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装订用的封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785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文件装订用的封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文件装订使用的封面,尤指一种关于封面可将其与文件的装订
处包覆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
背景技术
按,文件的装订是办公室里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何以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来 完成,一直是办公室工作人员所追求的目标。使用文件夹或档案夹来收集文件,虽然具有装 订的效果,使用也方便,但是文件夹或档案夹价格较昂贵,所以办公室里最常见的装订工具 还是利用订书机或夹掣条、夹掣片。订书机使用最方便,成本也相当低廉,但是使用订书机 装订而成的文件100,却因为装订处的针脚20露在外面,而具有容易剌伤人手,也易刮伤其 它文件的缺点(如图1)。 其次,另一种装订文件100的方法则是使用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 (如图2)。这种 使用方式虽然简单,但仍然存在着几个与订书机相仿的缺点 —、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露在文件100的外面,破坏文件100外表的平整性,不 利文件100的堆叠放置;且若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的材质为铁片,则一样有割伤人手的危 险。 二、若没有另外搭配封面、封底使用的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文件100在侧边装订
处的上、下侧缘一样容易形成巻曲或皱折。 三、夹掣条30须搭配夹掣片40使用,成本较高。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封面结构,使文件100于装订后能避免上述缺点,便成为本发 明的主要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要避免上述使用订书机装订文件100而致针脚20外露的缺点,其实可以从传统现 有的封面结构得到启发,如图3所示,是一种搭配夹掣条30、夹掣片40使用时所常见的现 有封面结构,该封面结构具有第一装订部50与第一封面部60,第一装订部50的宽度小于 第一封面部60,且第一封面部60的面积大小与即将被装订的文件IOO相当,以最常用的A4 文件尺寸而言,第一封面部60的面积就是21cmX29. 7cm,而且为了配合夹掣条30、夹掣片 40的使用,这种封面结构会在第一装订部50上设置可供夹掣条30两端部穿设使用的两穿 孔501。由于第一装订部50上的两穿孔501与文件100侧边装订处设置的两穿孔101相对 应,因此实施时,先将夹掣条30的两端部分别穿设经过文件100、第一装订部50,最后两端 部穿设进入夹掣片40上的两穿孔401,并往两内侧边弯折,最后被夹掣片40上的扣环402 扣住而定位,从而完成将文件100夹掣在第一装订部50上的任务。从图3可以发现,第一 封面部60的面积与文件100相当,经由反折的方式将第一装订部50与其上的夹掣条30、夹 掣片40覆盖在第一封面部60的下面,连带的也将文件100 —并覆盖住,使第一封面部60 成为文件100的封面。 上述现有的封面结构搭配夹掣条30、夹掣片40使用,成功的将装订工具(夹掣条 30、夹掣片40)包覆在第一封面部60的内侧,使得夹掣条30、夹掣片40不会曝露在装订封面夕卜面。 承上,若能将装订工具(夹掣条30、夹掣片40)改成订书机的装订方式,就可以成 功的解决传统订书机针脚20外露的问题。不过,上述的这种封面结构却不适用于一般的订 书机装订使用。因为订书机一般的使用方式是从文件100的侧边直接装订,但第一封面部 60便会与第一装订部50、文件100订在一起(如图4),而且针脚20 —样是露在第一封面部 60的外头。 缘此,本发明人从上述现有的封面结构得到启发,若是想要令第一封面部60不会 与第一装订部50于装订时同时被装订在一起,可以改变订书机的使用方向,亦即只须将订 书机从文件100的另一侧边伸入,让订书机身可以横跨文件100的本体而到达第一装订部 50,如此,便可以于装订时,达到只将第一装订部50与文件100装订在一起而不影响到第一 封面部60的目的(如图5所示)。只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订书机的机身长度必须足够横 跨文件本体才行,以一般最通用的文件10为A4尺寸而言,文件100本体宽度达21cm,以一 般通用的订书机而言,机身尺寸多在10cm以内,根本无法穿越文件本体而将文件100侧边 的装订处与封面的第一装订部50装订在一起(如图6所示)。 承上,既然一般常用的订书机身长度不足以跨越文件100而满足使用者的装订需 要,为何我们不试着移动第一装订部50的位置呢?只要我们将第一装订部50的位置移动 到订书机可以装订的位置上,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发明内容
由上可知,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为至少具有一第一装订部与一第一封面部的
装订封面,其特色在于第一装订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封面部的宽度,且此第一装订部的一端
连接在第一封面部的里侧,第一封面部与第一装订部重叠的部份为第一包覆部,第一装订
