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02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为一种非自发光显示装置,其显示主要由控制外部光源所发出光束的通过或者不通过来实现,因此通常需要外部光源和相应的导光装置,如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可将外部光源所发出的光束导向显示面板。
通常,背光模组主要包括光源、光源罩、导光板、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及其它光学组件,该背光模组的各元件在组装时需要一背光模组框架将其固定。
一种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如图1和图2所示,该背光模组10包括一软性电路板11、一框架13、一发光元件15和一导光板17。
该软性电路板11是提供发光元件与外界连接的元件,其包括一光源设置区112。该发光元件15设置在该软性电路板11的光源设置区112。该框架13包括一凹陷部131,该凹陷部131具有三缺口132。
该背光模组10可以依照下述的顺序进行组装。首先,将该导光板17设置在该框架13上,再将该软性电路板11的光源设置区112设置在该凹陷部131内,且使该发光元件15位于该缺口132内。
如图2,该光源设置区112是由双面胶19贴合固定于该凹陷部131内。
该框架13通常为胶框,该发光元件15通常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
但是,由于上述双面胶具有吸光性,会使整体背光模组10的亮度下降,且因为背光模组10空间上的限制,光源设置区112与胶框粘贴的区域和力度有限,因此无法提供一较强的结构固定该软性电路板11的光源设置区112,而背光模组10实际应用时,该软性电路板11需作弯折的动作,但因固定该软性电路板11的光源设置区112的胶强度较弱,易导致光源设置区112与导光板17相对位置脱离,进而影响背光模组10的发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光利用率低和发光效果差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使光源光利用率增加,并且提高发光效果的背光模组。
一实施方式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一电路板、一框架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设置在该框架内,并具有一入光面。该电路板包括一光源设置区,并设有发光元件,该具有发光元件的光源设置区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该框架上进一步设置一固持结构,其将该具有发光元件的电路板固定在该框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用框架上的固持结构固定电路板,因此可防止因采用双面胶而引起的光束被吸收,从而光利用率提高。另外,该固持结构牢固固定电路板,在应用中弯折电路板时,不会造成电路板的光源设置区与导光板的相对位置分离,进而提高背光模组发光效果。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背光模组框架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背光模组的组装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背光模组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背光模组自下朝上观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是一较佳实施方式背光模组100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00包括一导光板110、一电路板120、一框架130和一发光元件140。其中,该发光元件140固定在电路板120上,并将其固持在该框架130上,该导光板110设置在该框架130内,并其一侧面对应该发光元件140设置,该侧面背称为入光面(未标示)。
该框架130具有第一侧壁136、第二侧壁137、第三侧壁138和第四侧壁139,其依序围成一收容空间(未标示)。该第一侧壁136上具有一缺口1362和一朝向该第三侧壁138的上卡勾结构1302与下卡勾结构1304,该第二侧壁137具有一置入槽1371,对称于该置入槽1371也在第四侧壁设置一置入槽(图未示)。
该上卡勾结构1302成不规则长城状,即五块两种尺寸的矩形间歇排列而成,如三个大尺寸的矩形块间歇排列,其中两个小尺寸的矩形块分别设置在相邻二大尺寸矩形块之间,该五块矩形由片状弹性物构成,该下卡勾结构1304是由四块弹片间歇排列而成,其中两边的弹片是较小尺寸的矩形块,中间的二块弹片形状成口字型,且其尺寸比两边的矩形弹片尺寸要大一些,该两小尺寸的矩形块相邻于第二、第四侧壁137、139设置,该两大尺寸的口字型弹片对应于该上卡勾结构1302的两块小尺寸矩形弹片设置(如图4所示)。并且该上卡勾结构1302与下卡勾结构1304之间具有细小缝隙,用于收容该电路板120。
其中,该电路板120通常为软性电路板。其包括一光源设置区域1202和一与外界连接的区域1204。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图5是背光模组100的组装示意图,图6是背光模组100的组装后的示意图,图7是图6的背光模组100自下朝上观察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00可以依照下述的顺序进行组装。首先,将该导光板110设置在该框架130的收容空间内,再将发光元件140固定在该电路板120的光源设置区域1202,后将其放进第二和第四侧壁137、139的置入槽内,再往片状上卡勾结构1302与下卡勾结构1304方向推入,可将其收容于该上卡勾结构1302与下卡勾结构1304间的细小缝隙内而固定,同时使发光元件140对应于该导光板120的朝向该第一侧壁136的一侧面设置,即对应于该导光板120入光面设置。其中,该与外界连接的区域1204对应于该缺口1362设置。
该发光元件140通常是发光二极管且是三颗发光二极管,该框架130通常是胶框。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该背光模组100中用框架130上设置的上卡勾结构1302与下卡勾结构1304固定该光源设置区域1202,因此可以防止因为采用双面胶而引起的光束被吸收,从而提高光利用率,并该上卡勾结构1302与下卡勾结构1304牢固固定光源设置区域1202,在应用中弯折软性电路板120的与外界连接的区域1204时,不会造成光源设置区1202与导光板110的相对位置分离,进而得到提高发光效果的背光模组。
但是,该背光模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例如,该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的该卡勾结构也可以是机械卡固装置,该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依设置选用二颗或四颗,甚至更多颗发光二极管。该上卡勾结构根据发光二极管的颗数也可以由三块矩形弹片构成或更多块矩形弹片间歇排列构成。该下卡勾结构根据发光二极管的颗数也可以由二块矩形弹片构成或更多块矩形弹片间歇排列构成。该上卡勾结构与下卡勾结构的尺寸及形状亦可按其需求设置成各异,可以达到固持效果即可,例如上卡勾结构与下卡勾结构也可以由多个半圆弧形弹片间歇排列构成,也可以由多个三角形弹片间歇排列构成等。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一电路板、一框架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设置在该框架内,并具有一入光面,该电路板包括一光源设置区,并设置有发光元件,该具有发光元件的光源设置区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上进一步设置一固持结构,其将该具有发光元件的电路板固定在该框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为矩形,其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一第三侧壁和一第四侧壁,其依序围成一收容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固持结构是卡勾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卡勾结构是由一上卡勾结构和一下卡勾结构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上卡勾结构和下卡勾结构位于该第一侧壁并朝向第三侧壁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上卡勾结构是由多个矩形块弹片间歇性排列构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下卡勾结构是由多个弹片间歇排列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下卡勾结构是由多个矩形块和口字型矩形块间歇排列构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上卡勾结构和下卡勾结构由多个半圆弧形弹片间歇排列构成。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上卡勾结构和下卡勾结构由多个三角形弹片间歇排列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一电路板、一框架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设置在该框架内,并具有一入光面。该电路板包括一光源设置区,并设置有发光元件,该具有发光元件的光源设置区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该框架上进一步设置一固持结构,其将该具有发光元件的电路板固定在该框架上。上述背光模组可提高发光效果。
文档编号G09F9/35GK2800321SQ20052005774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3日
发明者张正芳, 陈冠胜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