44Y、44Z的线幅小的总线电极46Y、46Z。透明电极44Y、44Z通常采用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在上部基板40上形成。总线电极46Y、46Z由在透明电极44Y、44Z上的导电率高的金属形成,通过电阻高的透明电极44Y、44Z起到减少电压下降的作用。
扫描电极(Y)和维持电极(Z)并排形成的上部基板40中,上部导电体层48和保护膜50相叠加。上部导电体48中积累等离子放电时产生的壁电荷。保护膜50防止等离子放电时产生的激射对上部导电体层48造成损害,同时提高第2次电子释放的效率。保护膜50通常利用氧化镁(MgO)生产。
形成有寻址电极(X)的下部基板42上,形成有下部导电体层52和间隔壁54,在下部导电体层52和间隔壁54表面涂抹荧光体。寻址电极(X)是在扫描电极(Y)和维持电极(Z)交叉的方向形成。间隔壁54通过形成的关闭型间隔壁,防止紫外线和可视光从邻近的放电单元中漏出。荧光体56等离子放电时产生的紫外线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中任意一种可视光线。上/下基板40、42和间隔壁54之间形成的放电空间中,为气体放电注入惰性气体。
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邻近放电单元的寻址电极(X)间的间隔距离(d)是放电单元单位范围以下,是以下部导电体层52厚度(Wb)为基准的约8-11倍。寻址电极(X)的幅度(Wa)约为80-100μm,为达到防止下部导电体层52的绝缘影响的厚度(Wb),约为17-21μm的厚度(Wb),邻近的放电组中的寻址电极组(X)有180-190μm的间隔距离。
与上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数学式1类似,与照寻址电极(X)间的电容器(C)的用电值成正比的下部导电体层52的厚度(Wb)比传统的要低。并且,与寻址电极(X)间的寄生电容器(C)的用电值成反比的寻址电极(X)间的距离(d)比传统的要远,寻址电极(X)间寄生电容器(C)的用电值与传统相比将降低。
数学式1C=δWbd]]>与传统相比,与减少的寄生的用电值成正比,寻址电流度变小,数据驱动器直接电路的电力消耗也随之减少。此外,根据本发明的PDP显示画面时,可以防止水平方向不稳定的抖动产生的偏差。
一方面,R,G,B(红、绿、蓝)放电单元其他幅度不同的情况下,电极(X)间的间距也随着放电单元的变化而改变。举例说明,第1寻址电极(X1)形成的第i号放电单元和第2寻址电极(X2)形成的第i+1号放电单元的幅度不同的的情况下,第i号放电单元的整体幅度和第i+1号放电单元的整体幅度之和的平均值中,第1和第2寻址电极组(X1,X2)间的间距(d)是以下部导电体层52的厚度(Wb)为基准的约8-11倍。
与此相同,以下部导电体层52的厚度为基准,在比放电单元幅度小的范围内,装备具有约8-11倍间距(d)寻址电极组的(X)PDP可减少寻址电流,利用如图5所示的驱动装置通过单个扫描(single Scan)的方式工作。
如图5所示,驱动装置具有以下组成结构为使面板108的扫描电极(Y1至Yn)工作的驱动部102;为使面板108的维持电极(Z)工作的维持驱动部104;为使面板108的寻址电极(X)工作的寻址驱动部106。
扫描驱动部102在定时控制器(未在图中标出)的控制下,在初始化时间期间,将上升斜波和下降斜波提供给扫描电极组(Y1至Yn),初始化全画面。同时,扫描驱动部102在寻址时间期间,将负极的扫描脉冲顺次提供给扫描电极组(Y1至Yn),选择扫描线。连接寻址时间的维持时间期间内,扫描部102向扫描电极提供与电路加权值相对应的维持脉冲。
维持驱动部104在定时控制器的控制下,在初始化期间建立的时间和寻址的时间内,向维持电极组(Z)提供持续维持电压的直流电压。同时,维持时间期间内,维持驱动部104与扫描驱动部106轮换工作,提供给维持电极组(Z)维持脉冲。
寻址驱动部106如图6所示,寻址时间内,为驱动负极性扫描脉冲,对寻址电极组(X1至Xm)中正极性的寻址脉冲顺次识别。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基板上形成的上部电极;与上述上部基板相对的下部基板上设置的与上述上部电极交叉的下部电极组;形成于上述上部基板和下部基板之间,划分出放电空间的间隔壁;为覆盖上述下部电极组而形成的下部导电体层;位于各个上述邻近的放电空间的各个寻址电极组间的间距在上述放电空间的幅度以下,同时是上述下部导电体层厚度的8-12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寻址电极组间的间距为180-190μ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部导电体层厚度为17-21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部电极组中寻址脉冲顺次被识别。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等离子显示器,是寻址电极通过单个扫描驱动方式工作的大型化和高清晰度板的等离子显示器。本发明等离子显示器构造组成如下上部基板上设置的上部电极;与上部基板相对的下部基板上设置有与上述上部电极组交叉的下部电极;形成于上部基板和下部基板之间,划分出放电空间的间隔壁;为覆盖下部电极组而形成的下部导电体层;位于各个上述邻近的放电空间的寻址电极组之间的间距在上述放电空间的幅度以下,同时是上述下部导电体层厚度的8-12倍。本发明可以防止等离子显示器水平方向不稳定的抖动产生的偏差。
文档编号G09F9/313GK1971666SQ200510110800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5日
发明者李基凡, 金轸荣, 金允基, 金元泰 申请人:乐金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