部与第一包覆部形成一个装订空间,此装订空间的开口朝向装订封面的装订侧。装订时,订
书机便可以伸入由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包覆部所形成的装订空间里,而成功地将第一装订部
与文件的侧边装订在一起,且此时订书机的针脚会被第一包覆部给覆盖住,而成功解决针
脚外露的问题。其次,若于此装订空间的第一装订部上预设数个穿孔,装订时,可将夹掣条
的两端部依序分别穿过文件与第一装订部上的对应穿孔后,将两端部在第一装订部上往两
侧弯折,此时由于第一装订部受到第一包覆部的包覆与压迫,因此夹掣条的两端部会自动
服贴在第一装订部上,而不再需要夹掣片的帮助,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因此,只需要在第一封面部的里侧另外连接一宽度小于装订封面宽度的第一装订
部,并让此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封面部重叠的地方形成一装订空间,且此装订空间的开口须
朝向装订封面的装订侧方向。如此一来,装订文件时,不管使用订书机或夹掣条,都可以做
到只将第一装订部与文件装订在一起,而不会把封面也订进去,且此时外露于第一装订部
上的针脚或夹掣条的两端部都会巧妙地被重叠在第一装订部上方的第一包覆部给覆盖包
覆,而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即不仅针脚被包覆在装订封面里,且夹掣条的两端部还可
因为第一包覆部施予第一装订部的压力,不需使用夹掣片即可具有固定的作用,兼具降低
使用成本的优点。 另外,若同时使用二个上述的封面结构来装订文件,更可以完整的解决订书机针 脚外露的问题,使得裸露的针脚或夹掣条的两端部不会因为外露而致影响文件外观的平整
4性,或有安全性的疑虑。 承上所述,然而第一包覆部与第一装订部彼此间为开放状态,使用者还是有可能因为第一包覆部的掀开而接触到针脚或夹掣条,所以为了令装置好的文件封面结构可以更稳定,还可以在第一装订部面向第一包覆部的外侧边缘上预先设置好自粘条,该自粘条亦可设置在第一包覆部面对第一装订部的侧边上,令使用者在装订完成后可以利用自粘条而将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包覆部稳固的贴合在一起,让露于第一装订部上的针脚或夹掣条得到最好的包覆效果。 承上所述,文件毕竟在缺少完整的封面与封底时,将有一侧边无法得到妥善的保护。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更可以在本创作的第一封面部的任一外侧边再往外延伸一面积与第一封面部相等的第二封面部,使装订封面的结构可以成为一具封面、封底的完整结构,同时为了适应不同文件数量所造成的不同书背厚度差异,第一封面部与第二封面部之间可具有一至数条书背折线,令装订封面可以适应不同的文件数量,对应折出不同大小的书背,使第一封面部与第二封面部能对应文件数量而折成适当大小的U型包覆空间以将文件妥善的包覆在装订封面内,且使该第一装订部被包覆于该包覆空间内。 承上,也可以于第一装订部的另一侧边再往外延伸一第二装订部,同时于第一装
订部与第二装订部的连接处可设置一至数条折线,使第一、第二装订部可以配合文件数量
的多寡折合形成一 U型的装订部,而令文件在装订时,文件的装订侧完全被第一、第二装订
部所形成的U型空间包覆住,同时也让原本外露于第一、第二装订部上的针脚或夹掣条被
包覆于第一、第二封面部所共同形成的U型包覆空间里。而且,当使用的装订工具为夹掣条
时,更可以将第一、第二装订部所折合而成的U型装订部改成其他使用材质,以一体成型的
方式来制作,并在此U型装订部上预设数个穿孔,以供夹掣条的两端部穿设使用。 为了强化上述U型装订部的结构稳定性,还可在第二装订部的外侧边再连接一
粘贴部,并于粘贴部上设置自粘条,便可通过自粘条的作用而将粘贴部与第二封面部粘贴
在一起,使得位于粘贴部侧边的整个U型装订部可以获得较稳定的结构效果,当然,该粘贴
部、自粘条亦可设于第二封面部面对第二装订部的相对侧。 承上,更可在第二装订部外侧边再依序延伸第三、第四装订部(偶数个装订部)
后,且于最外侧的第四装订部的外侧边连接一粘贴部,粘贴部上设置有自粘条,而使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装订部形成W型的双V型装订部,方便使用者将不同分类的文件装订在不
同的V型装订部里,令文件在装订时具有分类装订的效果。装订完后,利用粘贴部上的自
粘条使粘贴部与第二封面部粘贴在一起,让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装订部所形成的W型装
订部形成一个稳固的装订部,同时具有将外露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装订部上的针脚完
全隐藏于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装订部、第一、第二包覆部所共同形成的包覆空间里的效
果,且使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装订部被包覆于由第一、第二封面部弯折形成的包覆空间
内,又该粘贴部、自粘条亦可设于第二封面部面对第四装订部的相对侧。 又,粘贴部上不一定非使用自粘条不可,其他等效功能的构造均可,譬如在粘贴部
与第二封面部上彼此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公母型钮扣,或舌片与插口等等。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供订书机或夹掣条装订文件时使用的封
面结构,借助在装订封面的里侧另外连接一宽度小于装订封面宽度的装订部,并让此装订
部与装订封面重叠的地方形成一装订空间,且此装订空间的开口须朝向装订封面的装订侧
5方向,如此一来,装订文件时,便可以使用小型的订书机轻易地将装订封面的装订部与文件装订在一起,而不会把封面也订进去;或在装订部上设置数个穿孔,以方便夹掣条的两端部穿设使用,并借助包覆部施予装订部的压力而使外露于包覆部下方,装订部上方的夹掣条两端部可以无须使用夹掣片即可获得固定的效果。又,不管是使用订书机或夹掣条来装订文件,两者都可以通过包覆部巧妙地将外露于装订部上的针脚或夹掣条给包覆于封面里,而达到针脚或夹掣条均被包覆在装订的封面里。利用包覆部将装订部完整包覆的特性,以改良传统订书机装订文件时,因为针脚外露而致伤人的危险,或因夹掣片体积庞大,不利文件堆叠,以及文件本身容易在侧边装订处上、下缘发生巻曲或皱折的缺点,并兼具美化文件外观的功效。


图1是现有文件利用订书机装订后的针脚突出及文件容易脱落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文件利用夹掣条、夹掣片装订的示意图。图3是现有文件利用夹掣条、夹掣片装订的另一连续装订立体示意图。图4是现有文件利用具有第一装订部、第一包覆部的装订用封面装订的平面示意
图。
图5、6是现有文件利用订书机由另一侧边装订具有第一装订部、第一包覆部的装订用封面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构造图。 图8是图7的封面连续实施平面示意图。 图9是图7于第一装订部上另具数个穿孔的立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侧面构造示意图。 图11是利用图7的二封面的平面构造及连续实施示意图。 图12是图11另具自粘条的平面构造及连续实施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平面构造及连续实施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封面另具数个折线的平面构造及连续实施示意图。 图15是图13的立体示意图。(但以二折线为示意) 图16是本发明将第二封面部延伸于第一封面部的另一侧边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3的封面另具第二装订部的平面构造及连续实施示意图。 图18、 19是将图17的第一、二装订部改成一体成型的U型装订部的立体示意图及
连续实施示意图。 图20是图17另具自粘条的平面构造及连续实施示意图。 图21是图20的封面另具第三、第四装订部的平面构造及连续实施示意图。 元件符号说明 100.文件 101.穿孔 20.针脚 40.夹掣片 401.穿孔 402.夹片 501穿孔 60.第一包覆部 a.订书机 b.夹掣条bl.端部 V6.装订空间 4.封面 51.第一装订部 511.穿孔
30.夹掣条50.第一装订部al.针脚10.文件
52.第二装订部
522.穿孔 53.第三装订部 611.第一包覆部62.第二封面部
71.粘贴部 8.折线
54.第四装订部 61.第一封面部622.第二包覆部 7.自粘条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特举以下列实施例并结合

如下
首先如图7所示,此为本发明的一较佳构造实施例,本发明的封面4至少具有一第一装订部51与一第一封面部61,而第一装订部51的宽度小于第一封面部61的宽度,且该第一装订部5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封面部61的里侧,第一封面部61与第一装订部51重叠的部份为第一包覆部611,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形成一个装订空间V6,且该装订空间V6的开口是朝向装订封面4的装订侧。据上述结构而实施装订时,如图8所示,订书机a便可以伸入由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所形成的装订空间V6里,而成功地将第一装订部51与文件10的侧边装订在一起,且此时订书机的针脚al会被第一包覆部611给覆盖住,从而成功解决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图9是将装订工具由订书机a改成夹掣条b的使用实施例,夹掣条b具有两端部bl,且该封面4的第一装订部51上预先设置了数个穿孔511 (图中以二穿孔为例),将夹掣条b的两端部bl由下往上分别穿设经过文件10、第一装订部51的穿孔511后,在第一装订部51上面朝两侧弯折,继而服贴在第一装订部51上面。由于第一包覆部611施予第一装订部51的压力,于是使得夹掣条b的两端部bl被夹在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之间(另如图10),因而夹掣条b不再需要夹掣片的辅助就可令两端部bl得到固定的效果。
图11是同时使用二个如图7的封面4来装订文件10的实施例,则可以完整的解决订书机针脚外露的问题(此处仅举装订工具为订书机为例),因为二封面4以一上一下的方式将文件10包夹在中间,订书机a因此可以同时伸入二个封面4的由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所形成的二个装订空间V6里,而达到只将第一装订部51与文件10的侧边装订在一起,而不会影响到第一封面部61的目的,同时借助第一包覆部611的作用,而将原本外露于第一装订部51上的针脚al遮蔽隐藏。 另如图12所示,是于第一装订部51面对第一包覆部611的侧边位置上预先设置了自粘条7(图中以此为例),当然,该自粘条7亦可设置在第一包覆部611面对第一装订部51的侧边上(图中未绘出),此自粘条7可令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贴合在一起,而使外露于第一装订部51上的针脚a 1完全被包覆在由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所形成的包覆空间里,而得到最好的包覆效果,若将装订工具改成使用夹掣条b,夹掣条b的两端部bl同样可以被包覆在由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所形成的包覆空间里,而得到最好的包覆效果(图中未绘出)。 图13所示是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该封面4具有一第一装订部51、一第一封面部61及一第二封面部62,该第二封面部62是延伸于第一封面部61设置第一装订部51的侧边,第一封面部61、第二封面部62之间具有一条折线8,并于第一封面部61的里侧连接该第一装订部51,第一封面部61与第一装订部51重叠的部份为第一包覆部611,且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之间形成一个装订空间V6,此装订空间V6的开口朝向装订封面4的装订侧。据上述结构而实施装订时,订书机(该图中未绘出)便可以伸入由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包覆部611所形成的装订空间V6里,而成功地将第一装订部51与文件10的侧边装订在一起,且此时订书机的针脚al会被第一包覆部611给覆盖住,同时文件10也会完整的被第一、第二封面部61、62所形成的U型包覆空间所包覆住,从而成功解决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图14与图13的差别在于第一、第二封面部61、62之间设置了三条折线8,此三条折线8可以令封面4的第一、第二封面部61、62形成较合适的U型包覆空间。
图15是图1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但以二折线为示意),而图16与图15的差别则在于该第二封面部62是延伸于第一封面部61设置第一装订部51的相对侧边。其实第一装订部51可以设置在第一封面部61上的任一外侧边,而第二封面部62可延伸在第一封面部61的任一外侧边,其使用的装订方式都一样,所具有的效果也都一样。
图17是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例,将图14中的第一装订部51延伸另增设一第二装订部52,且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之间具有三条折线8,折线8可令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对应文件10的厚度形成较适当的U型包覆空间,令文件10可以顺利置于其中。为了令由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所形成的U型包覆空间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可以将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改成其他较坚硬的材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如图18、19所示,又,图18是以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各增设穿孔511、522,且供夹掣条b穿组为例,组合后如图19。
图20则是在图17的第二装订部52的外侧边再结合一粘贴部71,且粘贴部71上具有自粘条7,当文件10被订书机a装订在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所形成的U型包覆空间时,粘贴部71上的自粘条7可以令粘贴部71与该第二封面部62增具的第二包覆部622接合在一起,使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第一、第二包覆部611、622形成一个包覆空间,而顺利地将原本外露于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上的针脚al给隐藏包覆起来,且第一、第二装订部51、52被包覆于由第一、第二封面部61、62弯折形成的包覆空间内,当然,该粘贴部71、自粘条7亦可设于第二封面部62面对第二装订部52的相对侧(图中未绘出)。
另外,如图21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较佳构造实施例,是于第一、二装订部51、52另延伸第三、第四装订部53、54,即再延伸偶数个装订部(图中以再延伸二个装订部为例),以及粘贴部71所共同形成的W型装订部,方便使用者将不同分类的文件10装订在不同的V型装订部里,令文件IO在装订时具有分类装订的效果。装订完后,利用最外侧的第四装订部54外侧边上的粘贴部71上的自粘条7,使粘贴部71与第二包覆部622粘贴在一起,让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装订部51、52、53、54所形成的W型装订部与第一、第二包覆部611、622共同形成一个包覆空间,可以将原本外露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装订部51、52、53、54上的针脚a 1完全隐藏于其中,当然,该粘贴部71、自粘条7亦可设于第二封面部62面对第四装订部54的相对侧(图中未绘出)。 上述构成、组成及实施说明,可知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可供订书机a装订文件10时使用的封面结构,借助在封面4的第一封面部61里侧另外连接一宽度小于第一封面部61宽度的第一装订部51,并让此第一装订部51与第一封面部61重叠的地方形成一装订空间V6,且此装订空间V6的开口须朝向封面4的装订侧方向,如此一来,装订文件10时,便可以使用小型的订书机a轻易地将封面4的装订部与文件10装订在一起,而不会把封面4也订进去。而且具有这种结构的封面4也适合使用夹掣条b来作为装订工具,只要事先在第一装订部51上面设置数个穿孔511,或是同时在第一装订部51与第二装订部52的上面设置彼此位置相对应的数个穿孔511、522,就可借助夹掣条b的两端部bl穿越文件10与装订部后,使两端部bl服贴在由装订部与包覆部所形成的装订空间里,再借助第一包覆部611所施予第一装订部51的压力,而使夹掣条b不需要夹掣片的帮忙,即可具有固定的效果。若再借助紧邻装订部旁边的粘贴部71上的自粘条7,而将粘贴部71与第二包覆部622接合在一起,更可以让所有的装订部与包覆部共同形成一个包覆空间,而达到将原本外露于装订部上的针脚al隐藏包覆,而且将粘贴部71与第二包覆部622接合在一起,也具有稳固装订部结构的作用,让整个装订封面的结构更扎实。 综合上述,本发明实乃利用巧思,借助改变现有装订封面的装订部结构位置,以改
良传统订书机或夹掣条装订文件时,容易因为针脚外露而致伤人的危险,以及文件本身容
易在侧边装订处上、下缘发生巻曲或皱折的缺点,并兼具美化文件外观的功效者。 虽本发明以较佳实施例揭露以上内容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任何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即凡依本发明
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应为本发明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
一种文件装订用的封面,该封面至少具有一个第一装订部与一个第一封面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订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封面部的宽度,且第一装订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封面部的里侧,而第一封面部与第一装订部重叠的部份为第一包覆部,且该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包覆部形成一个装订空间,又该装订空间的开口朝向装订封面的装订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订部设置有数个穿孔。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订部、第一包覆部的 相对侧边上至少有一侧边上设置有自粘条。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封面部的任一外侧 边往外延伸一个面积与该第一封面部相等的第二封面部,且该第一封面部与第二封面部之 间具有至少一条折线,该第一封面部与该第二封面部利用所述折线弯折形成一包覆空间, 且该第一装订部包覆于该包覆空间内。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装订部上设置有数 个穿孔。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订部的外侧边另延 伸一个第二装订部,且第一、第二装订部之间具有至少一条折线,该第一、第二装订部包覆 于由第一、第二封面部弯折形成的包覆空间内。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订部上设置有数个 穿孔,且第二装订部亦设置有数个与第一装订部的穿孔相对应的穿孔。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订部与第二装订部 为一体成型。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订部、第二封面部 的相对侧边上至少有一侧边上设置有自粘条。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装订部的外侧边另延 伸有偶数个装订部,且每个装订部之间具有至少一条折线,且该第一、第二装订部及该偶数 个装订部包覆于由第一、第二封面部弯折形成的包覆空间内;且于最外侧边的装订部、第二 封面部的相对侧边上至少有一侧边上设置有自粘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文件装订用的封面,该封面至少具有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封面部,其特色在于第一装订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封面部的宽度,且此第一装订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封面部的里侧,而第一封面部与第一装订部重叠的部份为第一包覆部,且使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包覆部形成一个装订空间,此装订空间的开口朝向装订封面的装订侧;据此实施时,装订工具可以伸入由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包覆部所形成的装订空间里,从而成功地将第一装订部与文件的侧边装订在一起,且此时装订工具(如订书机的针脚)会被第一包覆部给覆盖住,不会外露而致刺伤人手,或致刮伤其他文件,且装订后的文件外观可以保持平整,合乎美观上的要求,同时具有降低使用成本的多项优点。
文档编号B42F3/00GK101767495SQ200810191799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31日
发明者吴明翰 申请人:吴明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